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敏公上師講記中解釋佛經經文的摘錄

  敏公上師講記中解釋佛經經文的摘錄

  在上師講的《俱舍論頌疏講記》中有一段話:“

  五爲照契經等故。如人執炬,則見衆色,而無迷亂;論亦如是,照契經等義,而無迷亂故。 

  經裏的話,我們是鈍根,看不清楚。等于說雖然有眼睛,但是沒有光明,這個色還是看不到。這個論就像一個火炬,火炬把這個一照,“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金剛經》經常打這個比喻。我們經裏講的道理,有論的解釋,一下子那就看得清清楚楚。就是借了大的燈,不會搞錯。如果燈小了會看錯。很闇的光線裏邊,東西會拿錯,人會認錯,遠遠的這個人來了,你當他是朋友,跟他招呼,結果他不是的,弄個笑話,很難堪,那就是光線不足,兩個人差不多,搞錯了。如果很亮的光線裏邊,那絕對不會錯。所以說執了大火炬,那幺經裏邊的道理不會迷亂了。論就是大火炬,把經的道理講得清清楚楚,一點沒有迷亂。

  所以我們說,西藏、印度學論,由論入經,而我們漢人重經輕論,以爲只要學經好了,論是人作的,菩薩,祖師作的,經是佛親口說,經好,我們念了經之後,比他們學論的好。結果呢,經倒是好啊,你不好啊,你眼睛看不清楚,迷亂了,搞錯了,你不是不好了嗎?學論的人他有梯子,這個經的樓很高,你沒有梯子,你想自己爬上去,跳,跳了半天,腿跳斷了,還沒上去。他有梯子,一級一級上去了,結果他在樓上跟你笑笑,你怎幺辦?你毫無辦法。你不上梯,你不肯登樓嘛,你不肯登梯子嘛。那我們說學論一樣的,論是梯子,你沒有梯,沒有燈去照,這個經看不懂,你會迷亂,迷亂了搞錯,搞錯就不對,所以說學論是便宜的事情,不要認爲論是不好,論是解釋經的。”

  《法華經》裏邊說,“佛種從緣起”,哪怕是成佛,也是因緣和合而成的,離開緣起,天然的佛沒有。所以我們說一切法都是因緣互相聯系、互相依存、互爲條件,沒有一個最始的。最原始的、基元的東西是沒有的,這是區別于一切世界的宗教、哲學,也是超勝了一切世界的宗教、哲學。在緣起論來解釋問題,是沒有辮子好抓的;如果你以世間的哲學或者宗教甚至于科學來講問題,總是有一個漏洞,這個我們以後慢慢看。

  --敏公上師《印度佛學史分期略說講記》 第叁講

  人空與法空

  《金剛經》大家都知道的,《金剛經》裏有一句話,我一念大家可能都回憶得起的。“若取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那就是說,“我人衆生壽者”是人我執,但是你假使取法相的話,你如果法執還有的話,那麽你這個人我執也幹淨不了。這是《金剛經》的話。假使你取非法相,假使你空性是搞錯了,那麽你還是對人我的見還沒去掉。反正你對空性不理解的話,人執也沒有斷掉,這就是人空法空兩個事情不能拆爲兩邊來看,有聯系的。

  --敏公上師《印度佛學史分期略說講記》 第叁講

  涅槃

  實際上涅槃不是死,涅槃是最高的圓滿的境界。這個境界一定要把煩惱、業一起滅掉,那麽當然,苦果也就滅掉了,那是最高超的,沒有一切苦的,苦的因也沒有的這個境界,就叫涅槃。那麽這個消極方面說、從滅苦方面說,涅槃;從積極的、發揮一切智慧、一切作用方面說,就是菩提,這兩個東西是兩面來看的。從積極方面,是菩提,菩提就是一切功德一切智慧一切福報一切斷德都完全圓滿的東西,那麽也就是涅槃。那麽我們說滅谛呢,是只要把煩惱、業斷了,苦也斷掉了,得到徹底清涼的境界,那就是把一切戲論都滅掉了,恢複了一切法本來的面目(實相)。我們所謂《金剛經》:“是諸法實相”,就是這個涅槃,我們追求的就是這個實相,那是很高超的境界,最高的

