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願行開示(節選)
慈法法師
根據2004年慈法法師在東林寺與《淨土》雜志編輯的一段談話記錄整理
○法師:…若能把法則表達出來,即知大家面對的是同一問題——並非只是某個人的問題,而是整個人類面臨的問題,若能真實解決,那所有人的問題也就解決了,如此就會感受到一種責任、得到一種激勵,這就變得十分有意義了,進而會坦蕩而認真的面對而非要解決它不可,我們痛苦的根源是什麼呢?表現出的是矛盾與徘徊,知道其根源所在而解決它;一但決定,即如文殊寶劍、即能橫斷,即不再留住、徘徊與回頭顧盼。
●問:可能我們最關心的還是自己——自己每天在學佛路上是否有進步,若每天在五欲六塵的煩惱中打滾,就感覺這一天是虛度了,有時夜裏醒來想想,感覺自己沒什麼進步,還是在妄想分別執著裏打拼;這一年來,感覺沒什麼進步,甚至是退步,以前念佛還能體會一點點的快樂,這一段時間好象這一點點都體會不到了,這是自己心裏面真實的感覺…
○法師答:首先要清晰現前困惑自己的問題究竟是什麼?我這一生要做什麼?這一段要做什麼、今天要做什麼?即把欲達到的階段性目標做一個“路標”以此目標做前提,非是迷茫地向前探詢著走,不然要想讓自己有一個改變是很難的,這不是要設計個什麼,而是必須要有個發心、明白這個發心。比如有人初入禅堂,定下十天半月把腿子要練好,爲過這關,晚上睡覺時間就把沙袋放腿上坐一宿,哭也好叫也好不會下座;這樣很快就可以過這關。同樣要專注解決一個事,哪怕幾天處理一個問題也行。一個人做事能成就,也是靠專注,如經中講“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念佛。如此哪怕你有一次契入,你就知道專注之力,製心一處的威德了。做事不得力不能深入、不能透達地解決問題而多有徘徊,也是因我們的精力多耗散在各種雜緣上了。忙碌了一天做了很多事情,不知道做了些什麼,學佛久了身心也沒有什麼變化。
●問:事情比較多比較忙,自己想發心多做些事情,很難單一專注地做一件事情… 我也在反省自己,閑時還可以想起提起一句佛號,但一忙起來,就忘了難提起這聲佛號了
○法師答:當然上面舉的例子說的只是一些表象,最後還是要歸結到發心上來,能否在一天忙亂的事務中心智細膩不失念呢?多回答難做到,即我們多在順、逆緣中失念而隨緣流轉了。其實每時每刻都是修行的時候,所謂的修持即是在順逆二緣中不染著于幻境,不退失、不昧失自心。自問敢用這種不造作的心來念佛嗎?若知淨土教言的不可思議處,一念回光返照而明曉法性之遍計,即知生滅同幻、始終同源,則不再會被一時之幻景所騙。
●問:前天也聽法師這樣的開示,以前很少能聽到這樣的開示,所以還請法師對彌陀願力的理解開示一下
