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定道资粮颂讲记▪P80

  ..续本文上一页,而加行方便,更不可,盖自己方便加行,根本罪恐难保 矣。”

  16别时意趣:《摄大乘论·世亲释》五卷十二页云:“别时意趣者,谓此意趣,令懒惰者,由彼彼因,于彼彼法,精勤修习。彼彼善根,皆得增长。此中意趣,显诵多宝如来名因,是升进因。非唯诵名,便于无上正等菩提,已得决定。如有说言:由一金钱,得千金钱。岂于一日。意在别时。由一金钱,是得千因;故作此说。此亦如是。由唯发愿,便得往生极乐世界,当知亦尔。”《摄大乘论·无性释》五卷十一页云:“别时意趣者,谓观懈怠,不能于法精勤学者,故说是言:若诵多宝如来名者;便得决定。由唯发愿,便得往生极乐世界。此意长养先时善根。如世间说:但由一钱而得于千。”

  17《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八:“云何瑜伽?谓四瑜伽。何等为四?一信,二欲,三精进,四方便。”“当知此中初由信故,于应得义深生信解。信应得已,于诸善法生起乐欲。由乐欲故昼夜策励安住精勤坚固勇猛。发精进已,摄受方便,能得未得,能触未触,能证未证。故此四法说名瑜伽。”

  18《披寻记》卷第二十三:“瑜伽有四,一信,二欲,三精进,四方便。 当知此中初由信故,于应得义深生信解,信应得已,于诸善法生起乐欲,是名正作瑜伽。 由乐欲故昼夜策励安住精勤坚固勇猛,是名正勤修习。发精进已,摄受方便,是名不息加行不离加行。”

  19《披寻记》卷第二十三:“由眼识生,三心可得。如其次第,谓率尔心、寻求心、决定心。初是眼识,二在意识,决定心后,方有染净。此后乃有等流眼识善不善转。此说分别意识,当知即是寻求决定二心与眼识俱,分别眼所识色,执取相好,由是或能起贪,或能起瞋,是即染净心中一分染心。由此眼识无间俱生分别意识,于眼所识色能起贪故,名于可爱色色将生染着。能起瞋故,名于不可爱色色将生瞋恚。为简意识唯自所缘可爱不可爱色法,是故此说可爱不可爱色色。”

  20 《披寻记》卷第二十三:“云何于眼所识色中不取其相等者:此显意识不取眼识所行境相,名不取相。当知此中言取相者: 谓即意识与眼识俱,执取前说可爱或不可爱色色,是故说言由眼识故取所行相。眼识无间意识生故。”“显色形色表色,是眼识所行,眼识境界,眼识所缘;亦是意识所行境界所缘。境相差别如是应知。”

  21 《瑜伽师地论》:“谓即于眼所识色中,眼识无间俱生分别意识,执取所行境相。”

  22 《披寻记》卷第二十三:“云何于眼所识色中不取随好等者,此显意识不取色相所有随好。当知此中言随好者,谓由分别意识于彼色相种种分别之所引发,唯是意识所行,意识境界,意识所缘。”

  23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三:“复有余类执取其相,执取随好。 言取相者:谓色境界,在可见处,能生作意,正现在前,眼见众色,如是名为执取其相。 取随好者:谓即色境,在可见处,能生作意,正现在前,眼见色已,然彼先时从他闻有如是如是眼所识色,即随所闻名句文身,为其增上为依为住,如是士夫补特伽罗随其所闻,种种分别眼所识色,如是名为执取随好。如于其眼所识色中,如是于耳鼻舌身意所识法中,当知亦尔。”

  24 《披寻记》卷第二十三:“寻便断灭除弃变吐者:令彼现行不相续故,是名断灭;令彼诸缠不现行故,是名除弃;令彼种子不随逐故,是名变吐。”

  25 《披寻记》卷第二十三:“若于其眼所识色中应策眼等根者:如下自说,复于已往或正往时观见众色,于此众色,一分应观,或有一分所不应观。于不应观所有众色,当摄其眼,善护诸根。于所应观所有众色,应善住念而正观察。”“此中于所识色应策眼根者,谓于一类所应观色,如诸衰老朽迈上气者身,伛偻凭杖战掉者身,或诸疾苦重病者身,乃至广说。又于所识色不应策发眼根者,谓于一类不应观色,如诸伎乐戏笑欢娱,或余游戏所作歌舞音乐等事,乃至广说。由应观色令不杂染,是故应策眼根。不应观色能令杂染,是故不应策发眼根。 由是道理,所余诸根于所行境,或应策发,或不应策,当知亦尔。”

  26 《俱舍论颂疏注释》第74页:四食附讲。

  27 《俱舍光记》:“触食,谓三和生触,唯取有漏,资益有故。未离欲者,有时见色生喜乐者,由缘色故,触生喜乐,非色是食。”

  28《披寻记》:谓往施主家时,成就威仪轨则圆满,不求利养,不希恭敬,是名荡涤身心,其性澄净,远离热恼,故喻如月。

  29 《瑜伽师地论》:“不得独一自得怡养,又复追求长财宝,是名难养。若得微少或得粗敝,难自支持,是名难满。”

  30《瑜伽师地论》:“言初夜者。谓夜四分中,过初一分,是夜初分。言后夜者。谓夜四分中,过后一分,是夜后分。”