  --敏公上師《印度佛學史分期略說講記》 第四講

  無我

  我們昨天收到一封信,他說:“我們要修行,目的是什麽?爲自己成佛,要度衆生,度衆生也是爲成佛,好像從頭到尾都是爲自己。修行,把它搞了半天都是爲自己”,這話對不對頭?大家想想對不對頭?完全錯誤了!他好像《金剛經》沒有看,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你真正證到家的時候,哪怕是阿羅漢,這個人根本就不存在了,還有什麽爲“我”呢?你在凡夫的身份,當然是爲“我”,這個是爲“我”,到了那個高度的時候根本沒有“我”了,就是爲衆生了——徹底地,無私地度衆生,那一個“我”在哪裏呢?所以說真正你到佛的境界,根本談不上這個“我”、爲“我”,這個話、這個標簽阿羅漢的頭上都貼不上,你再貼到佛的頭上去,根本貼不上,所以這是從凡夫的一個戴著有色眼鏡來看佛、看聖者,那麽産生這一種迷惑,他所以說,他說:感到什麽都沒有勁,一切還是爲自己,搞了半天還是爲自己,好象就提不起勁來。這個他就是教理沒學好,根本就對佛教,可以說還不理解。

  佛教根本,我們說最起碼的是補特伽羅無我,我們說一切法,所謂一切法,那麽什麽色法、心法,最後總結一切法都是無我。哪個無我?補特伽羅無我、法無我。這個就是《百法明門論》的一個結構,那麽它很明顯地說補特伽羅沒有“我”的,怎麽說會有“你”?所以這個話就是沒有好好思惟了。

  --敏公上師《大乘五蘊論講記》 第十講

  一切有爲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是《金剛經》的話。那麽,這個般若的道理知道之後,一切有爲法,什麽叫有爲法?就是說有所作爲的,造作遷流的就是有爲法,有生滅的。那麽,都是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夢裏邊有山河大地,醒過來什麽都沒有。幻,都是那個幻化的東西。假使說海市蜃樓之類的,看上去好像是逼真的,你跑過去看一看,什麽都沒有。“泡,影”,都是很快就要壞的東西。那麽,“如露亦如電”,也是很容易壞的。

  這個六個喻,海公上師的書上有講的,它都是比喻法。那麽,都是如幻如化,就是沒有自性的。那麽,“應作如是觀”,我們起般若的正見,不要執著這個世間的有爲法。一執著,就要起煩惱、造罪、墮落。能夠知道自性空,煩惱也無從起,煩惱本性也空。那麽,這樣子不起煩惱不造業,那就是涅槃。所以,我們證了般若之後,這個好處很多,這是鼓勵大家要好好地學般若。這個比喻,它是這樣子的。

  過去的法就是夢一樣的,現在醒過來之後再去抓夢,沒有了,抓不到了。

  現在的法,就是在幻,變幻,幻化。海市蜃樓,看看是很逼真,一看,走近去摸,一點也摸不到什麽東西。

  那個身體,我們人的身體呢,如泡,一下就破掉的。

  業果如影。我們講這個造什麽業感什麽果,就像一個東西立竿見影。你一個竹竿的話,你這個影子是直的;你是個鈎鈎呢,影子就是歪的。這是影子一樣的,也是不實在的。

  就是那個世間的事情,好像早上的露水一樣,一下子幹掉,沒有了。

  那麽,世間上的一切事情無常,就是跟電一樣,電是再快也沒有了,一亮就沒有了。就是天上的打雷的雷電,古代是沒有什麽電燈的,沒有,這是天上的電,就是閃電,一閃就沒有了,這個是很快的,無常的。

