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宗淨法師四念處禅修開示錄1(七 念處經下)▪P3

  ..續本文上一頁所以要接著學七覺支。

   [複次,比丘觀法如法。比丘者,內實有念覺支知有念覺支如真,內實無念覺支知無念覺支如真,若未生念覺支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念覺支便住不忘而不衰退,轉修增廣者知如真。如是擇法、精進、喜、息、定。比丘者,內實有舍覺支知有舍覺支如真,內實無舍覺支知無舍覺支如真,若未生舍覺支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舍覺支便住不忘而不衰退,轉修增廣者知如真。如是比丘觀內法如法,觀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法如法,謂七覺支。

  若有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觀法如法者,是謂觀法如法念處。]

  

   這一段就是講七覺支。爲什麼講七覺支,這個“覺”就是指“菩提”。所以也叫七菩提支。我們說的覺悟需要具備七覺支的條件。七覺支是很重要的,經裏面說,四念處修圓滿然後修七覺支。七覺支圓滿,這個人就證得明解脫。七覺支是建立在四念處的基礎上的。

   第一、 念覺支。四念處修成了。

   第二、 擇法覺支。有了念覺支才有擇法覺支--比如我們現在看到五蓋看到五蘊看到六處,你如實地知道這個是受,這個是想,這個是行,這個叫擇法。現在有人把擇法解釋爲一種思維,這不太對,應該是現觀裏如實地去知道,屬于智慧。

   第叁、 精進覺支。兩個含義,主觀上的努力和真實的精力。沒有精力,主觀上再努力也是沒有用的,心有余而力不足。這幾天可能已經有人有體受了,通過禅修,精神已經比以前好多了,說明這個時候你的精力開發出來了,精力多也會有問題,精力多了妄想也會多。那這個時候就要調整。精力包含身的精力和心的精力。修行裏面精進非常重要,沒有精進,修行是不可能成功的。這裏面還包含了勇猛心,要奮發。跟精進相關的詞還有一個“勤”。

   第四、 喜覺支。喜包含“興趣”和“喜”。沒有真正的興趣,你能喜嗎?所以禅修的時候,你要培養興趣,因爲有的時候你會覺得很無聊的,所以要主動的來思維,最後來培養興趣。這種“喜”只要你經曆過一次,你是不會忘的,而且下次禅修的時候,你老希望這個“喜”再來。但是你越想它來,它不一定來。因爲你這個貪心生起來就麻煩了。

   第五、 輕安覺支。輕安就是你覺得自己好像變成一個石膏像一樣,或者好像自己全身變成一個水晶一樣透明,這個時候體受非常清涼,非常安定。所以你坐兩個小時,絕對一點問題都沒有。

   第六、 定覺支。就是叁摩地。就是心的專注與穩定,心一境性。

   第七、 舍覺支。舍就是平等心。當用平等心來觀察事物,那你不會偏掉,像我們現在看東西是偏的,這個東西我喜歡,你肯定會多看兩眼,這個東西我不喜歡,我不看,那你怎麼真正如實地看清楚東西呢?

   七覺支生起的過程也是從念覺支開始的。必須要有念覺支,爲什麼四念處這麼重要,就是開發這個覺知力,沒有覺知力後面這些都出不來。那法念處跟七覺支有什麼關系呢?就是當七覺支生起來的時候,你要了解,在什麼樣的因緣條件下容易生起來,在什麼樣的條件下容易失去,你要了解。怎樣讓這些七覺支生起來給它增強,不滅去,這就是我們禅修裏面的一個課題。當七覺支真正生起來很強的時候,那離開悟就很近了。

   下面把七覺支和十六觀智結合起來講。

   首先是念覺支,第一觀智名色分別智的時候,念覺支已經開發出來,還不太強,到了第四觀智的時候,念覺支相對來講比較強了,這時候念力比較強了,這時候可以把念覺支作爲覺知的對象,這時候我們可以觀察到我們有沒有覺知,在第一名色分別智乃至到第叁觀智,很可能對覺知本身沒有辦法觀察,但是到第四觀智有可能觀察得到,當下有沒有正念,把正念當作觀察的對象,這個有點玄妙,大家沒體驗過,但確實是這樣,在前面有沒有正念要通過觀察對象來分別,比如我們現在觀察腹部起伏,發現自己老在打妄想,知道自己的正念失去了,這是前面的境界,到名色分別智,觀察自己的貪心,發現跟著貪心去了,其實正念已經失去了,突然發覺我怎麼去貪了,這就是失念發生了,沒辦法直接去觀察正念了,到正念已經相當強了,就可以把正念本身作爲觀察對象,正念比較強,比較弱乃至失念,就可以直接觀察,如實地觀察到我們當下有沒有正念,有沒有都如實地觀察到,念覺支怎麼生起,也如實能觀察到,如果生起而且正念能夠一直持續,不失去,讓它越來越強,到第四觀智之後,正念越來越強,一直到第十一觀智,行舍智,正念就非常強了,基本上保持不會退失。

