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宗净法师四念处禅修开示录1(七 念处经上)

  宗净法师四念处禅修开示录1(念处经上)

  (七)念处经

   因为这个是中国古代文字翻译的,如果大家要参考的话,可以跟南传的《大念处经》一起学习。要讲《念处经》先要了解这个念处这两个字的含义,念的巴利文叫做“SATI”,在我们这个地方主要的含义就是当下的观照或者觉知,其中还含有一点忆念的意思,跟我们讲的念头不一样,我们的念头指的是心中的一个想法,往往是妄念。这个“处”的意思就是我们应该觉知和观照的处所,还有把“处”翻译成“住”,就是建立的意思,就是把我们的觉知培养起来,建立起来。“经”就是指佛陀所说的。读这篇经首先要感恩当时的一个法师僧伽提婆,是他翻译的。好,下面我们来看经文

   我闻如是:

   这个我指的是佛陀的弟子阿难,这些经典是佛陀般涅磐之后,当时的五百阿罗汉一起结集出来的,当时都是由阿难诵出来的,佛陀弟子里面多闻第一。他在集结的时候,每一篇都会有这个一句,就是我是听佛陀这么讲的。这篇经的内容就是围绕四念处的禅法来讲的。

  

   [一时,佛游拘楼瘦,在剑磨瑟昙拘楼都邑。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有一道净众生,度忧畏,灭苦恼,断啼哭,得正法,谓四念处。]

   这句话就是这篇经文的主题。“有一道”,从南传那里讲叫做“一乘道”,也就是唯一之道的意思。“度忧畏”,“度”就是超越的意思,“忧”好理解,现在所说的抑郁症也就是属于这个范畴,“畏”恐怖症也属于这个范畴,“苦”这里特别指的是身体痛苦的范畴,“恼”这里是指以绝望为代表的一些情绪,总的来说这些情绪都是属于比较极端的。断啼哭,只有痛苦的人会啼哭,也就是苦恼表现出来了,总之忧畏苦恼这四个字代表的是我们所有的苦。得正法,这里的正法主要指的是涅磐,也就是说你要证涅磐必须要修四念处。

   [若有过去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悉断五盖、心秽、慧羸,立心正住于四念处,修七觉支,得觉无上正尽之觉;若有未来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悉断五盖、心秽、慧羸,立心正住于四念处,修七觉支,得觉无上正尽之觉;我今现在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我亦断五盖、心秽、慧羸,立心正住于四念处,修七觉支,得觉无上正尽之觉]。

   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这是诸佛的三个常见的功德名号;无所著就是阿罗汉,也译为应供。“心秽、慧羸”都是来形容五盖的,古时的文法就是这样的。五盖是指贪欲盖、嗔恚盖、昏沉盖、掉悔盖,还有疑盖。盖指的是障碍的意思,由于这五种粗重的烦恼存在,我们的心就不能如实地来观照我们的身心,心就没有办法得到定。心就像镜子一样,盖就像灰尘一样,心被盖住了,看不出真实的东西,让我们的智慧变得没有力量。那么过去所有的如来、佛陀也就是要断除五盖,修四念处,修七觉支的;未来的诸佛也都是这个样子的;释迦牟尼佛也是这样的,证得正等正觉。这段经文对于大乘佛教徒非常重要,因为现在一般汉传佛教都不太强调修四念处,觉得好像大乘有另外的修行法门,佛陀讲的很清楚,这个是一乘道,无论你是要成为佛陀还是阿罗汉,都是要修四念处的。

   [云何为四?观身如身念处,观觉(受)如觉(受)念处,观心如心念处,观法如法念处]。

   什么是四念处?就是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和法念处。我们汉传佛教翻译经典遗憾就是翻译的时候没有统一的用词,这里“觉”其实是受的意思。你看这个经典次第是非常非常清晰的,首先把这个主题提出来,然后强调四念处修行的重要性,然后在分别叙述哪四个念处。

   [云何观身如身念处?

   比丘者,行则知行,住则知住,坐则知坐,卧则知卧,眠则知眠,寤则知寤,眠寤则知眠寤。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复次,比丘观身如身。]

   身念处里面有很多内容,有一些内容是跟我们止禅里面的用的比较多,比如后面的不净观,所以我们也只能挑一些跟我们现在这个禅修比较有关系的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这一段内容可以被总结为禅修的四个姿势,就是行、住(站)、坐、卧。因为这里的语言太简单了,所以我们可以参照一下南传《大念处经》的经文:

   “比丘们!比丘在走路时,他清楚了知:「我正在走路」;在站立时,他清楚了知:「我正站立著」;在坐著时,他清楚了知:「我正坐著」;在躺著时,他清楚了知:「我正躺著。」无论何种姿势,他都清楚了知。“

