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五戒講解 五戒疑問解答

  五戒疑問解答

  一、關於殺的問題

  1、問:細菌是否算有情?

  敏公上師答:肉眼看不到的,不屬殺戒。

  2、問:肚子裏有蛔蟲,是否要請醫生開藥除掉?

  敏公上師答:爲治病故,但因念咒加持,應知世間充滿矛盾,農民掘地傷蟲之類不能不種稻,故爲免惡報,宜速出離。

  3、問:若見猛獸加害人類,該不該打殺之以救護人?

  敏公上師答:從菩薩戒來說可以,但應從菩提心出發,如能不殺而救人更好。

  4、問:打罵有情,算不算犯殺或屬持戒不清淨?

  敏公上師答:從煩惱我執出發,屬五戒持不清淨。從菩提心、爲救度有情出發,有功德無罪。

  二、關於盜的問題

  1、問:若有人偷我財物,或者欠債不還,且他已作占有想,我可否通過法律的手段來起訴並取回財物,可不可以報案?

  敏公上師答:依別解脫戒不可。

  依菩薩戒,愍彼人犯根本性罪,而救治之令悔改不再犯,亦爲整個社會治安出發,亦可報案。

  2、問:師父在《律海十門》的講述中,提到犯根本罪的條件「五錢」或者是以判死刑的數目爲准,當時並未說清具體的界限。在家居士難免會犯,若是不犯根本尚可忏悔,若不知曉的情況下犯了根本,墮地獄,豈不是很恐怖嘛?請師父確切地說一下根本罪的界限以及我們該怎麼辦?另外,盜的數目是否是累加的?若已作盜行以忏乾淨,是否可以不加到以後的盜的數目中去?

  敏公上師答:講時分明說五錢,曆來解說有多種,應從嚴而取,該怎麼辦,也講過了。海公上師說的,非自己的財物,一絲也不沾光,就什麼都免了,犯盜不忏要累計,已忏淨的,當然不在此例。

  叁、關於邪婬的問題

  1、問:若與女朋友(已經確定了婚姻關系但尚未正式結婚)行接吻、擁抱等不淨行,算不算犯戒?若與女朋友發生婬欲行爲,算不算犯戒,算不算犯根本戒

  (若是已把她作己之妻想)從戒律來說,已確定關系的女朋友同正式結婚的配偶有什麼區別

  敏公上師答:未經法律正式手續,未經正式公開儀式,親友皆知的關系以前,擁抱等皆屬支分罪,若行婬則根本罪。世間法律尚且製止,並且不承認非婚生子女,何況佛教是依客觀因果來論罪福的。

  世間上決沒有那麽笨的人,對方是不是自己正式配偶,也不搞不清的,除非是精神病患者,那就不犯了。

  雖說確定關系,而法律及儀式等手續全無,這些就是區別。

  很多人中途抛棄了,也不是就算了,正式配偶就不行的,要經法庭判決。

  2、問:若居士看黃色的小說、影片、圖片等算不算犯邪婬?

  敏公上師答:是邪婬的支分罪。

  3、問:若已婚的居士又從心裏喜歡上其它的女性(但並未行不淨行),算不算犯戒?或談戀愛「腳踩兩只船」犯戒否?

  敏公上師答:已婚的居士,除了自己配偶,對其余一切女性尚不能以染心作念,況談戀愛。

  4、問:同他妻行接吻、擁抱(並未根二行)的事,算不算犯戒?犯根本嗎?

  敏公上師答:犯邪婬支分罪,較重的支分,追問一句,爲什麼要和他人之妻擁抱?你的妻女供人擁抱玩弄,你舒服嗎?

  四、關於妄語的事

  問:若是心中本來認爲某人是錯的,但爲了不損惱之,而當面違背自己的想法,稱贊之,從而隨順衆生,令之發起信解等,犯妄語否?

  敏公上師答:看是爲什麼目的而稱贊,爲引導入正路,屬方便妄語,不犯;爲谄曲阿谀等,犯妄語戒。

  問:妄語的意義我弄不清,還望師父指點。倘若無意說錯了,比如記錯了或記不清日子而隨便說一個差不多的數字,實非有意,算妄語否?

  敏公上師答:妄語是不見言見,見言不見,聞、覺、知,亦如是,總之是心口不一,無意說錯或記錯,不是故妄語。

  五、關於酒的事

  1、問:若在宴會上,有人端著酒杯要我乾杯(我喝飲料),我犯酒戒否?若我端著飲料主動叫人「乾杯」,是否是勸人飲酒?

  敏公上師答:自喝飲料,人勸乾杯,不犯。主動勸人乾杯喝酒,犯罪。

  2、問:若五戒居士破酒戒,是否戒體全失?需重受嗎?

  敏公上師答:可忏悔,此非根本性戒,屬遮罪,不需重受。

  3、問:若食品(如某種腐乳)的配料中有酒,但食物中並無酒味,可否食用?

