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聖谛
下邊是四聖谛,這是原始佛教的一些核心的道理,都是從這個緣起的理論裏推論出來的。下邊,四聖谛,“四聖谛是佛陀組織自己成道時內觀的全體而安名。從初轉*輪,示五比丘,到涅槃的遺誡,皆不出四聖谛”。佛自己證道,十二因緣,就是證到緣起,得到中觀的道理,緣起性空的道理證到了。那麼要說,決定要走這個方式,要怎麼樣子說?就把自己證到的內觀的全體組織一下,而安一個名字,叫“四谛”,組織了這四個東西來教化人家。他一開始轉四谛*輪,就是告訴這五比丘。這五比丘是什麼人,我們介紹一下。
佛在修道的時候,在修苦行的時候,他的父親——他的獨生子,又是將來接王位的——看到他修苦行,很苦惱,他就派了五個人去侍候他。那麼這五個人,到了苦行林中之後,也就跟了佛一起修苦行了。後來,佛感到苦行不能解決問題——不是我們講過嘛,他去到尼連河洗澡、沐浴,沐浴之後出來,出來之後,碰到一個——正是一個牧女,她在放牛,看到釋迦牟尼這麼叁十二相這樣的修行人,非常恭敬,把最好的牛奶供養他。佛也知道苦行是不能成道,要吃東西,把牛奶就吃了。吃了之後,他就菩提樹下這樣子坐了四十九天,成道了。
那麼佛吃了東西之後,這五個人卻是有看法,他們說,我們以前跟了佛修行——那時他還是太子——跟了太子修行,他苦行是修得最厲害的,整個印度那個時候的苦行人都頂不上他。那麼他們很佩服,就跟了他修苦行,但是一看他現在退了,吃東西了——“這個太子現在退了道了,退道心了,我們就不要管他了。”那麼太子走了之後,去沐浴,吃東西,到菩提樹下去坐之後,他們就不管他,自己還是在苦行林裏邊,樹林裏邊,修他們的苦行,而且他們互相約好,說,“這個太子退了道,如果他來,我們大家注意,不要站起來迎接他了,因爲他是退道的人,不要站起來。”都想得好好的。
後來太子成了佛,他就觀察,應梵王的勸請,他就說要轉*輪。他看這個世界上哪一個人的根機最早成熟,可以得度的,一看就是這五個人,那麼他就最後決定先度他們。他從菩提道場起來之後,就向他們以前修苦行的地方走去,那五個人,遠遠地看見佛來了,他們以爲他還是太子:“你看你看,這個人吃得胖胖的來了,我們不要睬他,大家當心,不要站起來。”這樣子呢,大家約好,一動不動坐在那裏。佛來了,佛的威光、功德,還沒有跑近他們,他們就自己不知不覺地站起來了,都恭敬他,大家問訊,很恭敬得不得了。那麼就是佛,畢竟他的福德威光——叁大阿僧祇劫,那是不可思議的功德所感的。
佛坐下之後,就給他們說法,就說的四谛法。所以說佛一開始講法——我們修過叁皈依觀的就知道,我們這個世界上的叁寶什麼,是這樣子起源的,第一個是佛寶,佛在菩提樹下成了正覺之後,佛寶就出現了;那麼後來到鹿野苑,就是他們修苦行的地方,去轉四谛*輪,這個*輪就是法寶,第一次轉的法寶——*輪就是四谛*輪;那麼五比丘聽了法之後,他們就是本來有善根的,得了法眼淨,證道了,成了聖者,就是僧寶,這是我們這個南閻浮提叁寶的起源,就是這麼起來的。
那麼這裏說,佛初轉的*輪就是四谛,而佛一直到涅槃以後,他的遺誡也不出四聖谛。那麼佛的遺誡什麼呢?我們在佛的《遺教經》——大家可能有的是念過的,佛學院——我們引它兩句話,佛要臨涅槃的時候在《遺教經》說那個話。他就是說——我們說佛是慈悲,把一切衆生當一個獨生兒子一樣地愛護,好象一個父親,他要臨終的時候,對他的孩子臨終的囑咐。那是最慈悲的話了——他怎麼說?“汝等若于苦等四谛有所疑者,可疾問之”。佛說的法的重點都在四谛法,所以說佛快涅槃,他對他弟子說:“你們假使對苦集滅道這個四谛法還有什麼懷疑的,可以趕快來問”。免得他涅槃之後沒有人問了。那麼這個時候,阿(上少下免)樓馱——佛的大弟子,天眼第一,他“觀察衆心而白佛言”。阿(上少下免)樓馱聽了佛的話就看,他用他的天眼觀察,所有衆生都觀察好,他們心理狀態都知道了,然後他就回答佛,“而白佛言,世尊,月可令熱,日可令冷,佛說四谛,不可令異。”阿(上少下免)樓馱就是觀察他們這裏的大衆對四谛都明白了,沒有懷疑了,他就跟佛說:“佛啊!這個月亮可以使得它熱起來,太陽可以使它冷下來,而佛的四谛法沒有辦法使它改一個樣子,一點也不能動移”。佛說的話——真理,不能動搖的。
