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哈希禅法坐禅的基本要點——宗淨法師
(一)坐禅的姿勢
坐禅,首先是姿勢。我們在這裏禅修不強調一定要雙盤或單盤,而主張應該采用你感覺最放松、最舒服、坐著最穩當的姿勢,就是不需要經常地改變的這樣一種姿勢。那麼,要達到這樣一種姿勢,一般來講,要求人的身體,特別是脊柱,要保持一種比較自然、比較正直的狀態,這個要體驗一下:就是我們的身體要保持相對正直,但這種正直又不是那種僵硬的正直,而是自然的正直。那麼要做到這樣一種姿勢有一個小竅門:大家可以把自己的下颌往內收一點,每次坐禅之前,頭頂最中心(中國人稱之爲“百會”)似乎感覺有一根線往上拉,這樣身體、特別是脊柱,基本上就能很自然地放松。在打坐的時候,可以經常去感覺一下我們的姿勢,感覺坐起來是否舒服,若不舒服,可以隨時調整姿勢。至于腿的姿勢,我現在打坐都沒有采用單盤或雙盤,而是采用這種是最放松的,也是現在緬甸人坐禅最常用,最好用的姿勢。(緬甸坐:兩腿平放于坐墊之上,使一腳在前,一腳在後,兩腳平行。)
(二)觀察腹部起伏
馬哈希禅法屬于一種四念處禅法,它的特點是從簡易處下手,但是深慣下去,也可直接由這個方法證得阿羅漢。馬哈希禅法用心的特點是:強調盡量將注意力和觀察力放在腹部的起伏活動上。大家可以體驗一下,能否感覺到,當我們吸氣時,腹部會起來;當我們呼氣時,腹部會伏下去。
一般來講,是在自然呼吸的狀態下去覺知腹部的起伏,但是一開始有些人,可能好像對腹部的起伏覺知不到,觀察不到。這時候可以將自己的手放在腹部,感覺一下,只有呼吸存在腹部的起伏肯定是有的。只是因爲我們本來的心一直是放在外面,被外面的東西所吸引,過去從來沒有這樣去覺知過,沒有這樣去注意過,所以你感覺好像腹部的起伏觀察不到,現在我們要求將心,注意力,拉回到我們的腹部上來。如果感覺不到的人,可以有一個方便的方法,可以將一只手放在腹部上去感覺一下,先讓我們認識到,腹部的起伏肯定是存在的,然後借助我們手上的感覺,再慢慢感受腹部起伏的感覺。還有另一個方法,就是在一開始的時候,你不妨做幾次深呼吸,讓這種感覺明顯一點,但是腹部起伏的觀察還是要求在自然的呼吸狀態下進行,如果你做了5個,或者10個深呼吸之後,還是要讓它回到自然呼吸的狀態,因爲你如果有意識地,一直在這樣做深呼吸,有意識地控製它的話,禅修會變得很累,不自然,你最後就會將注意力放在另一方面去了。其實我們禅修,最關鍵的是要培養念力,呼吸、腹部的起伏不是我們目標,它只是我們借助的一個方便,我們要開發的是心的覺知,也就是念力。從單純的腹部的起伏來講,它偏向于身念處的內容,但它主要是讓我們去觀察色法,那麼,等到我們的定力相對提高,觀察力出來的時候,你對腹部的起伏,可以觀察到非常多的內容。
但有時候腹部起伏觀察到最後發現好像不明顯了,好像一下子觀察不到了,你不妨將自己的注意力再回過頭來,觀察一下我們身體坐著的姿勢的這種整體感覺,其實我們禅修的時候,隨時都可以去感覺一下我們這種身體的整體感覺。首先你要對打坐的姿勢有一種總體的感覺,你要隨時能夠去觀察、關照,這也是我們禅修的一個技巧。還有就是,我們的身體跟座位接觸的那種感覺,也可以觀察。如果在一定的時候,腹部的起伏感覺觀察不到,你可以將注意力去觀察身體的幾個地方接觸的感覺,比如,臀部跟座位接觸的感覺,腳接觸座位的感覺,還有我們雙手放在一起的感覺,或者手放在腿部接觸的感覺,這些都可以作爲禅修的對象,萬一腹部起伏的觀察感覺不明顯,好像觀察不到了,你不妨輪換著去觀察一下身體接觸的幾個地方。所以四念處禅法,觀察的內容是很靈活的,但是它一開始要求要培養定力。
(叁)妄想的處理
馬哈希禅法還有個特點,就是當你感覺到腹部起來的時候,可以在心中默念:“起、起”|,在伏下去的時候(要真正自己感覺到它伏下去),可以在心中標名: “伏、伏”,這是馬哈西禅法的一個小技巧,有利于讓我們的心能夠安住在腹部的起伏上。但是對于很多初學者,心安住于腹部的起伏上的時間或許不一定能夠超過5分鍾,心可能馬上會跑掉,想別的東西,打妄想去了。不過,打妄想沒關系,最關鍵是打妄想的時候,你什麼時候能夠覺知到,當你覺知到自己打妄想,就可以心中默念:“妄想、“妄想”,當你真正覺知到打妄想之後,再回來觀察腹部的起伏。其實觀察腹部的起伏,屬于四念處裏面的身念處。如果打妄想的時候,你去觀察妄想,這就屬于四念處裏的心念處。
