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真,若已生欲滅不複生者知如真。如是瞋恚、睡眠、掉悔,內實有疑知有疑如真,內實無疑知無疑如真,若未生疑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疑滅不複生者知如真。如是比丘觀內法如法,觀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法如法,謂五蓋也]。
法念處這裏的“法”是指心的對象。心的對象主要是指心的內容,所謂心的對象它沒有辦法直接針對外面的,它都要轉化成心裏內容才能直接理解它。外在的境界都要通過前五根轉化成心裏的內容。這裏的“法”指的是心裏的內容,不是指外在的東西。
下面我們看法念處第一個內容—五蓋。五蓋當然是我們心裏面的內容,這是不容懷疑的。第一個,貪欲蓋。這裏有一個問題,不是心念處裏面也有貪欲嗎?爲什麼要放在法念處?心裏面有欲貪就明明白白知道心裏有欲貪,心裏沒欲貪就知道心裏沒有欲貪。關鍵就是下面一段。他了知未生起的它是怎麼樣生起的,已生起的它是怎麼樣滅去的,並且他知道已舍斷的欲貪于未來不再生起,那這個就是究竟斷滅了。所以法念處的內容與心念處不同處就是,法念處對于整個過程都了解的。這個欲貪是怎麼生起的,又是怎麼滅去的。這個過程你要了解,比如你現在心裏沒有欲貪,你現在看到外面有一個漂亮的東西,你的欲貪就生起了,現在怎麼生起了,你又看到它是怎麼滅去的。這個跟心念處是不同的,心念處就是要知道我現在有貪心,這就是心念處了。不同就是這裏。法念處這裏就包含了“緣攝受智”就是了解了緣起的智慧,因爲你看到了它整個過程,它的因緣,它滅去的過程,而且知道它是無常的。其實我們現在給它起了名字,是個概念,便于我們交流,便于我們記憶。並沒有因爲你給它命名一個東西,所以後來它有一個實體。其實你後來就知道,它其實只是個過程,法念處肯定包含這些。因爲這些生起都會滅去所以你知道這沒有東西是常住的,最後你才能破掉執取,常人的很多煩惱都是這樣造成的,因爲你認爲有個概念,就是一個實體的東西,這就是我執,我們現在就要證得法無我。同樣嗔恚都是一樣的。還有昏沈、掉悔、疑,同樣都是這些要點。這裏我要解釋一下掉悔,掉悔包括掉舉和悔恨,掉舉有點接近我們現在的焦慮,焦慮屬于掉舉裏面的一部分,心屬于一種焦慮不安的狀態,悔主要是對已經發生的事的,應該做的沒做,不應該做的做了的事會産生悔恨,爲什麼要持戒?就是爲了我們不悔。別人來偷我們的搶我們的我們不願意,那我們去偷別人的搶別人的,別人會不會樂意呢?肯定也不願意。只是不殺生這條戒律它擴展到所有的生命,普通人就覺得無法接受。五戒的話它可以成爲普世倫理。
下面是五蘊。我們北傳的版本沒有,只有南傳的《大念處經》有的:比丘們!比丘如何就諸法觀察諸法呢?比丘們!比丘就諸法觀察諸法,亦即就五取蘊觀察諸法。比丘們!比丘如何就諸法觀察諸法,亦即如何就五取蘊觀察諸法呢?比丘們!比丘清楚了知:「這是色,這是色的生起,這是色的滅去;這是受,這是受的生起,這是受的滅去;這是想,這是想的生起,這是想的滅去;這是行,這是行的生起,這是行的滅去;這是識,這是識的生起,這是識的滅去。」於是他持續地就內在的諸法觀察諸法,持續地就外在的諸法觀察諸法,同時持續地就內在、外在的諸法觀察諸法。因此,他持續地觀察諸法不斷生起的現象,他持續地觀察諸法不斷滅去的現象,他同時持續地觀察諸法不斷生起、滅去的現象。於是他清楚覺知:「這是諸法!」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覺照的境界,超越執著,不再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比丘們!這就是比丘如何持續地就諸法觀察諸法,亦即就五取蘊觀察諸法。
下面就是我們要觀察五蘊的幾個方面:
色,色集、色滅。
受,受集,受滅。
想,想集,想滅。
行,行集,行滅。
識,識集,識滅。
我們通過禅修,我們能夠直接的體認,比如地大的堅硬、柔軟、重、輕,但是這種色法也是有生起和滅去的,你身上的體受一會兒硬,一會兒軟。不要小看這些直接的體驗,因爲這個直接反映色身的變化。我們的身體的健康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的飲食,佛教經常講飲食很重要,環境很重要,我們的身體健康與否當然還取決于業力,就是我們所說的基因,這只是一部分。佛教對色的定義就是四大及四大所造色。四大,就是我們直接能體驗的特性,我們禅修中主要從色身的體認。受有六種受,跟我們的五種感官相關的受,還有我們意識所形成的受。眼根有眼根所形成的受,耳根有耳根所形成的受,意識的對象就是法,産生意識。同樣“想”也是一樣的,眼根所形成的想是圖像。有時打坐的時候會産生幻聽,就是原來留在心裏的留下的想蘊,現在一種因緣,觸發你想起來的。就好像有時候你感覺到心裏面有首歌來唱。同樣味覺也是一樣的。行蘊指的是心對信息接受過後所做的反應,佛法裏面稱爲心的造作,有了心的反應,就會有語言的反應,也會有身體的行爲。當時印度有一些宗教認爲身業比意業要重,佛陀認爲這個是錯的。比如說我拿刀割你,可以是殺你也可以是給你治病,那取決于什麼呢?取決于我的動機。所以最重的是意行。身行和語行的推動力就是心行。行包括了所有的煩惱,智慧,覺知,注意等等,一共有五十幾個心所,煩惱都是我們的情感反應,一些愛啊什麼的大家都會覺得很正常,只有這些超過了一般人的承受能力才會覺得這是煩惱。但這些都是煩惱。識也有六種。我們現在要看到色受想行識,它是怎麼生起的,又是怎麼滅去的。這個過程你真正要到生命裏面去觀察到,才是法念處裏面的五蘊。
[雲何觀法如法念處?
