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宗净法师四念处禅修开示录1(七 念处经上)▪P3

  ..续本文上一页,水和成抟,水渍润泽,普遍充满无处不周;如是比丘离生喜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离生喜乐无处不遍。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这是初禅。最重要的概念就是“离生喜乐”。“离”指的是离五盖。这里有的禅友这两天已经体会到离五盖后的体受了。当你的心进入一种比较清明的状态下,那里面没有贪、没有嗔、没有昏沉、没有掉悔、没有疑。这时候你全身充满喜乐。这里形容为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就好像你打上沐浴露泡在浴缸里。

   还要讲一个概念就是禅支。有五个禅支,寻、伺、喜、乐、心一境性。

   “寻”,比如我们现在把注意力放在腹部,然后你心一次次跑掉,然后你一次次拉回来,这个过程就是“寻”的过程。当你的心安住在腹部上了,就是“伺”,当你真正安住在腹部了,这时候你就慢慢地远离五盖,喜乐就生起来了。有了喜乐,心就很容易安住。就能够很专注,安住在一个对象上,就是心一境性,从止禅来说至少能得到近行定,如果继续这样修,就能够得到安止定。安止定和近行定的差别在于安止定的心比较稳定,近行定的定还不稳定,有的时候还有分心,就好像小孩子还在蹒跚学走路。五禅支都是具足的,五盖都是远离的。从观禅来说得到“刹那定”。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定生喜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定生喜乐无处不遍,犹如山泉,清净不浊,充满流溢,四方水来,无缘得入,即彼泉底,水自涌出,流溢于外,渍山润泽,普遍充满无处不周;如是比丘定生喜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定生喜乐无处不遍。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这个指的是第二禅,关键的词叫做“定生喜乐”,第二禅是建立在初禅的基础上,第二禅的特点就是五禅支已经没有“寻”“伺”了,寻伺还是属于心有反复去训练,有了初禅基础上的,心就会直接安止在这个禅修对象上了。这边的喜乐比前面的喜乐更殊胜,就好像这个比喻的泉水一样。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无喜生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无喜生乐无处不遍,犹青莲华,红、赤、白莲,水生水长,在于水底,彼根茎华叶悉渍润泽,普遍充满无处不周;如是比丘无喜生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无喜生乐无处不遍。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第三禅的特点就是“无喜生乐”,连“喜”禅支都去掉了。那喜和乐有什么差别,经典里面比喻,就好像你在沙漠里面走路,快要渴死了,突然看见远处有绿洲,你很高兴,这个就是喜,等到真正喝到水了,这个就是乐。如果你真正体验过的话就可以分的很清楚了,不然通过这个比喻,可能还是不是很清楚,只是相似的理解。所以用概念来学教理总是很苍白的。只有自己禅修里面体验,一讲你就明白了。

  “喜”在《清净道论》里面讲一共有五种喜

  第一, 小喜

  第二, 刹那喜

  第三, 踊跃喜

  第四, 继起喜

  第五, 遍满喜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于此身中,以清净心意解遍满成就游,于此身中,以清净心无处不遍,犹有一人,被七肘衣或八肘衣,从头至足,于其身体无处不覆;如是比丘于此身中,以清净心无处不遍。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第四禅这里一个关键词是指“清净心”,也就是舍心清净。第四禅连“乐”禅支都去除了,只剩下心一境性还有舍心,舍心就是平等心。这个时候就是不喜不忧,不苦不乐,就有清净的平等心。以清净心意解遍满成就游,于此身中,以清净心无处不遍。这个里面比喻,就好像南传的袈裟用一块布就把身体围起来了,舍心清净能够遍满全身。

   我就是简单的把四禅都介绍一下,四禅主要要靠大家去体验的,我把它讲的再详细你没有体验也是没有用的。所以我比较喜欢简说。

   下面的一些和我们现在的介绍给大家的马哈希禅法没有太大关系,就以我不讲了。跳过。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念光明想,善受善持,善忆所念,如前后亦然,如后前亦然,如昼夜亦然,如夜昼亦然,如下上亦然,如上下亦然,如是不颠倒,心无有缠,修光明心,心终不为闇之所覆。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善受观相,善忆所念,犹如有人,坐观卧人,卧观坐人;如是比丘善受观相,善忆所念。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此身随住,随其好恶,从头至足,观见种种不净充满:我此身中有发、髦、爪、齿、麁细薄肤、皮、肉、筋、骨、心、肾、肝、肺、大肠、小肠、脾、胃、抟粪、脑及脑根、泪、汗、涕、唾、脓、血、肪、髓、涎、痰、小便,犹如器盛若干种子,有目之士,悉见分明,谓稻、粟种、蔓菁、芥子;如是比丘此身随住,随其好恶,从头至足,观见种种不净充满:我此身中有发、髦、爪、齿、麁细薄肤、皮、肉、筋、骨、心、肾、肝、肺、大肠、小肠、脾、胃、抟粪、脑及脑根、泪、汗、涕、唾、脓、血、肪、髓、涎、痰、小便。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下面要介绍一下的是六界。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观身诸界:我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犹如屠儿杀牛,剥皮布于地上,分作六段;如是比丘观身诸界:我此身中,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六界就是地水火风空识。地水火风是属于色法。识是属于心法。那空就属于不相应行,南传一种解读就说空是属于色法的边界。佛法认为色法由“地、水、火、风”四大构成,用世俗的语言来理解,地大指固体形状的东西,如内脏、骨骼;风大是指气体性质的东西,如身体中循环的气息;水大指液体形状的东西,如血液、鼻涕、眼泪、脓液、淋巴液、脑脊液等;火大指能量性质的东西,那些与新陈代谢有关的,让细胞、组织生长的能量。从禅修的体验来说,地大指坚性,软硬的特性,如感觉到身体沉重、轻盈、柔软的感受;水大指湿性、粘性、通畅或不通畅的感觉;风大是指身体的运动性,支持的感觉,支撑、紧张的觉受,火大指身体凉、冷、热的觉受。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观彼死尸,或一、二日……至六、七日,乌鵄所啄,犲狼所食,火烧埋地,悉腐烂坏,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如本见息道骸骨青色,烂腐余半,骨锁在地,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如本见息道,离皮肉血,唯筋相连,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如本见息道骨节解散,散在诸方,足骨、膞骨、髀骨、髋骨、脊骨、肩骨、颈骨、髑髅骨,各在异处,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如本见息道骨白如螺,青犹鸽色,赤若血涂,腐坏碎粖,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若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观身如身者,是谓观身如身念处。]

  

   以上说的是不净观。说的是观察尸体变化,这个我们现在也没有办法修。印度有一种风俗叫做林葬,人死了就把尸体放在一个特定的森林里面就让他自然腐烂。所以可以看到尸体的各种形状的变化。

  总结一下,所有跟我们身体有关的修行都是属于身念处。身念处里面包含了止禅和观禅的内容。我们第一个介绍的正知和四种姿势是属于观禅,培养正念正知,后面的对治恶念是一种对治法。安那般那就包含了止禅和观禅;而四禅不能作为业处,只能作为禅修成就的;界分别观也包含止禅和观禅的修行,主要是偏向于观的。

  

  

《宗净法师四念处禅修开示录1(七 念处经上)》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