其實,一開始禅修最常見的要麼是昏沈,要麼就是煩躁不安,妄想多。那一開始,我們首先要知道,這就是一個很正常的情況,有妄想的時候,首先我們的心要認知,現在要有這樣一種觀念,我們現在不管是打妄想還是昏沈,其實,都是很正常的。妄想來了,我們內心首先不要說“啊,怎麼打坐就是打妄想”,你如果內心對妄想是一種不肯接受的觀念、態度,那麼妄想對我們是一個非常大的幹擾,如果我們現在有一種比較正確的態度,知道現在我們有妄想是正常的,但是有妄想,我可以去關照、覺察妄想,這樣的話它就變成我們一個禅修的一個目標,一個對象,那這樣的話,我們的心慢慢會接受它,然後如果你能觀察它的話,最後發現,反而這不是個問題。
(四)昏沈的處理
昏沈是也很正常的,我們的心平時一直在外面很勞累,而一下子讓我們坐在這裏,特別容易昏沈,打瞌睡,這個時候,應該讓我們的心活躍起來,如果有幾個觀察對象輪換著觀察,我們的心相對來講就會比較活躍。你如果是妄想比較多的人,坐在這裏腦子裏特別興奮的人,那你盡量將自己的心,安住在少一點的目標。但是,要想處理昏沈,最好能夠在昏沈的開始時候,你就能覺知到,如果你已經昏沈了,其實慢慢地就睡著了,你根本就不知道,要早一點。你覺知到這種昏沈的話,就可以利用這個方法,第一個方法是,當昏沈起來的時候,我們不要跟著這種念頭走,當然這比較難,如果我們心的覺知力、念力尚未開發,第一個方法可能用不太好;第二個方法是,按照我前面講的,你把自己的觀察的目標,多幾個輪換著關照,讓我們的心活躍起來,再有如果真的不行的話,你就把眼睛睜開來,真正昏沈的人,就把眼睛睜開來禅修,這個時候,你可以做深呼吸,多做幾個。
(五)聽到聲音的處理
在我們打坐的時候,難免會聽到聲音——外面的聲音,這時我們的注意力很可能就會被它吸引過去。聽到聲音沒有關系,我們可以將“聽到聲音”作爲禅修的對象。當我聽到外面的聲音時,最關鍵的是我們的注意力,不要只是被外面聲音吸引過去,而是要去注意我們聽到聲音的覺受——就是觀察我是怎樣聽到聲音的。我們大家坐在一起,有時候可能聽到我們身邊的人的動作。而我們這個禅修方法,可以把所有的周圍環境(可能本來都是幹擾)都可以變成一種禅修的目標。但這對初學者來說是不太容易的,有個學習的過程,需要經過一定過程的訓練。一般來講,我們不太強調初學者剛開始就在眼根上用功,但是耳根方面,現在就要開始用功。因爲我們打坐的時候,眼睛可以閉著不看東西,但是耳朵總是要聽到聲音的。你如果不能用耳根來修行的話,那麼聲音就會變成一種幹擾,你會坐不穩的。
(六)疼痛的處理
一般來講,初學者可能坐15分鍾、半個小時,有時候就感到腿很痛,對不對?怎麼辦?這時腿痛也可以變成我們禅修的內容,這屬于四念處裏面的受念處。比如我們一開始,將禅修的覺知都放在腹部,等到腿或者身體其他部位痛起來,我們的注意力就會被它吸引過去。這時,我們可以觀察疼痛的感覺。大家感覺一下,痛的感覺到底是怎麼樣的?這樣去觀察,直到痛得實在是很難受,忍不住了,你稍微再堅持一下,再觀察一下,等到實在是忍不了了,可以慢慢地觀察一下,這時候你心裏面會有一種很強烈的想改變姿勢的促動力、願望,你再觀察一下,這時心裏面的變化,然後你可以在這種觀照下,慢慢地,輕輕地,把你的腿的姿勢換一下。在換腿的過程當中,你都要去觀照,不要很隨便就換姿勢。輕輕地換,等姿勢換好之後,再調整好繼續禅修。我發現早上好像第一坐沒坐多少時間,大家就換腿比較多,這個時候盡量要讓我們的心能夠去觀察,觀察是什麼在讓我們換腿,一般開始就是不舒服,那要學會去觀察這種不舒服,腿的脹、痛、麻,腰部或者其他部位的不舒服,將這種不舒服的苦受作爲我們禅修的目標。一定要學會這樣去觀察,對我們以後非常有用。說實話我們任何一個人,難免以後會生病,你如果學會觀察這些苦受,對以後受益非常大,因爲,你到時候會發現,其實單純的生理上的痛苦畢竟是有限的,我們心裏面所造成的苦比單純身體的苦其實更多,如果我們能夠通過這種觀察,那麼到時候你會發現,其實這種痛苦會成倍的下降,這個本身就是我們學習的非常好的內容,所以受念處,也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