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百丈話禅宗(二)
空海(惟傳法師)
百丈懷海祖師曾經講過非常有名的一句話,「一日不做,一日不食」,但是所謂的「做」,不是盲目的做,不光只是在那裏一直拼命的工作,不是這樣!這個「做」裏面,它是行亦禅、坐亦禅,語默動靜體安然,各種工作裏面,都含有禅機、禅風,意即在你各種工作裏面,各種坐寤裏面,你都「明行」。如果我們把這句「一日不做,一日不食」作一些調整,大家也許就更能夠掌握到-「一日不聽聞解脫道,我就一天不吃飯;一天沒有下工夫去聞、思、修,我就一天不吃飯」如果能夠像祖師大德如此自我勉勵的精神,你的進步會很快。所以,我們要學習他們那種腳踏實地、實實在在的一種修行工夫。
如何把佛法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我們怎麼樣在日常生活之中,把佛法應用得上來呢?就像「一日不做,一日不食」,我在每天的坐寤之中,也都是在修行,怎麼樣把所聽聞來的佛法、知見,溶入日常生活之中、在曆緣對境中,在日常生活之中來實修?在各種工作裏面,我一樣都在不斷的增進,不斷的在長進,也處處在見法,怎麼樣才能夠做到呢?除了要有很深厚的基礎聞思,把所聽聞來的這些法義,溶入在日常生活中,每一天點點滴滴的去用功、去努力、去實踐、去正思惟。我們每天曆緣對境之中,怎麼樣來用功呢?現在就跟大家分享。
「修行」就是修正我們的身行、口行、意行,不管是出家衆或是在家衆也好,所謂的學佛、修行,是在修正我們的行爲,修正我們的身行、口行、意行。一般人的身行、口行、意行,也就是你的各種動作,包括講話,常常都是很沖動,常常是處在「無明行」的情況,在「無明行」的情況之下。你的工作裏面是很粗魯,你的心也很粗魯、粗糙;當你在講話也是一樣,這裏面有在忌妒別人,在兩舌、在瞋恨、在忌妒…,或是心量狹窄,你都不知道。如果你沒有經過「明心」的階段,沒有具足「明心」的基礎,當你在造口業,也不知道自己在造口業;當我們在排斥別人,心量狹窄在忌妒別人,當下我們是在造口業,但是我們自己卻都覺察不到,還會自認爲「我很有正義感,我是非分明,我好壞、對錯分明,我講的錯就是錯…」但是你卻不知道,自己當下在造很多的口業、造很多的惡業,一般衆生都不容易覺察到。
除非你有透過實修,好好把「四念處」開發,能夠把「無明」的心,轉變成爲「明行」、「明心」,才能夠清楚的覺察,我們每天很多的起心動念是在造惡業;我們每天很多的動作、很多的工作、很多的講話,是在造口業、造惡業。如果你能夠覺察到,那就好辦了!你能夠覺察到這個存在的事實,這樣就好辦了!因爲你會有慚愧心,而開始認真淨化我們的身、口、意。所以,「修行」不是越修越行,「修行」不是越修越厲害。真正的「修行」,就是修正我們的身行、口行、意行。所以,所謂的「行」,一般如果是「無明行」,你的行爲就是一種沖動。
怎麼樣在日常生活中,把「無明行」轉變爲「明行」呢?前面的聞思基礎,必須要經過一、兩年紮紮實實的下工夫,由于今天時間的關系,沒辦法在一個多小時裏面清楚講述,現在就把很實用的、在日常生活之中 ,我們怎麼樣開發「四念處」?怎麼樣開發「明行」?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是「身行 」,先從「身行」的開發開始。爲什麼先從「身行」開發呢?「四念處」包括身、受、心、法,是由淺入深、有粗有淺,我們先從比較粗的階段開始下工夫,當你能夠從比較粗的動作,就保持清楚覺察,你在比較微細的那些,就可以覺察得到。