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宗淨法師四念處禅修開示錄1(七 念處經上)

  宗淨法師四念處禅修開示錄1(念處經上)

  (七)念處經

   因爲這個是中國古代文字翻譯的,如果大家要參考的話,可以跟南傳的《大念處經》一起學習。要講《念處經》先要了解這個念處這兩個字的含義,念的巴利文叫做“SATI”,在我們這個地方主要的含義就是當下的觀照或者覺知,其中還含有一點憶念的意思,跟我們講的念頭不一樣,我們的念頭指的是心中的一個想法,往往是妄念。這個“處”的意思就是我們應該覺知和觀照的處所,還有把“處”翻譯成“住”,就是建立的意思,就是把我們的覺知培養起來,建立起來。“經”就是指佛陀所說的。讀這篇經首先要感恩當時的一個法師僧伽提婆,是他翻譯的。好,下面我們來看經文

   我聞如是:

   這個我指的是佛陀的弟子阿難,這些經典是佛陀般涅磐之後,當時的五百阿羅漢一起結集出來的,當時都是由阿難誦出來的,佛陀弟子裏面多聞第一。他在集結的時候,每一篇都會有這個一句,就是我是聽佛陀這麼講的。這篇經的內容就是圍繞四念處的禅法來講的。

  

   [一時,佛遊拘樓瘦,在劍磨瑟昙拘樓都邑。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一道淨衆生,度憂畏,滅苦惱,斷啼哭,得正法,謂四念處。]

   這句話就是這篇經文的主題。“有一道”,從南傳那裏講叫做“一乘道”,也就是唯一之道的意思。“度憂畏”,“度”就是超越的意思,“憂”好理解,現在所說的抑郁症也就是屬于這個範疇,“畏”恐怖症也屬于這個範疇,“苦”這裏特別指的是身體痛苦的範疇,“惱”這裏是指以絕望爲代表的一些情緒,總的來說這些情緒都是屬于比較極端的。斷啼哭,只有痛苦的人會啼哭,也就是苦惱表現出來了,總之憂畏苦惱這四個字代表的是我們所有的苦。得正法,這裏的正法主要指的是涅磐,也就是說你要證涅磐必須要修四念處。

   [若有過去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悉斷五蓋、心穢、慧羸,立心正住于四念處,修七覺支,得覺無上正盡之覺;若有未來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悉斷五蓋、心穢、慧羸,立心正住于四念處,修七覺支,得覺無上正盡之覺;我今現在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我亦斷五蓋、心穢、慧羸,立心正住于四念處,修七覺支,得覺無上正盡之覺]。

   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這是諸佛的叁個常見的功德名號;無所著就是阿羅漢,也譯爲應供。“心穢、慧羸”都是來形容五蓋的,古時的文法就是這樣的。五蓋是指貪欲蓋、嗔恚蓋、昏沈蓋、掉悔蓋,還有疑蓋。蓋指的是障礙的意思,由于這五種粗重的煩惱存在,我們的心就不能如實地來觀照我們的身心,心就沒有辦法得到定。心就像鏡子一樣,蓋就像灰塵一樣,心被蓋住了,看不出真實的東西,讓我們的智慧變得沒有力量。那麼過去所有的如來、佛陀也就是要斷除五蓋,修四念處,修七覺支的;未來的諸佛也都是這個樣子的;釋迦牟尼佛也是這樣的,證得正等正覺。這段經文對于大乘佛教徒非常重要,因爲現在一般漢傳佛教都不太強調修四念處,覺得好像大乘有另外的修行法門,佛陀講的很清楚,這個是一乘道,無論你是要成爲佛陀還是阿羅漢,都是要修四念處的。

   [雲何爲四?觀身如身念處,觀覺(受)如覺(受)念處,觀心如心念處,觀法如法念處]。

   什麼是四念處?就是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和法念處。我們漢傳佛教翻譯經典遺憾就是翻譯的時候沒有統一的用詞,這裏“覺”其實是受的意思。你看這個經典次第是非常非常清晰的,首先把這個主題提出來,然後強調四念處修行的重要性,然後在分別敘述哪四個念處。

   [雲何觀身如身念處?

   比丘者,行則知行,住則知住,坐則知坐,臥則知臥,眠則知眠,寤則知寤,眠寤則知眠寤。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身如身。複次,比丘觀身如身。]

   身念處裏面有很多內容,有一些內容是跟我們止禅裏面的用的比較多,比如後面的不淨觀,所以我們也只能挑一些跟我們現在這個禅修比較有關系的來給大家介紹一下。

   這一段內容可以被總結爲禅修的四個姿勢,就是行、住(站)、坐、臥。因爲這裏的語言太簡單了,所以我們可以參照一下南傳《大念處經》的經文:

   “比丘們!比丘在走路時,他清楚了知:「我正在走路」;在站立時,他清楚了知:「我正站立著」;在坐著時,他清楚了知:「我正坐著」;在躺著時,他清楚了知:「我正躺著。」無論何種姿勢,他都清楚了知。“

