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睛順了那個線下去。
“唇齒舌自然”,“唇齒”,我們的口唇、牙齒聽其自然,不要咬得太緊,當然也不要開。“舌”頭,一般說舌頂上颚,但是舌頭有人太短的,你感到頂在那裏不舒服的,那也可以自然。
前面七個是毗盧七法,再加一個“出入息”,一共八個。
“息出入無知”,就是息細。這個息很粗,呼啦呼啦地,拉風箱一樣的,人家聽到很粗。那麼你坐下去之後,息調一下之後,你自己已經息進出都很細,感覺不到,那就是息下去了。
端身發正願 安住于背舍 若初夜後夜 晝日分亦爾
“端身發正願”,這樣子坐好之後,要發正願。“安住于背舍”,背棄煩惱,背棄那個惡的黑法。“若初夜後夜,晝日分亦爾。”初夜後夜,跟晝——白天的叁分,都要是經行,要就是跏趺而坐。
丙四 臥
中夜如法息 光明正念知
“中夜如法息”,如法地養息。“光明正念知”,光明,正念,前面都講過的,光明觀,正知正念。
乙七 精進悎寤
後夜速悎寤 宴默或思惟 或語論誦讀 遠離世典籍
绮飾巧文詞 無能引義利 如來所說法 極甚深甚深
空性相應理 及諸緣起義 殷重複無間 攝受令堅住
爲成就修行 非利養稱敬 于如是諸法 說誦善通利
智慧善觀察 見理善了意 不習近喧雜 多業多言論
“後夜速悎寤”,到了後夜趕快起來。“宴默或思惟”,或者靜坐,或者思惟法義,“或語論誦讀”,或者是辯論,或者是大聲念誦,或者是背誦。
“遠離世典籍”,世間上的書不要去看,世間上尤其是那一類,“绮飾巧文詞”,華麗的文字,“無能引義利”,對我們修行沒有好處的書就不要看。
反正我們佛教徒,一般世間的什麼小說,一些文學的作品等等,最好是不要看。這些看了之後,都引起一些不正的思惟,引起一些感情的事情,不太好的。即使這個文章極好,或者是世間上名著等等,也不要貪那個名著。海公上師給我們榜樣做出來,藏地最有名的一個戲劇,供養了大衆僧的,叫大家都好看的。不看,這個就對!不要去貪著這一些,這些都放不下,修行怎麼提得起呢?不要說現身的成就,哪怕你想生極樂世界,你總還得放下,這些東西不要去執著。“無能引義利”,不能引我們修行,沒有利、沒有好處的東西不要去執著。
“如來所說法”,佛所說的法,一種是“極甚深甚深”,非常甚深的空性的道理。空性相應的道理就是“緣起義”。一個是甚深的空性,一個是廣的緣起——深廣兩個。
“殷重複無間,攝受令堅住”,這個反過來,不但要去看,要去研究,要去背誦,要“殷重”,非常之慎重,還要“無間”,不要間斷。“攝受令堅住”,聽了之後不算數,要思,思了之後還要攝,把它不要忘記掉——“堅住”,可以堅穩的拿住。
“爲成就修行,非利養稱敬。”這個目的要辨一下,你把那些法堅住地攝受,爲什麼原因?不是拿了去賣,跟人家去說,要名譽利養,不是這個。爲了修行,成就修行。
所以說,這裏也是很簡單明白地跟我們說,我們學法的目的是爲修行,絕對不是說名聞利養。如果你以名聞利養的心來學法的話,護法菩薩會擋住你,不會成就,學不好,或者出障,學不成。所以你不要自己……,要好好地發心,不要走到偏路上去。學法的人很多,成就的人很少,是不是都不聰明嗎?很多聰明的、有才幹的,就是發心不正,擋住,沒有成就,或者是出障,或者著魔,這個自己要有警惕性。我們的學法,甚深的空性,緣起的廣大的義利,要殷重、無間地去學,不但學,還要攝受、堅住,但是這個爲了修行,不是名聞利養,不是利養稱敬、恭敬。
“于如是諸法,說誦善通利。”這些法能說、能誦,要極通達、通利。
“智慧善觀察”,通達的時候,要拿智慧出來觀察。
“見理善了意”,要把它的道理看出來,深深地明白它的真正的意義,不是就依文解義,這是就表面上看一看就算,要深透到裏邊的真正的意思。
“不習近喧雜”,那麼修行的人,雜亂的地方不要多去,多去之後,那也就是對自己修行,要打閑岔的。
“多業多言論”,也不要做太多的事情,也不要說太多的話。
乙八 語默
若言必稱量 合理而正直 寂靜順彼心 樂勤宣正法
晏默善思尋 于自有契證 遠離增上慢 下劣差別證
心不生喜足 得證必無退 時時習止觀 樂斷樂修證
無間殷重行 寒熱皆策進
“若言必稱量”,要說話的時候,合量,合什麼量?因明的叁支比量,或者是合于正量,佛的聖教量等等,不能亂說。
“合理而正直”,要符合正理,而且要針對地說,不要彎彎曲曲地說一套。
“寂靜順彼心”,說法的時候,心不要躁,就是不要起煩惱心,以清靜的、寂靜的心去說;還要生悲心,不要盡是反了他的說。一般世間上的人,你總要順他一點,他才聽得進去。如果他說一句,“不是的,你這個不對的!”再說,“又不是的!”這幾個“不是的”,他不要聽了。“算了,你這個跟我不相應,我聽不進去”。要順著他,即使他是不對的,轉個彎子,先順著他,慢慢彎過來,他看到這是不對。所以不要馬上一下否定他,這是對初機。那麼禅宗對你真正修行的人,棒喝來起,就是針鋒相對地給你一棒,看你受不受得了,受得了你就開悟,受不了你就退掉,就完,信心也沒有了。