我們怎麼覺察粗糙的「身行」呢?在家居士一樣,出家衆也是一樣,你每天要做很多工作,當你在做什麼工作的當下,請你把動作放慢一點,然後保持清楚覺察。當你在掃地的時候,每一個動作一樣都清清楚楚的覺察,你的手的動作、腳的動作,都清楚覺察。不要以爲掃地就不是在修行,不要以爲掃地就是在還業障,不是啦!掃地也是在修行,安住在每一個當下。如果你要炒菜、煮飯也是一樣,挑菜、炒菜、煮飯的過程,都保持清楚覺察;要洗衣服也都是一樣,做各種工作都是一樣,請你保持清醒明覺,我當下正在做什麼,要挑土、挑沙、挑水…也一樣,各種工作你都保持清楚覺察,這就是「身念處」的開發。
再來,你每天都要走路,請把你的腳步放慢一點,清清楚楚的覺察,我現在正在走路的步伐,到底是粗重、還是輕柔?在家衆、出家衆都一樣,你每天都要走路,能不能讓你的每個步伐都保持清醒明覺?所以,把你走路的速度,稍微放慢一點,每一個腳步都清楚的覺察,上、下樓梯,也都清楚的覺察,我們的腳步有沒有很粗重呢?還是輕柔?這些都要清楚覺察。不要認爲說「我修行修這些是要做什麼?我修行是要在禅堂裏面,我只要好好的打坐,然後打坐到有一天「漆桶脫落」,我就開悟了…」不是那麼簡單!因爲真正的「修行」,是要溶入到日常的一切曆緣對境,一切工作之中,不是說在禅堂裏面才叫做「修行」,不是說在打坐的時候才叫做「修行」,當然那也算是一種修行,但是每天、每一分、每一秒都算是修行,也都是修行的好時機。
當你在走路的時候,就清楚覺察;在做各種動作,也清楚覺察,這就是「身念處」的開發,非常重要!請大家從現在開始就去做,因爲這是讓我們覺醒過來,非常重要的階段與時機。成佛,不是成爲一個叁頭六臂的人;成佛,就是成爲一位覺醒者,成爲一位覺悟的人,你要先醒過來,才能夠了悟真理實相。「成佛」不是很抽象,「成佛」就是成爲一位覺醒者、覺悟者,了悟真理實相。所謂的了悟真理實相,就是「見性」。但是你在「見性」之前,先要「明心」;而「明心」就是成爲一位覺醒者。問題是,不要以爲說「我現在有兩個眼睛,現在是白天,我都有醒過來啊!我現在不就是一個“覺醒”的人嗎?…」這是一般人的看法,一般人的認定。
如果以佛陀、那些開悟者的立場來看,只要你還沒有真正「見法」,沒有真正的大徹大悟,還沒有來到大徹大悟的階段,你雖然白天有在走路、也會講話,有兩個眼睛到處在看東西,但是在覺悟者的心目中,你還是沒有醒過來,還是處在“睡夢中”的世界裏面。以上這一段話很深,要能夠體會到這句話不容易,指稱你在還沒有大徹大悟之前,提醒你是還活在夢幻,還活在沒有覺醒過來的境界裏面,你是很不容易體會到,你也會不以爲然。你自認爲「我會講話、我會走路,我有兩個眼睛在看,我會做事情…,我怎麼沒有醒過來?!」真的,你現在所認識的「覺醒」,是以世間一般衆生所了解的角度,不是佛陀所講的。如果你能夠覺悟到「我真的還活在顛倒夢想的世界嗎?我真的還沒有醒過來嗎?…」有這樣的覺醒,那就好辦了!這時候,你就會去想說「我要怎麼樣才能夠真正覺醒過來呢?怎麼樣才是佛陀所講的覺醒、覺悟呢?…」就會想去追求真正的「覺醒」。
所以,「四念處」的開發,尤其是第一個步驟「身念處」的開發,就是讓你慢慢的醒過來、慢慢的醒過來,爲什麼呢?我們一般人,你的心就像一匹心猿意馬,都是到處飄東飄西,想過去、想未來,想著、追悔著很多的過去,常常一直活在懊惱的世界,或是幻想著很多的未來,把一些理想、希望,都寄托在遙遠的未來,這就是活在“顛倒夢想”的世界。而「醒過來」的第一個步驟,就是把我們這一匹心猿意馬,把它慢慢的拉回來、拉回來,跟我們的身體來對焦,我們一般人的心與身,常常是分離的,假設分離得很嚴重,就如同有一句話說「行屍走肉」,一般衆生常常是活在這樣的世界裏面,因爲你的「身」雖然在這裏,但是你的「心」呢?卻跑到九霄雲外,跑到他方世界,跑到遙遠的地方,你的心沒有活在當下,嚴格講,就是「行屍走肉」,就是沒有醒過來。