   你右腳走路的時候,要知道你的右腳在走路,左腳提起來走路的時候,就知道左腳在走路,再觀察的細一點,左腳提起來的時候知道提起來,要真正地去覺知它提起來的感覺。左腳放下去的時候知道放下。也就是你走這麼一步,你分了兩個步驟。回到日常生活中,大家走路時可以培養自己的覺知,只要知道這是左腳這是右腳,其實回去就夠用了。總之,在你走路的時候,你要明明白白地知道自己在走路。這個是直接的體驗。

   站立的時候,你也要對自己有觀照,站立的感覺你也要清清楚楚。這是佛陀教導我們的。你們現在坐著時候,現在有沒有對自己的坐姿有觀照呢?現在在聽課的時候就有點難咯。講到底,就是讓我們隨時觀照對身心活動的觀照,活在當下。無論自己的身體處在什麼位置,你都要了知自己身體的姿勢,那種覺受。這一段話看上去非常簡單,但是你發現真正去做卻不太容易。但是如果這四種姿勢你都真正地去覺察的話,你的禅修會很有力量的。再加上我們後面一段講的正知,那你的生活就和禅修完全的融爲一體了。

   我們來解讀一下這句話:“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身如身。”這在身念處每段話後面都有,非常重要。首先,什麼是“內身”?內身就是指我們自己,“外身”就是指他人,那修行主要開始就是觀察自己,了解我們自己的身體是這樣子的,在了解自己的基礎上發現,其他人也是一樣的,因爲其他人的身體你沒有辦法直接去體驗,所以這裏面有一種推理。立念在身,就是把自己的正念放在自己的身體上,來觀照身體的姿勢。有知有見,有明有達,就是說你自己對這個姿勢的觀照,知見明達就是對正念覺知的程度不同,最後的達就是很通達了,一開始只是一般的覺知。我們可以參照一下南傳《大念處經》的經文

  “如是,或于內身,觀身而住;于外身,觀身而住;又于內外身,觀身而住。或于身,觀生法而住;于身,觀滅法而住;又于身,觀生滅法而住。尚又智識所成,憶念所成,皆會“有身”之思念現前。彼當無所依而住,且亦不執著世間任何物而住。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觀身而住。”

  這邊多了一個內外身,這個也很重要。首先觀內身,然後觀外身,然後觀內外身之間的關系。其實我們自己的色身其實跟外面的環境特別是其他人是有相互影響的。現在從心理學上面可以理解,如果兩個人住在一起的話,我們的姿勢其他人多多少少會受到影響,他人的姿勢也會影響到我們。所以如果我們的姿勢是一種非常開放的,那他人的姿勢也會變得很開放了。如果我們是一種保護自己的姿勢,那他人也會變成一種保護自己的姿勢,這就是內外身的關系了。如果我們真正禅修的話,通過觀察自己的姿勢,再觀察他人的姿勢,這個時候這個相互影響的關系就看到了。如果這個影響關系看清楚的話,那你會對自己的姿勢會更加的注意。下面還是要解釋一下,第一個是隨觀“生起之法”,第二個是隨觀“壞滅之法”,然後隨觀“生起壞滅之法”,這個是巴利文經文版本所特有的,你要看到,我們身體的姿勢有一個生起的過程,有一個壞滅的過程,整個身體就是一個生起壞滅的過程,我們要如實地去觀照它,我們觀察腹部起伏就非常的明顯,腹部起來伏下就是一個生起壞滅的過程。你看哪裏有個實在的東西,沒有,只是一個過程,一個現象。等到你們禅修深入一點,其實我們身體滅去的這個過程還是很容易觀察到的。雖然我們平時總是覺得身體是實實在在的一個實體,但是通過深入的禅修,你會發現身體也只是一個過程,雖然我們語言交流上有一個身體,但是到時候你對這個身體不會那麼太執著。因爲你在當下就發現我們身體就不停地是一個生起和滅去。這段經文裏的“無所依而住”就是對身體就不那麼執取了,這個“依”是什麼意思,就是總是想抓住點什麼。無所依就是他對不僅對身體不會執取,對世間也不會怎麼執取了,並對于內心的種種感受也不會那麼執取了,也就是通過這樣的修行離開執取,現在大家做不到也沒有關系,但是佛教最後的目的就是遠離執著遠離顛倒夢想。

   [複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正知出入,善觀分別,屈伸低仰,儀容庠序,善著僧伽梨及諸衣缽,行住坐臥、眠寤語默皆正知之。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身如身]。

   這一段叫做正知,這一段裏面內容非常豐富,我們來看經文,“正知出入”,“出入”就是指行爲裏面的一對,出去回來,前進返回。第二對,“善觀分別”這裏的翻譯不是很好,我們參照巴利文經文“彼觀前、顧後”就是指你的眼睛向前看和向後看,前視,旁觀,我們眼睛看的行爲你要明明白白。“屈伸”是第叁對,主要指肢體的行爲,“低仰”指的是軀體的行爲,“儀容庠序”指的是面部的表情你都要清楚,這個很不容易,可能演員這個比較厲害,“善著僧伽梨及諸衣缽”指的…

《宗淨法師四念處禅修開示錄1(七 念處經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