○法師答:從某個角度來說,這句佛號不是我們強製要念的,也不是自己妄想心中造作出來的,這句佛號是遍及一切處的,比如外面響起的晚鍾聲,我們在這裏不需要費力造作什麼,只需靜靜的傾聽、感知就對了。阿彌陀佛偉大願力與成就曠劫以來一直也在撞擊著,蕩漾于無盡的時空、無盡的法界中,每一時刻都在傳達給我們,若鍾聲一樣蕩擊震撼著我們的生命自然引發出我們念佛的意願,若能隨順感知這種回施並喜悅地贊美,就是在“南無阿彌陀佛”,非是我們的造作和發明而是鍾聲直接的表達,彌陀圓滿的報德亦如此鍾聲一樣蕩漾于法界中,入一切衆生心中放大光明,我們回心傾聽觀察,就能體會到歡喜光、智慧光與不思議光,一定不要用力、不假任何思維,即知省力與精彩處,阿彌陀佛加持我們、我們來做一個表達,無邊光、無礙光、無間光是不會也沒法間斷的。我們不假思維造作,即時安住于歡喜光、安穩光、不思議光中,念佛也會情不自禁的,方能體會和做到無間修、常時修、畢命修,此處無有得失,不求往生與不往生,此處不需思維、不要思維,但念阿彌陀佛。
只是我們平時不敢這樣運用,總要造作一下再去念佛,認爲我要去念多久、念多少聲佛號,所以會間斷,則無間修、長時修、畢命修無從體會,不知念佛是本心恒動、根識的相應罷了,是彌陀無來無去、無色無相與光明圓滿無所挂礙的名號印契我們的自心,了了分明——是爲生命的延續,了無所得——即是法性的貼切。
若知淨土教言的廣大不思議處,我們會情不自禁的念佛、贊美佛陀,如此念佛、感知阿彌陀佛的光明,我們要換一個角度換一個方法,以佛的知見、感受來念佛,方法不得當,不得入佛門,方法得當,刹那契入不可思議。我們往往信自己要修持什麼,信不及聽聞能解脫。須知再大的煩惱、再大的善業、惡業都是無自性的,再深重的習氣亦是無根的,這時再聽聞一句彌陀名號會是什麼感受呢?會激蕩撞擊我們的生命,共鳴發出警策、利益世間的心而普利有緣。以此發心念佛,則遠離了凡聖、是非、善惡、修與不修的擇取。
就個人經驗來說,自己去山上閉關也好、偷懶也好,並不是真正得力處,真正得力時往往是在別人打罵、各種危險沖擊時,所謂違緣難緣現前時——此時沒法用心、沒有路了,只能“南無阿彌陀佛”——那一刹那才知道什麼是無路時、真正的絕路逢生時…平時我們的思維的路太廣了,退路太多了。
談 信
●問:請法師談談“一念信即是”的這個“信”字,學佛如何生信呢?
○法師答:若讓我談,我不會把“信”放在前面談。初入門中,我們先談“隨順”而不談這個“信”字比較方便,這樣能使我們有一個下手點和落腳處,比如這個梨子,你先咬一口,再說它是甜的還是酸的,即先按一個教言去實踐,我們不吃一口梨子談梨子的味道和梨子不相幹,所以先把這個“信”字放一放,我們涉足實踐過,再來談信與不信,因這之前推導出的信都不相幹——信與不信不離對待、不離信與疑的造作。而真正涉足觸摸感知到了。。。也不用談信與不信了,這可能就是我們要表述的信了,這個信是決定的、真實、無對待的;因對待的信是擇取心,真正的信是無所擇取的。
談 願
○法師:宗密大師(圭峰禅師)在《圓覺本起章》中說,我們欲發菩提心修持,先須頓同佛解方能起修。佛心是以佛願彰顯表達出來的,然而我們自心尚不自見、不自知,又怎麼能知佛心呢?佛發種種願,以使衆生解佛心,即“以願標心”,心不自見,念佛以標心、表心,我們的心不能自見,通過念佛知佛的殊勝功德、威德與願望,願即爲佛心與自心不二相應時的表述。很多人說:我要做多少善事,我要出家求解脫,甚至說我要成佛,我要度多少衆生,其實都是自己心中生出的妄念,未能涉足佛願,如經中說:“其心乃至證于如來,畢竟了知清淨涅槃,皆是我相”…
●問:以佛願爲己願,而不是以煩惱妄想來表達自己?
