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宗淨法師四念處禅修開示錄1(七 念處經下)

  宗淨法師四念處禅修開示錄1(念處經下)

  [雲何觀受如受念處?

   比丘者,覺樂受時,便知覺樂受;覺苦受時,便知覺苦受;覺不苦不樂受時,便知覺不苦不樂受;覺樂身、苦身、不苦不樂身,樂心、苦心、不苦不樂心,樂食、苦食、不苦不樂食,樂無食、苦無食、不苦不樂無食,樂欲、苦欲、不苦不樂欲,樂無欲覺、苦無欲覺、不苦不樂無欲覺時,便知覺不苦不樂無欲覺。如是比丘觀內受如受,觀外受如受,立念在受,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受如受。若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觀受如受者,是謂觀受如受念處。]

  

   那什麼叫做受念處?首先要理解“受”,等你的心真正的比較沈靜下來,你體受到的,除了地水火風的覺受,色法的覺受。在這個基礎上,你感覺到一種感受,這種感受總的來說有叁種,苦受、樂受和不苦不樂受,任何的受都可以歸屬到這叁種裏面。古人說是“領納”,就是你的六根接觸到外面的境界,你的一種領納。大多數人現在對于身體的苦受都有感覺了,那平時也有,但是沒有那麼直接的體受。但是樂受,現在也有一些人也體驗到了,有些人說以前沒有體驗到。不苦不樂受比較細微。有的時候身體很僵硬,你感覺到是一種苦受,有的時候身體很輕,你感覺到是一種樂。所以這種地水火風的體受也是這叁種。比如有時候你感覺身體特別熱,熱的讓你不舒服了,那這個就變成苦受了,如果你心靜下來,這個能分開來了。

   如果從身心來分,更微細了。一般來說我們現在對身受比較好體會,心受方面,有點難。如果你觀察痛,觀察的比較清楚的時候,其實身和心就能分的比較清楚了。真正讓你坐不住的不一定是身體的痛,而是由身體的痛導致的心裏面不舒服的感受,那種心的感受導致你想換個姿勢。作爲一個阿羅漢來講,身體還是有苦受,但是他心是肯定沒有苦受的。受念處就是你禅修的時候先對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先體驗,然後慢慢去分別心受和身受。

   下面講到“樂食、苦食、不苦不樂食”。“食”在佛教裏面也很複雜。主要有四食。

   第一、 粗團食。就是攝取進去的食物。

   第二、 觸食。當感官系統跟外界接觸,産生六識,由這個“觸”才能産生“受”。爲什麼佛陀把這種東西稱爲“食”,因爲生命的存在需要這四種食。你生命需要營養,觸食也很重要,其實人是很需要被愛撫的,特別是小孩子,如果小孩子沒有人撫愛,這個人長大出來很可能是有心理缺陷的。爲什麼現在按摩行業這麼發達。

   第叁、 意思食。我們的意志力。

   第四、 識食。包括我們的有分識,和六識裏面的識。

   對于食引起的受,我建議不要搞的太複雜,就是觀察吃東西所引起的苦受、樂受和不苦不樂受就可以了。“食”和“無食”是一對。下面“欲”和“無欲”又是一對,佛陀講的“欲”就是感官享受,由感官享受所導致的叁種受,“無欲”就是由離開感官享受所體驗到的叁種受,比如我們禅修時候所體會到樂受,那跟感官享受是沒有關系的。

   總結一下,如果我們這樣子來觀察,當你現在體驗到樂受,你明明白白的知道你體驗到的是樂受,當你現在體驗到苦受,你明明白白的知道你體驗到的是苦受,當你現在體驗到不苦不樂受,你也要明明白白的知道你體驗到的是不苦不樂受。後面也是一樣,是身還是心,是感官還是非感官所引起的叁種受都要去觀察。下面半段,“內受”指的是自己,“外受”指的是他人,當你自己能夠完全了解到自己的感受後,你也能夠清楚他人的感受,因爲其他人跟我們是一樣的。

