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實看到事情的本來面目,我們在這種層次情況,就是落入在顛倒夢想的世界,有很多的要、很多的不要,我們去扭曲,然後不知道。如果不能照見到這樣的心態,我們的慚愧心很難産生出來。
所以,如果一個人有慚愧心,就會不放逸。爲什麼不放逸?因爲看到自己的臉黑、自己的醜陋,看到自己很多的不足、貪嗔癡,他會接受自己的不足,然後虛心的要學習,虛心的要走上解脫之路,不會再像以前的我是、我能、我慢,自以爲“我是大學問家、我是大學者、我是一等的科學家、我是頂尖的化學家、我的功勞很高很大……”會看到這些都是展現我慢的情況,就會虛心下來學習,于是就會“不放逸故恭敬順語,爲善知識”就是親近善知識,一方面也是說他本身也想要做善知識,希望真的能夠成爲明眼人、解脫者,當你有發出這種菩提心、願力,就會物以類聚。
你會想成爲善知識,“爲善知識故樂見賢聖、樂聞正法”因爲有聽聞到正法,就不求人短,我們的心就不再去看別人,挑剔別人的缺點、毛病,而是回來淨化我們自己,因爲知道所有的衆生只要還沒有解脫,同樣都是貪、嗔、癡具足,我們去看別人臉黑,事實上我們臉不見得比別人白。所以,當真正回來看自己,你會看到“啊!真的!我沒有比別人好,我的貪、嗔、癡沒有比別人少……”這時候的慚愧心就會發起來,讓自己會更加柔軟的再淨化自己。
“不求人短故生信、順語、精進”你能夠精進,就不會“掉舉、住律儀、學戒”因爲到“不掉、住律儀、學戒”,就是已經進入實修了。前面是“不求人短、生信、順語、精進”,再更前面有“樂聞正法”,有聽聞到正法,進入聞、思、修,這樣才會進入實修。所以,就會“不掉、住律儀,學戒”。“學戒故不失念、正知,住不亂心”就是佛教所講的戒、定、慧。以後我們講解到有關“戒”的時候,將會提到爲什麼要有持戒的這些,但是不要讓戒條又成爲你的束縛、捆綁。“戒”本來是要幫助你解脫,結果又被戒條束縛住,反而又是更增添很多的束縛。
如果一個人能夠“正知、住不亂心,不亂心故正思惟、習近正道、心不懈怠,心不懈怠故不著身見”“心不懈怠”因爲不斷積極精進用功,就能夠向初果、證初果,再來證二果、叁果逐步上來。于是“心不懈怠故不著身見、不著戒取、度疑惑”是證到什麼階位?就是證初果的斷叁結。“不著身見”就是“身見結”破除了,“戒禁取結”也破除了。有關“持戒”方面,是要持到戒律的精神,否則“戒”會變成是你的束縛,如果“戒禁取結”這個結沒有破除,也不可能證到初果。以後我會再講述如何才能掌握到戒律的精神,而不是被戒條、戒相所束縛。
“不疑”是因爲對于佛陀所講的“叁法印”,能夠去體會這些實相,于是就不會懷疑,是來自于你前面階段的實修實證。記得!所有疑問的破除,是來自于你的實修實證,只要你還沒有親證到,不管你的信心多麼堅強,裏面都有疑的成份存在。所以,“不疑”一定要來自于你的實修親證。“不疑故不起貪、嗔、癡”不起貪、嗔、癡,前面說“不著身見、不著戒取、度疑惑”是證到初果,然後你繼續用功、再繼續努力,就二果、叁果這樣逐步上來,貪、嗔、癡就能夠斷除、斷淨,十個結斷淨就是證到阿羅漢。
