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圣谛

  四圣谛

  

  下边是四圣谛,这是原始佛教的一些核心的道理,都是从这个缘起的理论里推论出来的。下边,四圣谛,“四圣谛是佛陀组织自己成道时内观的全体而安名。从初转*轮,示五比丘,到涅槃的遗诫,皆不出四圣谛”。佛自己证道,十二因缘,就是证到缘起,得到中观的道理,缘起性空的道理证到了。那么要说,决定要走这个方式,要怎么样子说?就把自己证到的内观的全体组织一下,而安一个名字,叫“四谛”,组织了这四个东西来教化人家。他一开始转四谛*轮,就是告诉这五比丘。这五比丘是什么人,我们介绍一下。

  

  佛在修道的时候,在修苦行的时候,他的父亲——他的独生子,又是将来接王位的——看到他修苦行,很苦恼,他就派了五个人去侍候他。那么这五个人,到了苦行林中之后,也就跟了佛一起修苦行了。后来,佛感到苦行不能解决问题——不是我们讲过嘛,他去到尼连河洗澡、沐浴,沐浴之后出来,出来之后,碰到一个——正是一个牧女,她在放牛,看到释迦牟尼这么三十二相这样的修行人,非常恭敬,把最好的牛奶供养他。佛也知道苦行是不能成道,要吃东西,把牛奶就吃了。吃了之后,他就菩提树下这样子坐了四十九天,成道了。

  

  那么佛吃了东西之后,这五个人却是有看法,他们说,我们以前跟了佛修行——那时他还是太子——跟了太子修行,他苦行是修得最厉害的,整个印度那个时候的苦行人都顶不上他。那么他们很佩服,就跟了他修苦行,但是一看他现在退了,吃东西了——“这个太子现在退了道了,退道心了,我们就不要管他了。”那么太子走了之后,去沐浴,吃东西,到菩提树下去坐之后,他们就不管他,自己还是在苦行林里边,树林里边,修他们的苦行,而且他们互相约好,说,“这个太子退了道,如果他来,我们大家注意,不要站起来迎接他了,因为他是退道的人,不要站起来。”都想得好好的。

  

  后来太子成了佛,他就观察,应梵王的劝请,他就说要转*轮。他看这个世界上哪一个人的根机最早成熟,可以得度的,一看就是这五个人,那么他就最后决定先度他们。他从菩提道场起来之后,就向他们以前修苦行的地方走去,那五个人,远远地看见佛来了,他们以为他还是太子:“你看你看,这个人吃得胖胖的来了,我们不要睬他,大家当心,不要站起来。”这样子呢,大家约好,一动不动坐在那里。佛来了,佛的威光、功德,还没有跑近他们,他们就自己不知不觉地站起来了,都恭敬他,大家问讯,很恭敬得不得了。那么就是佛,毕竟他的福德威光——三大阿僧祇劫,那是不可思议的功德所感的。

  

  佛坐下之后,就给他们说法,就说的四谛法。所以说佛一开始讲法——我们修过三皈依观的就知道,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三宝什么,是这样子起源的,第一个是佛宝,佛在菩提树下成了正觉之后,佛宝就出现了;那么后来到鹿野苑,就是他们修苦行的地方,去转四谛*轮,这个*轮就是法宝,第一次转的法宝——*轮就是四谛*轮;那么五比丘听了法之后,他们就是本来有善根的,得了法眼净,证道了,成了圣者,就是僧宝,这是我们这个南阎浮提三宝的起源,就是这么起来的。

  

  那么这里说,佛初转的*轮就是四谛,而佛一直到涅槃以后,他的遗诫也不出四圣谛。那么佛的遗诫什么呢?我们在佛的《遗教经》——大家可能有的是念过的,佛学院——我们引它两句话,佛要临涅槃的时候在《遗教经》说那个话。他就是说——我们说佛是慈悲,把一切众生当一个独生儿子一样地爱护,好象一个父亲,他要临终的时候,对他的孩子临终的嘱咐。那是最慈悲的话了——他怎么说?“汝等若于苦等四谛有所疑者,可疾问之”。佛说的法的重点都在四谛法,所以说佛快涅槃,他对他弟子说:“你们假使对苦集灭道这个四谛法还有什么怀疑的,可以赶快来问”。免得他涅槃之后没有人问了。那么这个时候,阿(上少下免)楼驮——佛的大弟子,天眼第一,他“观察众心而白佛言”。阿(上少下免)楼驮听了佛的话就看,他用他的天眼观察,所有众生都观察好,他们心理状态都知道了,然后他就回答佛,“而白佛言,世尊,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佛说四谛,不可令异。”阿(上少下免)楼驮就是观察他们这里的大众对四谛都明白了,没有怀疑了,他就跟佛说:“佛啊!这个月亮可以使得它热起来,太阳可以使它冷下来,而佛的四谛法没有办法使它改一个样子,一点也不能动移”。佛说的话——真理,不能动摇的。

  

