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就是出家人的生活,僧伽梨就是指的出家人的衣服,出家人穿衣吃饭都要明明白白,“眠寤”是一对,“眠”就是指我们醒到入睡的过程,你能够来观照,真正睡着是没有办法来观照的,寤就是从睡着到醒来的过程,观照睡眠是很重要的,如果你能做到了,你才能做到临终前对念头的观照,这个都是真实的功夫。“语默”就是我们说话不说话你都是有观照,你有这样的观照的话,你该说的话会说,不该说的话就不会说了。该沉默的时候就沉默,有个词叫做“圣默然”,就是讲这个不说话是神圣的,要说就说正语,其实每个人都有很多的表达欲。你在说话的时候能不能观照到自己有没有必要把这话说出来。结合上面一段,其实把整个的生活都包括进去了。然后我们再看巴利文经文:
“复次,诸比丘!比丘不论行往归来,亦由于正智而作;彼观前、顾后,亦由于正智而作;彼于屈、于伸,亦由正智而作;彼于着僧伽梨(袈裟)衣、钵,亦由于正智而作;彼于食、饮、咀嚼、尝味亦由于正智而作;彼于大、小便,亦由于正智而作:彼于行、住、坐、卧、醒、语、默,亦由于正智而作。”
你看修行是没有什么时候是不可以的,连大小便都可以,包含了行站坐卧眠寤语默。前面四种姿势和正知的修行,无论你修什么法门,这两个法门是一定要修的,没有这两方面的修行肯定是不完整的,禅宗特别强调正知的修行。
南传说的正知主要是四个方面的正知,
第一, 有益正知。这样的行为对于我们是否真实地有利益,特别对我们学佛修行有没有利益,比如你在这里打坐,突然出来一个念头“超市里面有个东西特别好吃,你特别想去买”,你可以观照一下这样的念头对于我们修行有没有利益,如果没有利益那就不用去做。这样子的话可以使我们节省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其实我们很多的行为都是没有利益的,其实真的,有很多无聊的事情可以不做的,但很难。
第二, 适宜正知。虽然这样的行为对于我们是有利益的,但是在这样的场合对于我们不一定有真实的利益,比如两个人讨论法义,但是大家在这里禅修,你在这里讨论就不适合。比如你有时要来问我问题,但是你半夜来敲我门来问问题时不适合的。
第三, 行处正知。行处就是你在修四念处随时在修。念佛的人就是随时不忘佛号。对于修行人来说歌舞厅、酒楼这种地方要少去。
第四, 无痴正知。对于一个问题能够了解它的实相了,痴就是无知或错知。现在我们很难真正做到无痴正知,这个是我们修行的目标。对于无痴正知,就是指你要证到无我,也就是认识到我们这个身体没有一个实在。一般南传认为证到初果的人才能证到无痴正知。这个是我们修行的目标。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生恶不善念,以善法念治断灭止,犹木工师、木工弟子,彼持墨绳,用絣于木,则以利斧斫治令直;如是比丘生恶不善念,以善法念治断灭止。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齿齿相着,舌逼上腭,以心治心,治断灭止,犹二力士捉一羸人,处处旋捉,自在打锻;如是比丘齿齿相着,舌逼上腭,以心治心,治断灭止。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这一段主要让我们对治不善念(恶念)的。一般来说对治恶念应该放在心念处的范畴,为什么要放在这个地方呢?一般我们初学者都是以身念处作为入手,但是大家这几天可能妄想特别多,妄想里面很多都是不善念,很顽固,如果单纯用觉知你的力量还不够,怎么办呢?可以用对治。这里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用替代法。当你出现一个恶的念头时。你用一个跟它相对的善念来对治。比如,在禅修的时候,你想起一个很恨的人或者一件事情,你要开始对这个开始如理思维,比如嗔恨,你去分析一下我们现在的嗔恨有没有用?我现在嗔恨就是想让他不好,难道我现在想想他就不好了吗?没有。其实你这个嗔恨主要会对自己造成伤害。你只要自己心里面嗔恨一次,心里面就会被伤害一次。进一步来说,我们应该培养出慈悲的心念来代替嗔恨。总的来讲,让你心里面的不善念和恶念,用心里另一个念头来代替它。这个方法就象以前木工拉线锯木。当你出现贪心的时候,你思维一下,我贪的是什么?这个东西真的值得我去贪吗?你可以这样去思维,然后再反过来,你为什么会贪呢?因为你对这个对象不了解,你以为这个对象很可爱的,其实这个对象并没有什么可爱的。还可以思维不净,为什么会贪?肯定认为贪的这个对象是很美的,那你美当中看到不美啊?
