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宗淨法師四念處禅修開示錄1(六 禅修中的五種善法)

  宗淨法師四念處禅修開示錄1(禅修中的五種善法)

  (六)禅修中的五種善法

   在禅修中,我們應該最重視、最應該從心中生起的善法有哪些呢?佛陀告訴我們,有五種善法是最重要的:1信根,2 精進根,3 念根, 4定根,5 慧根。之所以稱之爲“根”,是因爲它對我們的慧命或者開發菩提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說,這五種心的品質是最關鍵、最需要我們來開發的。

   “信”與平時說的“相信、信任、信仰”有相通的含義,但真正的信根具足表現爲四不壞淨,即對佛、法、僧、戒有堅定的確信,並且在任何條件下都不會改變。四不壞淨以“法”爲核心,即真正確信按佛陀所覺悟的,所說的法修行最終是可以得到解脫的。法最主要的代表是八正道,四念處、五根等也包含在八正道中,八正道其實就是戒、定、慧,無論大、小乘都是相通的。由于法是由佛覺悟並向我們開示的,因此確信佛是圓滿的覺悟者。僧是指依法修行,有修有證的人,特別是指初果以上的聖者,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人,因爲這條路他們已經走過,我們再走這條路的時前面已經有了無數的先行者、榜樣。僧其實也包括佛,佛陀說,“我亦在僧數”。但佛陀是自己覺悟的,相對來說比較特別。對在家人而言,戒以五戒爲代表,是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的規範,戒其實也包含在法裏面,八正道也包含了戒。淨是指確認、確信,而且是清淨的,毫無懷疑的,達到四不壞淨就被稱爲信根具足,這其中最核心的是信法。

   然而,如果不通過禅修到達一定的境界,是不可能有四不壞淨的,通過聞思,覺得佛法似乎很有道理,符合自己所認同的理念,也多多少少會信,但這可能在某種環境下發生改變,或者在理論上推敲推敲,好像這樣講也對,那樣講也對,就像現在學佛的人,面對許多不同的宗派和傳承總是在比較,這是因爲尚未真正落實到自己的生命當中,雖不能說沒有信,但這種“信”不是那麼確認,有可能還在隨時改變,學了這個宗派,還想學其他宗派。其實如果對佛法有一定的了解,有一定的信仰都算是佛弟子了,如果再通過儀軌皈依叁寶就更是了,即使沒有皈依,只要內心真正認同從某種意義來說就是真正的皈依,因爲認同之後就會有行動,覺得自己也要這樣去做,如果沒有認同是不可能這樣去做的。有些人稀裏糊塗地受了叁皈依,自己對此根本就不了解,這種皈依其實僅僅是一種儀軌而已,當然儀軌也有必要,它具有認同之後采取行動的象征意義。

   定根就是叁摩地,指心的非常專注、非常穩定的狀態,即心一境性,佛教的定根是建立在正念的基礎上的,稱爲正定,沒有正念的定是邪定。因此,首先要開發覺知力,在此基礎上培養定力,有了定力才能有慧。佛教的慧根以四聖谛爲代表,指對四聖谛有了了解,是建立在如實地觀察、如實地知見的基礎上,證得初果就可以現觀四聖谛,證得阿羅漢就對四聖谛有了圓滿的了解,但是阿羅漢只是對自己生命的四聖谛有了解,佛陀則是對所有衆生的四聖谛都有圓滿的了解,所以叫無上正等正覺。並非只有打坐才是禅修,其實在日常生活中無時不禅修,我們每一次面對境界的心理反應都會在心中留下印迹,所以不要小看平時的生活,只要有一次比較正確的處理方式,說不定生命就發生轉換了。所謂真正的處理方式,佛陀告訴我們就是四聖谛的處理方式,是一種真正解決問題而不是遺留問題的方式,所以,心對待問題是什麼樣的一種運行方式是最關鍵的。面對一件事情,首先要看它是不是問題,如果是問題,找出問題的原因,看看它可不可能解決,能解決則找出解決的辦法,按照這個辦法去解決。四聖谛就是用這樣一種方式來解決生命中的問題。比如,對待一個煩惱,首先認定這是什麼樣的一個煩惱,然後找出因緣,看看這個煩惱是如何生起和滅去的,令滅去的因緣具足,它就滅去了,只要有一次的體驗就入門了,問題是第一次體驗特別難。

   在禅修中,五根應該平衡,其中信根與慧根是一對,精進根和定根是一對,要平衡,而念則是越強越好。一個人如果信根太強,慧根不足就會變得比較愚癡,缺乏揀擇法的能力,因爲在信一樣東西之前首先要了解。但如果一個人總是在分別、揀擇而確定不下來,也是不行的,所以在禅修時如果你發現自己總是在思維分別,這時要提醒自己的心,如果總是在分別確定不下來,那就變成了“疑”。在禅修時,如果定根太強、精進根不足而覺知力又不夠,往往就會落入昏沈,當心太專注一個目標,可能會覺得目標越來越弱觀察不清,最後就睡著了。所以,當禅修時,如果觀察腹部起伏時發現腹部起伏已經非常模糊,就要轉來修精進,修精進可以通過增加禅修的目標或轉換禅修的業處,讓自己的心活躍起來,提醒自己振奮精神。精進太過則增其掉舉,大家這兩天應該有體驗,精神好的時候妄想就比較多;精進太緩則落入昏沈。五根一開始很弱,通過修行可以使之越來越強,越來越強就趨向于證果,走向究竟解脫。五根是螺旋循環的,也有可能有些人開始以慧爲主,比如以聞思爲主的人,他可能一直在思辨,但單靠思辨也是沒有用的,首先要將覺知力開發出來,定根增上,真正地如實觀察,在此基礎上産生的慧和聞思慧是不同的,並且這時精進和信也會一起被開發。當我們發現某一根太強時,就要找一個相應的根來平衡它,這種平衡是通過增上相對較弱的那一根來實現的,比如,定根較強的人,並不是說要讓定根下降,而是要使精進增上,當再發現哪一根相對過強,就再增上相對弱的那一根,如此反複,五根就不斷地增上了。當然在禅修中最著重開發的還是念根,只有將覺知力開發出來,才會清楚其他根處于什麼狀態。所以反複強調要將心的覺知力開發出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