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都钝掉,都没有办法了。
“缺支体手足”,那么有些残缺的,没有手没有脚的,那当然是也可怕,那就是我前天讲的,那个大家想一想都害怕了。他做生意,坐了敞篷卡车下来,因为东北地方太冷,什么都冻住,下了车之后,碰到暖和的地方,鼻子掉,耳朵掉,手脚僵掉,最后到医院去动手术,手也没有,脚也没有,鼻子、耳朵都没有,就是这么一个光光秃秃的身体,这个怎么做生活,这个简直不堪设想的。
“是等所应观”,讲这些东西,一般人不愿意看的,看了感到是恶心的,却在佛教里要多看。
或有夭丧死 一日或多日 身肉及内脏 众鸟兽啖食
送死出殡丧 众哀哭围绕 悲怨痛别离 顺梵行应观
“或有夭丧死”,那就是佛在西门看到的,所以说佛陀的传记就是一本活的教材,佛的一举一动,对我们都是身教。“夭丧死”,夭死就是早死,我们死不一定老死,小孩子还会死,乃至胎里的还会死,这个不到时间而死的夭死。或者是丧死,到了年纪死的。
“一日或多日,身肉及内脏,众鸟兽啖食,送死出殡丧,众哀哭围绕,悲怨痛别离, 顺梵行应观。”死掉的时候第一日、第三日,乃至是好多日要去看,印度观不净观,就是到尸林里亲自去看,这个效果大。你想一想,毕竟是想象,真的看了之后,那个印象就极深刻。有的人,看了这些东西,三天吃不下饭,这个就是影响之深刻,你想一想不会三天吃不下饭吧?所以说看的跟想象的就差距很大。一天的,过了两天的三天的,或者多天的,身上慢慢地肿起来,会变颜色,乃至腐烂,皮掉下来,脓流出来等等,五脏散了地下,散出来,散出来之后,鸟、兽来吃等等的样子,你去看看。看了之后,对这个身体就不可爱了。
那么还有是“送死出殡丧”,那么死了之后,家里的人怎么办呢?把死人送出去,还要出殡,列了个队伍,大家哭,围绕了这个人哭。“悲怨痛别离”,这个是别离,这一次送出去,再也见不到了的。那么这个是非常悲伤、非常怨痛。
这些世间上人认为倒楣的事情,“顺梵行应观”,在修行的人却是这些是顺梵行的,对我们修梵行相顺的,应当要多观。前面那些障梵行的就不能观,这是顺梵行的要观。所以说释迦牟尼佛示现,出东南西三个门,就是见到老病死,最后北门就是沙门,就要赶快修行了。这个就是示现我们要观这些东西,那么你看到老病死,你愁闷也没有用,赶快去修行,这个唯一出路就是沙门,出家修行。那这是路上看到东西,哪些该看,哪些不该看的告诉你了。
乙三 屈伸
不摇身摇头 摇臂及踯跳 携手叉腰行 耸肩放言论
若入施主家 于座审观坐 不许座勿坐 不放身翘足
交足太广狭 斜坐倚柱壁
那么走的时候要怎么样的威仪呢?“不摇身摇头”,这些是说行动的威仪,不要摇身体,摇摇摆摆地,头也摇摆,摇摇地,“摇臂”,“踯跳”,一跳一跳的,不要。在家人欢喜勾了肩膀走路,好象表示亲密,出家人绝对不允许。出家人里边有没有这个习气的呢?有的改,没有嘛最好。那个“摇臂”,甩了臂走路,部队里边他们操练手要一甩一甩的,出家人却不能这样走路,一甩一甩地走就失威仪,“踯跳”,走路也不能跳。
“携手叉腰行”,两个人手搀手走不行,叉腰走也不行,叉腰站也不行。
“耸肩放言论”,“耸肩”,两个肩耸一耸这个样子,在家人是无所谓的,出家人不允许。“放言论”,大声地说话,这也不允许。我们自己要注意一些,说话不要太大声。有的人不注意,在家习气比较重,过去是无所谓的,出了家之后就不能放纵地大说话,即使有什么话,轻轻说。那么人多的时候,假使开会当然是不能轻轻说。个别几个人说话,不能放言论,放声大说不要这么做,这是不威仪,反正都是不威仪,没有道气。
“若入施主家”,假使进了施主家的时候,要“于座审观坐”,那么施主家里叫你坐的时候,你把这个座位要看一看,仔细看了再坐,就是有没有东西,或者是施主他的贵重的衣服等等,或者有刀了啥东西,坐了伤身体的,不要一下子坐下去。
过去有一个公案。就是一个又高又大的比丘,他到了一户人家去,人家客气招待他,他坐下去,也就是没有看座位了。这个座里边有个小孩子,就是婴儿放在这个凳子上的,他一下子坐下去,坐死了。这个你没有看一看,人家在招待你,没有去把这个孩子抱在手上,把他就凳子上一放,你却是也不管,大摇大摆进去,一坐下去,那么高大、那么重个身体把他压死。这个就不好,所以说要仔细观察。
“不许座勿坐”,不应当坐的地方不要去坐。
“不放身翘足”,不要“放身”,放肆地坐,也不要翘二郎腿。“交足”,脚不要叉起。不要“太广狭”,两个脚不要放得太开,也不要并得太拢,这些都是坐的威仪。到施主家去,在家人面前千万不要现不威仪相,这都是比丘的事情。在家人也可以学,在家人的二郎腿是不稀奇的,出家人最好是不要做。
“斜坐倚柱壁”,或者斜起坐,或者靠了墙壁坐,或者靠了柱头坐,都不允许。海公上师讲经的时候,他说藏地的法座,这么厚的一个背,不是实在的,中间是空的,一个架子。你要去靠的话,就翻到后头去,不能靠的,悬的。那么说我们坐座,不要去靠了椅子坐,不要靠背坐。
乙四 用衣持钵
法服必齐整 幢形益众生 持钵依学处
“法服必齐整”,穿的三衣、衣裙一定要整整齐齐,为什么呢?