這個主要對比丘說的。如果在家人不要你接近閑雜,不要多業,不要多言論,那麼他生意也不作,城市裏也不住,一天到晚話也不說,人家說你呆了。出家有出家的任務,在家有在家的任務,不能劃等號。這裏主要是對出家人說的。
“樂勤宣正法”,我們說自利之後,要利他,所以說對說正法,弘揚正法,要有意樂心,要有精進的心,不能偷懶,也不能說不高興。但是也不要過分地執著,逢人便說。這個人在走路,你拉住他,我對你說什麼什麼什麼。人家不愛聽的,你跟在後頭裏盡拖盡說,這個也不好。
“宴默善尋思”,在坐的時候,不說話的,是靜下來好好地尋思、思惟。
“于自有契證”,假使自己證,有些契入,或者證到一些什麼,“遠離增上慢”,不要自以爲我已經證到什麼。有些居士就說證到五地、證到九地等等,增上慢。實際上沒有,他就是産生的境界不知道,他以爲一些等于說稀奇的境界出現,就認爲自己是很高的證到,那麼這個就要靠多學。你多學了之後,裏程碑都知道,這是在什麼路程,這是在什麼道上,你自己一清二楚地話,就不會有增上慢。如果你沒有教理的知識,你自己有一點超人的經驗,自己也飄飄然,認爲自己怎麼樣,這些增上慢你就不要有,要離增上慢。說了半天,這個還必須要學教,學教之後,增上慢就生不起。你沒有證到,怎麼增上慢呢?
“下劣差別證”,很低的一些或者定中有什麼境界,或者夢夢到有什麼,差別就是不完整地證到一些。
“心不生喜足”,不要以此爲足,到處宣傳我不得了,我怎麼怎麼怎麼了。
“得證必無退”,假使得了好處之後,必定要保養它,不要退。
“時時習止觀”,這些經常入定的道路,既然具備這些條件之後,就要“時時習止觀”,經常要修習這個止觀,修入定。止觀,九住心、九毗缽舍那就進入止觀雙運,入定,那麼這個開始要練習。
“樂斷樂修證”,樂于斷煩惱,才能樂修證,單是樂修證,不斷煩惱的話,那個修證,第一是得不到,第二是假使你說得到,就是魔來,沒有斷煩惱的修證就是魔。如果斷了煩惱之後,修證不求自得,自然會得,斷了煩惱就是修證。學過《俱舍》就知道,斷一品煩惱,證一品擇滅,這就是修證,你還要什麼修證呢?
“無間殷重行”,那麼這一些修行,要無間地做,不要五分鍾熱度,今天高興得很,拼命幹,第二天全部放下,不幹了。要無間,沒有間斷的,殷重,不但沒有間斷,還是非常慎重地、恭恭敬敬地去做。
“寒熱皆策進”,再冷的天還是要修,再熱的天還不放棄。這樣才有成就可以說。
乙九 解勞寢息
爲解勞寢息 當于隱蔽處 衣身須臾息 久則損善品
“爲解勞寢息”,那麼這樣子精進之中,萬一遇到疲勞不堪的時候該怎麼辦?“解勞寢息”,那就是說在白天太熱的氣候,精神太不支的時候,也可以稍稍地養息一下。
“當于隱蔽處”,但是你哪裏養息呢?隱蔽處,人家看不到的地方。
“衣身須臾息”,不要脫衣服,就是穿了衣服須臾息,須臾息就是一下兒,把這一陣昏沈過,趕緊起來修行,不要盡睡,白天不能盡睡,因爲你實在支不住,可以開許,隱蔽的地方,不要人看到的地方。“久則損善品”,假使你睡得太長,對善法有損害。
如是正知住 現生無罪犯 惡作變悔等 習久自趣定
你能夠這樣子正知而住,因爲你自覺于正知,即于現生不會做錯事情,這一輩子不會犯什麼戒,也不會做什麼過失。既然不犯戒,不犯罪,惡作變悔就不會,惡作追悔,都是做錯了之後才追悔,你現在每做一件事情都正知而住,這個該做,這個不該做,一清二楚,不會搞錯的,那麼你怎麼會惡作?不會惡作了。不會惡作了之後,入定就有門,修定裏面就怕掉舉惡作這些東西擾亂你的定心,那麼這些東西從事上把它排除,那麼當然,可以“習久自趣定”,時間久定自然就來了。這個定,是前面那些的因緣的果,前面的因緣具備之後,定就在其中,離開前面的因緣,另外找個定,沒有的。
那麼《定道資糧》的文就消完了。明天就把《瑜伽師地論》,就稍稍的地,也不必太詳細,因爲重複的很多,念一下可以圓滿了。
那麼這一段,海公上師集《定道資糧》的資料看一看。
此《定道資糧》者,依宗喀巴大師《菩提道次第》、及《瑜伽》、《中邊》、《俱舍》、《成實》、《莊嚴》、《中觀》等論(約近二十種經論),並其恩師教授教誡之言,以成此頌,爲便自課,起正尋思,兼利初學,不入歧途。其中親近善士、聞思修等各各資糧,于《菩提道次第頌》中已說,今不再述。別則《菩提道次第》、《…
《定道資糧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