   擇法覺支到了第一觀智,必須要有擇法才能有名色分別智的出現,所謂的擇法覺支就是直接體驗當下這是貪這是嗔這是癡,這是地大、這是水大、這是風大、這是火大,是直接的體驗,就是當下我體驗到了,我知道這是什麼,不是靠學習,靠概念,擇法不是思維,是當下的,好象顯微鏡下面看到,知道這是什麼細胞,所以擇法需要之前學一定的教理,如果一點教理不懂,你看到了但不知道那東西是什麼,前面有知識積累,然後看到就能當下認知,這是擇法,擇法生起來往往伴隨著觀力比較強,擇法屬于慧,第一觀智名色分別智的擇法還是比較弱的,到第二觀智就比較強了,就能看到整個過程了,比如貪心生起的過程,因爲什麼東西而生起?它的因緣就看到了,因緣看清楚了,過程就看清楚了,只是看到貪心不一定知道它的因緣,擇法到了第二觀智就更清楚了,念覺支跟擇法覺支就更清楚了,同樣,第叁觀智第四觀智越來越清楚。

   精進是同樣的,隨著觀智的增長精進會越來越強,第一觀智時候的精進還是有作意的,到了第四觀智打坐可以連續幾個小時不動,晚上甚至不需要睡覺,感覺到自己精力很旺盛,一直想禅修,這種精進是直接可以體驗到的,不是單純的主觀上的努力,一開始是靠主觀上的努力,忍著,到了第四觀智你體驗到真的有一種力量,這樣一種精進。

   喜同樣在身心上會感覺到象波浪一樣湧動,身體有反應,內心有喜悅,伴隨著一種興趣,感覺到禅修很有意思,感覺到舒服後不想放棄,會生起貪心。還有一個是輕安,感覺身體特別清涼,而且不想動,可以幾個小時坐在那裏不動,感覺非常美妙,一般出現喜跟輕安,身體上的毛病可能會治好。然後是定,就是心非常穩定的一種狀態,往往有了輕安才可能得定。

   最後是舍覺支,是一種平等心,是建立在定心的基礎上的,在第四觀智的時候有可能會出現,這時候定力比較強了,舍有可能出現,但還不穩定,舍覺支要到第十一觀智行舍智才有非常穩定的舍,所以叫行舍智,那時侯心是完全平等的,那種狀態基本上體驗不到苦跟樂的覺受,基本上是不苦不樂的覺受,那種感覺是非常微細的,比體驗到樂的感覺還舒服,內心裏清淨清涼,行舍智是非常好的一種狀態,這種時候有人會以爲自己證到阿羅漢,會誤解,其實連初果還沒證到,這時候不修行還有可能會退掉,只是在行舍智的狀態裏面。到第二觀智有的人就以爲自己開悟了,其實也是開悟,只不過不是真正證到初果的開悟,這時候學到的很多東西都懂了;到第四觀智叫勝解,感覺學過的東西全部都了解了,這時候很可能變成大乘講的大開圓解,有些人覺得自己什麼都會了,就不肯再修了,最後就容易退掉。好象什麼都了解了,但不是真實真正的了解,不是真正體驗的了解。是有一定的體悟了,這跟一般的學教理的理解不同,心的運行沒體驗過很難理解。這時候心的運行會非常非常地快速,這時候他來說法,你會覺得這個法師什麼都會融會貫通,比單純學教理的人感覺會殊勝一點,但還是第四觀智,而且這時候還可能退掉。舍覺支比較強要到行舍智,阿羅漢的舍是完全的平等心,絕對不會退的,單純地住在行舍智的狀態跟阿羅漢是非常接近的,經典裏面這樣說的,很有可能就覺得像阿羅漢一樣。這些東西的出現都是禅修進步的一些表現,都是好事,但是在第四觀智因此生起一種貪心或者一種錯解,你以爲自己開悟了,這就成了觀禅裏面的染,就是汙染,有可能變成修行裏面的障礙,出現勝解,所謂勝解,就是你感覺到信心,因爲你的領悟力特別強,有的人以爲真的已經開悟了,禅宗有些人就是這個境界,最後真的碰到問題了解決不了,禅宗有個詞叫口頭禅,所謂的口頭禅就是好象什麼都懂,口頭禅往往就變成狂禅,真正開悟的人絕對不會變成狂禅,證到初果的人其實是很謙虛的,狂禅很有可能只是證到勝解,確實他感覺全懂了,然後就認爲所有的人都不如他,當然跟一個人的境界有關系,狂禅是有一定的正定的,這種正定沒有達到證果,他自己誤以爲達到了。我們對這些要了解,對它的生起滅去你都觀察到,一般對善法生起之後我們都希望它增廣,不要退,但如果不繼續修行,沒有抓住它的因緣,有可能退掉,比如大家現在有些時候會體驗到喜樂輕安,但到下一坐就不一定得到,而你還想得到,這時候你已經生起貪心了,越貪越得不到,越發難過,還想上一次打坐很舒服,怎麼就得不到呢?還一直在想,這是禅修很常見的現象,你越想這樣越得不到。這種東西的生起都有一定的因緣,最重要的因緣就是如理作意,有正確的心態正確的態度,這是最關鍵的,其他的因緣也很多。

   大家可以看一本書《就在今生》,裏面有介紹,覺悟之路網站上有這本書,七覺支怎麼生起的因緣有介紹,最關鍵的還是老老實實把正念開發出來,沒有正念其他東西都是空談,把那些書背下來都沒用,七覺支裏面首先是念覺支最重要,…

《宗淨法師四念處禅修開示錄1(七 念處經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