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圣谛▪P2

  ..续本文上一页尽泼冷水,甚至于泼多了,还是更厉害。那就是乐的因素,它不是真的乐的因素,乐的因素越多越快乐嘛,你多了,又不快乐了,那就是不是真的乐。那么这个很简单的说,你疮上泼点冷水,感到是乐的话,你倒不如把这个疮医好,那才是真的快乐。

  

  所以说这个世界上彻头彻尾的是苦,不要认为有一点点的乐。这是我们凡夫的愚痴、无明把我们盖倒了——我们认为吃得好一点,穿得好一点,甚至亲密的人,男的女的,玩一玩,感到舒服得不得了,实际上你搞久了,你越多,你还受不了,那苦就来了。那么这些,我们就是说要佛教的世界观或者人生观来看问题呢,你把它深入地分析下去——世间上一点点的乐也没有,那就是彻头彻尾的是苦。这个你认得到之后,你才能修行。如果你认到这个害病是苦,自己有了病,出家来了;或者是没有饭吃了,是苦;没有钱了,出家来了,这样子,你苦认得不透的话,靠不住,哪一天你感到世间上有点机会,你跑掉了。所以说真正要出离,要修行,你必须要把世间的苦看透,感到这个世界上实在都是苦,一点留恋也没有了,那么你修行也好,你生净土也好,决定去。如果你这个世界上看不透的话,苦来了,苦得很,有的东西放不下,净土去不了。

  

  我们经常讲这个公案,一个老婆婆,她是念佛的,天天“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念到后来,年纪大了,有一天,梦中阿弥陀佛现出来了,他说,“你念佛一辈子,念了好多年了,很精进,再过七天来接你西方去了,你好好地准备”。她说,“我这个还不行啊,我现在还有孙儿要我照顾,家里还有事情,我要烧饭的,他们都要上班的,不得了啊,还有事情,很多,七天恐怕来不及啊,最好再过七年啦。”——告假了。佛就说:“好啊,你不来,以后再说。”佛就走了,那么好了,佛走了,你往生去不了了。那就什么意思啊?西方叫你去,你还不想去,觉得这个世间上还好,还舍不得走。那么这样子,你念佛,天天念,哪怕你一天念十万遍,你这个心不想去的话,没有用。所以说我们真正修行,要从根本下手,不管你生圆次第什么修得很好,你心不好,不会得到这个好的果。

  

  我们这里又想起个事情,就昨天,现成的,一个居士,这个人我认得的,很精进,他修法也修得很好,他甚至于有一点小小的成就。怎么说呢,他磕大头,十万大头,开始他跟我说——当然我们说磕大头要观想——他说,开始,磕大头,以前磕了不观想还可以,一观想,磕起来很吃力,他说:“一天磕上几百,累得不得了,好象磕不动了,坐下来坐修禅定——这个舒服”。后来,他说,我这个感到不对,既然发心要修十万大头,必定要磕完。就坚持冲过那个关,拼命磕。后来,他过了一个月,又写信给我了,他说,“现在我知道了,我上次磕大头非常之吃力,我咬紧牙关把它冲过去,冲过去之后,后来感到不吃力了,现在不但不吃力,我磕大头跟坐禅一样舒服、安乐。”那个就是磕出名堂来了,有加持了!我们说磕大头毕竟跟坐禅不一样,他那么吃力,一上一下、一上一下,浑身是汗,但是他感到这个乐生出来了,这是磕大头已经得到加持了,最少是加持。那么得到了,应该说是有成绩,有收获。

  

  但是最近有人说他病了,很厉害,心脏病,什么原因?他修法很用功,他跟上师学法,但是他有个毛病,就是说,上师那里经常自已学法,我们这里也要些法,要去了。但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处,旁的人不给,自己一个保守。其他的人,你们最好修旁的,去念佛好了,你们不行,什么什么的,把人家都推了,结果自己想包办。最后,果报来了——心脏病(笑)。有人就说:居士你心不好啊。很严重啊!医院里住了二个多月,出来了还是浑身没有气力,衰弱得不得了。那么你修得那么好,怎么现这个果报呢?不要怪人家,怪自己的心,这是一个现实的例子。

  

  另外,我记得昂旺堪布讲一个公案。西藏有一个修大威德成就了,当然这个成就不是说真正的大成就,就是说他观想大概是成就了,观出来了,而且也起作用了,法上的作用都可以起,息增怀伏都有,都起了。他就是烦恼没有断完,他有个仇人,息增怀伏的作用,他能够起来,就用降伏法,对付那个仇人,结果生恶道。所以说,法尽管高,你自己的心没有修好,烦恼没有断掉,结果好的法,反而帮助你成了一个不好的事情。所以说,我们修行,不要片面地追求高的法,要看看“我”这个东西,是不是能接受法的法器;是法器了,法越高越好,但是也要次第;假使不是法器的话,高的法来了,你招架不住,不但是得不到好处,把自己压扁了,那就是下恶趣去了。

