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是出家人的生活,僧伽梨就是指的出家人的衣服,出家人穿衣吃飯都要明明白白,“眠寤”是一對,“眠”就是指我們醒到入睡的過程,你能夠來觀照,真正睡著是沒有辦法來觀照的,寤就是從睡著到醒來的過程,觀照睡眠是很重要的,如果你能做到了,你才能做到臨終前對念頭的觀照,這個都是真實的功夫。“語默”就是我們說話不說話你都是有觀照,你有這樣的觀照的話,你該說的話會說,不該說的話就不會說了。該沈默的時候就沈默,有個詞叫做“聖默然”,就是講這個不說話是神聖的,要說就說正語,其實每個人都有很多的表達欲。你在說話的時候能不能觀照到自己有沒有必要把這話說出來。結合上面一段,其實把整個的生活都包括進去了。然後我們再看巴利文經文:
“複次,諸比丘!比丘不論行往歸來,亦由于正智而作;彼觀前、顧後,亦由于正智而作;彼于屈、于伸,亦由正智而作;彼于著僧伽梨(袈裟)衣、缽,亦由于正智而作;彼于食、飲、咀嚼、嘗味亦由于正智而作;彼于大、小便,亦由于正智而作:彼于行、住、坐、臥、醒、語、默,亦由于正智而作。”
你看修行是沒有什麼時候是不可以的,連大小便都可以,包含了行站坐臥眠寤語默。前面四種姿勢和正知的修行,無論你修什麼法門,這兩個法門是一定要修的,沒有這兩方面的修行肯定是不完整的,禅宗特別強調正知的修行。
南傳說的正知主要是四個方面的正知,
第一, 有益正知。這樣的行爲對于我們是否真實地有利益,特別對我們學佛修行有沒有利益,比如你在這裏打坐,突然出來一個念頭“超市裏面有個東西特別好吃,你特別想去買”,你可以觀照一下這樣的念頭對于我們修行有沒有利益,如果沒有利益那就不用去做。這樣子的話可以使我們節省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其實我們很多的行爲都是沒有利益的,其實真的,有很多無聊的事情可以不做的,但很難。
第二, 適宜正知。雖然這樣的行爲對于我們是有利益的,但是在這樣的場合對于我們不一定有真實的利益,比如兩個人討論法義,但是大家在這裏禅修,你在這裏討論就不適合。比如你有時要來問我問題,但是你半夜來敲我門來問問題時不適合的。
第叁, 行處正知。行處就是你在修四念處隨時在修。念佛的人就是隨時不忘佛號。對于修行人來說歌舞廳、酒樓這種地方要少去。
第四, 無癡正知。對于一個問題能夠了解它的實相了,癡就是無知或錯知。現在我們很難真正做到無癡正知,這個是我們修行的目標。對于無癡正知,就是指你要證到無我,也就是認識到我們這個身體沒有一個實在。一般南傳認爲證到初果的人才能證到無癡正知。這個是我們修行的目標。
[複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生惡不善念,以善法念治斷滅止,猶木工師、木工弟子,彼持墨繩,用絣于木,則以利斧斫治令直;如是比丘生惡不善念,以善法念治斷滅止。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身如身。
複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齒齒相著,舌逼上腭,以心治心,治斷滅止,猶二力士捉一羸人,處處旋捉,自在打鍛;如是比丘齒齒相著,舌逼上腭,以心治心,治斷滅止。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身如身]。
這一段主要讓我們對治不善念(惡念)的。一般來說對治惡念應該放在心念處的範疇,爲什麼要放在這個地方呢?一般我們初學者都是以身念處作爲入手,但是大家這幾天可能妄想特別多,妄想裏面很多都是不善念,很頑固,如果單純用覺知你的力量還不夠,怎麼辦呢?可以用對治。這裏有兩種方法。
第一種,用替代法。當你出現一個惡的念頭時。你用一個跟它相對的善念來對治。比如,在禅修的時候,你想起一個很恨的人或者一件事情,你要開始對這個開始如理思維,比如嗔恨,你去分析一下我們現在的嗔恨有沒有用?我現在嗔恨就是想讓他不好,難道我現在想想他就不好了嗎?沒有。其實你這個嗔恨主要會對自己造成傷害。你只要自己心裏面嗔恨一次,心裏面就會被傷害一次。進一步來說,我們應該培養出慈悲的心念來代替嗔恨。總的來講,讓你心裏面的不善念和惡念,用心裏另一個念頭來代替它。這個方法就象以前木工拉線鋸木。當你出現貪心的時候,你思維一下,我貪的是什麼?這個東西真的值得我去貪嗎?你可以這樣去思維,然後再反過來,你爲什麼會貪呢?因爲你對這個對象不了解,你以爲這個對象很可愛的,其實這個對象並沒有什麼可愛的。還可以思維不淨,爲什麼會貪?肯定認爲貪的這個對象是很美的,那你美當中看到不美啊?
