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道資糧頌講記▪P62

  ..續本文上一頁聽聞善受持 通利抉擇精 對境生力用 不生生遣除

  這個也是跟前面一樣,對欲貪的過患要多說、多看、多聽。“無量诃責門”,無量的各式各樣的方面的來诃責這個欲。我們在《律海十門》的“攝修心要”也是積集了經教裏邊很多的诃責門,作了一個“攝修心要”,是對貪欲的。

  “贊離欲功德”,一方面是诃責貪欲,一方面是贊歎利益,這是一正一反的,清淨解脫的那些功德都要贊歎的,多看一些這些。那麼也是這樣,就是根據前面的,要聽聞,受持,論辯,還要去大聲讀誦。那麼在定中修,思惟修定等等,五解脫門,還是以這個方式去搞。“貪欲過患”,內容是貪欲的過患,“無量诃責門”,诃責它,贊歎離欲的功德。

  “叁藏諸言論”,在叁藏裏面,這些這一類的話要去聽聞,要善受持。聽聞之後,不是聽懂,“唉!我懂,算了。”聽了之後要受持,好好地去思惟,好好地要通過抉擇,還要辯論,討論。討論的目的是什麼?起作用。並不是叫你說:“噢!我討論一番,我會說。”以後誇誇其談,可以拿紅包去,做法師,並不是這個意思。討論之後就是說把自己的知見端正,自己有些不正的,靠人家的討論把你糾正。自己不深刻的,靠人家大家討論之後把它更深刻,越是深刻,那就起作用。如果你淡淡地,水瓢寫的帳,不起作用的,一定要刻下去。你把這個木頭,這個水瓢一般以前都是木頭做的,那個木頭裏邊你把那個字用刀刻下去的時候,你再怎麼舀水它不會掉。那麼怎麼刻,就是思惟,一道一道地思惟,就是一刀一刀地刻。所以說要“通利”,受持,把它弄通利,就是背下來。“抉擇精”,它的道理再再地抉擇,是用慧的智慧去考慮這個問題,研究、討論。

  “對境生力用”,目的是要對境的時候能夠産生力用。對境就是說,這是貪欲蓋,你看到那些男女之境都可以防止貪心起來。我們中國是比較文明,一些最下流的東西是不准公開地看的,但是偷看的也不少,那些什麼錄像之類的,我聽說它們是很不好的。在海外這一些是公開地表演的。這一些地方,你是不是勝得過?當然不是叫你去看,萬一這些逆境來了之後,你能不能勝過它。

  佛菩提樹下成道的時候,魔女是欲界最高一層天的最美妙的女人,她來誘惑的時候,你有沒有力量勝過去。這個看自己有沒有功夫,沒有功夫成俘虜,那就是成佛成不成了;有功夫的話,不但是把它降伏,同時可以自己成就。因爲你要成就一個功德,決定要經過磨練,沒有磨練,功德是不會成就的。成佛必經的道路就是降魔,降魔成佛,八相成道裏邊降了魔之後才成佛,不降魔成不了佛。

  所以說,這個是決定要經過的。那麼你對境的時候,力用能夠生起來,那就起作用了。如果書看過,懂,對境力不生,沒有用的,這個毫無用處,僅僅是個知見。我們學那些佛經,佛說了那麼多,並不是叫你生個知見而已,叫你滅煩惱,對境的時候可以煩惱製止不生。你如果聽了佛說了那麼多,結果,你說懂了算數,對境還是迷,那這個辜負了佛的一番苦心,說了那麼多,白白說。

  我記得海公上師經常說一句話,家藏書多佛也愁。很多人佛經到處收錄,自己書櫃子裏擺得琳琅滿目,都是很好的精裝本什麼,但是不看,或者看看,寫文章的時候查一查,寫兩篇文章,對于真正的修持不起作用。佛也愁呀!佛對你這個人也感到很愁苦,你不會真正去學佛嘛。要“對境生力用”。

  “不生生遣除”,這個欲心的蓋,不給它生起來,就是對了境之後,不生這個貪欲蓋。假使萬一要生的話,過去就是前面說的,過去的煩惱總是厲害,它自己要生起的話,馬上把它遣除。這個要對治,這麼才是把貪欲蓋有辦法。否則的話,你就作它的俘虜。對它毫無辦法。貪欲蓋是欲界的人投生的根本,欲界的人投生都是由貪欲而生的,《俱舍論》講得很清楚。

  丙叁 離瞋蓋

  瞋恚修慈意 無怨敵損惱 次第遍諸方 起無量勝解

  修忍解真空 念無常因果 抉擇經論言 諸得失功過

  “瞋恚修慈意”,那麼對治瞋恚蓋,有的人就是瞋心很大,一碰就發脾氣,那麼這一些人應該怎麼辦呢?要修慈意,修慈悲,慈悲的心。

  “無怨敵損惱,次第遍諸方”,就是觀十方都沒有怨敵,都是自己的親人,都要給他快樂,慈就是予樂,十方的一切有情都是自己的親人,要施給他最大的安樂。自己辛辛苦苦修很多的法,一切安樂都施予衆生,要起這個想。都不是怨敵,都是我的親人、父母。也沒有損惱,不要去損惱他。“次第遍諸方”,就是說從先是東方,再是南方,西方,四維上下,這個十方都“起無量勝解”,就是修四無量。無量的衆生都起慈悲心,勝解——決定的解。

  “修忍解真空”,我們在講忍波羅密的時候也講了很多,要修忍辱,人家對你侵犯,不要起瞋恨心,要起忍辱心,要明白因果。從來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仇,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就是講馬列主義的人都會說這個話,我們佛教徒更要注意這個事情。人家對你有仇,過去你有這個因;人家對你有好,也是過去有因,你過去也對他好的,沒有無緣無故的怨親。所以說不要怨人家,要怨自己。自己過去對人不好,現在人家對你不好,你自己不會看因果,只是從外邊上看,那一點道氣也沒有。

  “修忍解真空”,佛教最高的就是一切法空,一切法自性空,哪有怨,哪有敵,哪有什麼仇呢?就是說修忍波羅密多的時候,既沒有能害的人,也沒有所害的人,跟中間也沒有害的那個法,一切都是叁輪體空,這個哪有什麼瞋恚呢?