  

  所以我们修行——总之学过《菩提道次第》的可能会体会一些这个道理,没有学过的,尤其是现在的人,着急,最好一进门就生圆次第马上来了,第二天就成佛了。这样子的简单化的想法,大多要出毛病,因为你烦恼没有断。你要成佛什么,从自己个人的我执出发的,那就是我执大魔还坚固存在。甚至你法越多,你学得越好,我执越大,那就是恰恰成了海公上师说的——我执的滋养品,把这个我执养得越胖越大。那么你将来成就什么呢?倒不是佛,成了魔了。所以说,佛法里边,核心是无我,以无我的心来修行——成佛;以有“我”的心,把佛的高的法拿来,那气功师一样,把佛法偷去了——成魔,这是很关键的问题。

  

  

  

  集谛

  

  下边是集谛。“苦的世界,非无因而起,有其引生的原因,名之为集”。我们说,一切苦,三苦,八苦——那个很多,那么这个苦它从哪里来的呢?我们讲因果,一切法都是有因有缘的,这个苦,这个世界,当然也不是无缘无故而起的,它有生它的原因,这个原因是什么?就是集。

  

  这个集谛里边包含着两个成份:一个是烦恼,一个是造的业。烦恼是助缘,业是正的因,那就是说直接感果的因素是业,没有业,不感果的;烦恼是造业的推动力。你有烦恼,决定要造业,要造了业决定要感果。所以说,从果来说,烦恼是疏远一点,叫助缘;从业来说,对果是直接的产生的力量,是因。那么实际上,真正力量大的,还在烦恼,有烦恼,决定要造业,不可避免,而业造了之后,假使烦恼断掉了,也可以不感果,这个我们前面讲过了。所以说最大的关键还在烦恼上。所以,佛教里边,我们再再地强调,断烦恼为主,不要去搞其他的,其他的功德——当然烦恼断了之下,这个前提下,功德越大越好,如果你烦恼没有断掉,功德拿来,做我执的事情了,为了我执,抬高“我”,这样子反而成了一个累赘。

  

  

  

  灭谛

  

  下边就是灭谛。“烦恼业断,则得解脱一切苦,这就叫灭,亦名涅槃”。那么烦恼--我们从最现实的,世间是苦,先把苦彻底认识之后,然后就追求了——这个苦大家不想受,那么要灭苦,要把苦的根子找一找,苦的根子是什么?是烦恼,也是业。我们说这苦要灭,那你得把烦恼跟业灭掉了,苦也就灭掉了。所以说,烦恼,你假使断掉的话,那就解脱一切苦,苦果就不受了,这就叫作灭,如果烦恼跟业灭掉了,也叫涅槃。

  

  这里我们不要强调一个,灭就是涅槃。什么都没有了,就是涅槃,那就错了。现在很多人就是把涅槃——涅槃是佛证到的最高的圆满的境界,但是佛入涅槃,就是证到那境界之后,也就是我们众生感到佛的机缘也尽了,佛就看不到了。那么一般就把涅槃作了死的代名词:什么人,什么什么涅槃了,就死掉了,好象对涅槃很害怕,一个灭——什么都没有了。我记得外道说过一句话,他说:你们佛教辛辛苦苦追求的,追求个涅槃,什么都灭掉了,我们看到现实的人,他眼睛没有了——瞎子,已经苦够了;耳朵没有了,更苦;假如手断了,脚断了——你什么都灭完了,六根都灭完了,还不苦啊?你们辛辛苦苦去求那么个苦干什么啊?他就不知道,这个“灭”并不是断灭空的那个“灭”——什么都完掉了、完蛋了的那个“灭”。

  

  我们的灭是把烦恼苦灭掉,好的一方面就现出来了。你把这些苦、这些烦恼业不灭掉的话,你这个圆满的境界怎么现出来呢?天上一片乌云,你这样子,晴空的太阳你怎么看得到呢?你把乌云扫掉了,你不是看到了吗?所以不要想到“灭”,就是什么都没有,苦得不得了。这个涅槃是最高的境界。这个,在南传佛教倒是大概对涅槃这个名字很尊重,也认为是一个很高超的,而北传的我们中国的有的人,听到涅槃两个字都很害怕,听见涅槃好象就是死(笑)。

  