爲什麼需要修行?爲什麼需要透過「四念處」這些禅修呢?就是讓我們這一匹心猿意馬,慢慢地回來、回來,拉回來!回來跟當下的身心,做完整的結合。「四念處」裏面的「身念處」、「受念處」,就是一種開發過程,讓我們身心做完整的結合、做個對焦,我們的身體是活在當下,如果你的心能夠回到當下,再來進一步的第叁個階段-「心念處」就能夠開發了,也就是准備可以來到「明心」的階段。前面的第一、第二個階段-「身念處」、「受念處」,如果沒有好好去開發,第叁個階段的「明心」就免談、更是不可能,因爲那是很微細的部份。
以上已經是告訴大家很重要的步驟,把「身念處」好好開發,再來第二個階段就是「受念處」,你當下的各種覺受-喜受、苦受、樂受,心胸郁悶…各種覺受,都要清楚去覺察。爲什麼要清楚去覺察?這樣你才能夠看到:當我在做善事的時候,我的身、心的覺受是怎麼樣?當我在做壞事的時候,在忌妒別人、在瞋怒、生氣、責罵別人…,我當下的身、心是怎麼樣的情況?是怎麼樣的覺受?如果你能夠清楚去覺察到,就會感受到:當我在行善的時候,內心是很快樂、很安祥、很舒服;當我在做壞事或是在瞋恨、在罵別人,我當下的身、心是很苦,很不好受!漸漸的你就會有所抉擇,到底我是要選擇怎麼樣的心態來對待自己與對待別人呢?每一個人都希望離苦得樂,每一個人都希望能夠快樂安祥,因此很自然的,你就會知道應該怎麼樣多去播種善因、多做善事,利益自己、也利益衆生。
所以,「覺受」的開發很重要。如果你能夠把「身念處」、「受念處」這些做好,由于你的身、心有穩定下來,覺察力也漸漸開發出來了,當你慢慢的覺醒,越來越醒過來、醒過來之後,再來很微細的「心念處」,你就能夠開發,這就是第叁階段-「明心」的階段。所謂的「明心」,不只你的身、心很穩定,而且你的起心動念,也都能夠清清楚楚的覺察,一般人要能夠清楚覺察到自己潛意識的潛伏心態,很不容易!一般人常常是「言行不一」、「心口不一」、「表裏不一」,說的是一回事,做的又是一回事;嘴巴講的、跟心裏所想的,又是一回事,人前說一種話,人後又說一種話,這是很普遍的現象。
在我們的內心裏面,看到別人有所成就,嘴巴講說:「恭喜你有成就,恭喜你!…」但是我們的內心裏面在起忌妒心,知道嗎?你的內心有很多的不服,有看到嗎?這種忌妒心,會阻礙我們親近善知識。別人有好的優點,我們應該是看齊、學習才對,但是我們卻找很多的理由來忌妒別人,而不知道跟人家看齊、學習,別人只要有一點點缺失,一點點不好,你就把別人的這些缺失看得很大,再加以渲染…。這是因爲衆生不容易看到我們的「表裏不一」,我們的表面意識與潛意識沒有統一,這就是因爲沒有「明心」,因此「明心」過程是非常重要 我們要逐步的深入、深入,才能夠清清楚楚看到自己潛意識裏面的種種心態,我當下有沒有貪?有沒有瞋?有沒有在忌妒別人?有沒有在兩舌、惡口?…都要清楚去覺察。