  “念無常因果”,如果你這個做不到,那麼你就想無常,他現在迫害你,不見得一輩子迫害你,他這一段時間過了之後也就過,無常的,一切法都是無常的。現在我們說文化大革命的時候,把我們搞得氣都透不過來,好象很多人就自殺,但是還不是過了。一下兒過了之後還不是佛教又好起來。所以這些東西,要念無常,念因果!只要我們的善根還沒有消滅完的時候,佛教還是會存在的,等到你自己善根一點也沒有,那麼你佛教要求也求不到。這個時候,即使沒有人來破壞,你還是碰不到佛教。這都是因果,不要從表面上看問題,如果一個修行的人,連因果都不去思惟一下,那是太膚淺,跟凡夫有什麼差別呢?

  “抉擇經論言”,(16A)“諸得失功過”,那麼經裏邊一些對于修瞋恚的過失,對于修忍辱的功德等等,要好好地去研究、好好地去觀察,用智慧去抉擇。經裏論裏邊的那些話,得失功過就是說,這一些忍辱的好處、瞋恚的過失,修忍辱的功德、起瞋恚的過失等等。瞋恚的過失,大家都知道,大家都會說的,“一念瞋恨起,焚燒功德林”,你辛辛苦苦修了幾輩子的功德,只要起一念瞋恚心好,一下就燒完。就像大興安嶺大火,燒完,那就什麼都沒有,你有啥劃得來呢?這是瞋恚的,對治瞋恚用慈心——慈無量。

  丙四 離悔舉蓋

  掉悔內住心 製止念一處 數息存正知 余如前條理

  離掉悔蓋,怎麼辦呢?“掉悔內住心,製止念一處,數息存正知。”“內住心”要九住心,把心就是攝在內部,不要去攀緣外邊的東西,掉舉就是攀緣,心裏攀緣;悔,就是惡作,過去做的事情現在追悔。所以我們說有罪就趕快忏悔,忏悔清淨之後,就不要再放在心上。如果盡挂在心上的話,你修定的時候就盡在悔——哎呀,我這個事情該不要做,那個事情該不要做,這個事該做,那個事情該沒做,一天到晚想這些,絕對得不了定的。所以說有罪的話趕快忏悔,不忏悔在定中就要給你找麻煩的,得不了定。

  那麼假設有掉舉惡作蓋的時候,“內住心”,就是把心攝在內邊,製心于一處,或者是眉間,或者臍下,或者是專念一句佛等等。“數息”,最好的是數息觀,對治散亂的。“存正知”,數息的時候,數入不數出,數出不數入,還要看息的長短等等,要正知。你沒有正知的話,數得糊裏糊塗,一二叁四五六七八九十,數到十了還再數下去,或者你數岀息的,數入息了,亂七八糟,數到一二叁四,數到九的時候或者數到五的時候忘記掉了,不曉得數了多少,忘掉了。這些就是沒有正知。數息的時候要有正知的觀察,不要數錯。

  “余如前條理”,那麼依其他的,也是五解脫處的,要聽聞正法,好好地研究抉擇,還要通達理,大聲念誦,爲人宣說等等,這些是每一個蓋都要用的。

  丙五 離疑蓋

  雲何遠疑蓋 離十四無記 問橋求始末 石女兒角乳

  正觀去來今 唯見其有法 唯見有事義 有無知有無

  因果不錯謬 無事不增益 實有不減損 了無常苦空

  正士能敬信 于佛無疑惑 勝解四谛理 恭敬和合僧

  自觀不卑劣 亦不輕鄙人 聞法揀功過 亦如前者論

  “雲何遠疑蓋”,這是無記,在後頭有“十四無記”,我們就不說。以前我們講了好幾次,“十四無記”,,“無記”就是佛不回答的,因爲這十四個東西無可回答。就是昨天講的“石女兒”。“石女”,印度不養孩子的女人叫石女,石頭的石,她跟石頭一樣的不能生孩子的。那麼石女她的孩子長得醜、好、聰明、笨、高、低,長得好不好,或者他聰明不聰明,能力大不大,氣力有多少等等,都是廢話,用不著回答的。所以這一類東西,佛就不回答的。有十四個問題,總的就是無記有十四。那麼這一些就不要問,問了之後對你修定沒好處,就是再問到底的話,你要發狂。你不要說修行證不到果,變神經病,這有什麼好處呢?因爲這個東西根本沒有答案的,用不著問的。

  還有一個,“問橋求始末”。這也是說,修行的人對一些不相幹的閑事,不要去多管,多管了之後對你修行毫無好處,甚至于錯失你修行的機會。這個“問橋”,就是以前有一個人,有個寺院千僧齋,他趕齋去的。到寺院去趕齋的時候,他經過一座橋。這個橋蓋的很好,他就問旁邊人,這個橋是哪一年造的,是什麼人發心造的,這個造的工人工藝極好,是哪個匠人造的,這個匠人的師父是哪個,這個木料是哪裏運來的,這個石碑又是哪個山上取來的…

《定道資糧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