  31 《披寻记》卷第二十四:“发生乐欲等者,谓于随顺瑜伽修习道中,发生希慕,发生欣乐,欲有所作,是名发生乐欲。为净障故,发勤精进,是名精进勤劬。精进有五:一被甲精进,二加行精进,三不下精进,四无动精进,五无喜足精进。”“此中超越勇猛势力发起,即彼被甲精进,谓由猛利乐欲所发起故。 此中勇悍,即彼加行精进,谓随所欲发起坚固勇悍方便故。 此中刚决,即彼不下精进,谓为证得所受诸法,不自轻蔑亦无怯惧故。 此中不可制伏,即彼无动精进,谓能堪忍寒热等苦故。 此中策励其心无间相续,即彼无喜足精进,谓于后后,转胜转妙,诸功德性,欣求证得故。”

  32 《披寻记》卷第二十四:“光明有三种,一治暗光明,二法光明,三依身光明。”(治暗光明复有三种,一在夜分,谓星月等;二在昼分,谓日光明;三在俱分,谓火珠等。法光明者,谓如有一随其所受所思所能,观察诸法,或复修习随念佛等(法、僧)。依身光明者,谓诸有情,自然身光(诸天所依止身自然光耀)。)

  33 《披寻记》卷第二十四:“如理作意相应,是名善巧 。无倒无间殷重加行,是名精恳。取多光明为所缘境,及于彼相如理思惟,是名善取善思。依法光明,了达诸法,是名善了善达。”

  34 《披寻记》卷第二十四:“法光明想,是名有明俱心。 治暗光明,依身光明彼相应想,是名有光俱心。”

  35 《披寻记》卷第二十四:“于经行时,随缘一种净妙境界等者,此以有明俱心应知。谓或念佛乃至念天,是名随缘一种净妙境界。 令心忆念彼诸功德,是名极善示现。 安置学处令正受行,是名劝导。令心无退,是名赞励。 令心欢喜,是名庆慰。”

  36 《披寻记》卷二十四:“欲贪、欲爱、欲藏、欲护、欲着,皆贪异名。”“贪者,谓于受用喜乐坚着故。 藏者,谓于内所摄自体中爱故。 护者,谓于他相续中爱故。 著者,谓着受用,无所顾惜故。 爱有多种,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境界、若领受、徧行一切应知。”

  37 《披寻记》卷二十四:“大声音若读若诵,是名言善通利。 如所闻法思惟其意,是名意善寻思。 于诸法相如实觉了,是名见善通达。”

  38 《披寻记》卷二十四:“现前饶益,故名慈俱。 无怨者,离恶意乐故。 无敌者,离现乖诤故。 无恼害者,离不饶益事故。 广者,所缘广大故。 大者,利养安乐思惟最胜故。 无量者,果无量故。 如四大河,众流杂处。 善修习者,极纯熟故。”“住者,所修观行日夜专注、时专注故。”

  39 《披寻记》卷二十四:“于佛无智者,谓不了知如来法身及诸形相。于法无智者,谓不了知善说等相。于僧无智者,谓不了知正行等相。于苦等无智者,谓如诸经所分别相,及十六行中不了知故。于因无智者,谓于无明等诸有支中能为行等所有因性不了知故。于因所生无智者,谓于行等诸有支中从无明等因所生性不了知故。此说无惑无疑,翻彼应释。”

  40 《瑜伽师地论》:“复如有一随先所闻,随先所习,言善通利,究竟诸法,独处空闲,思惟其意,筹量观察。或处静室,令心内住、等住、安住,及与近住、调伏、寂静、最极寂静、一趣、等持,或复于彼毗钵舍那修瑜伽行。如是等类,说名为默。”

  41 《披寻记》卷第二十四:“于自所居住处,自院自房称其广长度量,一地方所而习经行,不共于他,名自别人所经行处。如是经行非于他所住处,是名非于他处;非地方所,不称度量,是名非不委处。 若往若来非不恣意,是名非不恣处。非为僧分所不许与,是名非不与处。”

  42 《披寻记》卷第二十四:“如下说言缘性缘起所缘,唯有诸法能引诸法,无有作者及以受者,是名空性相应。依此义说最极甚深。又缘起支虽实无常、苦、空、无我,而有彼相相似显现,如有寻有伺地释,依此义说相似甚深。”

  43 《瑜伽师地论》卷第十:“此甚深义云何应知?……依无常义者,谓从自种子生,亦待他缘;又从他缘生,亦待自种子;又从自种子又从他缘生,而种及缘于此生事,无作无用,亦无运转;又复此二因性功能,非不是有;又诸有支虽无始来其相成就,然剎那剎那新新相转;又缘起支虽剎那速灭,然似停住运动相现。 依苦义者,谓缘起支,一味苦相而似三种相现。 依空义者,谓缘起支,虽离有情作者受者;然似不离,显现而说。 依无我义者,谓缘起支,虽不自在实无有我相,然似我相显现;依胜义谛,诸法自性虽不可说,而言诸法自性可说。”

  44 《瑜伽师地论》:“当知此中,若往若还,若睹若瞻,若屈若伸,持僧伽胝及以衣钵,若食若饮,若啖若尝,正知而住。由是名为于村邑等如法行时正知而住。若行若住,若坐若卧,若习悎寤,若语若默,若解劳睡,正知而住。由是名为于其住处如法住时正知而住。”

  45 初静虑:伺、喜、乐;二静虑:喜、乐;三静虑:乐;四静虑:俱离三种。

  

  

《定道资粮颂讲记》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