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百丈話禅宗(一)
空海(惟傳法師)
妙行師、世平師、世衛師、廣普師、各位法師、各位菩薩,大家好!今天很高興來到仰慕已久的百丈禅師道場。在中國曆史上,百丈懷海禅師是國際非常有名的一位大禅師,我在廿幾年前學佛之時,就相當喜好禅宗的思想體系以及著作,因此對于禅門的大禅師們,也都非常仰慕,比如所謂的「百丈立清規」,我們早就有所聽聞。今天終于來到百丈祖師的祖庭道場,跟大家結法緣,也是很有意義,讓我感覺非常高興、也很榮幸。因爲來到這裏,就像回到禅門;來到這裏,就有一份感覺:中國唐、宋的禅風,應該可以在我們這一代年輕人的手中,把它重振起來。
目前這裏寺院正在興建一些基礎建設,是屬于「硬件」建設,當慢慢告一段落之後,再來更重要是進一步的「軟件」建設。所謂的「軟件建設」,是需要大家深入聞、思、修、證,「爲法做見證」之後,中國的禅風,又能夠在我們這一代把它重振起來。
由于此刻的因緣,是來到百丈禅師所開辟的龍泉禅寺,等于是來到禅門的祖庭、源頭,因此今天所講的講題內容,也會比較深入一些。禅宗真的是非常高峻,真正修習禅宗要有成之人,首先要有相當高的根器、相當好的根基,就像我們龍泉禅寺有「叁寶」,其中的一寶是在大殿裏面的龍柱、石柱,意即禅寺這裏的叁寶之一。但是那個石頭爲什麼能夠留存一千年,然後屹立不搖而成爲龍柱呢?這是因爲它的材質好。如果你的材質不夠好,是沒辦法當龍柱、沒辦法當棟梁。真正禅宗、禅門這些開悟的人,他們不只是飽學多聞,而且都是具有大丈夫氣勢,真的是法門的龍象,真的是龍柱。
所以,我們今天有因緣來到百丈禅師的道場,希望大家能夠向那些祖師看齊、學習,讓真正的禅門、禅風能夠重振起來。但是,禅宗是非常高峻,來到「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問題是,如果沒有具足深厚的聞思基礎,就看不懂什麼叫做「不立文字」,也看不懂什麼叫做「大地風雲經」。因爲禅宗所講的「不立文字」,是來到「無字天書」的境界,要看得懂「無字天書」,看得懂「不立文字」的「大地風雲經」,要來到禅宗所講的這一種境界,真的是飛天鑽地的境界,就像《永嘉大師證道歌》所講的,都是非常、非常高的境界,所謂「絕學無爲閑道人」。
但是,要來到這一種飛天鑽地的境界,就必須先把馬步、地樁的基本工夫打好,把基礎打好,馬步要紮紮實實,當你學會了很紮實的基礎工夫之後,再來才能夠談到變化莫測。真正禅宗所講的是非常高深,在中國大乘佛教的八宗裏面,禅宗是最高級的,空海是平等心接納各宗各派,包括各種宗教,都以平等心來接觸、也包容。但是平心而論,真的禅門是最高峻的,要來到這麼高的境界,看看那些祖師大德他們都是飽學多聞。雖然禅宗標榜的是「不立文字」,然而要讓你能夠來到「不立文字」的境界,卻需要很多、很多的文字;要讓你來到不需要語言的「言語道斷」境界,也需要透過很多的語言來引導你。
大家今天有因緣在龍泉禅寺,來到學院讀書、禅修,來到這裏精進用功,真的要好好先把基礎打好,將來有一天,當你整個聞、思、修、證結合起來之後,就可以體會到昔日唐宋禅風的興旺。佛法的興盛,這些都是指日可待。問題是,我們怎麼樣一步一步的去做?你要能夠來到像《永嘉大師證道歌》裏面所講「絕學無爲閑道人」的境界,必須先透過「有爲法」;要能夠體悟到六祖所講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境界,這是不錯!然而最快的方式,就是先把神秀所講的那一句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的內容好好去體會、好好去實踐,將來才有可能來到六祖所講的境界。