○法師答:善哉!關鍵是我們凡夫之願多是造作出來的,只是虧欠的心生出的虧欠的渴望,是虛假變異不真的僞願。違緣困難現前、心力不及時,願就散壞掉了。這樣我們就逐漸清晰了:依佛願,不以己心;此時我們再讀“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就知道該如何發心了。
●問:請法師開示一下佛報德之願與行
○法師答:所謂隨順法滿足——因隨順佛願而得滿足、得心靈停止造作的安樂…這太有味道了!佛果離不開佛願,而佛願是已成就之願,而不是因地之願!此處要仔細:阿彌陀佛之願是已成就之願,非是因地之願!隨順佛願而得滿足,往生論中有:“心常作願,一心專念,畢竟往生安樂國土,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以佛願來普利有情,來遮止一切衆生的虛妄思維,即第叁門中以意根觀察、思維、對比,用意根觀察佛願,以佛願照見世間,照見所有我們能分別、不能分別的事情,如理思維之力是非常有力量的正思維之力,它能把我們平時散漫造作的心放到光明藏中,成就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滿鏡智是我們本來俱有的俱生智,我們能隨順它就很簡單了,這時再看法界體性智,即知層層無盡法界之妙用,即我們可以不舍意根的造作,但隨順佛願來觀察思維,而非是隨著自己散亂無有根性流轉的妄想心去思維。
“將心示衆生, 衆生即佛體!”的確如是,你們學心中心在灌頂時就有這樣的加持(法師轉向在座一位修心密的居士說)
談 行
○法師答:我們常說安心、起行、作業,諸佛如來以無生法忍爲業行之處,我們都知道如來之叁種行迹:信忍、順忍、無生法忍,諸佛業相是無生忍相,我們作爲念佛人,要作業、習法,就要知道如來如何行、如來之順忍,我們能不能隨順而又不染不著呢?一般我們會急急否認,回答說我們做不到,其實你先別管他,“隨順”一下就對了,哪怕“順”一次都行。
記得我出家的第二年,回到家裏,親朋好友都來了,大家在一起坐請我給做個開示,大家聽後很有感觸,然後就給我這個出家人頂禮,其中有一個我過去在家時的非常要好的一個同學說他受不了,雖然也想象大家一樣磕頭,但就是做不來,忍受不了自己和別人;我就對他說,其實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只是你誇張了它,你試一試,不是要給我頂禮,哪怕對著牆也行,或者你想一個你認爲的高尚的值得你去頂禮的人或事情也行,這感覺是任何語言的描述代替不了的,他一聽任何語言代替不了,就真的跪下來磕頭,合著掌。
很多言說是很蒼白的,雖然說的很到位、到家,在他磕下去站起來的一刹那,突然感覺到,原來很多障礙都是我們假設的、都是妄想!沒有操作前自己強行分別認爲行與不行、能不能接受,我們站在大海邊設計如何遊泳,設計一萬年不如“撲通”的一下跳下去自在。
“信忍”與“順忍”,直接順著因緣,無染無著、無畏無懼地去透視它,而不是去患得患失地設計、預計它。好比行般舟是很簡單的事情,但我們一想多少天不睡覺怎麼行?也可以說是很不可思議的事情,很多沒走過的人想走,就在觀望,想:他能走,我也能走,他不行我也難說。
“行”就是要不舍現緣、不舍每一個因緣,如實地、無畏地去體察它、去相應地感受它,用念佛比較好表述:因爲念佛可表達出世間一切因緣(一切時一切處)是沒有得失的、沒有什麼可畏懼和無可畏懼的,因爲平時說的不畏懼也是我們心中設計、設置出來的,這就體現出實踐、“行”的重要性了。
實際並不複雜:法益離我們不遠,還是我們設計誇張認爲佛法很遙遠,認爲業習離我們很近很親切。
行無疑慮,做時根本不必顧慮其他,所謂一發而不可收,這裏其實是隨順法性而不假思維,佛之教言是我們心中生起的真實,我們的業流是我們心中生起的虛妄,一真一妄我們就很清楚了。這樣通過不斷實踐就會少推斷推說什麼了,心中的造作自然也難以生起了。
《信願行開示(節選)》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