  实际上涅槃不是死,涅槃是最高的圆满的境界。这个境界一定要把烦恼、业一起灭掉,那么当然,苦果也就灭掉了,那是最高超的,没有一切苦的,苦的因也没有的这个境界,就叫涅槃。那么这个消极方面说、从灭苦方面说,涅槃;从积极的、发挥一切智慧、一切作用方面说,就是菩提,这两个东西是两面来看的。从积极方面,是菩提,菩提就是一切功德一切智慧一切福报一切断德都完全圆满的东西,那么也就是涅槃。那么我们说灭谛呢,是只要把烦恼、业断了,苦也断掉了,得到彻底清凉的境界,那就是把一切戏论都灭掉了,恢复了一切法本来的面目(实相)。我们所谓《金刚经》:“是诸法实相”,就是这个涅槃,我们追求的就是这个实相,那是很高超的境界,最高的。

  

  

  

  道谛

  

  那么这个灭,怎么样得到?我们说那么好的东西,如何去争取到?那要修道。要解脱苦,要证涅槃,那么你要有方法,这个方法什么?就是道。“佛转*轮时,说为八正道”——佛转*轮,初转*轮的时候,说的道就是八正道,以八正道为主。当然不是说其他没有,就是八正道是主要的,后来因为人的根机钝了,又加了一些:三十七道品、菩提分。这个,我们又想起一个公案来了,现实的。

  

  我们在一个地方讲《俱舍》。有的人,他不欢喜《俱舍》,他认为这是小乘:“你们讲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是小乘,我们大乘讲六度四摄、菩萨行”,那么大乘不要三十七道品?八正道也不要?正知、正见都不要?当然不对,那怎么说呢?有人就反驳了:“你说三十七道品是小乘,那么净土宗是大乘小乘?”“大乘,根本的大乘”。“那么,净土宗《阿弥陀经》怎么说啊?“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这个不是三十七道品吗?那么大乘的西方极乐世界还在讲这些三十七道品。”“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这就是大乘,那么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是小乘。”——三十七道品分了两半,一半是大乘,一半小乘。这个问的人还是厉害,他说:““如是等法”,还有个“等”,这个等,在注解里说就是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笑)——哑掉了。三十七道品通大小乘,哪里是小乘呢?我们早就说过,修行的根本乘,你根本的三十七道品没有,你六度四摄怎么修?我们也强调地说过,大小乘的分判在你发不发菩提心,不在法上看。

  

  我们这个八正道,就是佛在世的原来的道谛,主要指的八正道,后来又扩展到三十七道品。当然,后来的六度四摄等等菩萨的行,都是属于道谛,我们讲的根本教——所以说有八正道,三十七道品,菩提分法——以这个为主。将来讲大乘的瑜伽跟中观,当然还要把后面的添上去,根本东西不能去掉。你说后面的东西没有,前面的搞不成的。要是小学生没有,大学生、中学生也不会出来的。决定小学毕业才有中学生,中学毕业才有大学生,这个是世间上必然如此,佛法也是如此——次第,这是菩提道的次第,不能跳越。

  

  “四谛的重心放在人生现象”,我们说,佛教的修行就是解脱苦,苦就是关于人的问题,所以重点都在人上讲,不是讲哲学。讲哲学一定要讲宇宙观,把这个学说搞得博大圆满,那一定要讲宇宙观,那我们佛教里把修行、以解脱生死为主的,当然以人生为重点。那么人生的全部,不外乎两个方面,一个是染,染污的,就是苦集二谛;一个是清净的,灭道二谛。

  

  “四谛的组织以苦谛为根本,集是苦因,灭是灭苦,道是灭苦的方法。”整个的四谛,核心——苦,也是最现实的,最容易看到的——苦谛。以苦谛这个推动力。苦,大家都害怕,你只要彻底地认识到苦谛的话,你对世间一切都是苦,那就是赶快要出世间,那么如何出?你要追求,你要把苦灭掉,那苦的因要找出来,集就是苦的因。那么苦灭了之后怎么样?就是灭谛,把苦息灭了,得到一个圆满的清凉的境界。那么怎样子得到灭苦?这个方法如何?修道——道谛。所以说整个四谛的组织,苦谛是个根本,也是个推动力,因为苦,受不了,要出离,就追苦的因;要追苦的因。怎么样子灭——苦灭掉的境界先要达到,你说苦能不能灭?苦灭掉是可以灭的,有这个境界,那么向这个地方努力,如果苦灭不掉的——“啊,算了,这个是没有希望了”。我们苦是可以灭的,有那个灭的境界的,那么我们就尽量地想办法修道,把苦集灭掉,达到这个灭谛的清凉境界,那么就是修道谛。

  

  

《四圣谛》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