一般衆生就在于當你在講話,在各種作爲之中,都沒有清楚覺察,而造口業、造惡業不知道。如果能夠來到開發「明心」之後,你種種的作爲,就會把「無明行」轉爲「明行」。再來,當你的身心穩定,又清楚明覺之後,就是通過了神秀所講的「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當身、心「明行」之後,再來進一步就能夠去「見法」;當你「見法」,就能夠透徹了解什麼叫做「無常法印」,什麼叫做「緣起」,什麼叫做「緣起甚深」,什麼叫做「無我」。當你真正去了悟真理實相之後,又能夠體悟到「空」、體悟到「涅槃 」,這時候因爲你「見法」、得法眼、開悟,處處見法、處處了悟真理實相,這時候就能夠體會到六祖所講那些很高的境界,「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這時候那些「我執」完全都破除掉。
一定要「我執」破除掉,你才能夠體會到什麼叫做「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再來,因爲你已經來到「無我」的境界,當你無我無私的時候,在曆緣對境之中,處處展現出來就是沒有黏著,做到《金剛經》所講的「無所住」,而又能夠「生其心」,這時候你就可以體會到什麼叫做「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所以,後面所謂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都是來到「無我」的境界,來到「無所住」,而又能「生其心」,都是很高的境界。如果你沒有透過前面深厚的聞思,也沒有透過實修實證,一步一腳印的上來,你在那裏講得多好聽,口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都只是在打高空、唱高調、口頭禅。
所以,今天我們用一個小時的時間跟大家結緣,與大家分享怎麼樣才能夠把真正禅宗的精神、精髓發揮出來?怎麼樣能夠真的早日又快速、又安全的來到解脫?怎麼樣能夠早日來到「明心見性」?這些都是可修、可證、可達。真正禅宗的精神,是把原始佛法與中國老莊的精髓,做完整的結合;中國禅宗所展現出來的,是非常高的智慧,非常高峻,而且又是非常的灑脫,我們有幸、有因緣,在百丈禅師所創立的道場來聞、思、修,希望大家能夠學習祖師們那種實修實證的禅風,學習佛陀「佛道無上誓願成」、「衆生無邊誓願度」,學習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愍衆生,這些都需要大家認真的聞思,腳踏實地的實修實證,一步一腳印的去做,早日爲法做見證。
當你能夠「爲法做見證」,正法就能久住;你能夠「爲法做見證」,禅宗的禅風,就能夠真正的重振起來。最後,祝大家早日解脫自在,利益一切衆生。
PS、現在利用兩、叁分鍾,向大家介紹一些數據,大家有柔軟心、有恭敬心很好,但是我們要進一步去挖掘佛教的無價之寶,才不會只是停留、學習一些支流末節。空海所回饋給大家的,都是著重在原始佛法,回歸原始佛法,回歸到《阿含經》,我們也編輯《阿含解脫道次第》這一本書,有叁百多頁的內容,都是以結緣性質,跟衆生結緣。在臺灣,也講過這方面的課程,製作成一套84片的VCD,全套VCD都有在流通,也有好幾種「解脫道次第」的簡介,《阿含解脫道次第》完整的課程是84片,另外有六片的「解脫道次第簡介」,介紹怎麼樣從聞思的實際契入,再透過實修實證,次第是怎麼樣?我們以六個小時做ㄧ個簡介,大家可以參考。另外,我們在大陸做過幾次的公開演講,包括去年十月在廈門的閩南佛學院,也做一些演講,製作成兩片VCD,就是「修行次第簡介」。在臺灣也有帶幾次的禅修,講述一系列的禅修的方法、開示,也有講述《永嘉大師證道歌》。
《緬懷百丈話禅宗(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