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功課表,你自己要酌量了。 【第叁個問題】: 有問:長老說要得聖道,必須要修觀,長老也強調般若的自性空的觀察,所謂色畢竟空,無我無我所,乃至受想行識畢竟空,無我無我所,那麽,大乘的空性與小乘的空性,效果是有何不同?如果我們不以小乘的空觀,直接觀大乘的空觀,這個下手的方法,可否請長老根據自己的修行加以開示。 師答:阿彌陀佛,我沒有修行。我的看法是這樣,我們讀阿含經的時候,當然,阿含經就是四念處,得聖道是這樣,或者我們現在用北傳佛教的口氣,這是小乘,可以這樣說,但是,我們若讀般若經的時候,聽聞佛說般若經,也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辟支佛道,也是這樣,那麽,這個地方,我們如何解釋?我的想法,自性空,這件事,沒有大小乘的分別。爲什麽有大小乘的分別?動機的問題!你最初發的是出離心,你沒有發無上菩提心,沒有發大悲心廣度衆生,意思就是得阿羅漢道,就是「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事情就做完了,那麽,雖然你是按摩诃般若波羅蜜經的無相法門修四念處,你還是小乘,這是通於大小的,或者可以這樣講,並不是只限於大乘才是這樣的空,小乘就不是這樣的空,不必這樣說。
剛才你說出問題的時候,又引起我的另一個想法,得聖道非要修毗婆舍那不可!非要修觀不可!不然你不能得聖道。但是,不修止還是不行,你不修止,你的心就沒有力量。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戒定慧,定就說是心,而不說定,所以,定,實在說,就是心非常有力量。你若得了四禅八定,你在四禅裏面修四念處,那麽,很快就得聖道,一下子就得叁果,不是先得初果,不是這樣子。你若沒有得到四禅,你得一個未到地定,在未到地定裏面也修四念處,那麽,你要得聖道,就是得初果,由初果、二果、叁果,這樣子。
所以,若得了定,心的力量非常的大,所以,你用大力量的心,去修毗婆舍那(觀),不得了,很容易得聖道。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是在什麽地方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在色界第四禅,修緣起觀,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所以,奢摩他(止),你非要修不可,但是,你若沒有修觀,只是止,那還是凡夫境界。所以,要修止,也還要修觀。止能夠幫助觀得聖道,得聖道的還是觀。
但是,智者大師解釋大智度論裏面一句話的時候,他提到,你修觀的時候,一念相應,得了聖道,那麽,是在止裏面修觀得聖道;但是,有的人修觀的時候,沒有得聖道,得到體真止,就是修止的時候,得聖道,還有這個差別。
但是,在這個地方,我們知道,修觀的時候,不是說沒有止而只是修觀,不是的,修觀的時候也是有止,以止爲依止處而修觀。我們若在瑜伽師地論、辨中邊論,攝大乘論,或在大智度論裏面,都看出來,是在止裏面修觀。因爲你若從止出來的時候,是散亂心,散亂心修觀,沒有力量,它不能斷煩惱。在止裏面修觀,有力量。說一切有部的大毗婆沙論、俱舍論,它主張在未到地定;成實論,是經部,它主張,在欲界定也是可以。但是,我認爲,你的毗婆舍那的資糧特別的雄厚,特別的有力量,觀一切法空、無我無我所的智慧特別強,小小的有一點定力的幫助,就可以斷惑證真,那麽,欲界定的最後也是可以,就是要到「等持」,專注一趣的「等持」就可以。若是你的毗婆舍那(觀)的力量不是很大,而你的定力若是很淺,那就不行,就必須到未到地定,或者是到初禅、二禅、叁禅、四禅,你才可以得道。這就是力量的問題。