   你右脚走路的时候,要知道你的右脚在走路,左脚提起来走路的时候,就知道左脚在走路,再观察的细一点,左脚提起来的时候知道提起来,要真正地去觉知它提起来的感觉。左脚放下去的时候知道放下。也就是你走这么一步,你分了两个步骤。回到日常生活中,大家走路时可以培养自己的觉知,只要知道这是左脚这是右脚,其实回去就够用了。总之,在你走路的时候,你要明明白白地知道自己在走路。这个是直接的体验。

   站立的时候,你也要对自己有观照,站立的感觉你也要清清楚楚。这是佛陀教导我们的。你们现在坐着时候,现在有没有对自己的坐姿有观照呢?现在在听课的时候就有点难咯。讲到底,就是让我们随时观照对身心活动的观照,活在当下。无论自己的身体处在什么位置,你都要了知自己身体的姿势,那种觉受。这一段话看上去非常简单,但是你发现真正去做却不太容易。但是如果这四种姿势你都真正地去觉察的话,你的禅修会很有力量的。再加上我们后面一段讲的正知,那你的生活就和禅修完全的融为一体了。

   我们来解读一下这句话:“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这在身念处每段话后面都有,非常重要。首先,什么是“内身”?内身就是指我们自己,“外身”就是指他人,那修行主要开始就是观察自己,了解我们自己的身体是这样子的,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发现,其他人也是一样的,因为其他人的身体你没有办法直接去体验,所以这里面有一种推理。立念在身,就是把自己的正念放在自己的身体上,来观照身体的姿势。有知有见,有明有达,就是说你自己对这个姿势的观照,知见明达就是对正念觉知的程度不同,最后的达就是很通达了,一开始只是一般的觉知。我们可以参照一下南传《大念处经》的经文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亦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而住。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这边多了一个内外身,这个也很重要。首先观内身,然后观外身,然后观内外身之间的关系。其实我们自己的色身其实跟外面的环境特别是其他人是有相互影响的。现在从心理学上面可以理解,如果两个人住在一起的话,我们的姿势其他人多多少少会受到影响,他人的姿势也会影响到我们。所以如果我们的姿势是一种非常开放的,那他人的姿势也会变得很开放了。如果我们是一种保护自己的姿势,那他人也会变成一种保护自己的姿势,这就是内外身的关系了。如果我们真正禅修的话,通过观察自己的姿势,再观察他人的姿势,这个时候这个相互影响的关系就看到了。如果这个影响关系看清楚的话,那你会对自己的姿势会更加的注意。下面还是要解释一下,第一个是随观“生起之法”,第二个是随观“坏灭之法”,然后随观“生起坏灭之法”,这个是巴利文经文版本所特有的,你要看到,我们身体的姿势有一个生起的过程,有一个坏灭的过程,整个身体就是一个生起坏灭的过程,我们要如实地去观照它,我们观察腹部起伏就非常的明显,腹部起来伏下就是一个生起坏灭的过程。你看哪里有个实在的东西,没有,只是一个过程,一个现象。等到你们禅修深入一点,其实我们身体灭去的这个过程还是很容易观察到的。虽然我们平时总是觉得身体是实实在在的一个实体,但是通过深入的禅修,你会发现身体也只是一个过程,虽然我们语言交流上有一个身体,但是到时候你对这个身体不会那么太执着。因为你在当下就发现我们身体就不停地是一个生起和灭去。这段经文里的“无所依而住”就是对身体就不那么执取了,这个“依”是什么意思,就是总是想抓住点什么。无所依就是他对不仅对身体不会执取,对世间也不会怎么执取了,并对于内心的种种感受也不会那么执取了,也就是通过这样的修行离开执取,现在大家做不到也没有关系,但是佛教最后的目的就是远离执着远离颠倒梦想。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正知出入,善观分别,屈伸低仰,仪容庠序,善着僧伽梨及诸衣钵,行住坐卧、眠寤语默皆正知之。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这一段叫做正知,这一段里面内容非常丰富,我们来看经文,“正知出入”,“出入”就是指行为里面的一对,出去回来,前进返回。第二对,“善观分别”这里的翻译不是很好,我们参照巴利文经文“彼观前、顾后”就是指你的眼睛向前看和向后看,前视,旁观,我们眼睛看的行为你要明明白白。“屈伸”是第三对,主要指肢体的行为,“低仰”指的是躯体的行为,“仪容庠序”指的是面部的表情你都要清楚,这个很不容易,可能演员这个比较厉害,“善着僧伽梨及诸衣钵”指的…

《宗净法师四念处禅修开示录1(七 念处经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