一個人沒有貪、嗔、癡,就能夠離開老、病、死。爲什麼能夠離開老、病、死?因爲當一個人慢慢淨化之後,你的心鏡是一面平整的鏡子,沒有貪、嗔、癡,這樣能夠如實照見事象原來的本來面目,不會去扭曲它。就像上次有講到現代稻草人的幻燈片,你可以去看到那個幻相、假相,然而卻不會被那個境界嚇跑,也不會被那個境界吸引而去抓取,因爲你能夠看到實相,所以就可以遠離顛倒夢想,于是根除掉老、病、死的原因,可以把真正的苦、不安的原因解決掉,這樣現世、這一世就能夠解脫自在。現在這一堂課,先把整個解脫的架構、重點核心標示出來,讓大家明了到達解脫的層次、步驟,扣住解脫法的核心,其他的方便法要怎麼樣權用,就是看個人。
所謂的“十六階”,是後來論師整理出來,《阿含經》也有出入息念十六勝行,以後要進入實修實證,現在還是要實際的聞思,然後逐步落實,資料可以提供給大家參考。只要你能夠“歸零”,靜下來好好進入聞、思、修,具有正確的聞思基礎,要修、要證就不會困難,如果沒有正確的聞思基礎,我不敢保證、不敢講。所以,你要進入實修實證,一定要有前面聞思的基礎,四念處是屬于實修,但是前面的聞思基礎要有。
修行的步驟要清楚明了,聽聞佛法之後,然後去思惟、去求證、去體悟,慢慢對法的信心才會建立,才會死心塌地的進入實修。具備正知正見之後,才體會到什麼叫做出世間法,才體會到什麼叫做出世間法,什麼叫做解脫道,什麼叫做究竟法,如果這些觀念沒有正確建立,光是在“修”上面,落入在世間法,或是說走偏差了,你對照不到的,你察覺不到的。
所以,很多人講說修行就在四念處裏面好好的修,這樣就好了,結果很多人修四念處之後,越修越厲害的。就像很多喜歡參禅的人,他越參禅、越修之後越厲害,于是背著一把劍,到處去跟人家較量,到處要去砍、要去殺,把別人比下去,以顯示我的厲害。如果你不清楚前面的次第、步驟,光是在這裏修,真的會越修越厲害,這樣第一個步驟的慚愧心都沒有具足,怎麼走上解脫道?!真正證初果,他是修跟證齊行,“證”就是要斷十個結,簡單講就是斷貪、嗔、癡。如果修行不是回來斷十個結、斷貪嗔癡,則都是在世間法。
要斷十個結、貪嗔癡,沒有了解出世間法與世間法的差別,是沒辦法真正斷除的。因爲在你認真修行的背後,都還是有很多的抓取,因此要先聞思,然後再修證。我們這整個解脫道的次第,第1章到第6章是屬于人天善法,培養善根福德因緣的階段,第7章到17章是屬于聞思正法的主要內容跟方法,第18章到27章是實修的內容跟方法,第28章到34章是實證、證果的內容方法,第34、35兩章是解脫道跟菩薩道合一的具體展現。
所以,只要大家好好下工夫閱讀這本書,然後再于課程一起聞思、討論,建立正知正見之後,後面的修、證很快。如果沒有前面這些聞思基礎,你在這裏再花十年的工夫,也極有可能都是在世間法裏面繞,在聽聞本課程的講述以後,就會知道很多觀念是跟以前觀念有很大不同,你根本沒有想到那些、看不到那些的,我們就是要把那些觀念深入解析出來。事實上很多的上課內容,不可能聽一次就能夠消化吸收,當你的心越甯靜,聆聽的深度及吸收的內容就會不一樣。
剛才有一位同修就問我,如果對老、病、死方面還沒有那麼深刻體會,修行的動力就沒辦法打入骨髓,怎麼才能夠讓老、病、死方面的體會更深?我們今天的幻燈片會播放這方面,而且今天老、病、死方面,還只是播個概論部分,有些很震撼性的畫面,在後面幾次課程再陸續播放。當然,幻燈片內容不是很恐怖,而是以前我們習以爲常,在逃避的、不想看的,現在以如實的畫面播放出來,沒有刻意去醜化,而是讓我們看到實相、進入如實觀。因爲我們要了解五蘊、六根、六塵的無常,以及根、塵、識的無常,還會播放一系列實際屍體的幻燈片,以醫學解剖的角度來看全身的髒腑,一個器官、一個器官播放出來,讓大家很清楚可以看到、了解,因爲這也是實相。