龍樹論,像嘉祥大師的解釋,他就是一切法因緣有自性空,這樣解釋;智者大師在摩诃止觀的解釋,與他的解釋有點不一樣,不一樣,這件事,你可以隨自己的意,你相信智者大師的說法,你按智者大師講的方法去修,你若相信嘉祥大師的解釋,看大智度論這樣解釋,也是可以,我認爲也是可以得道。 【第四個問題】: 有問:末學是修淨土法門,也有很多人是修淨土法門,末學剛才聽長老講的四念處的內容是很廣,不是一般所講的四念處,包括金剛經及其他很多經都是四念處,這個是比較廣義的四念處,我想,這樣的四念處,應該可以導入淨土法門裏面,就我們現在一般以持名念佛方法修淨土法門的人,如何把四念處的觀念導進來淨土法門。 師答:金剛經說,「如來者,諸法如義」,什麽叫做如來?就是諸法如義,這就是佛,如果是這樣,我們修念佛叁昧,那就是四念處了,身受心法都是四念處,身不可得,受不可得,心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這就是諸法如義,你就這樣去念佛,這就是四念處嘛!這也就可以說是淨土法門!所以,我認爲,金剛般若經,全部的一切佛法,都是淨土法門,也可以這樣說。
大乘佛教,當然重視淨土法門,小乘佛教當然不重視,也沒有淨土法門,小乘佛教沒有這件事,只有我們大乘佛教有淨土法門。所以,淨土法門,若我們的心裏面認爲,「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我願意到阿彌陀佛國去,如果你是這樣的想法,你按照佛說阿彌陀經的法門那樣修,就是「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這樣子念佛,「臨命終時,心不顛倒」,阿彌陀佛放光接引,就往生阿彌陀佛國了,若是這樣修念佛法門、修淨土法門,當然,四念處是不在內。
若我們把四念處放在淨土法門裏面,那就是我剛才說的,那就是修四念處了。修四念處,也可以求生阿彌陀佛國,也是可以。我們就是加一點念佛的功課,也是可以,加上一點回向,「我願生阿彌陀佛國」。或者我們一般說的「禅淨雙修」了。其實,禅就是淨,「如來者,諸法如義」,這就是念佛叁昧,這樣子得無生法忍,就是念佛叁昧嘛!禅就是淨,淨就是禅,就統一了,不是二回事。我們一般說「禅淨雙修」,那個意思是說,這是禅,這是淨,這樣子講,這樣講法,當然也是可以,那麽所說的淨土法門就是淨土法門裏面的淺的一層,念阿彌陀佛名號求生淨土,這是淨土法門的一少分,而且是最淺的一層。那麽,什麽叫做禅?這個事情還是說「諸法如」,這就是禅,我們就這樣修禅,同時也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這就說是禅淨雙修,也是可以,就這樣說。
如果我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純是學習南傳佛教的四念處,那也是可以,那麽,這也是禅,用這個禅來調伏我們的顛倒。你說「我臨命終的時候心不顛倒」,臨命終時自然心不顛倒嗎?不是的!你生存的時候,就要心不顛倒!你生存的時候,如何心不顛倒?你念阿彌陀佛,你能心不顛倒嗎?有的時候,我看不能。你念阿彌陀佛,天天念佛,天天念佛,但是,有煩惱的因緣來沖動的時候,你用這句阿彌陀佛,能調伏你的顛倒嗎?能不能?我看,有的時候不能。你若修四念處,你就能。觀身不淨,能調伏自己欲的顛倒,觀受是苦,也是,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能調伏一切顛倒,常樂我淨的顛倒都能調伏。貪心來了,你觀身不淨,就能滅除出去。我我所來了,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我不可得,在色受想行識裏面,我不可得,你在罵我,我看我有沒有我?色受想行識裏面沒有我,那麽就沒有事了,你若有我,那就利害沖突了,煩惱就來了。所以,你不妨修四念處,你就能調伏這個我,調伏這個煩惱,調伏因我而起的貪瞠癡,調伏因欲而起的貪瞠癡,都能調伏。用四念處來調伏煩惱,令心不顛倒,然後心裏面專心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這也可以說是禅淨雙修,也可以這樣說。