要來到高深「無爲法」的境界,一定要透過「有爲法」的實修實證;要來到無爲、無學的境界,一定要透過有爲、有修、有證、有學的境界。如果沒有透過這樣紮紮實實的工夫上來,只是在那裏形成「鹦鹉禅」、「口頭禅」,把一些很高的境界當作一個標語,用口宣說、用嘴巴講,或是跟人家爭辯、見诤。我們今天入禅門、入佛門來,不是要學一些知見,不是要學得去跟人家見诤,去跟人家比高、比大、比小…,看誰高、誰厲害…。如果你是一位真正具足正知正見、走在正確解脫道上面的人,你就不會去跟人家見诤,不會跟人家比高、比大、比小,有的就只是無限的慈悲,大慈大悲愍衆生。當你有了正知正見,能夠遠離顛倒夢想,能夠出離苦海,一定會有大慈大悲、悲愍衆生之心,願度化衆生、協助衆生出離苦海。
今天大家有因緣在百丈禅師所建立的道場來聞、思、修、證,這個因緣是非常非常的殊勝,非常不容易,希望大家好好的珍惜,好好的惜福,好好的惜緣,把這個地方變成爲複興佛教的重鎮。今天不少長樂地區的居民向外國移民,或是向外地移民、向外流,但是只要能夠把龍泉禅寺的禅風真正複興起來,讓此地發揮智能型的佛法,教化衆生、回饋世間,將來不只會成爲中國各省菁英彙集的地方,而且外國真正想要在心靈方面,求安心、求解脫、求智慧的人,也會來到百丈叢林,這些話語不是一種狂妄,而是真正可以做到。我們要好好把百丈的叢林重新振作起來,雖然硬件的建設很重要,但是佛法的精髓、精神核心,所謂的禅門、禅風,更是重要。只要真正能夠把禅宗的精髓重新再重振起來,將來各地要求解脫的優秀菁英都會彙集過來。因此,大家現在就像坐在寶山上,不要忘了!你們所坐的這個基礎下面,是蘊藏有很多的無價之寶。長樂地區,出現了百丈懷海這位祖師,大家要好好的認識,要好好的學習,這是在佛門裏面值得驕傲的一位祖師大德,是長樂人的光榮,要向這些祖師看齊、學習,讓百丈之光、長樂之光,能夠照耀世間。
快速的「明心見性」之道
禅宗很重視的是「明心見性」,很多人學佛、學禅之人,盼望著想要早日開悟,想要早日大徹大悟,想要早日明心見性,因此有不少人關在茅棚,或是關在禅堂裏面很精進用功,不斷的一直在用功,希望早日能夠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今天就跟大家分享怎麼樣才能夠真正來到「明心見性」?快速的「明心見性」之途是怎麼樣呢?首先,我們要對「明心見性」有正確的了解,如果對「明心見性」了解錯誤,你走的方式、走的方向就會錯誤,佛教所講的「叁法印」是無常、緣起、無我,「無我」是非常非常的深奧,如果你沒有正確理解,會把「明心見性」做很錯誤的解讀,你會要去見一個佛性、見一個自性,而所謂的佛性、自性,很不容易去體會到。當你是停留在錯誤的觀念,跟「無我法印」是相違背,不是說「明心見性」是錯誤的,而是衆生錯誤的解讀,很容易就會跟「無我法印」相違背。
「明心見性」的真正意思,就是讓我們「無明」的心,充滿貪、瞋、癡、我慢的這顆心,讓它慢慢的清淨、明朗、清明。當你真正能夠「明心」之後,就能夠「見性」。而所謂的「見性」,就是見到宇宙的法性,見到大自然的法性,也就是見到大自然的法則。我知道很少人會這樣诠釋,但是今天空海在百丈所建立的叢林,還是要把我所體會的宣講出來,因爲空海認爲這是在回饋世間、回饋有心要修行人的最好禮物。當你能夠正確理解什麼叫「明心見性」,再來就好辦了。「明心」有明心的方法,「見性」有見性的內容,你要來到「明心見性」,一定要有深厚的聞思基礎,因此大家在經典方面要多下工夫,空海回饋給大家的是:如果大家能夠深入原始佛法-《阿含經》的解脫道次第,來深入聞思、進一步實修,就是「明心」最好、最快的階段,也是最好、最快速的方法。
因爲原始佛法裏面所講的,是一步一腳印,實實在在的修行,實實在在的用功,所以「明心」最好的方法、最快速的方法,就是透過「四念處」的修行方法。如果能夠透過「四念處」-身、受、心、法,逐步的去開發,一步一腳印去開發,很快、沒多久,就可以來到「明心」的階段。如果你不願意紮紮實實去下工夫,觀念、知見又是錯誤,你的方法就會錯誤,你在那裏修個廿年、卅年,都沒辦法來到「明心」階段。如果你的觀念、方法正確,只要半年到一年,好好把聞思的基礎打好,再用一年的時間,好好的深入,把聞思與實修實證結合起來,你兩年下來,「明心」的基礎就已經做得相當、相當好。如果有人願意去實驗看看,真的只要兩年的工夫,一方面聞思,一方面去實修,兩年期間就能夠做到「明心」的階段。
