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了念觉支,其他觉支的开发都比较容易,七觉支达到圆满具足稳定,《阿含经》有个词形容叫明觉,真正的觉悟必须要达到七觉支,没有七觉支不可能觉悟,不是讲发个菩提心就能觉悟了,发菩提心是概念的菩提心,我学过了,希望自己成佛,只不过有这样一种心愿而已,那种菩提心是假的,所谓的菩提心就是觉,菩提本身意思就是觉,想发菩提心,没有七觉支怎么可能?真正的觉悟就是要实修,把法念处的法都能如实地观察到,内法是指自己的,外法是指他人的,法念处的修行是要建立在正念开发的基础上的,否则法念处是比较难修的,你看第一个六入处,已经至少要证到观智了,而且一般是要证到第二观智,因为它是对整个过程的观察,怎么生起来的过程要看清楚,这时候的念力跟定力要比较强了,定力不稳定整个过程看不到,法念处的完成,至少证到初果,法念处的七觉支开发到明觉的状态,就是十六观智的完成,至少证到初果,证到初果的人,重新开始从第四观智开始修,再证第二果,第二果证到后,又是从第四观智开始修证第三果,《清净道论》讲得很清楚,一般人不太理解,证到初果的人他的心会有所改变,改变之后他又重新来观察我们五蕴身心的变化,但是他不用从第一观智开始,直接从第四观智开始直接看生灭,他们的过程比较容易,但是也有很奇怪的,证到初果的人往往不太愿意继续很用功修行了,他觉得自己可以休息一下了,甚至有的人会觉得应该享受享受,因为他可以享受了,证到初果的人其实还没玩够,如果玩够了,就直接去证阿罗汉了,为什么有些人证到初果,不去证阿罗汉?比如给孤独长者,南传有这样的说法,他把天界一个个都去升过,给孤独长者的根基就比较偏向修福报的,对快速解脱没有追求,他证到初果从最低界的天一层一层玩过去,最后玩够了,才证到阿罗汉,南传是这样说的,所以很有意思。佛陀时代生到天上的人现在还在天上,如果我们自己生到天上,可以去请教他们,天上的善知识比人间多。不论是到弥勒菩萨那里还是别处,关键你到天上去是不是自己还注重修行,搞不好就被享受吸引过去了,据说真正修过观禅的人如果生的天上去,还会继续修行,马哈希的书上有这样说过,证到第二观智的人在下一辈子基本不会堕落了,但是再下一辈子就很难说了,因为万一下一辈子忘掉了,忘掉修行了,因为没有证到初果的人都有可能退掉,但是证到行舍智的人接近不退,他那种体验已经非常非常不同,体验过了,行舍智上非常特别的,一般行舍智证到的人不太会退道心的,佛法里有个词叫入正性决定,他没有证到初果,但一个人如果在今生给他一定的时间他一定能证到果位,所以叫入正性决定,大概就是入行舍智后面的境界。
我们希望最好证到初果,如果没有证到初果,至少证到第二观智,第二观智证到在《清净道论》叫小须陀洹,这时候已经断疑了,真正开始对正法不会生疑了,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到第二观智已经解决了,这可不简单了,每一个观智其实都是一次开悟,但还没有到究竟的开悟,究竟的开悟就是证到初果了,中国禅宗讲小悟上百次,其实它的小悟还不是观智,大悟有十几次,那可能是观智,一个人证到第一观智的感觉已经很不同了,就像一个人修止禅一样,证得那个定境感觉已经很不同了,第一观智里面的境界跟定境不会差到哪去的,也要有定力,而且你已经把自己的身心看得很清楚,第一观智叫见清净,什么叫见清净?我们普通人总觉得自己有一个完整的我,到第一观智已经看得很清楚,所谓我们认为的我其实就是由那么多心理现象和我们的色身地水火风组成的,这时候就没有一个完整的我,但这时候破掉的我见不究竟,粗的我见断除了,灵魂见已经去掉,你看清楚其实我们没有一个灵魂,我们的人格其实是由心理现象组成的,没有一个独立存在的所谓的灵魂,第二观智叫度疑清净,就是对生命的疑问已经灭掉,不会再去追问我的前世是干什么的?到底有没有后世?这些东西已经不会去怀疑了,你把自己身心变化的因缘看得很清楚,你就不会去怀疑它,都不需要去证得宿命通,只是观察自己身心变化的因缘,真的看清楚就不会再去追问了,学佛人最喜欢追问,我前世到底造了什么业?到这时候你就不会去追问。第二观智还是很重要,一个人学佛,这点疑破掉解决了大问题,修行就不会走到叉路上,但是,更进一步就更好了,第四观智,道非道智见清净,这时候才真正知道修行这条道路该怎么做非常清楚,前面讲有十种染,如果沉迷于十种染,还是属于非道,只有真正抓住佛法核心,只是觉知,只是观照,这才是真正的道,停留在喜乐轻安定的境界里面都还是非道,只是纯粹的观照,这才是道,这时候你不会停留,所以叫道非道智见清净,这非常重要,有了这个基础到后面就比较顺利了。详细内容大家可以参照《清净道论》,我是略说的。
通过这样的修行,我们的七觉支真正地开发圆满,去证果就不是太难,但修行是不容易的,真正的修行必须要全身心地投入,不全身心地投入很难真正超越。你没有积累到一定的波罗蜜,北传叫资粮,你没办法做到全身心地投入,你的意志力跟你的身心的状况都做不到,很多东西要因缘具足,不是我们心里想要去证得初果就能证到,学佛确实要积累很多的资粮,包括布施包括持戒包括禅修,如果大家禅修,这一生不一定能证到初果,但我们这一生的禅修不会白费的,为什么大家听到禅修就会来?以前多多少少接触过的,没接触过的听到这个不会感兴趣的,一生一生地积累,到一定的时候一下子就过去了,为什么舍利弗听到一个偈子就证到初果?说到底前世修过,我们知道这个道理就不需要羡慕他们,关键我们当下自己能够做到多少就做到多少,真的做不到也不要遗憾,知道自己的因缘还不具足,要去积累自己的因缘,能够积累自己的福报就积累自己的福报,福报很重要,没有福报下一生没有时间条件积累,持戒很重要,比如杀生,下一生搞不好就堕落到三恶道里去了,就算生到人间搞不好就短命生病,有了持戒的基础,加上禅修,下一生你就生到有佛法的地方去,接触到马上就修行,在这个基础上一生生积累,没问题的。如果这一生已经积累够了,你自然地不用太费劲地就证到了,所以修行也不需要太急,但是也不能放逸,太急没用的,有些人包括念佛,一定决定往生,念到最后其实很焦虑的,最关键是自己福报要积累,智慧要积累,修观禅就是积累智慧,福报呢,布施持戒修定,包括慈悲心的修行,偏向福报,观禅里面包含定,但主要是慧,定还是属于福报的范围,修行大家要清楚理路,知道理路就知道什么地方去用功,然后真正积累到一定的东西,心里不慌,至少我的生命不堕落,下一辈子应该比这一辈子更好,那怕什么?持好五戒下一生人道是保证的。
[若有比丘、比丘尼七年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必得二果,或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得阿那含,置七年,六五四三二一年。若有比丘、比丘尼七月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必得二果,或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得阿那含,置七月,六五四三二一月。若有比丘、比丘尼七日七夜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必得二果,或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得阿那含,置七日七夜,六五四三二,置一日一夜。若有比丘、比丘尼少少须臾顷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朝行如是,暮必得升进;暮行如是,朝必得升进。”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宗净法师四念处禅修开示录1(七 念处经下)》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