  一切法這麽觀。你這樣子觀的話,就不會貪著五欲造業,就不會貪了。所以說,我們要有般若的知見,一切世間上的壞事都不會做了。

  --敏公上師《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 第二十一講

  敏公上師《律海十門》講記摘錄

  “離棄一切邪見之因,顛倒錯覺,順從一切諸佛聖人心意,正見而行”,一切邪見之因,邪見是撥無因果,邪見的因也要去掉。“顛倒錯覺”,邪見怎麽産生的?就是顛倒錯覺,這些慢慢産生邪見的。“顛倒”就是四顛倒,無常爲常,不淨爲淨這樣子的東西。有了四顛倒、錯覺,把事情搞錯了,慢慢慢慢産生邪見,撥無因果。最大的邪見斷善根的,這個不是好搞的。善根都給你斷掉了,上品邪見斷善根。那麽,邪見固然不能有,邪見的因,那些東西,都要去除。不但如此,還要順從一切諸佛聖人心意,正見而行,要順了一切佛、聖者——見道以上的人的心意,以這樣的正見來行,行持。那麽就是說,不但不要邪見,邪見的因也不要有,而且還要符合聖人的佛的那些正見要有。這個要學了,那麽你說什麽是邪知之因呢?什麽叫聖人的心意呢?你不學,這麽一條你就是背下來了,你也不知道什麽聖人心意在哪裏,你還不知道。但是這本書又是很濃縮的,很多道理都縮在裏邊,它是便于憶持,叫你記憶的,真正你要把它內涵打開來呢,要學教了。

  聖人的心意是什麽呢?你經教裏才知道。那簡單地說──八正道,合乎戒的、合乎般若的。高深地說,中觀見出來的沒有一個不是正道,都是合理的。那麽你沒有到中觀見,你還沒有證到這個中觀見,那你就是低層次的,那就是合戒,符合戒的都是對的,不合戒的都是錯的。[B]我們看《楞嚴經》五十陰魔裏邊,著魔的時候都是破戒,如果你不破戒就不會著魔了。都是先把你破了那個根本的那個戒,邪淫貪欲,偷偷地作男女的貪心的事情,這就是“師與弟子,俱遭王難”。師和弟子將來的後果是國家的王法,受起來,那是現報。將來的後報還要厲害,地獄惡鬼,地獄還要受苦報。那麽這些都是破戒的,所以說我們說呢,從初學來說,你只要把這個原則掌握好,佛說的戒符合的都是正見,八正道的見就是符合戒的見。如果你高深地說呢,你一切得了中觀見,證了中觀之後,空性之後,一切流露出來的都是正見。[/B]但是這個正見你還沒有得到了,這個流露出來的就是合戒的了,戒就是佛的身口意。所以佛的身口意從佛的最高的般若,薩婆若海流出來的,那不會錯的。所以我們得不到佛的薩婆若海的這個高深的中觀見,從戒下手不會錯

  我們要學大乘的人,不要輕視那些根本法,一切根本法都是成佛的因

  經文 《金剛經》雲:“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蕅益大師說)“……聲聞禁戒,一切善法,悉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因”,那就是說不要從法上看大小,聲聞的境界,一切的善法,都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因。那就是說聲聞戒也是成佛的因,不要說聲聞是焦芽敗種,它是成阿羅漢的,不是成佛的,這個就是說法沒有大小了,所以這個宗喀巴大師講得更直接了當,法沒有大小的,大小由心,單是出離心是小的,發了菩提心就是大的。那幺還有一個,《金剛經》說的:“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你只要把自己的我執放下之後,修一切善法,不管你是根本的戒也好,一點點小的善法也好,都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因,只要你把我執放下,都能夠得到,所以法不要說有大小。“你修了這個法,決定將來最多成了阿羅漢果,不能成佛的,趕快不要修這個法……”,甚至誹謗。這是完全錯誤。

