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水和成抟,水漬潤澤,普遍充滿無處不周;如是比丘離生喜樂,漬身潤澤,普遍充滿于此身中,離生喜樂無處不遍。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身如身]。
這是初禅。最重要的概念就是“離生喜樂”。“離”指的是離五蓋。這裏有的禅友這兩天已經體會到離五蓋後的體受了。當你的心進入一種比較清明的狀態下,那裏面沒有貪、沒有嗔、沒有昏沈、沒有掉悔、沒有疑。這時候你全身充滿喜樂。這裏形容爲漬身潤澤,普遍充滿于此身中,就好像你打上沐浴露泡在浴缸裏。
還要講一個概念就是禅支。有五個禅支,尋、伺、喜、樂、心一境性。
“尋”,比如我們現在把注意力放在腹部,然後你心一次次跑掉,然後你一次次拉回來,這個過程就是“尋”的過程。當你的心安住在腹部上了,就是“伺”,當你真正安住在腹部了,這時候你就慢慢地遠離五蓋,喜樂就生起來了。有了喜樂,心就很容易安住。就能夠很專注,安住在一個對象上,就是心一境性,從止禅來說至少能得到近行定,如果繼續這樣修,就能夠得到安止定。安止定和近行定的差別在于安止定的心比較穩定,近行定的定還不穩定,有的時候還有分心,就好像小孩子還在蹒跚學走路。五禅支都是具足的,五蓋都是遠離的。從觀禅來說得到“刹那定”。
[複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定生喜樂,漬身潤澤,普遍充滿于此身中,定生喜樂無處不遍,猶如山泉,清淨不濁,充滿流溢,四方水來,無緣得入,即彼泉底,水自湧出,流溢于外,漬山潤澤,普遍充滿無處不周;如是比丘定生喜樂,漬身潤澤,普遍充滿于此身中,定生喜樂無處不遍。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身如身]。
這個指的是第二禅,關鍵的詞叫做“定生喜樂”,第二禅是建立在初禅的基礎上,第二禅的特點就是五禅支已經沒有“尋”“伺”了,尋伺還是屬于心有反複去訓練,有了初禅基礎上的,心就會直接安止在這個禅修對象上了。這邊的喜樂比前面的喜樂更殊勝,就好像這個比喻的泉水一樣。
[複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無喜生樂,漬身潤澤,普遍充滿于此身中,無喜生樂無處不遍,猶青蓮華,紅、赤、白蓮,水生水長,在于水底,彼根莖華葉悉漬潤澤,普遍充滿無處不周;如是比丘無喜生樂,漬身潤澤,普遍充滿于此身中,無喜生樂無處不遍。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身如身]。
第叁禅的特點就是“無喜生樂”,連“喜”禅支都去掉了。那喜和樂有什麼差別,經典裏面比喻,就好像你在沙漠裏面走路,快要渴死了,突然看見遠處有綠洲,你很高興,這個就是喜,等到真正喝到水了,這個就是樂。如果你真正體驗過的話就可以分的很清楚了,不然通過這個比喻,可能還是不是很清楚,只是相似的理解。所以用概念來學教理總是很蒼白的。只有自己禅修裏面體驗,一講你就明白了。
“喜”在《清淨道論》裏面講一共有五種喜
第一, 小喜
第二, 刹那喜
第叁, 踴躍喜
第四, 繼起喜
第五, 遍滿喜
[複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于此身中,以清淨心意解遍滿成就遊,于此身中,以清淨心無處不遍,猶有一人,被七肘衣或八肘衣,從頭至足,于其身體無處不覆;如是比丘于此身中,以清淨心無處不遍。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身如身]。
第四禅這裏一個關鍵詞是指“清淨心”,也就是舍心清淨。第四禅連“樂”禅支都去除了,只剩下心一境性還有舍心,舍心就是平等心。這個時候就是不喜不憂,不苦不樂,就有清淨的平等心。以清淨心意解遍滿成就遊,于此身中,以清淨心無處不遍。這個裏面比喻,就好像南傳的袈裟用一塊布就把身體圍起來了,舍心清淨能夠遍滿全身。
我就是簡單的把四禅都介紹一下,四禅主要要靠大家去體驗的,我把它講的再詳細你沒有體驗也是沒有用的。所以我比較喜歡簡說。
下面的一些和我們現在的介紹給大家的馬哈希禅法沒有太大關系,就以我不講了。跳過。
[複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念光明想,善受善持,善憶所念,如前後亦然,如後前亦然,如晝夜亦然,如夜晝亦然,如下上亦然,如上下亦然,如是不顛倒,心無有纏,修光明心,心終不爲闇之所覆。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身如身。
複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善受觀相,善憶所念,猶如有人,坐觀臥人,臥觀坐人;如是比丘善受觀相,善憶所念。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身如身。
