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所以要接着学七觉支。
[复次,比丘观法如法。比丘者,内实有念觉支知有念觉支如真,内实无念觉支知无念觉支如真,若未生念觉支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念觉支便住不忘而不衰退,转修增广者知如真。如是择法、精进、喜、息、定。比丘者,内实有舍觉支知有舍觉支如真,内实无舍觉支知无舍觉支如真,若未生舍觉支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舍觉支便住不忘而不衰退,转修增广者知如真。如是比丘观内法如法,观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法如法,谓七觉支。
若有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观法如法者,是谓观法如法念处。]
这一段就是讲七觉支。为什么讲七觉支,这个“觉”就是指“菩提”。所以也叫七菩提支。我们说的觉悟需要具备七觉支的条件。七觉支是很重要的,经里面说,四念处修圆满然后修七觉支。七觉支圆满,这个人就证得明解脱。七觉支是建立在四念处的基础上的。
第一、 念觉支。四念处修成了。
第二、 择法觉支。有了念觉支才有择法觉支--比如我们现在看到五盖看到五蕴看到六处,你如实地知道这个是受,这个是想,这个是行,这个叫择法。现在有人把择法解释为一种思维,这不太对,应该是现观里如实地去知道,属于智慧。
第三、 精进觉支。两个含义,主观上的努力和真实的精力。没有精力,主观上再努力也是没有用的,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几天可能已经有人有体受了,通过禅修,精神已经比以前好多了,说明这个时候你的精力开发出来了,精力多也会有问题,精力多了妄想也会多。那这个时候就要调整。精力包含身的精力和心的精力。修行里面精进非常重要,没有精进,修行是不可能成功的。这里面还包含了勇猛心,要奋发。跟精进相关的词还有一个“勤”。
第四、 喜觉支。喜包含“兴趣”和“喜”。没有真正的兴趣,你能喜吗?所以禅修的时候,你要培养兴趣,因为有的时候你会觉得很无聊的,所以要主动的来思维,最后来培养兴趣。这种“喜”只要你经历过一次,你是不会忘的,而且下次禅修的时候,你老希望这个“喜”再来。但是你越想它来,它不一定来。因为你这个贪心生起来就麻烦了。
第五、 轻安觉支。轻安就是你觉得自己好像变成一个石膏像一样,或者好像自己全身变成一个水晶一样透明,这个时候体受非常清凉,非常安定。所以你坐两个小时,绝对一点问题都没有。
第六、 定觉支。就是三摩地。就是心的专注与稳定,心一境性。
第七、 舍觉支。舍就是平等心。当用平等心来观察事物,那你不会偏掉,像我们现在看东西是偏的,这个东西我喜欢,你肯定会多看两眼,这个东西我不喜欢,我不看,那你怎么真正如实地看清楚东西呢?
七觉支生起的过程也是从念觉支开始的。必须要有念觉支,为什么四念处这么重要,就是开发这个觉知力,没有觉知力后面这些都出不来。那法念处跟七觉支有什么关系呢?就是当七觉支生起来的时候,你要了解,在什么样的因缘条件下容易生起来,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容易失去,你要了解。怎样让这些七觉支生起来给它增强,不灭去,这就是我们禅修里面的一个课题。当七觉支真正生起来很强的时候,那离开悟就很近了。
下面把七觉支和十六观智结合起来讲。
首先是念觉支,第一观智名色分别智的时候,念觉支已经开发出来,还不太强,到了第四观智的时候,念觉支相对来讲比较强了,这时候念力比较强了,这时候可以把念觉支作为觉知的对象,这时候我们可以观察到我们有没有觉知,在第一名色分别智乃至到第三观智,很可能对觉知本身没有办法观察,但是到第四观智有可能观察得到,当下有没有正念,把正念当作观察的对象,这个有点玄妙,大家没体验过,但确实是这样,在前面有没有正念要通过观察对象来分别,比如我们现在观察腹部起伏,发现自己老在打妄想,知道自己的正念失去了,这是前面的境界,到名色分别智,观察自己的贪心,发现跟着贪心去了,其实正念已经失去了,突然发觉我怎么去贪了,这就是失念发生了,没办法直接去观察正念了,到正念已经相当强了,就可以把正念本身作为观察对象,正念比较强,比较弱乃至失念,就可以直接观察,如实地观察到我们当下有没有正念,有没有都如实地观察到,念觉支怎么生起,也如实能观察到,如果生起而且正念能够一直持续,不失去,让它越来越强,到第四观智之后,正念越来越强,一直到第十一观智,行舍智,正念就非常强了,基本上保持不会退失。
