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净法师四念处禅修开示录1(念处经下)
[云何观受如受念处?
比丘者,觉乐受时,便知觉乐受;觉苦受时,便知觉苦受;觉不苦不乐受时,便知觉不苦不乐受;觉乐身、苦身、不苦不乐身,乐心、苦心、不苦不乐心,乐食、苦食、不苦不乐食,乐无食、苦无食、不苦不乐无食,乐欲、苦欲、不苦不乐欲,乐无欲觉、苦无欲觉、不苦不乐无欲觉时,便知觉不苦不乐无欲觉。如是比丘观内受如受,观外受如受,立念在受,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受如受。若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观受如受者,是谓观受如受念处。]
那什么叫做受念处?首先要理解“受”,等你的心真正的比较沉静下来,你体受到的,除了地水火风的觉受,色法的觉受。在这个基础上,你感觉到一种感受,这种感受总的来说有三种,苦受、乐受和不苦不乐受,任何的受都可以归属到这三种里面。古人说是“领纳”,就是你的六根接触到外面的境界,你的一种领纳。大多数人现在对于身体的苦受都有感觉了,那平时也有,但是没有那么直接的体受。但是乐受,现在也有一些人也体验到了,有些人说以前没有体验到。不苦不乐受比较细微。有的时候身体很僵硬,你感觉到是一种苦受,有的时候身体很轻,你感觉到是一种乐。所以这种地水火风的体受也是这三种。比如有时候你感觉身体特别热,热的让你不舒服了,那这个就变成苦受了,如果你心静下来,这个能分开来了。
如果从身心来分,更微细了。一般来说我们现在对身受比较好体会,心受方面,有点难。如果你观察痛,观察的比较清楚的时候,其实身和心就能分的比较清楚了。真正让你坐不住的不一定是身体的痛,而是由身体的痛导致的心里面不舒服的感受,那种心的感受导致你想换个姿势。作为一个阿罗汉来讲,身体还是有苦受,但是他心是肯定没有苦受的。受念处就是你禅修的时候先对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先体验,然后慢慢去分别心受和身受。
下面讲到“乐食、苦食、不苦不乐食”。“食”在佛教里面也很复杂。主要有四食。
第一、 粗团食。就是摄取进去的食物。
第二、 触食。当感官系统跟外界接触,产生六识,由这个“触”才能产生“受”。为什么佛陀把这种东西称为“食”,因为生命的存在需要这四种食。你生命需要营养,触食也很重要,其实人是很需要被爱抚的,特别是小孩子,如果小孩子没有人抚爱,这个人长大出来很可能是有心理缺陷的。为什么现在按摩行业这么发达。
第三、 意思食。我们的意志力。
第四、 识食。包括我们的有分识,和六识里面的识。
对于食引起的受,我建议不要搞的太复杂,就是观察吃东西所引起的苦受、乐受和不苦不乐受就可以了。“食”和“无食”是一对。下面“欲”和“无欲”又是一对,佛陀讲的“欲”就是感官享受,由感官享受所导致的三种受,“无欲”就是由离开感官享受所体验到的三种受,比如我们禅修时候所体会到乐受,那跟感官享受是没有关系的。
总结一下,如果我们这样子来观察,当你现在体验到乐受,你明明白白的知道你体验到的是乐受,当你现在体验到苦受,你明明白白的知道你体验到的是苦受,当你现在体验到不苦不乐受,你也要明明白白的知道你体验到的是不苦不乐受。后面也是一样,是身还是心,是感官还是非感官所引起的三种受都要去观察。下面半段,“内受”指的是自己,“外受”指的是他人,当你自己能够完全了解到自己的感受后,你也能够清楚他人的感受,因为其他人跟我们是一样的。
受念处还有一个要点,就是观察受的生和灭。一开始你可能只是观察到的是生起来的过程,然后是灭去的过程,然后是生灭的整个过程。那你真正的做到对这个受做到有知有见,有名有达。你会对这个受有一个什么心理,你会不执取,因为你知道这个东西抓不住。其实我们现在很多人活在受里面,特别是抑郁症的人,我自己以前有体验的,抑郁症大多数都是苦受的积累,积累到一定的量上就不可自拔了,而且抑郁症的人身体的苦受也是很多,也就是有躯体症状,就是感觉这个身体很不舒服。抑郁症的人就是沉静在苦受里面出不来的一种表现。那么在禅修里面把这种受看清楚,那么对于这些受你就不会去执取它了。向我们普通人追求的感官感受也是在找一种刺激,其实也是在欲乐里面,讲到欲乐,就是乐受,大多数人也就在追求这个东西,其实我们看清楚以后,就会相对不会太执着,人生境界就会高一点。“若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观受如受者,是谓观受如受念处”。这句话就是作为禅修者,你不可能把前面所有的这些受你完全看清楚,因为你没有体验到。不是说要把所有的刚才说过那些受全部都体验过你才是修受念处。你体验一部分也是。讲到“受”,我们现在很多人讲到的快乐、幸福跟我们的受有关系,是因为这样所以幸福是抓不住的,不是说你有了一百万就幸福,你有了一亿也不一定幸福。佛陀说真正的快乐从哪里来?一个就是你真正健康的心理状态,这才是真正的快乐之本。要具备一个健康的心,就是“善心”。现在佛教的“善”的概念被歪曲掉了,真正讲的“善”应该是“无贪”、“无嗔”与“无痴”的心。你比如说“慈心”其实就是真正的爱,里面是没有贪欲的。也就是帮助别人,比如布施。佛陀对布施的提倡,有几个关键的因素。第一,亲手布施。让你到现场去感受,其实帮助他人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第二,用一种平等心去布施。不要因为我们现在比别人条件更优越,你觉得好像在施舍。如果用一种施舍心,对于接受布施的人,感受不到接受你这份爱心。这时候你自己的心也是不舒服的,因为你用的是慢心。第三,不要把你的“垃圾”布施给人家。要布施给别人对于你自己也是有价值的东西,只不过对于你暂时用不到。
[云何观心如心念处?