  總結來說,蕅益大師的見解是非常正確的,就是說我們要學大乘的人,不要輕視那些根本法,一切根本法都是成佛的因。

  

  《沙彌十戒威儀錄要》第二十講

  

  法無大小 人有二乘

  通達法空(一切法無我)與修諸善法

  經文 《金剛經》雲:“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又雲:“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這裏就是說大小二乘的分別了,也是根據龍樹菩薩的見解了,他就是說:假使要成佛的話,假使不通達一切法無我的這個正見,生死尚且不能了,何況成佛呢?那就是說一切法空的道理,不管聲聞緣覺、佛,都要有這個,法空的道理都要證一點的。那麽,就是說,不能說不證法空就證聲聞緣覺,就是聲聞緣覺要了脫生死,也得要通達一些法空的道理。

  那麽,既然聲聞、緣覺、菩薩都通達法空道理,那又如何分他們的深淺大小呢?那是也是有的。那麽我們說,聲聞、緣覺跟菩薩,他們的不同之處在哪裏?法空是都證的,就是證的有多少的差別,不能說不證。那麽,而真正的差別在哪裏呢?大乘小乘的不共的一個特法(就是特征),就是說看他菩提心發了沒有,菩薩行行了沒有,這個是大乘小乘的分界線,而且是我們應成派中觀見的特殊的教授中心,是個要訣,扪牙。

  所以說很多人,“這是聲聞法,我不修的”,“這是菩薩法,我要修的”,法不能說有大小乘,只有人,發了菩提心的,這是大乘,沒有發菩提心的,二乘,那麽,行菩薩道的,是大乘,不行菩薩道的,二乘,從人上分,不能從法上分,這個很重要。假使我們說,以我們中國一貫的見解,就是把大小乘從法來分了。我們看到一些藏經,這是大乘經,這是大乘論,那是小乘經,那是小乘論,很明確地給你把藏經分了大小乘,照我們應成派中觀見這是不太恰當的,只能說大乘的人,是發了菩提心的,他看的經都是大乘,如果是二乘的人,沒有發菩提心的,他看什麽都是二乘。

  那麽,這個裏邊我們也有一個很現實的一個例,那是昂旺堪布說的。他就是說,什麽呢?他說在印度,阿底峽尊者,阿底峽尊者他到了西藏去弘法之後,他又是印度人,印度的事情他很關心了,那個時候都沒有報紙,就這消息靠人傳的,所以說每一次印度有人來,他都要問,印度有什麽,最近有什麽消息。有一次印度來一個人,告訴他,“現在一個奇怪的消息。”“什麽消息?”他問。來人回答:“一個修大威德的密乘修行的人,他證了個阿羅漢果。”密乘,大家知道了,都是無上乘了,是修大乘還要快才修的密乘了,怎麽證到阿羅漢果呢?這個,阿底峽尊者聽了之後說:“好好好好”。來人問:“怎麽好了?這個修大密金剛乘證了阿羅漢果了,怎麽還好?”尊者回答:“他總算還沒有墮落。”那就是說你發心不正當了,你發心是發在二乘,即使你修這個大威德的法還是成了二乘的阿羅漢果,所以說,法是沒有大小的,就看你發心了,阿底峽尊者爲什麽說好好好呢?畢竟你還證了個阿羅漢果,沒有墮落。如果你發心得不好的話,出離心都沒的話,還得下金剛地獄。所以說,這個說總算還可以了,還證了個果。

  那這個例子,也很明顯地說明,這個法沒有大小的,只是人。所以說,我們學了其他的經論,我們要把這個要抓住,就是說大小乘的分別是在人,發了菩提心、行菩薩道就是大乘,法是沒有大小的。 《 金剛經》也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也沒有說法有大小,也沒有高下的,只是人有高下,這一點我們要抓住。

  第十一講《大乘百法明門論本地分中略錄名數解》

  

  

《敏公上師講記中解釋佛經經文的摘錄》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