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如真,若已生欲灭不复生者知如真。如是瞋恚、睡眠、掉悔,内实有疑知有疑如真,内实无疑知无疑如真,若未生疑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疑灭不复生者知如真。如是比丘观内法如法,观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法如法,谓五盖也]。
法念处这里的“法”是指心的对象。心的对象主要是指心的内容,所谓心的对象它没有办法直接针对外面的,它都要转化成心里内容才能直接理解它。外在的境界都要通过前五根转化成心里的内容。这里的“法”指的是心里的内容,不是指外在的东西。
下面我们看法念处第一个内容—五盖。五盖当然是我们心里面的内容,这是不容怀疑的。第一个,贪欲盖。这里有一个问题,不是心念处里面也有贪欲吗?为什么要放在法念处?心里面有欲贪就明明白白知道心里有欲贪,心里没欲贪就知道心里没有欲贪。关键就是下面一段。他了知未生起的它是怎么样生起的,已生起的它是怎么样灭去的,并且他知道已舍断的欲贪于未来不再生起,那这个就是究竟断灭了。所以法念处的内容与心念处不同处就是,法念处对于整个过程都了解的。这个欲贪是怎么生起的,又是怎么灭去的。这个过程你要了解,比如你现在心里没有欲贪,你现在看到外面有一个漂亮的东西,你的欲贪就生起了,现在怎么生起了,你又看到它是怎么灭去的。这个跟心念处是不同的,心念处就是要知道我现在有贪心,这就是心念处了。不同就是这里。法念处这里就包含了“缘摄受智”就是了解了缘起的智慧,因为你看到了它整个过程,它的因缘,它灭去的过程,而且知道它是无常的。其实我们现在给它起了名字,是个概念,便于我们交流,便于我们记忆。并没有因为你给它命名一个东西,所以后来它有一个实体。其实你后来就知道,它其实只是个过程,法念处肯定包含这些。因为这些生起都会灭去所以你知道这没有东西是常住的,最后你才能破掉执取,常人的很多烦恼都是这样造成的,因为你认为有个概念,就是一个实体的东西,这就是我执,我们现在就要证得法无我。同样嗔恚都是一样的。还有昏沉、掉悔、疑,同样都是这些要点。这里我要解释一下掉悔,掉悔包括掉举和悔恨,掉举有点接近我们现在的焦虑,焦虑属于掉举里面的一部分,心属于一种焦虑不安的状态,悔主要是对已经发生的事的,应该做的没做,不应该做的做了的事会产生悔恨,为什么要持戒?就是为了我们不悔。别人来偷我们的抢我们的我们不愿意,那我们去偷别人的抢别人的,别人会不会乐意呢?肯定也不愿意。只是不杀生这条戒律它扩展到所有的生命,普通人就觉得无法接受。五戒的话它可以成为普世伦理。
下面是五蕴。我们北传的版本没有,只有南传的《大念处经》有的:比丘们!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呢?比丘们!比丘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就五取蕴观察诸法。比丘们!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如何就五取蕴观察诸法呢?比丘们!比丘清楚了知:「这是色,这是色的生起,这是色的灭去;这是受,这是受的生起,这是受的灭去;这是想,这是想的生起,这是想的灭去;这是行,这是行的生起,这是行的灭去;这是识,这是识的生起,这是识的灭去。」於是他持续地就内在的诸法观察诸法,持续地就外在的诸法观察诸法,同时持续地就内在、外在的诸法观察诸法。因此,他持续地观察诸法不断生起的现象,他持续地观察诸法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持续地观察诸法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於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诸法!」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著,不再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持续地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就五取蕴观察诸法。
下面就是我们要观察五蕴的几个方面:
色,色集、色灭。
受,受集,受灭。
想,想集,想灭。
行,行集,行灭。
识,识集,识灭。
我们通过禅修,我们能够直接的体认,比如地大的坚硬、柔软、重、轻,但是这种色法也是有生起和灭去的,你身上的体受一会儿硬,一会儿软。不要小看这些直接的体验,因为这个直接反映色身的变化。我们的身体的健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饮食,佛教经常讲饮食很重要,环境很重要,我们的身体健康与否当然还取决于业力,就是我们所说的基因,这只是一部分。佛教对色的定义就是四大及四大所造色。四大,就是我们直接能体验的特性,我们禅修中主要从色身的体认。受有六种受,跟我们的五种感官相关的受,还有我们意识所形成的受。眼根有眼根所形成的受,耳根有耳根所形成的受,意识的对象就是法,产生意识。同样“想”也是一样的,眼根所形成的想是图像。有时打坐的时候会产生幻听,就是原来留在心里的留下的想蕴,现在一种因缘,触发你想起来的。就好像有时候你感觉到心里面有首歌来唱。同样味觉也是一样的。行蕴指的是心对信息接受过后所做的反应,佛法里面称为心的造作,有了心的反应,就会有语言的反应,也会有身体的行为。当时印度有一些宗教认为身业比意业要重,佛陀认为这个是错的。比如说我拿刀割你,可以是杀你也可以是给你治病,那取决于什么呢?取决于我的动机。所以最重的是意行。身行和语行的推动力就是心行。行包括了所有的烦恼,智慧,觉知,注意等等,一共有五十几个心所,烦恼都是我们的情感反应,一些爱啊什么的大家都会觉得很正常,只有这些超过了一般人的承受能力才会觉得这是烦恼。但这些都是烦恼。识也有六种。我们现在要看到色受想行识,它是怎么生起的,又是怎么灭去的。这个过程你真正要到生命里面去观察到,才是法念处里面的五蕴。
[云何观法如法念处?