加上你具有正確的聞思、具有正見,當你「明心」之後,就知道如何去「止觀雙運」。「明心」不是目的,「明心」是一個重要的過程;「明心」之後,進一步要來到「止觀雙運」,也就是來到「見性」的階段。當你有了正確的知見,這時候再好好去體悟「止觀雙運」,去體悟真理實相-我們五蘊身心的實相是怎麼樣?外境、六根、六塵的實相是怎麼樣?到底跟佛陀所講的「叁法印」有沒有完全符合?…。你一一的去檢驗,一一的去求證,就是來到實修實證。所謂的「實證」,就是實際去體悟、去體證,實際去檢驗釋迦牟尼佛所跟我們講述的這些宇宙真理,這些佛法是不是真的?所謂的「叁法印」是不是真的就是這樣?它是不是禁得起任何的考驗?是不是真的這些「叁法印」是超越時空?我們的身、心跟「叁法印」是不是完全一致?任何衆生、一切人事物,現象界的一切,是不是都跟「叁法印」一致?…就是來到「求證」的階段。
如果你的觀念知見錯誤,你的「止」是錯的,觀察的內容也會是錯誤,于是就會一直往錯誤的方向在行走。爲什麼禅宗到宋朝末年就已經漸漸的衰微?因爲大家漸漸失去了方向,知見、觀念漸漸離開了真正的解脫道,結果導致到元、明、清,整個禅宗一直很快速的衰沒下來,主要就是因爲偏離了正知正見的解脫道,加上禅宗它是需要非常優秀的份子、優秀的材料,你真正要有大丈夫氣勢,才能夠真正體會到禅門裏面的高峻,如果你是抱著「我只是到佛門裏面來,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我只是在這裏,反正過一天算一天…」這樣的心態,就算再浸泡個十年、廿年,都沒辦法真正的開悟。
我們來到佛門,尤其是出家衆是身現出家相,不要忘了!最終的本懷就是要來到出離叁界的家,真正是要出離六道輪回,所謂的「出家」是出離六道輪回。你要出離六道輪回,一定要透視、透徹的了解,「六道」的實相是怎麼樣;一定要透徹了解大自然的運轉法則,一定要了悟「叁法印」,唯有透過你真正親證、透徹了解之後 才能夠遠離顛倒夢想,而出離六道輪回,出離真正的家。我們的身相出家,只是一個表相,能夠來到「表裏如一」,才是真正的「出家」,而真正的「出家」,就是出離叁界的家,當然這是高標准的要求。
今天在此是勉勵大家,能夠出離真正叁界的家、解脫自在,像佛陀一樣來到解脫自在的涅槃彼岸。一般衆生常常是活在苦海裏面,「修行」就是讓我們出離苦海,因此各位在家菩薩,要多親近佛寺,多親近法師們,多聽聞佛法,不光只是初一、十五來這裏拜拜,拿一些鮮花、拿一些水果來這裏供佛,然後拜一拜之後就回去,以爲這樣就了事,不是這樣!那些只是結個善緣,大家有因緣要多親近善知識,多聽經、多聞法,讓我們早日能夠開智慧。當你有了智慧之後,就會正確的認清;有了智慧之後,就不會去播惡的種子,不會去結惡因,就能夠漸漸播種善的種子、善因,一方面改變我們的命運,一方面也讓我們漸漸增長智慧,而早日遠離顛倒夢想、出離苦海。
所以,大家在此佛教界非常重要的一個重鎮寺院,希望大家要好好珍惜,好好多聞法,多親近善知識。對于出家衆的勉勵方面,更是希望大家真正能夠掌握到佛教的精髓、核心,深入聞思、實修實證,爲法做見證,我們要先自渡,進一步再來渡化衆生,能夠發願「佛道無上誓願成」,再進一步真正去做到「衆生無邊誓願度」,衆生活在苦海裏面,需要大家發大心,協助他們出離苦海。但是要發大心協助衆生出離苦海之前,我們更需要比在家人更精進,珍惜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好好深入聞、思、修、證,我們早日能夠出離苦海,就能夠早日回來倒駕慈航、普渡衆生,而這些都是真正要去做到,不是把它變成爲一種口號,不是成爲一種標語,而是真正要去力行、要去實踐。
《緬懷百丈話禅宗(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