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力,用力的關鍵點就在這個地方!報德差別,平等攝受,令我等一時趣入光明藏,所以差別中生起無差別妙用!一時抉擇,感恩戴德了,這是一個最重要的地方,傳承全在于此了,淨土教言的傳承全在這一點,這一點要是馬虎過去了,你永遠不知道佛恩是什麼!你還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得頭也大了,腳也小了,你暈了,對不對?你還生煩惱,你說我都念了,還這麼多業障,還這麼多煩惱,爲什麼呢?就沒有把佛的功德接受過來。
在這個差別中,無差別回施,令你心趣安樂,善惡無記業一時消融,無始以來的善惡無記業一時消融!消融于佛陀的大光明當中,所以說佛光明爲己光明,佛光明、己光明了無差別,佛心、衆生心、我心無差別,一時趣入圓滿教言,得究竟安樂!
這個點呀,這個眼呀,不給你點,你就是瞎子,瞎龍!你知道嗎?你平時念佛就象畫龍,畫、畫、畫……,但是沒有眼,飛不起來!你知道嗎?一飛就撞牆壁了。你就沒有力量,你感到飛也是亂撲騰,搞得一身遍體鱗傷的,爲什麼呢?沒有眼睛!
傳承就是眼目呀,眼目!沒有眼目修這個法太難了。念佛怎麼不得力呀,你怎麼得力呀?你沒有力可得,你心不向法,只向往自己的妄想、業力、沈淪。哎呀!苦呀,苦海無邊呀,真是苦海無邊!
所以,彌陀垂手呀,接度一切苦難有情,光明回施,入平等智,得究竟安樂。這個地方的的確確要甚深地去觀察、思維,觀察、思維,觀察、思維……,那我們就不記自己的善惡無記業了,無始以來再多的善不記了,再多的惡不記了,再多的無記也不記了!光明于世間,平等于世間,安然于世間,無愧世間,抉擇于世間,就是現在!
要不然你就苦吧,就苦哦呀!多生勤苦而不知法益究竟所在,就象心中心法本上講呀,多劫修行不證道呀,就在這麼個地方,你再修,沒有點眼。
……
這一段話可以在網上貼一貼,現在念佛人真不知道,不知道在幹什麼?什麼圓頓不圓頓,了義不了義,得利不得利,都這一套糊裏糊塗的,就是這個地方沒有抉擇,即彌陀報德與我等報德之別。這個“別”我們沒有分清楚,就籠統地說自性是佛,完了!他生驕慢了,就閉塞了佛陀的慈悲的給予,排斥了,無意識地排斥了!所以,以阿彌陀佛圓滿報德令其心智一時平滿,回入光明,善惡無記業緣一時回入光明藏,因爲它無自性故,回入,所以是爲方便!回入光明藏,于差別中生起無差別妙用,就是印契自心!所以,以佛果德印契自心,自性坦然,一時安住,非外得,亦非內得,一時究竟抉擇!但你要不假于報德差別印契,你不能抉擇于自性,所以現世這種回施的利益,以差別中回施無差別妙用,頓時令我們的善惡無記業消融于光明藏中,這個消融光明藏,即自性坦露,一時究竟安住!
所以方便安住就是究竟安住,報德回施是方便安住,因爲什麼呢?是接度之方便,令你究竟安住于自性平滿之中,得真實安樂,不可毀壞,所以入于不動地。此地不動,所以無有退轉。爲什麼淨土法門說阿裨跋致呢?一生阿裨跋致,就是這一點抉擇了!這個地方非修證法(你修證的法總是有進退的),非有爲法,非因果法,而因果法攝,你看,他能表達出來,但是非因果法,何以故呢?究竟、徹底、圓滿故,非輪回現象所能再造,非有爲所能再造,但顯自性之抉擇,但以彌陀無量劫因地的成就,一直到成滿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果德回施,令我等差別心智中一時平滿,回入光明藏,即貪嗔癡慢疑啊等一切業緣一時回入光明,印契自心,得以究竟解脫,或者究竟安住。
這個究竟安住,是淨土教言最真實的地方,“彼國次于泥洹之道”,所謂諸有衆生往生彼國,必趣于究竟菩提。他這個報德接度啊,就是令你進趣差別中顯無差別妙用,無差別妙用是爲真實,所以印契自心,得究竟安樂。
沒有自性的印契,人不得究竟安樂,因爲還是有對待。它是消融之時彰顯自性,即我們的差別業報,所謂善惡無記,消融在彌陀這個平等光明之刹那,自性坦露,究竟解脫,究竟圓滿,究竟安住,無有退轉,這是十分重要、十分重要的。
許多念佛人就在這個地方沒有如理地實踐、感知、觀察,所以沒有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個至心信樂,就是信順二法,入如來種性,一時回入光明,因爲有種性故而得趣入,要不然不能趣入。信順是如來種性業嘛,若沒有這個,人就排斥,認爲自己有修持、有善、有什麼的,那這個法他就會(排斥),所以淨土教言是特別不可思議的,就在這一點上了,善惡無記業一時融入彌陀的這種無礙光明報德,即圓滿報德。
此處就是要不斷地去思維、觀察,思維、觀察,思維、觀察,人就可以入此功德,得以自利,然後就是第五門,回向爲首,成就大悲,普利一切而無所畏懼。因爲你不在得失上計較了,不在修法上計較了,不在人我是非是計較了。此處要不在事事處處串習,人多生畏懼!就說感到用不上力。每個事情都要這樣,就在這個地方串習、串習,要不然人就很假,在法上用不上力,就是所謂的假,什麼假呀?遇法而不知用,不知妙用,就是假。
居士:師父,是說淨土的主要的平時串習還是通過觀察和思維門來做嗎?