第二種方法那是更厲害了,因爲有的時候一些替代法都沒有辦法解決的,“齒齒相著,舌逼上腭,以心治心,治斷滅止”。對于這些替代法都沒有辦法解決的惡念,你要下決心啦,咬緊牙根,這樣你身體的覺受就有了,你可以觀察你身體的覺受。另外一個,你可以代表你身體的決心,其實有時候決心很重要的,當你的決心很堅定的時候,其實有些念頭你就降服了,其實這也是修定的,讓你的心真正的專注。
這兩天,當你妄想很多的時候,你可以試試看。當然一開始可以用替代法,不行的話再試試用專注的心來對治。就像你打坐時候身體疼痛,你都可以把心專注在腹部,這樣疼痛也沒有關系了;同樣妄念來了,你不管它,把心專注在腹部,要看你有沒有決心,能不能把專注力一直放在你的腹部觀察起伏。就好像你有堅強的決心和專注的心來對治妄念,那好像兩個大力士抓一個很沒有力氣的人一樣。
[複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念入息即知念入息,念出息即知念出息,入息長即知入息長,出息長即知出息長,入息短即知入息短,出息短即知出息短,學一切身息入,學一切身息出,學止身行息入,學止身行息出。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身如身。]
這個業處很重要,就是安那般那,也就是出入息。這裏主要分幾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入息的時候和出息的時候。這個跟馬哈西的禅法有一些不一樣,馬哈西禅法用觀察腹部的起伏來代替這個觀察出入息了。很多人也問可不可以修出入息,當然也可以,但是出入息修的話也不是很容易,因爲很微細。就是讓你把注意力放在鼻孔附近,第一步就是覺知出入息。因爲出入息比我們腹部微細。出入息不是整個身體的感覺,出入息是指鼻孔附近這個的感覺。由這個氣息出入跟我們這個皮膚接觸所産生的覺受。如果你能夠在半個小時內乃至一個小時心都能不跑掉,那再修第二步。如果你這個時候,心還是跑掉,那修第二步沒用的。同樣如果把注意力放在腹部起伏,半個小時一個小時,你的心不跑掉,那你這個定力就初步的培養出來了。那麼安那般那念更強調這個樣子。安那般那念即可以修止禅也可以修觀禅。止禅就是通過這樣修行,鼻孔附近會出現禅相,如果出現禅相後,把心安住在這個禅相上,最後就會變成止禅了。大家如果想修止禅的話,可以去看《清淨道論》。而觀禅就是一直把覺知放在皮膚和呼吸接觸的覺受上,爲什麼有這樣的區別?因爲覺受是會變化的,而禅相是相對來說非常穩定的。
第二階段再去覺知,入息長即知入息長,出息長即知出息長,入息短即知入息短,出息短即知出息短。每個人都知道每次呼吸都不是一樣長的,有的時候比較急促有的時候比較平緩,有了第一個階段的覺知基礎,你就能夠看得比較清楚了。
第叁個階段,學一切身息入,學一切身息出。“一切身息”有不同的解釋,根據南傳的解釋,比如拿入息來舉例子,就是吸氣的整個過程你沒有漏掉一點點清清楚楚地知道,同樣這個出息也是一樣的。這個就要求比較微細了,做到這樣已經非常不容易了,因爲這個時候你的心要做到非常非常持續,也就是說要有持續的正念,觀察整個出入息的過程中間不能斷。現在我們北傳有些法師把它解釋成講整個身體的感覺,但是南傳不是這樣解釋的。
第四個階段,學止身行息入,學止身行息出。“止身行息入”,這邊的身行是指我們的呼吸運動,我們的胸廓、膈肌以及腹部起伏。在第叁步的時侯,定力已經很強了。第四步的時候,定力已經非常深了。這個時候呼吸會非常非常微細,微細到基本上沒有呼吸運動了。沒有呼吸運動不等于沒有呼吸。在禅修裏面“身行”、“語行”、“意行”都是有他的意思的,“身行”就是指它的呼吸運動,“語行”指的是我們心裏面的尋伺,就是我們平常講的思維,“意行”指的是受和想。在南傳裏面,這個“止”就是翻譯成平靜,這樣就比較好理解了。
有以上這樣的觀察還是屬于身念處,完整的安那般那念包含了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和法念處。但是因爲這是在身念處地方講所以只講了四個步驟,完整地安那般那有十六個步驟,經典裏叫做“十六特勝”。十六特勝就是觀禅。我們在這裏把安那般那介紹的簡單一點。當然修安那般那念,在論典裏面有數息法,這裏是隨息。數息法在經典裏面是不介紹的,因爲它對治的是心定不住的人,心定的住的可以直接修隨息。數息法有很多,南北傳就很不同,不同禅師介紹的數息法也很不同。
下面介紹的就是四種禅那。
[複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離生喜樂,漬身潤澤,普遍充滿于此身中,離生喜樂無處不遍,猶工浴人器盛澡豆…
《宗淨法師四念處禅修開示錄1(七 念處經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