第二种方法那是更厉害了,因为有的时候一些替代法都没有办法解决的,“齿齿相着,舌逼上腭,以心治心,治断灭止”。对于这些替代法都没有办法解决的恶念,你要下决心啦,咬紧牙根,这样你身体的觉受就有了,你可以观察你身体的觉受。另外一个,你可以代表你身体的决心,其实有时候决心很重要的,当你的决心很坚定的时候,其实有些念头你就降服了,其实这也是修定的,让你的心真正的专注。
这两天,当你妄想很多的时候,你可以试试看。当然一开始可以用替代法,不行的话再试试用专注的心来对治。就像你打坐时候身体疼痛,你都可以把心专注在腹部,这样疼痛也没有关系了;同样妄念来了,你不管它,把心专注在腹部,要看你有没有决心,能不能把专注力一直放在你的腹部观察起伏。就好像你有坚强的决心和专注的心来对治妄念,那好像两个大力士抓一个很没有力气的人一样。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念入息即知念入息,念出息即知念出息,入息长即知入息长,出息长即知出息长,入息短即知入息短,出息短即知出息短,学一切身息入,学一切身息出,学止身行息入,学止身行息出。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这个业处很重要,就是安那般那,也就是出入息。这里主要分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入息的时候和出息的时候。这个跟马哈西的禅法有一些不一样,马哈西禅法用观察腹部的起伏来代替这个观察出入息了。很多人也问可不可以修出入息,当然也可以,但是出入息修的话也不是很容易,因为很微细。就是让你把注意力放在鼻孔附近,第一步就是觉知出入息。因为出入息比我们腹部微细。出入息不是整个身体的感觉,出入息是指鼻孔附近这个的感觉。由这个气息出入跟我们这个皮肤接触所产生的觉受。如果你能够在半个小时内乃至一个小时心都能不跑掉,那再修第二步。如果你这个时候,心还是跑掉,那修第二步没用的。同样如果把注意力放在腹部起伏,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你的心不跑掉,那你这个定力就初步的培养出来了。那么安那般那念更强调这个样子。安那般那念即可以修止禅也可以修观禅。止禅就是通过这样修行,鼻孔附近会出现禅相,如果出现禅相后,把心安住在这个禅相上,最后就会变成止禅了。大家如果想修止禅的话,可以去看《清净道论》。而观禅就是一直把觉知放在皮肤和呼吸接触的觉受上,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因为觉受是会变化的,而禅相是相对来说非常稳定的。
第二阶段再去觉知,入息长即知入息长,出息长即知出息长,入息短即知入息短,出息短即知出息短。每个人都知道每次呼吸都不是一样长的,有的时候比较急促有的时候比较平缓,有了第一个阶段的觉知基础,你就能够看得比较清楚了。
第三个阶段,学一切身息入,学一切身息出。“一切身息”有不同的解释,根据南传的解释,比如拿入息来举例子,就是吸气的整个过程你没有漏掉一点点清清楚楚地知道,同样这个出息也是一样的。这个就要求比较微细了,做到这样已经非常不容易了,因为这个时候你的心要做到非常非常持续,也就是说要有持续的正念,观察整个出入息的过程中间不能断。现在我们北传有些法师把它解释成讲整个身体的感觉,但是南传不是这样解释的。
第四个阶段,学止身行息入,学止身行息出。“止身行息入”,这边的身行是指我们的呼吸运动,我们的胸廓、膈肌以及腹部起伏。在第三步的时侯,定力已经很强了。第四步的时候,定力已经非常深了。这个时候呼吸会非常非常微细,微细到基本上没有呼吸运动了。没有呼吸运动不等于没有呼吸。在禅修里面“身行”、“语行”、“意行”都是有他的意思的,“身行”就是指它的呼吸运动,“语行”指的是我们心里面的寻伺,就是我们平常讲的思维,“意行”指的是受和想。在南传里面,这个“止”就是翻译成平静,这样就比较好理解了。
有以上这样的观察还是属于身念处,完整的安那般那念包含了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和法念处。但是因为这是在身念处地方讲所以只讲了四个步骤,完整地安那般那有十六个步骤,经典里叫做“十六特胜”。十六特胜就是观禅。我们在这里把安那般那介绍的简单一点。当然修安那般那念,在论典里面有数息法,这里是随息。数息法在经典里面是不介绍的,因为它对治的是心定不住的人,心定的住的可以直接修随息。数息法有很多,南北传就很不同,不同禅师介绍的数息法也很不同。
下面介绍的就是四种禅那。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离生喜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离生喜乐无处不遍,犹工浴人器盛澡豆…
《宗净法师四念处禅修开示录1(七 念处经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