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宗淨法師四念處禅修開示錄1(七 念處經下)▪P4

  ..續本文上一頁有了念覺支,其他覺支的開發都比較容易,七覺支達到圓滿具足穩定,《阿含經》有個詞形容叫明覺,真正的覺悟必須要達到七覺支,沒有七覺支不可能覺悟,不是講發個菩提心就能覺悟了,發菩提心是概念的菩提心,我學過了,希望自己成佛,只不過有這樣一種心願而已,那種菩提心是假的,所謂的菩提心就是覺,菩提本身意思就是覺,想發菩提心,沒有七覺支怎麼可能?真正的覺悟就是要實修,把法念處的法都能如實地觀察到,內法是指自己的,外法是指他人的,法念處的修行是要建立在正念開發的基礎上的,否則法念處是比較難修的,你看第一個六入處,已經至少要證到觀智了,而且一般是要證到第二觀智,因爲它是對整個過程的觀察,怎麼生起來的過程要看清楚,這時候的念力跟定力要比較強了,定力不穩定整個過程看不到,法念處的完成,至少證到初果,法念處的七覺支開發到明覺的狀態,就是十六觀智的完成,至少證到初果,證到初果的人,重新開始從第四觀智開始修,再證第二果,第二果證到後,又是從第四觀智開始修證第叁果,《清淨道論》講得很清楚,一般人不太理解,證到初果的人他的心會有所改變,改變之後他又重新來觀察我們五蘊身心的變化,但是他不用從第一觀智開始,直接從第四觀智開始直接看生滅,他們的過程比較容易,但是也有很奇怪的,證到初果的人往往不太願意繼續很用功修行了,他覺得自己可以休息一下了,甚至有的人會覺得應該享受享受,因爲他可以享受了,證到初果的人其實還沒玩夠,如果玩夠了,就直接去證阿羅漢了,爲什麼有些人證到初果,不去證阿羅漢?比如給孤獨長者,南傳有這樣的說法,他把天界一個個都去升過,給孤獨長者的根基就比較偏向修福報的,對快速解脫沒有追求,他證到初果從最低界的天一層一層玩過去,最後玩夠了,才證到阿羅漢,南傳是這樣說的,所以很有意思。佛陀時代生到天上的人現在還在天上,如果我們自己生到天上,可以去請教他們,天上的善知識比人間多。不論是到彌勒菩薩那裏還是別處,關鍵你到天上去是不是自己還注重修行,搞不好就被享受吸引過去了,據說真正修過觀禅的人如果生的天上去,還會繼續修行,馬哈希的書上有這樣說過,證到第二觀智的人在下一輩子基本不會墮落了,但是再下一輩子就很難說了,因爲萬一下一輩子忘掉了,忘掉修行了,因爲沒有證到初果的人都有可能退掉,但是證到行舍智的人接近不退,他那種體驗已經非常非常不同,體驗過了,行舍智上非常特別的,一般行舍智證到的人不太會退道心的,佛法裏有個詞叫入正性決定,他沒有證到初果,但一個人如果在今生給他一定的時間他一定能證到果位,所以叫入正性決定,大概就是入行舍智後面的境界。