我們在《藥師經》中也有:太陽可以掉下來,須彌山可以倒下來,而佛說的話不會動,不會錯。那麼這裏也是一樣,阿(上少下免)樓馱說,即使月亮可以給它熱起來——燒得很燙,太陽可以冷下來——零下多少度,但是佛的四谛不會動搖,絲毫不能動一點點。“佛說苦谛實苦,不可令樂。集真是因,更無異因。苦若滅者,即是因滅。因滅故果滅。滅苦之道,實是真道,更無余道。”那麼他就是說,怎麼樣子沒有可異?佛說的苦谛實在就是苦,佛說的苦谛就是苦,一點也沒有快樂的,“不可令樂”——沒有什麼辦法可以說它是快樂;佛說集谛是因,除了這個集谛因之外,再也找不出其他的因來了,就是這個東西;那麼假使滅谛,苦滅掉的話就是因滅,因滅就是集滅掉,煩惱跟業滅掉,這個果也就滅掉了——苦的果也就滅掉了,這是滅谛;那滅苦的道呢?怎麼樣子滅苦?這個道,確實是正的道,確有這個效果,能夠滅苦的,“更無余道”——除了佛說的道谛之外,沒有再一個其他的方法可以滅苦的,這個證到滅谛的。
那麼就是苦集滅道這個四谛確確實實不動不搖一點也不能轉變的,就是四衆弟子都已經心裏邊肯定下來了,沒有懷疑了——“世尊!是諸比丘,于四谛中,決定無疑。”他就跟佛說:“你放心好了,這裏我們的四衆弟子,比丘的弟子,對四谛法已經是肯定下來了,決定沒有懷疑的了。”那就是說佛開始轉*輪,是四谛法,乃至涅槃的時候,再再囑咐的也就是四谛法。那麼就是說整個的佛教,以四谛貫穿前後,四十九年說的,就是貫穿著一個四谛法。所以有的人看不起四谛,認爲是小乘,這是誤解。我們不要說其他的,就是天臺宗、它也是從——最高的圓教,也說四谛:無作四谛,生滅四谛,無量四谛……,反正四種四谛——藏、通、別、圓,就是圓教也不出四谛,就是樣子複雜一點、圓滿一點就完了。總的話,四谛法就是自始至終就是佛說教的一個中心,所以是一代時教的中心根柢,這個四谛法是根本。
下邊,哪四個谛?這個很好懂,我說哪個說難,我看看這個不好說難。
苦谛
第一是苦谛,什麼叫苦谛?世間的一切事物,不論是有情的,或者非情的,都是苦,徹底說,沒有一點點快樂,“世間是可毀壞義”,什麼叫世間?這個世間是法相名詞,在佛教的意思上就是可以毀壞的。……
(5A開始)病、死在裏邊,哪有什麼快樂?所以我們說,有情,有情什麼苦呢?叁苦,八苦——生、老、病、死苦,怨憎會,愛別離,等等——有情的苦。非情有什麼苦呢?它又沒有感覺——非情也逃不開生住異滅、成住壞空,這個苦也是有的。所以說,不管有情也好,非情也好,總離不開一個苦。
我們這裏要辯一下。有的人說,世間上苦固然很多,一個人害了病,甚至于一些不治之症,就來等死,苦得不得了,同時有的病還痛得不得了,難受得不得了,那麼固然是苦;老了也是苦,老了之後,吃也吃不動,走也走不動,眼睛也看不清楚,耳朵聽不清楚,什麼東西糊裏糊塗,也是苦,那麼你說——死當然不要說,是苦——你說什麼都苦,天災人禍是苦,地震、打仗,都是苦,那麼畢竟有不有樂呢?世間上還有些樂的嘛——五欲,色聲香味觸,好的音樂,男女之樂,等等,你說一點樂沒有嗎?還是有一點。這個到底是不是樂呢?這就要動腦勁了。
我們說是樂,一般就是說,樂當然是從樂的因素來的,如果這個因素越增加,那麼樂的成份應當越多;假使苦,我們說,假使苦是從苦的因素來的,假使打你,你如何?我打一拳,你痛得不得了——苦,打兩拳更痛,打叁拳更痛,連著打,打一百拳,痛得不得了,甚至于痛死,那麼因越多,痛就越多,這是肯定的。那麼樂呢?你認爲,我吃好東西,假使今天吃包子——我們五臺山吃包子,難得吃一次,一年吃個幾次,那麼吃包子好得不得了,這是樂啊,吃的時候,大吃大喝。但是你吃飽了,再吃,勉強吞一個下去,再吃——不行了,難過死了,再吃甚至會脹死。那麼樂的因素,既然是樂,因素越多你該越樂,你怎麼樂到後來苦起來,甚至于痛死了?可見這不是真的樂。和其他的一樣,你說你勞動,吃力得不得了,最好躺一下;或者有的人,懶惰的人,打了鍾了,還不肯起來,躺在那裏,你躺是樂嗎?你不要起來,一天睡到黑,大小便跟病人一樣,把你個管子給你用,吃飯你睡在床上吃,給你送過來,一天,二天,叁天……你能不能睡一星期?恐怕難過死了,睡一個月,你命恐怕也沒有了。那就是難受,不能動,只能床上,頭也不能擡起來,枕頭上靠在那裏,你試試看吧。如果你說睡覺是樂因素,那麼你越多該越快樂。但是你多了之後,難受了,越多越難受,你這個東西到底是真的樂還是假的樂?那就不是可靠的。
所以說,世間上的樂,我們說不是真的樂,這個樂是什麼呢?經上有個比喻:假使你生了一個大瘡,痛得不得了,偶而灑一點冷水,感到這個痛息下去了,認爲這是樂,實際上你瘡還在不在?還在,這個不過是痛苦減輕了一點點,你就認爲是樂了,那就說行苦還在,並不是真的樂。經上又這麼說:你說瘡上潑點冷水,你就感到樂了,你倒不如沒有瘡,不是更好嗎?這個瘡上潑點冷水,這個冷水過了以後,它又痛起來了,你…
《四聖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