眼緣色生內結。比丘者,內實有結知內有結如真,內實無結知內無結如真,若未生內結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內結滅不複生者知如真。如是耳、鼻、舌、身,意緣法生內結。比丘者,內實有結知內有結如真,內實無結知內無結如真,若未生內結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內結滅不複生者知如真。如是比丘觀內法如法,觀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法如法,謂內六處。]
我們用耳來做代表,因爲在禅修裏面,我們對耳比較好觀察。現在你在打坐,邊上人咳嗽了,馬上你産生嗔心,嗔心就是結。佛教把煩惱就稱爲結。好的聲音,你容易産生貪心,不好聽也不難聽的聲音,對你來說沒有什麼吸引力,你通常就産生的是癡心。人的反應基本上就是這叁種模式,逃不出去的。除非你真正禅修,才能超出這個模式,所謂出世間才能從這種模式裏真正出來。所以斷煩惱,現在先不要急著斷,現在先好好看清楚,你不看清楚斷煩惱是假的,那就是一種壓抑。其實煩惱壓著,心裏就會出現問題了。現在普通人要不就是放縱,心理學叫做沈溺,要麼就是壓抑,壓抑是煩惱已經生起來了,但是你知道這個東西不應該,就好像你用壩把河流攔住,如果水大了,壩就奔潰,所以壓抑的話,要不不出問題,出就出大問題。逃不出去的。這兩種,你遲早就會出現心理問題的,所以你爲什麼苦啊,就是這個造成的。
內心有沒有結你要知道內心沒有結,內心有結你要知道這個結是怎麼生起來的,又是如何滅去的,這個就是六處法門。也是整個過程你要如實地觀察到。
巴利文的經文:“比丘們!比丘如何就諸法觀察諸法呢?比丘們!比丘就諸法觀察諸法,亦即就六內處和六外處觀察諸法。比丘們!比丘如何就諸法觀察諸法,亦即如何就六內處和六外處觀察諸法呢?比丘們!比丘清楚了知眼根,清楚了知色塵,以及清楚了知依此二者所産生的束縛。他清楚了知,未生的束縛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現在已生的束縛去除了;他清楚了知,現在已去除的束縛,未來不再生起。…………比丘清楚了知意根,清楚了知法,以及清楚了知依此二者所産生的束縛。他清楚了知,未生的束縛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現在已生的束縛去除了;他清楚了知,現在已去除的束縛,未來不再生起。於是他持續地就內在的諸法觀察諸法,持續地就外在的諸法觀察諸法,同時持續地就內在、外在的諸法觀察諸法。因此,他持續地觀察諸法不斷生起的現象,他持續地觀察諸法不斷滅去的現象,他同時持續地觀察諸法不斷生起、滅去的現象。於是他清楚覺知:「這是諸法!」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覺照的境界,超越執著,不再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觀察自己六根門頭接觸到外面的境界內心生起一系列心理過程,外面的境界如果是如意的、可愛的,就會生起貪心,外面的境界如果是不如意不可愛的,很有可能我們就生起嗔心,這種種的結,用結來比喻煩惱是非常形象的,有個詞叫心有千千結,我們都打了很多結,禅修當中的身體不舒服其實都跟結有關系,就是不放松緊張,這種結甚至超過千千結,在某種意義上禅修當中就是在解結,有些結比較淺,有些比較深,比較深的就沒那麼容易解了,禅修中比較長的一段時間反複出現身心緊繃,其實是一直在調整,這個要理解。禅修的時候當下我們的心有沒有結,我們要知道,有結就是有結,沒結就是沒結,本來沒結,生起了貪心,怎麼生起的?觀察!怎麼滅去的?觀察!這個生起滅去都清清楚楚觀察到,就到了第四觀智,叫生滅隨觀智,就是生滅清清楚楚地看到,生滅隨觀智這個看到,中間有發展,一開始看到生起比較清楚,等到生滅隨觀智發展比較成熟了,滅去的過程看到得比較清楚,總體講生滅隨觀智就是任何的身心現象生起和滅去的過程都看得清楚,叫生滅隨觀智,不管是貪嗔還是心理的其他包括善法,慈心悲心,包括五蓋,如果清清楚楚看到生滅,都是屬于生滅隨觀智,真正到了生滅隨觀智,我們的心跟平時的狀態不太同了,這時候往往正念比較強了,…
《宗淨法師四念處禅修開示錄1(七 念處經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