慈師:因爲自利分中,禮拜、贊歎、作願、觀察,這四門中,就是所謂的入功德善巧。什麼叫入功德呢?就是在你不斷地審視、觀察過程中,得到抉擇了!不斷地審視、觀察,審視、觀察,然後抉擇,要不然你根本沒法得到這個利益!所以,它這個入功德處,就是身業、口業、智業、方便智業,方便智業是利益世間的智業。身業、口業、智業叁業中,于身、口、意、智,這四個方面,不斷地去感知,審視、觀察、實踐、發願,實際佛法的實踐就是這樣子的。
若于自力分全然不顧,但回施阿彌陀佛無礙光明,一時就得見了,就是說前面我都不要了!就好比說,阿彌陀佛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普攝一切衆生一時往生阿彌陀佛國土,實際就是一時令衆生照見自性,在這個差別相中,一時抉擇回入光明,一時入平等一味法則,得究竟安住!就是現下安心,實際就是無上菩提心一時得見,此心無造作、無對待!所以,“發無上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名,以明自心”,原來明也是明自心故,所以印契自心罷了!印契你無上的菩提心,此心非造作分,非對待分。所以,彌陀的報德就是印契自心的方便罷了,給你這樣一個方便!
這個第五門,就是直接趣入,直接取用,不假方便了!若是說自力分,你還有什麼自己的什麼想法了,那你還用前四門去不斷地串習。“不舍一切苦惱衆生,回向爲首”,回向什麼呢?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普攝一切衆生,必竟往生,令一切差別衆生在無差別光中一時融入,得見自性,清淨抉擇,這就是無上菩提心的抉擇,一切衆生鹹能往生,就是無上菩提心的抉擇,這是淨土的大利益所在與無畏之說,諸佛在這兒都作無畏說!佛告阿難,彼國無有不定聚及邪定聚,何以故呢?往生彼國皆是正定之聚,十方如恒河沙諸佛,皆共稱贊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威神功德,諸有衆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無量無邊的諸佛贊歎什麼呢?不可思議的威神功德,諸有衆生聞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即得趣入!趣入什麼呢?住不退轉!這個不退轉地,是自性抉擇之地!是以佛平等光明照耀衆生差別業相,一時回入平等光明,得真實平等安住,而顯自性真實。此自性真實是抉擇處,什麼呢?就是不退轉!自性何以退轉呢?無自性處何以退轉?無增減處何以退轉?無造作分何以退轉?所以說入無不退轉位。
這個教言就是直趣不退轉!這也是我這一生的願望,跟我有緣,我希望他這樣,不這樣我也不管了,希望這樣,因爲這是我的希望呗。什麼叫希望呢?你有機會聽聞,你這樣做,你就一生(得不退轉),何以故呢?阿彌陀佛以平等光明印契我們的自心,就是說以這個平等的光明照耀我們的差別業相,令差別業相一時趣入平等光明而得究竟平等安住,就是自性安住嘛。這是清淨、平等真實一味的法則!它無動無搖,無可散壞!你不可诋毀,再此處你诋毀都不得,你知道嗎?你想诋毀,诋毀都不得,你怎麼诋毀它呢?就是說你誹謗都不行。就舉個最簡單的太陽的例子一樣,每個房間有燈光,象個善業一樣,每個地方有黑色的東西,就是黑暗,就象這個惡業,也有不暗不明的地方,但是太陽一出,一切消融!
彌陀這個平等的光明,令一切九界衆生的差別業報一時融入平等光明智光之中,智光是什麼呢?直顯一切衆生本來的自性,與佛不二的自性,抉擇于不退轉,這個地方是真實不虛的,阿裨皮跋致之教言嘛。是這樣子的!《阿彌陀經》這樣講的嘛,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若聞此經典,聞諸佛名者,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得不退轉,就是一生成佛,這可不是大話呀,這是佛說的,佛不說,我不敢說!
這個地方,你們諸位菩薩要是觀到、感知得到,那真是這一生的大福大報了!虧得我沒有死,死了就聽都聽不到了,這不是胡說的。真是你想再聽我給你講這一套,你找去吧!我可不是在賣我呀,我給他們說:“我這一口飯,我吃到地獄地去,我告訴你”!
不是胡說的,這我可不胡說,不開玩笑,因爲在這個地方真是對彌陀生起了的感激吧。以前認爲自己挺有修持的,看不起這個,看不起那個,什麼呀?這學佛人這個德性!怎麼不持戒?怎麼不精進?怎麼不禅定?什麼什麼什麼,一大堆。實際看到誰心裏就叮叮當當的。遇到彌陀這個教言,心一下就歇下來了,感覺到一切衆生原來如是呀!一切因緣、業相莫不是幻化,所以彌陀的平等光回施之時,莫不是大悲惠以衆生真實之利,平等一味令衆生安住,所以,得以清淨平等之樂。要不然我們不得樂呀,就總是有差…
《佛恩何處?報恩何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