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俗的糾纏埋沒掉。還俗,也是現在出家人談得比較多的一個,就是因爲質量出了問題。出家四、五年,五、六年,七、八年,甚至十來年,回家了,不學了!爲什麼?因爲感到沒什麼好學的,沒什麼可實踐,沒什麼喜悅,世俗一勾就回去了。回哪兒去了呢?只能是煩惱業海中,不知流轉何方。這樣因爲沒有質量、沒有法喜,佛法的實質內涵還沒深入,就草草收兵了,認爲佛法也不過如此,結果不光錯失了自己學佛的機會,還可能成熟誹謗叁寶住世的因緣,如果再一惡性傳播,就會給很多人帶來誤解,那就苦海無邊了。
所以,學佛的質量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個重大課題了。也就是說,我們對佛法實質內涵要有真正的自受用,凡夫如果沒有這個自受用回饋,是難以守護的。世尊有至靜輕安、大悲輕安、寂滅輕安叁種自受用,這叁種輕安是內發的,是主動的,我們如果能引發出其中一種,就不至于丟失佛法而沈溺在煩惱業海不能自拔了。在自他二種受用中,自受用是很重要的,若自受用具足,稱爲“內發輕安”,這時,一切世間染著之邪不能蒙蔽、侵害我們了,侵害之機已經蕩盡,所以稱爲輕安。
諸佛如來證得這叁種自受用,所以相應有叁種業,即《圓覺經》中提到的奢摩他,對應至靜輕安,建立了幻化業中的休息法則。叁摩地,對應大悲輕安,以大悲心安立世間有情;禅那,對應寂滅輕安,能滅除一切苦難和煩惱。如來就守護這叁種業之自受用,由于是內發,也就是不假于外緣的本淨心智中所生起,因此就不會再被世俗外緣侵害了。而我們一般要麼是偏激,要麼是緣他,多是被外在的物質、境相催使,才表現出一種有爲的喜,有對待的喜,或說相似輕安,但它都是無常、無我、寂滅的。這裏的內發輕安,也是無常、無我、寂滅的,只是說這種輕安一旦引發出來,就會有一種自受用的抉擇,這種抉擇使我們遠離了造作的逼迫、無常的逼迫、取舍的逼迫,即所謂生滅之法、有爲之法,對待之法中的苦。
取舍很苦人,愛憎很苦人,是非很苦人啊!看這個人不好,這個寺院不好,這個城市不好,這個國家不好,太多太多的煩惱逼迫了!而我們內在本淨心智生起的自受用,所謂內發輕安,沒有!那我們就還沒學到佛法真正的利益。
《圓覺經》是我們學佛的一個眼目性的教言,是叁藏十二部的清淨眼目,主要還是講我們如來藏中本淨的心智,依據如來叁業共産生二十五輪修法,對于修行的五大類衆生,每類都有擇法的方便。如果真想修行,我們可清淨忏悔七天後,用占輪占一占,看自己是二十五輪中的哪一輪,即適合哪種修法,要麼修一種業、要麼齊修、要麼先後次第修,每類有情都爲這二十五種修法所攝,是頓是漸,隨其根性,可依一種修法而證得叁種輕安表相,即征兆。證得此征兆後,我們稱爲得到了智慧與解脫的善巧,或說有所成就,社會上的貪嗔癡慢疑邪見就沒法腐蝕我們了。這世尊給我們的一種擇法的捷徑,而不是偷心,往往我們的偷心換來的不是捷徑,而是偷心的失敗。
有人說不知道該用哪種方法,就只管念佛了,行不行呢?關鍵看我們是否真正愛樂。“愛樂”這個詞不是隨便說的,一定要看看自己的心,也就是動機,如果真有愛樂、好樂、喜悅于它的心,那我們是能深入的。有人采取逆勢的方法來督促自己去修,但意樂修行是龍樹菩薩最提倡的,就是鼓勵自己象娛樂一樣地修行,這個詞聽起來就很歡喜。不論用什麼方法,修行質量就在每個當下。作爲在凡有情,我們丟失于當下的機會是比較多的,總在對未來的假設和期盼中,現下的運用不能發起,現下的珍寶就一個個都丟失了。如果我們能夠如實地了解自己的身體、心靈、環境和法則,使它清淨地延續下去,每一時、每一刻都不浪費掉,這樣修行質量一定就可以提高。
叁昧力
叁昧力,是學佛到達一定質量後的表現。證得叁昧,人的質會變,心感受的量會變,思維的模式、觀察事物的標准都會徹底改變。
一般來說,我們審觀一個問題時,多是用識心中流露出來的觀察力,是識心尋求、推導的結果。而一旦有了叁昧力,就不這麼看了,因爲知道識心的虛假性、變異性、無常性,即其不可依止性了。
我們的識心是不可依止的。識心只能表達了一個成相問題,有叁昧力的人就會透視它了。
所以,叁昧力,可以說是一種透視力,是由止觀二力産生的效應,用藥、符、咒水,可以産生一些透視力,但這與叁昧透視力是有差別的。叁昧力,需要深入細膩地實踐。我們現在人多急于功成,而不能深入于法則的自受用,實在很可惜,就象蚌殼裏所含珍珠還很小的時候,就把它拆開拿出來了,蚌死了,珠子雖是拿到,但就只有一點大,且永遠不能成長了,真是太可惜了。如果我們真正能長時間地、畢生地、甚至多生多劫地行持一個法則,就會得到充分的自受用與喜悅,就會得到叁昧力,就可以透視一切法則和善巧。
如果在一個叁昧力中得以實踐自在,可以于無量叁昧得以自在。例如龍樹菩薩初入歡喜地時,百千叁昧力一時現前,得以自在善巧。因爲在斷煩惱之刹那,淨觀力自然會引發出來,而不假于什麼姿勢、什麼狀態的,隨時都可以透視萬事萬物,故百千叁昧任意運用。
回向修持
回向,是佛法中很重要的一個修持。大方廣佛華嚴經中有一個回向品,淨土五念門中的第五門修法就是回向門。回向心,或說回向修持,對于消融人法二執是很必要的。
說消融,是比較勉強的,好象真有其事似的,但我們凡夫造業都是在無中生有,于本來不可得處而執著身心,這些都可以通過回向來消融。例如,說“我們所行的善德,皆來自于阿彌陀佛、十方諸佛、成就者的加持力。”我們動這一念回向心時,人、法二種執著就消融了。爲什麼有的人做一點善事就很驕慢?有的修法的人看不起那些不修法的?學教的人看不起那些不學教的?走南闖北的人看不起那些總蹲在一個地方的?因爲沒有回向心,而是用對待驕慢産生出來的差異心,所以不平啊!
