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智慧的能量 第一章 修道叁要 利益他人

  利益他人

  一旦想到自己從他人領受許多恩惠,就應該思考什麼是回報他們的最好方法。如果在能力範圍之內,能夠給予他們食物與衣著,確實會有幫助,我們當然應該如此布施。我們不應該忽略任何可以利益他人的事情。然而,有一點很重要,我們一定要明白,沒有一樣物質的禮物有力量斷除所有痛苦的根源,最多只能給予暫時緩解。如果真正想要回報他人無盡的恩惠,一定要透過內在的修行方法。只有運用這種方法,才能帶給他人真實又持久的安樂。

  不過,如果沒有辦法消除自己內心最無能爲力的苦惱,將無法幫助他人。使我們無法利益他人的最大障礙,是根深蒂固的自我愛惜。因此,如果真誠地希望回報他人的恩惠,一定要把這種自我中心的態度連根拔去。我們沒有什麼理由總是把自己的福利放在他人之上,覺得自己是最重要的人物。在深奧的密續經本《上師荟供》中說了以下的一段話:   請加持我以及每一個衆生

  經常思維所有人都應該得到快樂與樂因。

  因爲我與一切衆生之間毫無差別,

  永遠得不到滿足。

  甚至連最微小的苦痛也不願意承受。

  雖然沒有任何人願意遭受苦痛,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快樂,我們的舉動卻仿佛自己是世界上唯一重要的人。無始以來,我們就只爲自己著想。但是,這種態度帶來什麼後果呢?當然不是更高的精神成就。它只會令我們做出侵略與自衛的不善業,以致至今仍經驗這些惡業帶來的後果,因此,必須要明智的利用自己寶貴的生命,以及所接受的教導,首先從愛惜他人開始。

     《上師荟供》中,強調把自我愛惜轉換成愛惜他人的重要。它說:

  請加持我,能夠待人如己,

  平等看待自己與他人

  讓我思維以下行爲的利益與缺點:

  佛陀只爲衆人服務,

  心胸狹小的孩童卻只爲自己著想。

  自我愛惜只會使人墮落,

  珍愛諸母有情則是衆善之基。

  因此,請加持我,透過自他相換的修行,

  做到以上所說的一切。

  待人如己,使我們更能夠覺知衆生的苦境。憶念他們過去爲我們所做的一切,使我們決心盡力解除他們的痛苦。我們對其他衆生的愛與慈悲變得更強烈,沒有比隨喜其他衆生的快樂更大的喜悅,也沒有比其他衆生的苦厄更甚的悲哀。我們快樂時,自動想和比較不幸的人分享。同樣,看見其他衆生受苦時,也希望能夠爲他們分擔。

  假如我們能夠分享自己的快樂,或是承擔他人的痛苦,那就太好了。即使做不到,這份心願會播下許多種子,有一天成熟時,我們就有能力帶給他人無盡的快樂與喜悅。正如寂天菩薩提出:想要治愈衆生頭痛的善人,

  由于這份善心,獲得無量功德;

  想要消除一切衆生無盡的痛苦,

  並希望他們造下無盡功德的善人,

  所獲得的功德,將比前者多出多少啊!

  拿自己與他人相比較,會注意到主要的差別在于我們很幸運,能夠聽聞如何調伏心念的教法。稍微做過禅修之後,便能夠體驗到,擺脫了許多從前折磨自己的惡業,獲得自由。其他的生命沒有這麼幸運,他們仍然沈溺在自己的煩惱中,缺少教導者帶領他們脫離持續的苦厄。雖然他們都希望得到快樂,每個行爲卻都只會帶來更多的痛苦。這份洞察更加鮮活、明確時,我們會發出清淨願,願能帶領一切受苦的衆生走上解脫的正道。我們後悔自己過去帶給他人的所有痛苦,一心(系念)令他們得到快樂的方法。