   受念處還有一個要點,就是觀察受的生和滅。一開始你可能只是觀察到的是生起來的過程,然後是滅去的過程,然後是生滅的整個過程。那你真正的做到對這個受做到有知有見,有名有達。你會對這個受有一個什麼心理,你會不執取,因爲你知道這個東西抓不住。其實我們現在很多人活在受裏面,特別是抑郁症的人,我自己以前有體驗的,抑郁症大多數都是苦受的積累,積累到一定的量上就不可自拔了,而且抑郁症的人身體的苦受也是很多,也就是有軀體症狀,就是感覺這個身體很不舒服。抑郁症的人就是沈靜在苦受裏面出不來的一種表現。那麼在禅修裏面把這種受看清楚,那麼對于這些受你就不會去執取它了。向我們普通人追求的感官感受也是在找一種刺激,其實也是在欲樂裏面,講到欲樂,就是樂受,大多數人也就在追求這個東西,其實我們看清楚以後,就會相對不會太執著,人生境界就會高一點。“若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觀受如受者,是謂觀受如受念處”。這句話就是作爲禅修者,你不可能把前面所有的這些受你完全看清楚,因爲你沒有體驗到。不是說要把所有的剛才說過那些受全部都體驗過你才是修受念處。你體驗一部分也是。講到“受”,我們現在很多人講到的快樂、幸福跟我們的受有關系,是因爲這樣所以幸福是抓不住的,不是說你有了一百萬就幸福,你有了一億也不一定幸福。佛陀說真正的快樂從哪裏來?一個就是你真正健康的心理狀態,這才是真正的快樂之本。要具備一個健康的心,就是“善心”。現在佛教的“善”的概念被歪曲掉了,真正講的“善”應該是“無貪”、“無嗔”與“無癡”的心。你比如說“慈心”其實就是真正的愛,裏面是沒有貪欲的。也就是幫助別人,比如布施。佛陀對布施的提倡,有幾個關鍵的因素。第一,親手布施。讓你到現場去感受,其實幫助他人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情。第二,用一種平等心去布施。不要因爲我們現在比別人條件更優越,你覺得好像在施舍。如果用一種施舍心,對于接受布施的人,感受不到接受你這份愛心。這時候你自己的心也是不舒服的,因爲你用的是慢心。第叁,不要把你的“垃圾”布施給人家。要布施給別人對于你自己也是有價值的東西,只不過對于你暫時用不到。

  

  [雲何觀心如心念處?

   比丘者,有欲心知有欲心如真,無欲心知無欲心如真,有恚無恚、有癡無癡、有穢汙無穢汙、有合有散、有下有高、有小有大、修不修、定不定,有不解脫心知不解脫心如真,有解脫心知解脫心如真。如是比丘觀內心如心,觀外心如心,立念在心,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心如心。若有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觀心如心者,是謂觀心如心念處。]

   心念處的心是指我們當下的心理狀態,我們禅修的時候,我們當下有貪心的時候,我們知道有貪心,這樣你就對你的心有覺知和有觀照。特別是我們初學者,我們的內心不可能沒有煩惱,但是你有煩惱,你知道你的心理有煩惱,這就是心念處。並不是一禅修了,你什麼煩惱都沒有了。你也有可能會體會到,沒有貪欲,你知道沒有貪欲。對于我們現在階段來說,當我們面對境界對你而言可能是可愛的,你的貪欲心就生起來,這很正常,問題是生起來的時候,你能不能覺知到,同樣,嗔也是一樣的。你的內心隨時有觀照,這是最重要的。“如真”就是指如實的觀照你當下的心的狀態,不要把嗔心當作貪心,不要把程度比較低的當成程度比較高的。

  這裏面有好幾對。

  第一、 貪欲心和無貪欲心。貪欲心就是你覺得有個東西是可愛的,你想要的這樣一種心態。特別是針對我們感官對象的時候。

  第二、 嗔和無嗔。對于沒有禅修的人來說,可能嗔心就是發火。但對于禅修過的人就知道,其實心裏面的有些負面情緒生起來就是嗔心,比如厭惡、不喜、排斥等。

  第叁、 癡和無癡。癡就是不清楚。在禅修當中,昏沈就是癡。有時對自己的心一下子覺知不到了。自己的心失去覺知了,是一種癡心,或者有覺知但是搞不清楚也是癡心。貪嗔癡就是煩惱的根本,並稱爲叁不善根,所有的煩惱都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無貪無嗔無癡就是叁善根,所有的善心都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

  第四、 穢汙心和無穢汙心。就是指除了貪嗔癡的煩惱。這個煩惱建立在叁不善根的基礎上的,比如嫉妒心,悭貪心啊。

  第五、 合和散。合就是收攝,這種心比較緊,但是沒有力量的,容易昏沈。散就是心到處這裏跑那裏跑,兩種都是不善心。

  第六、 廣大心和不廣大心。廣大心是指得到這種禅定,得定之後的心。慈悲喜舍心你真的修成就了,就是無量的。沒有邊界的。這種心絕對是個廣大心。

  第七、 修和不修。你的心是處在修行狀態還是非修行狀態。

  第八、 下和高。比如欲界心是下的,那色界心就是高的。那如果色界心是下的,那無色界心就是高的。

  第九、 定與不定。比如現在禅修的刹那定你有沒有得到,得到了就是定,沒有得到就是不定。

  第十、 解脫與不解脫。這邊的“解脫”不是指真正的解脫,是指當下的心有沒有煩惱,指的是相對解脫。

  這就是心念處的修行,如實地觀察自己的心念。現在的心理狀態屬于哪一種心態隨時地覺知觀照。知道心裏有煩惱,還要知道心裏面是什麼煩惱。但是對于初學者還是有點難度,因爲還是非常微細。所以這個覺知力還沒有真正開發出來,心念處就不容易入手。中國的禅宗基本上就是從心念處入手的,這就是爲什麼中國的禅宗不容易很多人來修。所謂“照顧話頭”就是照顧心念。

   複次,比丘觀法如法。比丘者,內實有欲知有欲如真,內實無欲知無欲如真,若未生欲而生者知…

《宗淨法師四念處禅修開示錄1(七 念處經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