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道資糧頌講記▪P80

  ..續本文上一頁,而加行方便,更不可,蓋自己方便加行,根本罪恐難保 矣。”

  16別時意趣:《攝大乘論·世親釋》五卷十二頁雲:“別時意趣者,謂此意趣,令懶惰者,由彼彼因,于彼彼法,精勤修習。彼彼善根,皆得增長。此中意趣,顯誦多寶如來名因,是升進因。非唯誦名,便于無上正等菩提,已得決定。如有說言:由一金錢,得千金錢。豈于一日。意在別時。由一金錢,是得千因;故作此說。此亦如是。由唯發願,便得往生極樂世界,當知亦爾。”《攝大乘論·無性釋》五卷十一頁雲:“別時意趣者,謂觀懈怠,不能于法精勤學者,故說是言:若誦多寶如來名者;便得決定。由唯發願,便得往生極樂世界。此意長養先時善根。如世間說:但由一錢而得于千。”

  17《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八:“雲何瑜伽?謂四瑜伽。何等爲四?一信,二欲,叁精進,四方便。”“當知此中初由信故,于應得義深生信解。信應得已,于諸善法生起樂欲。由樂欲故晝夜策勵安住精勤堅固勇猛。發精進已,攝受方便,能得未得,能觸未觸,能證未證。故此四法說名瑜伽。”

  18《披尋記》卷第二十叁:“瑜伽有四,一信,二欲,叁精進,四方便。 當知此中初由信故,于應得義深生信解,信應得已,于諸善法生起樂欲,是名正作瑜伽。 由樂欲故晝夜策勵安住精勤堅固勇猛,是名正勤修習。發精進已,攝受方便,是名不息加行不離加行。”

  19《披尋記》卷第二十叁:“由眼識生,叁心可得。如其次第,謂率爾心、尋求心、決定心。初是眼識,二在意識,決定心後,方有染淨。此後乃有等流眼識善不善轉。此說分別意識,當知即是尋求決定二心與眼識俱,分別眼所識色,執取相好,由是或能起貪,或能起瞋,是即染淨心中一分染心。由此眼識無間俱生分別意識,于眼所識色能起貪故,名于可愛色色將生染著。能起瞋故,名于不可愛色色將生瞋恚。爲簡意識唯自所緣可愛不可愛色法,是故此說可愛不可愛色色。”

  20 《披尋記》卷第二十叁:“雲何于眼所識色中不取其相等者:此顯意識不取眼識所行境相,名不取相。當知此中言取相者: 謂即意識與眼識俱,執取前說可愛或不可愛色色,是故說言由眼識故取所行相。眼識無間意識生故。”“顯色形色表色,是眼識所行,眼識境界,眼識所緣;亦是意識所行境界所緣。境相差別如是應知。”

  21 《瑜伽師地論》:“謂即于眼所識色中,眼識無間俱生分別意識,執取所行境相。”

  22 《披尋記》卷第二十叁:“雲何于眼所識色中不取隨好等者,此顯意識不取色相所有隨好。當知此中言隨好者,謂由分別意識于彼色相種種分別之所引發,唯是意識所行,意識境界,意識所緣。”

  23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叁:“複有余類執取其相,執取隨好。 言取相者:謂色境界,在可見處,能生作意,正現在前,眼見衆色,如是名爲執取其相。 取隨好者:謂即色境,在可見處,能生作意,正現在前,眼見色已,然彼先時從他聞有如是如是眼所識色,即隨所聞名句文身,爲其增上爲依爲住,如是士夫補特伽羅隨其所聞,種種分別眼所識色,如是名爲執取隨好。如于其眼所識色中,如是于耳鼻舌身意所識法中,當知亦爾。”

  24 《披尋記》卷第二十叁:“尋便斷滅除棄變吐者:令彼現行不相續故,是名斷滅;令彼諸纏不現行故,是名除棄;令彼種子不隨逐故,是名變吐。”

  25 《披尋記》卷第二十叁:“若于其眼所識色中應策眼等根者:如下自說,複于已往或正往時觀見衆色,于此衆色,一分應觀,或有一分所不應觀。于不應觀所有衆色,當攝其眼,善護諸根。于所應觀所有衆色,應善住念而正觀察。”“此中于所識色應策眼根者,謂于一類所應觀色,如諸衰老朽邁上氣者身,伛偻憑杖戰掉者身,或諸疾苦重病者身,乃至廣說。又于所識色不應策發眼根者,謂于一類不應觀色,如諸伎樂戲笑歡娛,或余遊戲所作歌舞音樂等事,乃至廣說。由應觀色令不雜染,是故應策眼根。不應觀色能令雜染,是故不應策發眼根。 由是道理,所余諸根于所行境,或應策發,或不應策,當知亦爾。”

  26 《俱舍論頌疏注釋》第74頁:四食附講。

  27 《俱舍光記》:“觸食,謂叁和生觸,唯取有漏,資益有故。未離欲者,有時見色生喜樂者,由緣色故,觸生喜樂,非色是食。”

  28《披尋記》:謂往施主家時,成就威儀軌則圓滿,不求利養,不希恭敬,是名蕩滌身心,其性澄淨,遠離熱惱,故喻如月。

  29 《瑜伽師地論》:“不得獨一自得怡養,又複追求長財寶,是名難養。若得微少或得粗敝,難自支持,是名難滿。”

  30《瑜伽師地論》:“言初夜者。謂夜四分中,過初一分,是夜初分。言後夜者。謂夜四分中,過後一分,是夜後分。”