   我們希望最好證到初果,如果沒有證到初果,至少證到第二觀智,第二觀智證到在《清淨道論》叫小須陀洹,這時候已經斷疑了,真正開始對正法不會生疑了,生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到第二觀智已經解決了,這可不簡單了,每一個觀智其實都是一次開悟,但還沒有到究竟的開悟,究竟的開悟就是證到初果了,中國禅宗講小悟上百次,其實它的小悟還不是觀智,大悟有十幾次,那可能是觀智,一個人證到第一觀智的感覺已經很不同了,就像一個人修止禅一樣,證得那個定境感覺已經很不同了,第一觀智裏面的境界跟定境不會差到哪去的,也要有定力,而且你已經把自己的身心看得很清楚,第一觀智叫見清淨,什麼叫見清淨?我們普通人總覺得自己有一個完整的我,到第一觀智已經看得很清楚,所謂我們認爲的我其實就是由那麼多心理現象和我們的色身地水火風組成的,這時候就沒有一個完整的我,但這時候破掉的我見不究竟,粗的我見斷除了,靈魂見已經去掉,你看清楚其實我們沒有一個靈魂,我們的人格其實是由心理現象組成的,沒有一個獨立存在的所謂的靈魂,第二觀智叫度疑清淨,就是對生命的疑問已經滅掉,不會再去追問我的前世是幹什麼的?到底有沒有後世?這些東西已經不會去懷疑了,你把自己身心變化的因緣看得很清楚,你就不會去懷疑它,都不需要去證得宿命通,只是觀察自己身心變化的因緣,真的看清楚就不會再去追問了,學佛人最喜歡追問,我前世到底造了什麼業?到這時候你就不會去追問。第二觀智還是很重要,一個人學佛,這點疑破掉解決了大問題,修行就不會走到叉路上,但是,更進一步就更好了,第四觀智,道非道智見清淨,這時候才真正知道修行這條道路該怎麼做非常清楚,前面講有十種染,如果沈迷于十種染,還是屬于非道,只有真正抓住佛法核心,只是覺知,只是觀照,這才是真正的道,停留在喜樂輕安定的境界裏面都還是非道,只是純粹的觀照,這才是道,這時候你不會停留,所以叫道非道智見清淨,這非常重要,有了這個基礎到後面就比較順利了。詳細內容大家可以參照《清淨道論》,我是略說的。

   通過這樣的修行,我們的七覺支真正地開發圓滿,去證果就不是太難,但修行是不容易的,真正的修行必須要全身心地投入,不全身心地投入很難真正超越。你沒有積累到一定的波羅蜜,北傳叫資糧,你沒辦法做到全身心地投入,你的意志力跟你的身心的狀況都做不到,很多東西要因緣具足,不是我們心裏想要去證得初果就能證到,學佛確實要積累很多的資糧,包括布施包括持戒包括禅修,如果大家禅修,這一生不一定能證到初果,但我們這一生的禅修不會白費的,爲什麼大家聽到禅修就會來?以前多多少少接觸過的,沒接觸過的聽到這個不會感興趣的,一生一生地積累,到一定的時候一下子就過去了,爲什麼舍利弗聽到一個偈子就證到初果?說到底前世修過,我們知道這個道理就不需要羨慕他們,關鍵我們當下自己能夠做到多少就做到多少,真的做不到也不要遺憾,知道自己的因緣還不具足,要去積累自己的因緣,能夠積累自己的福報就積累自己的福報,福報很重要,沒有福報下一生沒有時間條件積累,持戒很重要,比如殺生,下一生搞不好就墮落到叁惡道裏去了,就算生到人間搞不好就短命生病,有了持戒的基礎,加上禅修,下一生你就生到有佛法的地方去,接觸到馬上就修行,在這個基礎上一生生積累,沒問題的。如果這一生已經積累夠了,你自然地不用太費勁地就證到了,所以修行也不需要太急,但是也不能放逸,太急沒用的,有些人包括念佛,一定決定往生,念到最後其實很焦慮的,最關鍵是自己福報要積累,智慧要積累,修觀禅就是積累智慧,福報呢,布施持戒修定,包括慈悲心的修行,偏向福報,觀禅裏面包含定,但主要是慧,定還是屬于福報的範圍,修行大家要清楚理路,知道理路就知道什麼地方去用功,然後真正積累到一定的東西,心裏不慌,至少我的生命不墮落,下一輩子應該比這一輩子更好,那怕什麼?持好五戒下一生人道是保證的。

   [若有比丘、比丘尼七年立心正住四念處者,彼必得二果,或現法得究竟智,或有余得阿那含,置七年,六五四叁二一年。若有比丘、比丘尼七月立心正住四念處者,彼必得二果,或現法得究竟智,或有余得阿那含,置七月,六五四叁二一月。若有比丘、比丘尼七日七夜立心正住四念處者,彼必得二果,或現法得究竟智,或有余得阿那含,置七日七夜,六五四叁二,置一日一夜。若有比丘、比丘尼少少須臾頃立心正住四念處者,彼朝行如是,暮必得升進;暮行如是,朝必得升進。”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宗淨法師四念處禅修開示錄1(七 念處經下)》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