雖然失明的人有某方面的障礙,但是很多器官卻是很敏銳,只要有心學法、有心聞法,一樣可以補足他的不足,所謂“勤能補拙”。所以,不是失明的人就不可以聞法,就不可以修行。我們修行就是從原來的不知不覺,要慢慢提升到後知後覺,再提升到先知先覺,有的人會認爲你在說老、病、死,但是我沒有這方面的感觸,你說人生會有很多的苦,佛陀講說“苦谛”,但是我體悟不到那些苦,所謂的“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我覺得現在過得很美滿、很好,我體悟不到那些苦……。
但是,佛陀以前在皇宮裏面身爲太子,難道他的生活會比你差嗎?世間的榮華富貴會比你差嗎?佛陀爲什麼會要放下一切要去修行?就是一個人的智慧成長到一個階段之後,他去看到世間現象界的這些生、老、病、死,現象界的這些無常、生滅變化,讓他很震撼啊!在《阿含經》有這樣的比喻,當不知不覺的人本身碰撞到了事情,也還感覺不到,會覺得說“我實在很歹運!我實在很衰!天公對我很不公平!……”都會怪很多的境界,怪很多上司對我不好,老板對我不好,太太、老婆、先生對我不好……,都是責怪別人對我們不好,責怪我們比較衰運……,怎麼辦?于是趕快來祭一祭、趕快來拜一拜,還是趕快去……,把外面的這些障礙鏟除掉……,這樣就好。
這樣的情況就是你本身踢到鐵板,還不知道要覺醒,還在責怪東、責怪西,就是所謂的“不知不覺”。當你遭遇到自己的親人死亡,還沒有覺悟,一樣是在“不知不覺”的境界。然後再從“不知不覺”的層面,慢慢提升到“後知後覺”,亦即從別人踢到鐵板的境界裏面,從別人遇到一些老、病、死,遇到一些波折、挫折裏面慢慢去體會。有人曾經名利權勢很高很大,但是一個“無常”轉變,就成爲階下囚,當看到一些現象界之後,從中體會當自己在追逐名利,到最後也可能落入同樣的情況,慢慢就會“後知後覺”,然後再進入到“先知先覺”。于是,不一定是發生在自己的親人,當他看到世間的現象之後,了悟到自己也會是這樣,當我看你在老、病、死,就像看到我自己一樣,不是別人在老、在病、在死,他會看到別人是在示現,他是天使啊!
是天使在告訴我真理、佛法。如果你會看,處處就看到真理、看到佛法,進入“先知先覺”;如果你不會看,處處看不到法、看不到真理,還會想逃到他方世界去看。有的人根本還欠缺修行動力,于是會想說到他方世界去,就可以找到真理、找到法、就可以解脫……。要回到現在、回到當下,你才能夠見到法,如果你真的會看,天使處處都在,老、病、死都是天使。
記得在中鼎公司前任董事長剛往生沒多久期間,有一位中鼎同仁問怎麼樣幫他念佛?怎麼樣具體幫忙善後工作?于是我就跟他講:最重要是他這樣的一個示現,幫忙你多少?不是說你去幫忙他。當然,我們以慈悲心、善心去幫忙他,這是很好,問題是他幫忙你多少?他是個天使、以身作則,在示現你真理、示現你佛法,你看到了嗎?體悟到了嗎?我們去幫他念佛,去幫他做一些善後工作,不要還是落入“不知不覺”,要“先知先覺”啊!如果你會看,他就是佛菩薩,就是天使在告訴你法、告訴你真理。若前任董事長的過世,能讓你們體會到法,他就是死的很有價值,不要讓他白死,他真的就在告訴你法、告訴你真理。
《阿含解脫道次第概論》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