  31 《披尋記》卷第二十四:“發生樂欲等者,謂于隨順瑜伽修習道中,發生希慕,發生欣樂,欲有所作,是名發生樂欲。爲淨障故,發勤精進,是名精進勤劬。精進有五:一被甲精進,二加行精進,叁不下精進,四無動精進,五無喜足精進。”“此中超越勇猛勢力發起,即彼被甲精進,謂由猛利樂欲所發起故。 此中勇悍,即彼加行精進,謂隨所欲發起堅固勇悍方便故。 此中剛決,即彼不下精進,謂爲證得所受諸法,不自輕蔑亦無怯懼故。 此中不可製伏,即彼無動精進,謂能堪忍寒熱等苦故。 此中策勵其心無間相續,即彼無喜足精進,謂于後後,轉勝轉妙,諸功德性,欣求證得故。”

  32 《披尋記》卷第二十四:“光明有叁種,一治暗光明,二法光明,叁依身光明。”(治暗光明複有叁種,一在夜分,謂星月等;二在晝分,謂日光明;叁在俱分,謂火珠等。法光明者,謂如有一隨其所受所思所能,觀察諸法,或複修習隨念佛等(法、僧)。依身光明者,謂諸有情,自然身光(諸天所依止身自然光耀)。)

  33 《披尋記》卷第二十四:“如理作意相應,是名善巧 。無倒無間殷重加行,是名精懇。取多光明爲所緣境,及于彼相如理思惟,是名善取善思。依法光明,了達諸法,是名善了善達。”

  34 《披尋記》卷第二十四:“法光明想,是名有明俱心。 治暗光明,依身光明彼相應想,是名有光俱心。”

  35 《披尋記》卷第二十四:“于經行時,隨緣一種淨妙境界等者,此以有明俱心應知。謂或念佛乃至念天,是名隨緣一種淨妙境界。 令心憶念彼諸功德,是名極善示現。 安置學處令正受行,是名勸導。令心無退,是名贊勵。 令心歡喜,是名慶慰。”

  36 《披尋記》卷二十四:“欲貪、欲愛、欲藏、欲護、欲著,皆貪異名。”“貪者,謂于受用喜樂堅著故。 藏者,謂于內所攝自體中愛故。 護者,謂于他相續中愛故。 著者,謂著受用,無所顧惜故。 愛有多種,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境界、若領受、徧行一切應知。”

  37 《披尋記》卷二十四:“大聲音若讀若誦,是名言善通利。 如所聞法思惟其意,是名意善尋思。 于諸法相如實覺了,是名見善通達。”

  38 《披尋記》卷二十四:“現前饒益,故名慈俱。 無怨者,離惡意樂故。 無敵者,離現乖诤故。 無惱害者,離不饒益事故。 廣者,所緣廣大故。 大者,利養安樂思惟最勝故。 無量者,果無量故。 如四大河,衆流雜處。 善修習者,極純熟故。”“住者,所修觀行日夜專注、時專注故。”

  39 《披尋記》卷二十四:“于佛無智者,謂不了知如來法身及諸形相。于法無智者,謂不了知善說等相。于僧無智者,謂不了知正行等相。于苦等無智者,謂如諸經所分別相,及十六行中不了知故。于因無智者,謂于無明等諸有支中能爲行等所有因性不了知故。于因所生無智者,謂于行等諸有支中從無明等因所生性不了知故。此說無惑無疑,翻彼應釋。”

  40 《瑜伽師地論》:“複如有一隨先所聞,隨先所習,言善通利,究竟諸法,獨處空閑,思惟其意,籌量觀察。或處靜室,令心內住、等住、安住,及與近住、調伏、寂靜、最極寂靜、一趣、等持,或複于彼毗缽舍那修瑜伽行。如是等類,說名爲默。”

  41 《披尋記》卷第二十四:“于自所居住處,自院自房稱其廣長度量,一地方所而習經行,不共于他,名自別人所經行處。如是經行非于他所住處,是名非于他處;非地方所,不稱度量,是名非不委處。 若往若來非不恣意,是名非不恣處。非爲僧分所不許與,是名非不與處。”

  42 《披尋記》卷第二十四:“如下說言緣性緣起所緣,唯有諸法能引諸法,無有作者及以受者,是名空性相應。依此義說最極甚深。又緣起支雖實無常、苦、空、無我,而有彼相相似顯現,如有尋有伺地釋,依此義說相似甚深。”

  43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此甚深義雲何應知?……依無常義者,謂從自種子生,亦待他緣;又從他緣生,亦待自種子;又從自種子又從他緣生,而種及緣于此生事,無作無用,亦無運轉;又複此二因性功能,非不是有;又諸有支雖無始來其相成就,然剎那剎那新新相轉;又緣起支雖剎那速滅,然似停住運動相現。 依苦義者,謂緣起支,一味苦相而似叁種相現。 依空義者,謂緣起支,雖離有情作者受者;然似不離,顯現而說。 依無我義者,謂緣起支,雖不自在實無有我相,然似我相顯現;依勝義谛,諸法自性雖不可說,而言諸法自性可說。”

  44 《瑜伽師地論》:“當知此中,若往若還,若睹若瞻,若屈若伸,持僧伽胝及以衣缽,若食若飲,若啖若嘗,正知而住。由是名爲于村邑等如法行時正知而住。若行若住,若坐若臥,若習悎寤,若語若默,若解勞睡,正知而住。由是名爲于其住處如法住時正知而住。”

  45 初靜慮:伺、喜、樂;二靜慮:喜、樂;叁靜慮:樂;四靜慮:俱離叁種。

  

  

《定道資糧頌講記》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