择法觉支到了第一观智,必须要有择法才能有名色分别智的出现,所谓的择法觉支就是直接体验当下这是贪这是嗔这是痴,这是地大、这是水大、这是风大、这是火大,是直接的体验,就是当下我体验到了,我知道这是什么,不是靠学习,靠概念,择法不是思维,是当下的,好象显微镜下面看到,知道这是什么细胞,所以择法需要之前学一定的教理,如果一点教理不懂,你看到了但不知道那东西是什么,前面有知识积累,然后看到就能当下认知,这是择法,择法生起来往往伴随着观力比较强,择法属于慧,第一观智名色分别智的择法还是比较弱的,到第二观智就比较强了,就能看到整个过程了,比如贪心生起的过程,因为什么东西而生起?它的因缘就看到了,因缘看清楚了,过程就看清楚了,只是看到贪心不一定知道它的因缘,择法到了第二观智就更清楚了,念觉支跟择法觉支就更清楚了,同样,第三观智第四观智越来越清楚。
精进是同样的,随着观智的增长精进会越来越强,第一观智时候的精进还是有作意的,到了第四观智打坐可以连续几个小时不动,晚上甚至不需要睡觉,感觉到自己精力很旺盛,一直想禅修,这种精进是直接可以体验到的,不是单纯的主观上的努力,一开始是靠主观上的努力,忍着,到了第四观智你体验到真的有一种力量,这样一种精进。
喜同样在身心上会感觉到象波浪一样涌动,身体有反应,内心有喜悦,伴随着一种兴趣,感觉到禅修很有意思,感觉到舒服后不想放弃,会生起贪心。还有一个是轻安,感觉身体特别清凉,而且不想动,可以几个小时坐在那里不动,感觉非常美妙,一般出现喜跟轻安,身体上的毛病可能会治好。然后是定,就是心非常稳定的一种状态,往往有了轻安才可能得定。
最后是舍觉支,是一种平等心,是建立在定心的基础上的,在第四观智的时候有可能会出现,这时候定力比较强了,舍有可能出现,但还不稳定,舍觉支要到第十一观智行舍智才有非常稳定的舍,所以叫行舍智,那时侯心是完全平等的,那种状态基本上体验不到苦跟乐的觉受,基本上是不苦不乐的觉受,那种感觉是非常微细的,比体验到乐的感觉还舒服,内心里清净清凉,行舍智是非常好的一种状态,这种时候有人会以为自己证到阿罗汉,会误解,其实连初果还没证到,这时候不修行还有可能会退掉,只是在行舍智的状态里面。到第二观智有的人就以为自己开悟了,其实也是开悟,只不过不是真正证到初果的开悟,这时候学到的很多东西都懂了;到第四观智叫胜解,感觉学过的东西全部都了解了,这时候很可能变成大乘讲的大开圆解,有些人觉得自己什么都会了,就不肯再修了,最后就容易退掉。好象什么都了解了,但不是真实真正的了解,不是真正体验的了解。是有一定的体悟了,这跟一般的学教理的理解不同,心的运行没体验过很难理解。这时候心的运行会非常非常地快速,这时候他来说法,你会觉得这个法师什么都会融会贯通,比单纯学教理的人感觉会殊胜一点,但还是第四观智,而且这时候还可能退掉。舍觉支比较强要到行舍智,阿罗汉的舍是完全的平等心,绝对不会退的,单纯地住在行舍智的状态跟阿罗汉是非常接近的,经典里面这样说的,很有可能就觉得像阿罗汉一样。这些东西的出现都是禅修进步的一些表现,都是好事,但是在第四观智因此生起一种贪心或者一种错解,你以为自己开悟了,这就成了观禅里面的染,就是污染,有可能变成修行里面的障碍,出现胜解,所谓胜解,就是你感觉到信心,因为你的领悟力特别强,有的人以为真的已经开悟了,禅宗有些人就是这个境界,最后真的碰到问题了解决不了,禅宗有个词叫口头禅,所谓的口头禅就是好象什么都懂,口头禅往往就变成狂禅,真正开悟的人绝对不会变成狂禅,证到初果的人其实是很谦虚的,狂禅很有可能只是证到胜解,确实他感觉全懂了,然后就认为所有的人都不如他,当然跟一个人的境界有关系,狂禅是有一定的正定的,这种正定没有达到证果,他自己误以为达到了。我们对这些要了解,对它的生起灭去你都观察到,一般对善法生起之后我们都希望它增广,不要退,但如果不继续修行,没有抓住它的因缘,有可能退掉,比如大家现在有些时候会体验到喜乐轻安,但到下一坐就不一定得到,而你还想得到,这时候你已经生起贪心了,越贪越得不到,越发难过,还想上一次打坐很舒服,怎么就得不到呢?还一直在想,这是禅修很常见的现象,你越想这样越得不到。这种东西的生起都有一定的因缘,最重要的因缘就是如理作意,有正确的心态正确的态度,这是最关键的,其他的因缘也很多。
大家可以看一本书《就在今生》,里面有介绍,觉悟之路网站上有这本书,七觉支怎么生起的因缘有介绍,最关键的还是老老实实把正念开发出来,没有正念其他东西都是空谈,把那些书背下来都没用,七觉支里面首先是念觉支最重要,…
《宗净法师四念处禅修开示录1(七 念处经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