  敏公上師答:白乳腐有明顯酒味,不能吃。

  無酒味之食物,可用,但若知其有酒,不用爲上。

  問:請師父講一下「盜」與「邪婬」的定義。

  敏公上師答:盜戒是別人所有之物(有情、非情都屬),心裏也明確知道是主權屬他人的,以想占爲己有的盜心,用各種方便取爲屬己,價值五錢以上(五錢曆來有多解),這是偷盜。

  邪婬是對非自己的正式配偶,作男女事(根本)乃至親吻,擁抱,撫摩,顧視(輕犯)等,皆此一類。縱屬自己配偶,亦不能作過分之婬樂,如非時(佛誕日、八齋戒時、哺乳時),非處,非道(大便道、口等),若作皆屬輕違犯。

  下邊我們要把妄語戒的幾個緣起、犯了哪幾條是根本罪?有五個緣了。

  第一,你說出那個話是對著人說的,如果你對著一棵樹來說,說我證了初果、二果,對一棵大樹來說,那棵樹也聽不懂的,那當然不算的。

  假使你所對的說活的對象是人,你也知道他是人——如果一個人在你面前,而你當他是一棵樹,你“哇……”說了半天,你發泄心裏的話,反正也沒有人聽到,我隨便說。但是他是人,你搞錯了,這也不算數。對方是個人,你也知道他是人,這才算數。

  那麼你起什麼心?起欺诳的心,說話的動機,要騙他,目的是要騙他。一般這些東西呢,說大妄語呢,都要求利養恭敬了,就是說對居士、那些信徒說的話,說我有神通了,我證到什麼果了,或者我是法王,我是什麼什麼人傳的金剛上師位了。不是眞的,是假的,那麼人家也不知道,人家也不會追問:“你這個金剛上師位,哪個上師傳你的?什麼時候傳的?有沒有證明了?”哪個會問那些,只要你說得天華亂墜,都相信了。起這個欺诳的心。

  還有,說什麼話呢?說自己證果證道、得了神通、得了禅定。

  再一個,“前人了解”,前面那個人聽懂了。如果你說了半天,你是廣東人,前面那個人是南方江浙一帶的人,你說了半天,他半個字也沒聽懂,那不成根本罪。方便罪是有了,但是根本罪沒有。如果對方是海外的,那更聽不懂了,你說了半天,他耳朵裏很多聲音,什麼意思他什麼都不知道,也不成根本罪。

  如果你沒有欺诳心,當然也不成根本罪;如果你說錯了,本來是要說自己得神通的,說的時候,舌頭扳不過來了,說錯了,那當然也不算。但是人家有這個想法也不好,要辨清楚,說錯了要把它搞清楚,告訴人家。

  那麼這就說根本罪有五個緣,一個所對的是人;第二,你也知道他是人,沒有搞錯;第叁,你發動的心是欺诳心,要騙人的心;第四,所說的話就是自己證果證道了、得到神通了,那些大話;最後一個,前面那個人聽懂了。這樣,大妄語的罪就成功了

  妄語,說不實在的話、騙人的話。

  一種是大妄語,自己說自己證果證道,或者得了禅定了,或者是得了阿羅漢果了,或者說天龍鬼神來供養我了等等,這樣子不實在的話說了。目的呢,要使人家恭敬你,或者供養你。這個是大妄語。犯了這個大妄語,是不通忏悔的,是根本大罪。那麼其它的小妄語是可以忏悔的。假如說今天人家跟你借錢,你舍不得,你口袋裏本來有兩百塊錢,他說“你借我一百塊好不好?”你說“我沒有帶錢”——這個打妄語了,不幫助人家,是壞施了。但是這個事情呢,要輕一點,可以忏悔,而前面那個是不能忏悔的。妄語戒裏邊,根本的就這一條,是不通忏悔的。

  绮語,一般就說黃色的那些不好的話,實際上這個還是狹義的绮語。廣泛的绮語,凡是染汙心說的話,除了那些妄語、惡口、離間之外,一切染汙心出發的話,都屬於绮語的範圍。

  離間語,本來兩個人和合的,你說兩舌的話,把他們間離,使他們本來是很要好的,成了仇人。這個過失很大!也屬於妄語戒裏邊的一條。

  惡口,用一種粗惡的言詞,對面罵、旁邊罵,都屬於惡口的範圍。不管你正面罵也好,你旁邊帶著罵、就是旁敲側擊的罵、不直接的罵,用一種比喻、或者用一種什麼東西來罵,這樣的罵都屬於惡口。

  犯口過是很容易犯的,你只要染汙心一說話,不管你是妄語也好、绮語也好、惡口也好、兩舌離間也好,都屬於妄語戒裏邊規定要犯的。所以我們口呢,不能隨便開口了。開口的時候要正知正念觀察一下,這個話應該不應該說,應該說的就說,不應該說的就不要說,說錯了,就犯戒。有的人又好面子,說一些大話,那麼你說了上乘法的話,那更糟糕了,不可悔了,不能忏悔的。有的居士,他自己沒有修證的功德,他自己說我得了不淨觀了,或者說自己修了什麼禅定得了好處了,甚至於說上面沒有傳上師位給他,他說他已經登了上師位了,等等,這些都是大妄語。這個是很容易犯,也很不好忏悔的一些事情,所以說話一定要注意。

  有的人故意在大衆之前現那個相,故意做得好像規規矩矩的,眼不旁視,耳不亂聽,一步一步慢慢走,好像是得定的樣子。我記得有一次在佛教開會的時候,有個居士,就在大家出入口的門口,把腿盤起坐在那裏,修定。這想想看,修定哪有在人家進出的道口去修定的呢?我們修“叁皈依觀”的時候,講得很清楚,修定的地方,要寂靜處,要避風,要沒有打岔的地方。他在大衆進出的門口,修起定來了,什麼目的呢?就是顯示自己有功德嘛:“喔,我有定的功德,你好恭敬我!”這樣子,都屬於大妄語的範圍了。如果說你裝模作樣的,沒有說你得定呢,還可以忏悔。如果你說你得了禅定了,那就不可悔,大妄語成功了。所以這些,千萬不要自己擡高自己,實事求是,是什麼就是什麼,不要在人面前裝一套。你雖然沒有說話,但是你裝模作樣的做,也是屬於大妄語的,因爲妄語不一定要口說,你寫字也可以、…

《五戒講解 五戒疑問解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