比丘者,有欲心知有欲心如真,无欲心知无欲心如真,有恚无恚、有痴无痴、有秽污无秽污、有合有散、有下有高、有小有大、修不修、定不定,有不解脱心知不解脱心如真,有解脱心知解脱心如真。如是比丘观内心如心,观外心如心,立念在心,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心如心。若有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观心如心者,是谓观心如心念处。]
心念处的心是指我们当下的心理状态,我们禅修的时候,我们当下有贪心的时候,我们知道有贪心,这样你就对你的心有觉知和有观照。特别是我们初学者,我们的内心不可能没有烦恼,但是你有烦恼,你知道你的心理有烦恼,这就是心念处。并不是一禅修了,你什么烦恼都没有了。你也有可能会体会到,没有贪欲,你知道没有贪欲。对于我们现在阶段来说,当我们面对境界对你而言可能是可爱的,你的贪欲心就生起来,这很正常,问题是生起来的时候,你能不能觉知到,同样,嗔也是一样的。你的内心随时有观照,这是最重要的。“如真”就是指如实的观照你当下的心的状态,不要把嗔心当作贪心,不要把程度比较低的当成程度比较高的。
这里面有好几对。
第一、 贪欲心和无贪欲心。贪欲心就是你觉得有个东西是可爱的,你想要的这样一种心态。特别是针对我们感官对象的时候。
第二、 嗔和无嗔。对于没有禅修的人来说,可能嗔心就是发火。但对于禅修过的人就知道,其实心里面的有些负面情绪生起来就是嗔心,比如厌恶、不喜、排斥等。
第三、 痴和无痴。痴就是不清楚。在禅修当中,昏沉就是痴。有时对自己的心一下子觉知不到了。自己的心失去觉知了,是一种痴心,或者有觉知但是搞不清楚也是痴心。贪嗔痴就是烦恼的根本,并称为三不善根,所有的烦恼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无贪无嗔无痴就是三善根,所有的善心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
第四、 秽污心和无秽污心。就是指除了贪嗔痴的烦恼。这个烦恼建立在三不善根的基础上的,比如嫉妒心,悭贪心啊。
第五、 合和散。合就是收摄,这种心比较紧,但是没有力量的,容易昏沉。散就是心到处这里跑那里跑,两种都是不善心。
第六、 广大心和不广大心。广大心是指得到这种禅定,得定之后的心。慈悲喜舍心你真的修成就了,就是无量的。没有边界的。这种心绝对是个广大心。
第七、 修和不修。你的心是处在修行状态还是非修行状态。
第八、 下和高。比如欲界心是下的,那色界心就是高的。那如果色界心是下的,那无色界心就是高的。
第九、 定与不定。比如现在禅修的刹那定你有没有得到,得到了就是定,没有得到就是不定。
第十、 解脱与不解脱。这边的“解脱”不是指真正的解脱,是指当下的心有没有烦恼,指的是相对解脱。
这就是心念处的修行,如实地观察自己的心念。现在的心理状态属于哪一种心态随时地觉知观照。知道心里有烦恼,还要知道心里面是什么烦恼。但是对于初学者还是有点难度,因为还是非常微细。所以这个觉知力还没有真正开发出来,心念处就不容易入手。中国的禅宗基本上就是从心念处入手的,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禅宗不容易很多人来修。所谓“照顾话头”就是照顾心念。
复次,比丘观法如法。比丘者,内实有欲知有欲如真,内实无欲知无欲如真,若未生欲而生者知…
《宗净法师四念处禅修开示录1(七 念处经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