所以,我的想法,不要排斥其他的法門,你願意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你也有一點四念處,來調伏自己的顛倒妄想。拜忏也是應該的,因爲有的時候,業障,你若忏悔忏悔,它就有效,拜大悲忏也好,萬佛忏也好,梁皇忏也好,淨土忏也好,這些法門都是好,你去拜忏消除業障,你念佛也是相應,你靜坐修止觀也是有幫助。法門都是有用的。念大悲咒,對你修止觀也是有幫助的,「若能受持大悲神咒,若不得無量叁昧辯才者,我誓不成正覺」,這是大悲心陀羅尼經的話,所以,念大悲咒對修止觀也是有幫助的,也是可以。所以,這個法門,你不必排斥,隨時還是可以用。如果你念阿彌陀佛,有的時候不容易一心不亂,那麽,你就拜淨土忏也是可以,你念大悲咒也是可以。如果你現在不念佛,現在修四念處,修得不相應,那麽,你就拜忏也是可以。智者大師說,有正行,有助行,有正道,有助道。所以,你以修止觀、修四念處爲正行,其他的讀經拜忏,爲助行,那是很好啊!都是可以的。你二方面都能合用,那麽,你就成功了。
所以,修四念處,也可以把它導入念佛法門裏面,你生存的時候,念佛的時候,修一點四念處,來調伏內心的顛倒,臨命終時也就不顛倒,那也就容易往生了,也是可以這樣做。或者你修四念處相應的話,你就不念佛,也可以,但是你要發願求生阿彌陀佛國,也是一樣,你看大本的無量壽經,有這個意思。大本的無量壽經,持名念佛也可能在內,但是,修六度萬行,卻是一個重要的功課。
不過,我們漢文佛教,今天的情形,的確就是有些問題了,就是四念處修不來了。四念處修不來,是什麽原因?就是根本也沒有想要得聖道!因爲你沒有想要得聖道的願望!你沒有想要得聖道的願望,怎麽會想要修學聖道呢?這是一個問題啊!所以,我剛才說,我自己問我自己,我爲什麽到佛學院來學習佛法?就是你要把你的願望確定一下。所以,沒有聖道的願望,也就不修聖道了。但是,有些大菩薩慈悲,看見我們中國佛教太可憐了,沒有聖道了,念阿彌陀佛好了,到阿彌陀佛國去,阿彌陀佛國七寶莊嚴,那個地方無量壽,沒有老病死,人就願意去,於是提倡念佛法門,大家都念佛,念「南無阿彌陀佛」,很好,就這條路使令我們還有一條希望可以得聖道。
但是,我認爲,這個地方是沒有希望中有一線希望,但是,這個希望,也就是佛法快滅亡了,我們大家都念阿彌陀佛,這個世界的佛法就滅亡了。因爲你念阿彌陀佛,不需要學習經論嘛,也有人主張不要學習經論,只是念阿彌陀佛。只是念阿彌陀佛,現在還有多少人學習經論?還可以弘揚?弘揚念佛法門的人,他多少要學習一些經論,然後他才能弘揚淨土法門,但是,你在弘揚淨土法門的時候,你說「都不要學習經論,就念阿彌陀佛」,如果大家照你的話來辦,就不能弘揚淨土法門了,就是你去弘揚,我認爲,效力是很小很小的,於是,這些人死了以後,淨土法門就沒有人弘揚了,就完了,慢慢的就完了。
現在還有一個現象,女衆到佛學院的多,男衆少。但是,男衆有一個優點,活動力強。女衆,歡喜學習的人多,人才也應該是不少,但是,活動力稍微差一點,少數人並不輸於男人,她的活動力很強,女強人,但是占少數。逐漸演變的結果,會是什麽?演變的情形是什麽?逐漸演變,我們男衆,你不務實,你如果務虛,那麽,你的佛法的程度降低了,降低以後,你趕不上比丘尼的智慧辯才,你不如她了,不如她的時候,將來我們漢傳佛教會出現什麽面貌?大家都跟比丘尼學習佛法去了,就不跟我們比丘學了,因爲你講出來的佛法不及格,你若務虛,你就會有這個結果。你不要務虛,你要務實,「我要好好的學習佛法」,那就不同,情形就不一樣。而比丘尼能夠學習佛法,比丘尼如果再不努力,我看,差不多佛教::,我感覺,比丘尼能弘揚佛法,我感覺也不莊嚴,我說這句話,比丘尼會不同意,但是,佛法就開始滅亡了,就開始滅亡了。
所以,我們比丘,來到佛學院裏面學習佛法,不要因小失大,不要有一點不如意,我退學了,或者我不學了,因小失大。我們要好好的把自己的願望建立得堅定一點,我爲得成聖道,我要好好的學習佛法,不要因爲那個人貶斥我一句,我就火了,也不要因爲一個人贊歎一下,啊!我可以做大法師了,不必,不要在乎這件事,要認真的學習,認真的學習才可以。
《學佛的目標何在?》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