  我们在《药师经》中也有:太阳可以掉下来,须弥山可以倒下来,而佛说的话不会动,不会错。那么这里也是一样,阿(上少下免)楼驮说,即使月亮可以给它热起来——烧得很烫,太阳可以冷下来——零下多少度,但是佛的四谛不会动摇,丝毫不能动一点点。“佛说苦谛实苦,不可令乐。集真是因,更无异因。苦若灭者,即是因灭。因灭故果灭。灭苦之道,实是真道,更无余道。”那么他就是说,怎么样子没有可异?佛说的苦谛实在就是苦,佛说的苦谛就是苦,一点也没有快乐的,“不可令乐”——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说它是快乐;佛说集谛是因,除了这个集谛因之外,再也找不出其他的因来了,就是这个东西;那么假使灭谛,苦灭掉的话就是因灭,因灭就是集灭掉,烦恼跟业灭掉,这个果也就灭掉了——苦的果也就灭掉了,这是灭谛;那灭苦的道呢?怎么样子灭苦?这个道,确实是正的道,确有这个效果,能够灭苦的,“更无余道”——除了佛说的道谛之外,没有再一个其他的方法可以灭苦的,这个证到灭谛的。

  

  那么就是苦集灭道这个四谛确确实实不动不摇一点也不能转变的,就是四众弟子都已经心里边肯定下来了,没有怀疑了——“世尊!是诸比丘,于四谛中,决定无疑。”他就跟佛说:“你放心好了,这里我们的四众弟子,比丘的弟子,对四谛法已经是肯定下来了,决定没有怀疑的了。”那就是说佛开始转*轮,是四谛法,乃至涅槃的时候,再再嘱咐的也就是四谛法。那么就是说整个的佛教,以四谛贯穿前后,四十九年说的,就是贯穿着一个四谛法。所以有的人看不起四谛,认为是小乘,这是误解。我们不要说其他的,就是天台宗、它也是从——最高的圆教,也说四谛:无作四谛,生灭四谛,无量四谛……,反正四种四谛——藏、通、别、圆,就是圆教也不出四谛,就是样子复杂一点、圆满一点就完了。总的话,四谛法就是自始至终就是佛说教的一个中心,所以是一代时教的中心根柢,这个四谛法是根本。

  

  下边,哪四个谛?这个很好懂,我说哪个说难,我看看这个不好说难。

  

  

  

  苦谛

  

  第一是苦谛,什么叫苦谛?世间的一切事物,不论是有情的,或者非情的,都是苦,彻底说,没有一点点快乐,“世间是可毁坏义”,什么叫世间?这个世间是法相名词,在佛教的意思上就是可以毁坏的。……

  

  (5A开始)病、死在里边,哪有什么快乐?所以我们说,有情,有情什么苦呢?三苦,八苦——生、老、病、死苦,怨憎会,爱别离,等等——有情的苦。非情有什么苦呢?它又没有感觉——非情也逃不开生住异灭、成住坏空,这个苦也是有的。所以说,不管有情也好,非情也好,总离不开一个苦。

  

  我们这里要辩一下。有的人说,世间上苦固然很多,一个人害了病,甚至于一些不治之症,就来等死,苦得不得了,同时有的病还痛得不得了,难受得不得了,那么固然是苦;老了也是苦,老了之后,吃也吃不动,走也走不动,眼睛也看不清楚,耳朵听不清楚,什么东西糊里糊涂,也是苦,那么你说——死当然不要说,是苦——你说什么都苦,天灾人祸是苦,地震、打仗,都是苦,那么毕竟有不有乐呢?世间上还有些乐的嘛——五欲,色声香味触,好的音乐,男女之乐,等等,你说一点乐没有吗?还是有一点。这个到底是不是乐呢?这就要动脑劲了。

  

  我们说是乐,一般就是说,乐当然是从乐的因素来的,如果这个因素越增加,那么乐的成份应当越多;假使苦,我们说,假使苦是从苦的因素来的,假使打你,你如何?我打一拳,你痛得不得了——苦,打两拳更痛,打三拳更痛,连着打,打一百拳,痛得不得了,甚至于痛死,那么因越多,痛就越多,这是肯定的。那么乐呢?你认为,我吃好东西,假使今天吃包子——我们五台山吃包子,难得吃一次,一年吃个几次,那么吃包子好得不得了,这是乐啊,吃的时候,大吃大喝。但是你吃饱了,再吃,勉强吞一个下去,再吃——不行了,难过死了,再吃甚至会胀死。那么乐的因素,既然是乐,因素越多你该越乐,你怎么乐到后来苦起来,甚至于痛死了?可见这不是真的乐。和其他的一样,你说你劳动,吃力得不得了,最好躺一下;或者有的人,懒惰的人,打了钟了,还不肯起来,躺在那里,你躺是乐吗?你不要起来,一天睡到黑,大小便跟病人一样,把你个管子给你用,吃饭你睡在床上吃,给你送过来,一天,二天,三天……你能不能睡一星期?恐怕难过死了,睡一个月,你命恐怕也没有了。那就是难受,不能动,只能床上,头也不能抬起来,枕头上靠在那里,你试试看吧。如果你说睡觉是乐因素,那么你越多该越快乐。但是你多了之后,难受了,越多越难受,你这个东西到底是真的乐还是假的乐?那就不是可靠的。

  

  所以说,世间上的乐,我们说不是真的乐,这个乐是什么呢?经上有个比喻:假使你生了一个大疮,痛得不得了,偶而洒一点冷水,感到这个痛息下去了,认为这是乐,实际上你疮还在不在?还在,这个不过是痛苦减轻了一点点,你就认为是乐了,那就说行苦还在,并不是真的乐。经上又这么说:你说疮上泼点冷水,你就感到乐了,你倒不如没有疮,不是更好吗?这个疮上泼点冷水,这个冷水过了以后,它又痛起来了,你…

《四圣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