眼缘色生内结。比丘者,内实有结知内有结如真,内实无结知内无结如真,若未生内结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内结灭不复生者知如真。如是耳、鼻、舌、身,意缘法生内结。比丘者,内实有结知内有结如真,内实无结知内无结如真,若未生内结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内结灭不复生者知如真。如是比丘观内法如法,观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法如法,谓内六处。]
我们用耳来做代表,因为在禅修里面,我们对耳比较好观察。现在你在打坐,边上人咳嗽了,马上你产生嗔心,嗔心就是结。佛教把烦恼就称为结。好的声音,你容易产生贪心,不好听也不难听的声音,对你来说没有什么吸引力,你通常就产生的是痴心。人的反应基本上就是这三种模式,逃不出去的。除非你真正禅修,才能超出这个模式,所谓出世间才能从这种模式里真正出来。所以断烦恼,现在先不要急着断,现在先好好看清楚,你不看清楚断烦恼是假的,那就是一种压抑。其实烦恼压着,心里就会出现问题了。现在普通人要不就是放纵,心理学叫做沉溺,要么就是压抑,压抑是烦恼已经生起来了,但是你知道这个东西不应该,就好像你用坝把河流拦住,如果水大了,坝就奔溃,所以压抑的话,要不不出问题,出就出大问题。逃不出去的。这两种,你迟早就会出现心理问题的,所以你为什么苦啊,就是这个造成的。
内心有没有结你要知道内心没有结,内心有结你要知道这个结是怎么生起来的,又是如何灭去的,这个就是六处法门。也是整个过程你要如实地观察到。
巴利文的经文:“比丘们!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呢?比丘们!比丘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就六内处和六外处观察诸法。比丘们!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如何就六内处和六外处观察诸法呢?比丘们!比丘清楚了知眼根,清楚了知色尘,以及清楚了知依此二者所产生的束缚。他清楚了知,未生的束缚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生的束缚去除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去除的束缚,未来不再生起。…………比丘清楚了知意根,清楚了知法,以及清楚了知依此二者所产生的束缚。他清楚了知,未生的束缚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生的束缚去除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去除的束缚,未来不再生起。於是他持续地就内在的诸法观察诸法,持续地就外在的诸法观察诸法,同时持续地就内在、外在的诸法观察诸法。因此,他持续地观察诸法不断生起的现象,他持续地观察诸法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持续地观察诸法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於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诸法!」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著,不再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观察自己六根门头接触到外面的境界内心生起一系列心理过程,外面的境界如果是如意的、可爱的,就会生起贪心,外面的境界如果是不如意不可爱的,很有可能我们就生起嗔心,这种种的结,用结来比喻烦恼是非常形象的,有个词叫心有千千结,我们都打了很多结,禅修当中的身体不舒服其实都跟结有关系,就是不放松紧张,这种结甚至超过千千结,在某种意义上禅修当中就是在解结,有些结比较浅,有些比较深,比较深的就没那么容易解了,禅修中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反复出现身心紧绷,其实是一直在调整,这个要理解。禅修的时候当下我们的心有没有结,我们要知道,有结就是有结,没结就是没结,本来没结,生起了贪心,怎么生起的?观察!怎么灭去的?观察!这个生起灭去都清清楚楚观察到,就到了第四观智,叫生灭随观智,就是生灭清清楚楚地看到,生灭随观智这个看到,中间有发展,一开始看到生起比较清楚,等到生灭随观智发展比较成熟了,灭去的过程看到得比较清楚,总体讲生灭随观智就是任何的身心现象生起和灭去的过程都看得清楚,叫生灭随观智,不管是贪嗔还是心理的其他包括善法,慈心悲心,包括五盖,如果清清楚楚看到生灭,都是属于生灭随观智,真正到了生灭随观智,我们的心跟平时的状态不太同了,这时候往往正念比较强了,…
《宗净法师四念处禅修开示录1(七 念处经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