複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此身隨住,隨其好惡,從頭至足,觀見種種不淨充滿:我此身中有發、髦、爪、齒、麁細薄膚、皮、肉、筋、骨、心、腎、肝、肺、大腸、小腸、脾、胃、抟糞、腦及腦根、淚、汗、涕、唾、膿、血、肪、髓、涎、痰、小便,猶如器盛若幹種子,有目之士,悉見分明,謂稻、粟種、蔓菁、芥子;如是比丘此身隨住,隨其好惡,從頭至足,觀見種種不淨充滿:我此身中有發、髦、爪、齒、麁細薄膚、皮、肉、筋、骨、心、腎、肝、肺、大腸、小腸、脾、胃、抟糞、腦及腦根、淚、汗、涕、唾、膿、血、肪、髓、涎、痰、小便。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身如身]。
下面要介紹一下的是六界。
[複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觀身諸界:我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猶如屠兒殺牛,剝皮布于地上,分作六段;如是比丘觀身諸界:我此身中,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身如身]。
六界就是地水火風空識。地水火風是屬于色法。識是屬于心法。那空就屬于不相應行,南傳一種解讀就說空是屬于色法的邊界。佛法認爲色法由“地、水、火、風”四大構成,用世俗的語言來理解,地大指固體形狀的東西,如內髒、骨骼;風大是指氣體性質的東西,如身體中循環的氣息;水大指液體形狀的東西,如血液、鼻涕、眼淚、膿液、淋巴液、腦脊液等;火大指能量性質的東西,那些與新陳代謝有關的,讓細胞、組織生長的能量。從禅修的體驗來說,地大指堅性,軟硬的特性,如感覺到身體沈重、輕盈、柔軟的感受;水大指濕性、粘性、通暢或不通暢的感覺;風大是指身體的運動性,支持的感覺,支撐、緊張的覺受,火大指身體涼、冷、熱的覺受。
[複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觀彼死屍,或一、二日……至六、七日,烏鵄所啄,犲狼所食,火燒埋地,悉腐爛壞,見已自比:今我此身亦複如是,俱有此法,終不得離。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身如身。
複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如本見息道骸骨青色,爛腐余半,骨鎖在地,見已自比:今我此身亦複如是,俱有此法,終不得離。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身如身。
複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如本見息道,離皮肉血,唯筋相連,見已自比:今我此身亦複如是,俱有此法,終不得離。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身如身。
複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如本見息道骨節解散,散在諸方,足骨、膞骨、髀骨、髋骨、脊骨、肩骨、頸骨、髑髅骨,各在異處,見已自比:今我此身亦複如是,俱有此法,終不得離。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身如身。
複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如本見息道骨白如螺,青猶鴿色,赤若血塗,腐壞碎粖,見已自比:今我此身亦複如是,俱有此法,終不得離。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身如身。
若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觀身如身者,是謂觀身如身念處。]
以上說的是不淨觀。說的是觀察屍體變化,這個我們現在也沒有辦法修。印度有一種風俗叫做林葬,人死了就把屍體放在一個特定的森林裏面就讓他自然腐爛。所以可以看到屍體的各種形狀的變化。
總結一下,所有跟我們身體有關的修行都是屬于身念處。身念處裏面包含了止禅和觀禅的內容。我們第一個介紹的正知和四種姿勢是屬于觀禅,培養正念正知,後面的對治惡念是一種對治法。安那般那就包含了止禅和觀禅;而四禅不能作爲業處,只能作爲禅修成就的;界分別觀也包含止禅和觀禅的修行,主要是偏向于觀的。
《宗淨法師四念處禅修開示錄1(七 念處經上)》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