“幢形益众生”,这是佛的幢相,佛就是穿三衣的,你这个三衣出去,就是一个佛的幢一样的,这个出去利益众生的。所以说你要么不穿,穿就要穿得整整齐齐,这是一个佛的形象,是利益众生,使众生培福的。
“持钵依学处”,拿钵,根据我们戒里边该怎么拿,该怎么用,该放在哪里等等,都有一定规矩的,这都是比丘的一些细的威仪的事情。钵不能放在脏地方,钵要怎么样子拿,怎么样子洗等等,都有一定规矩的。
所以说你学佛之后不会乱动的,一切都有一个规矩的,走路有走路的规矩,吃饭有吃饭的规矩,洗钵有洗钵的规矩。你天天按了规矩做,一天都在轨道里边,那你时间久了之后,要入定自然很容易。你经常在轨道里搞惯了的,入定嘛是心入轨道,你身口先在轨道里搞惯,以后心入轨道也很容易。如果你身口是乱的,一下儿这么做,一会儿那么做,那么心要入轨道也是困难的。所以说由戒入定,这是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乙五 饮食啖尝
受食不违仪
吃饭的时候该怎么吃,也有一定的威仪。在比丘戒里边很多,《瑜伽师地论》讲了一些,这些我们在居士面前就不说了。
乙六 四种威仪
丙一 行
经行闲定处 勿碍他作为 往来制伏心 勿掉举过急
躁动身劳倦 皆不作经行
“经行闲定处,勿碍他作为。”经行的时候要空闲的地方,要一定的地方。人家做事情的地方、行路的地方、妨碍他的地方不要去。
“往来制伏心”,经行一来一去,是调伏自己的心,就是除盖。
“勿掉举过急,躁动身劳倦, 皆不作经行。”经行的时候一来一去是要用功,在调伏心,不是叫你运动,所以说不要“掉举过急”。有的人他说一天我规定经行——他有个经行道,每天要走三、四次,那么他为了赶时间,就赛跑一样地跑过去、跑过来、跑过去、跑过来。这样子掉举的心过于急地修经行,(18A)不但是威仪不好,对自己制伏心的功用也没有。那就是完成任务,总算你三四趟跑过了,完成了,这个样子。
那么念仪轨一样,修加行也一样,今天我规定是要修一座仪轨,或者修多少加行的,要赶快的,“哗哗”把它搞了,走场子地过,总算我任务完成,就一天时间就完了。这样子,就是交差,骗骗人,效果是没有的。
“躁动身劳倦”,心里不定的时候,劳倦的时候,不要去经行,走不动。你再是拖了那个,慢吞吞地,边睡边走边睡的样子就不好,不起作用。太躁动了也不要去经行,就是像前面一样的,太急,跑来跑去的,这个经行不起作用。太劳倦,走不动,也不要经行。
丙二 住
为专修善品 思惟摄诸根 意不随散乱 勿但事往还
时进而时停 行已跏趺坐
“为专修善品,思惟摄诸根。”为了修善品,自己思惟诸根摄住,不要乱看,不要乱听。“意不随散乱”,五根摄住,眼耳鼻舌身摄住,心也要管起来,不要散乱、乱想。
“勿但事往还。”我们在经行的时候,为什么?修善品,除盖,修法。那么要思惟,在经行的时候都摄诸根,好好地思惟那些法,心不要散乱,不要单是走来走去地运动,对修法毫不相干,这个没有意思。
磕大头也一样的,不要当个运动,我锻炼身体。固然磕大头锻炼身体作用也有,但是这个最大的作用你没有,忏悔业障的,你就没有,一定要好好观想,恭恭敬敬地拜,这才能够起到忏悔的作用,并不单是运动。
“时进而时停,行已跏趺坐。”那么有的时候走,有的时候可以停下来思惟,当你心静下来思惟的时候可以停一下。“行已跏趺坐”,等到你走够,那么就坐下来,就是习定的坐了。
丙三 坐
身行不倚斜 左右肩平整 头不作倾仰 眼下视鼻心
唇齿舌自然 息出入无知
那就是说入定的做法。这就是毗卢七法。
“身形不倚斜”,这个身要坐直,不能斜,不能倚,倚是靠一边,靠了东西。靠沙发上修定,这个没有功用,不能靠。斜也不要斜,要端端正正地坐。
“左右肩平整”,两个肩要平,不能一个高一个低。
“头不作倾仰”,不要头太低,在文革的时候,低头认罪这样子的,头不准你抬的,这是斗争,你要低的。你又不在受斗争,你头低这么低干啥呢?没有这个需要。头不能要倾,不要太低,也不能仰,仰到看天一样的,不需要。那么头该怎么样子呢?就像一个麦穗结了麦,稍微弯弯的,稍一点点弯,稍微往前倾一点点,那么头不准倾仰。
“眼下视鼻心”,眼观鼻,鼻观心,这是一个直线。但不是真的观那个鼻子,观了鼻子的话眼睛要痛,就是眼…
《定道资粮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