在淨土五念門中,回向門的因門教言爲:不舍一切苦惱衆生,回向爲首。爲什麼說是因門呢?因爲這是此門的發起狀態,是其修行法則。“不舍一切苦惱衆生”,即不能舍棄任何因緣、任何有情,而不管這個有情在什麼狀態,什麼機遇中。“回向爲首”,就是在我們自身于法則尚未得純正的過程中,把佛陀圓滿的果地德,不論是性德還是修德,平等地回向于有情,令有情得到安住。我們怎麼能回向佛的性德、修德呢?這就是無我的大悲心啊,回向爲首的目的即是成就無我大悲心。
不舍一切苦惱衆生,回向爲首,成就大悲心。這個修法比較方便,它使我們基本不會在個人自身的意識、作業、習慣、沈淪狀態上滯留,或說在此處畏懼,因爲我們在回向中不斷親近了諸佛不可思議的修德與性德,而親近的過程就直接彰顯出我們本來具足的修、性二法。這真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教言!隨順佛陀不可思議的願力而彰顯自性的清淨,就在這個隨順的過程中,無意識地把自性表達出來了,放出了自性之光,照耀于法界,令一切衆生在無量光佛刹的的往生抉擇上無有疑慮,何以故?因爲這個無量光佛刹含納了十方法界,不舍一切有情!
“不舍”,就是回向門行爲的根本,不管對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業緣,心中都不能生舍之念。我們在此處需要不斷串習,這個人誹謗佛法、诋毀僧教,怎麼辦?不舍!這個人就是一個破滅佛法的人,不舍!這個人是你生生世世的怨對,不舍!這個人現下是在危害你,不舍!這樣就很自然地、無意識地泯滅了我們的分別執著,取舍愛憎,使我們成就了順性的修持,順智的修持,順悲的修持,不可思議地回施了諸佛甚深的果德,在無意識中就把佛的果德回施給大家了!在回施過程中,無意識地坦露了自性,無意識地呈現了自性的光明,無意識地于大悲心得以安住!
這就是淨土第五門——回向門的因門,此門修持是我們凡夫在現緣中就可以用的,並不是到某種狀態才能做得到。回向門的果門,所謂“入生死煩惱林中遊戲神通至教化地,依本願力故愛樂世間,令衆生得以度脫。”那就是方便力了。
感恩心也是回向心的一種表現。現在很多人學佛,不會感恩地生活,而是計較地生活。實際上,不管親疏,不管什麼樣的人,能生活在同一世間,都應該感恩的。用感恩的心,我們就會活得舒適、安樂、甯靜一些;如果用計較的心,則會比較沈重、痛苦,就會經常在取舍中徘徊,在矛盾中磨躏著自己的心靈。無論好壞,我們都感激,這時我們的心靈就廣大、平白了,因爲好是生活的一個助緣,逆也是生活的一個助緣,此處的回向心,又稱爲本淨心回向。這個回向也不說阿彌陀佛什麼的,就是在任何時處,不去取舍,不去愛憎,直接起用本淨心,其實質和前面的修法是一樣的。因爲阿彌陀佛也代表著本淨的抉擇,無量光心、無量壽心實際就是本淨心,是不可置疑、不可動搖的心。而感恩也就是修行,修什麼行呢?菩薩行。
淨土清淨平等的回向法則就使我們不再受高低的侵害了。現在學佛人中,于驕慢與卑劣兩種心理中,高低落差很大,被高低侵害的還是比較多的。崇尚于高尚,卑視于下劣,這不是學佛人的心,學佛人應對一切衆生清淨、平等,把一顆本淨心回向于衆生,如是守護,我們就是智者了,學佛就安樂了。否則往往就是計較,人一計較,就很難真正使自己的生命安樂地延續下去,時間一長就苦了。學佛,需要解決自己的心裏深處的實際問題、現前修法的障礙問題,而不需要貢高也不需要自卑,就是很平等地解決自己的事情、狀態,這樣對自己是個尊重,對法也是個尊重。
淨土一法,泯滅了凡聖,泯滅了善惡,泯滅一切差別,讓我們運用這顆清淨平等的心來審視世間、愛樂有情,這就是建立廣大清淨平等國土,此心一生起來就是無量光佛刹啊。所以我們稱極樂世界爲本家本國,是從我們本性中建立的清淨國土,這個建立,是佛建立的,用來表明我們圓滿清淨的歸向,同時也是我們守護的源頭!
《開啓心靈如意寶藏(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