     我們像負有責任的孩子,肩負起幫助母親度過難關的責任,我們不能忍受其他衆生必須面對難以置信的痛苦,感到必須做些事情,而我們又是唯一能完成它的人。然而,當我們審察自己的內心,會覺察到我們甚至沒有能力照顧自己,遑論幫助他人。于是,我們尋找一位能夠做到的人,想效法他。然後,我們發現只有得到完全覺悟的人,才有力量帶領每一位衆生離開痛苦,而一位完全覺悟的人,是那些依循修行道路,並且已經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成佛的人。了解這一切,並且決心爲利益一切如母有情獲得完全的覺悟,便是已經發展出真正的菩提心。

     以上這段話是修道叁要中第二項“發展菩提心”的結論。在這次說法中,我們是否造下任何功德,完全看在座每個人的心態而定。如果我們造了一些功德。應該立刻回向自己及每位衆生成就佛果,所造的善業,才不會被惡業所敗壞或毀滅。

  思維自己在過去、現在與未來所有的善業,以及現在的身體、所有物與財富等,都供養悟道者,爲他們帶來無盡的大樂,然後,將一切功德回向給每位衆生,毫無保留。思維每一樣供養,都是得到證悟的源頭,因此,每一個衆生都能在整個佛法修持中有所進步,並且成就最高的目標。然後,思維所有衆生都完全證悟,甚至連最微細的煩惱都淨除了。最後,我們要祈願,由于今天造下的一切功德,使我們都能夠盡速徹悟修道叁要(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非常謝謝大家。

     在輪回或涅槃之中,

  連一微塵的自性都沒有,

  所有微塵都是因果緣起,

  這種說法沒有錯。

  祈加持我,了悟龍樹菩薩的偉大知見——

  二谛互補而不矛盾。

  當我們獲得這雙重體悟,就真正走上“使佛陀歡喜的道路”。

  把“我”當做獨立自性存在,這種錯誤的認知方式,和我們看待其他所有現象的方式一樣。譬如,當我們看見桌子的時候,往往忽視桌子的存在,只因我們如此稱呼它的名言或標簽。而名言或標簽是安立在由零件、因緣及環境聚合而成的個體上,我們以一種非常簡化與誤導的方式觀察這張桌子,不知道它是由許多因素相倚相成的,我們的腦海裏深埋著直覺的錯誤信念,認爲這樣東西非常真實,自給自足,是從外面來的,不記得那是我們名言假立的;就這方面米說,其實是我們把它創造出來的。

     譬如,有一對夫婦生了一個嬰兒,並命名爲傑洛。雖然他們爲嬰兒起了這個名字,不久,他們開始認爲這個嬰兒是真正的“傑洛”。他們把“傑洛”這個嬰兒當做自性存在,是獨立自存的,好像無中生有。他們認爲“傑洛”真實、獨立,他的存在並不依靠身、心、名言之類的東西,是真實、獨立的“傑洛”,不依靠其他任何東西存在。

     許多書告訴我們,如何進一步禅思這個“我”,以及其他所有現象都沒有獨立的自性。閱讀這些有關空性的經論,可以獲得很多知識,但是,重點在于確實淨化錯誤的見解、煩惱、以及不正確的觀念。只要我們還不明白正當與不正當的事情,不能了悟自己多麼扭曲事實的真相,那麼,所有的知識都缺乏真正的意義與價值。因此,我們的心需要多加淨化。一定要設法減輕粗重的煩惱,譬如瞋恨與貪著等,這些情緒使我們很難定下心洞察空性的意義,同時也要設法減輕比較細微與根本的無明,因爲粗重的煩惱是從中升起的。進一步來說,我們絕對不能忽略觀察自己的業,因爲嚴格引導自己的行爲,是佛法主要的修行。

  我們終究會了解,所有的凡夫心,都認定事物具有真實獨立的自性。在商場以及其他地方所發生的事件中,所有人都陷人同樣的煩惱,似乎是一出荒謬的戲劇,雖然是悲劇,卻使人發笑。要從我們心中淨除這個煩惱,可能需要經過很長的時間才能完成。但是,只要我們希望脫離痛苦,並爲他人指出解脫的道路,這個淨化的過程便不可或缺。因此,我們應該盡最大努力,永遠保持最純淨的動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