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行次第簡介▪P2

  ..續本文上一頁心」的過程,有「明心」的次第、步驟,今天向大家講述非常具體的修行次第與方法,就是「四念處」的修行方法。在北傳佛教裏面,一樣有講到「四念處」,但是所行的次第、步驟與紮實工夫,沒有像南傳地區,以及原始佛法所講的這麼明顯。對空海而言,我是南、北傳方面,都各花費15年的時間涉獵,前半段15年是沈浸在臺灣北傳的世界裏面,學習大乘方面的經典、方法,後半段15年則是學習南傳地區原始佛教的方法。直到公元2000年,經曆過30年的尋尋覓覓。公元2000年之後,就把南、北傳方面統合起來,因此對于空海而言,是沒有南、北傳之分,沒有大、小乘之別,因爲二方面都有相當多的優點,把它們統合起來是最完整的。將來的世界、佛教、宗教,都會慢慢走向融合,大家彼此各學所長,互相學習對方的優點、彼此包容,全人類的心靈質量,才會由分裂而走向成長、走向團結。

  「四念處」的方法有四個重點-身、受、心、法,是由粗到微細、由淺到深入,它是有次第的,如果前面第一步驟的「身念住」沒有開發出來,是不可能來到「明心」的階段。很多人一直強調「明心」、「明心」,但是卻非常忽略前半段「身念處」、「受念處」的開發,這就是爲什麼禅宗很快「昙花一現」的原因,一直強調快速,強調自己的根基、根性很高,高、高…,到後來就是高傲、我慢。學禅的人,沒有奠定前面紮紮實實的基礎工夫,很容易走向狂禅、我慢、傲慢。如果走上錯誤的方向,就會越修越行、越修越厲害。事實上,正確的修行,是越修、我慢越少,身心越柔軟、越慈悲。走在正確的解脫道上,絕對不會背著一把劍,到處去跟人家較量;真正走在解脫道上,一定是會先回來淨化我們自己,亦即「世界佛教會」山門前面有一個很明顯的標語,「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的教誨。所有的解脫者、所有的智慧者,告訴我們修行的核心,就在于「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是培育大家的善根福德因緣,把這些基礎奠定好,真正最重要的核心,就在于「自淨其意」那四個字。

  如果持用八萬四千法門,卻沒有回來到淨化我們的心靈,都是在方便法上面繞。「四念處」的方法-身、受、心、法,到第叁階段「心念住」的開發,是來到「明心」的階段,因爲我們的心行是很微細、很微細的,比較粗的動作還會比較有感受,如果身體動作方面覺察不到,沒有下工夫去開發,在粗的方面都看不到了,怎麼有可能看到很微細的?!如果你沒有透過「四念處」的訓練、修行,逐步提升上來,很多情況是在展現我慢、展現自卑,你卻不知道;很多情況我們在展現瞋恨心、嫉妒心,我們自己覺察不到,因爲我們的心沒有開發。爲什麼「心行」(起心動念)覺察不到?爲什麼我們的潛意識覺察不到呢?因爲我們對于身體的覺察沒有開發,也就是「身念住」與「受念住」沒有開發,就沒辦法來到「心念住」的開發。

  一、「身念住」的開發

  禅宗一直強調「明心見性」,今天就跟大家講述這個方法。怎麼樣來到明心見性?第一、「身念住」一定要開發。在《阿含解脫道次第》這本書裏面有講到,「身念住」的開發,就是在日常工作、曆緣對境之中,請清楚覺察你當下動作明顯的地方,這是一個總原則。我們再加以細分,如果你正在走路,不要急急忙忙的一直沖動,走路也是在修行。走路的時候,清楚覺察自己當下正在走路,每一個腳步都清楚覺察;上下樓梯,也清楚覺察每一個腳步,我們的腳步是粗重、還是輕浮、還是柔軟,也要清楚覺察。我們在炒菜,也清楚知道自己正在炒菜的動作;正在切菜,也清楚知自己在切菜的動作。

  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就是要清醒明覺的活在當下,覺察你現在的動作,但是不要想說「這個好像太普通了吧?!太不神奇了!人家都講什麼玄中玄、秘中秘,你講的這些好像都太平凡了,沒什麼啊!…」事實上,最高深的方法,就是最普通的方法;最深奧的真理,沒有玄、沒有秘、沒有虛,都是很明顯如實的呈現在大家眼前。清醒明覺活在當下,清楚覺察當下動作,是非常有力、又快速,讓你醒過來的方法。佛陀、佛,就是覺醒者、覺悟者,怎麼樣覺醒過來?清醒明覺的活在當下,就是開始慢慢醒過來了。

  舉個例子,平常在流汗的時候,我們都是拿起毛巾擦汗,隨手抹一抹、擦一擦,然後就把毛巾放下,動作的過程都是很快速、又很粗魯。當口渴要喝開水,杯子一拿過來,然後咕噜咕噜就喝進肚子了。平常也是趕快要把一些事情做好,趕快准備一些鮮花,然後去供佛,趕快…,等一下就可以做早晚課,或是誦一些經,現在把這些事情趕快完成,然後就可以去打坐…,認爲誦經、做早晚課或是打坐,才叫做修行。當然,這是一個修行的階段是不錯,問題是你浪費了太多時間,而沒有活在當下、在修行。

  真正的修行,是在每個當下,事情沒有卑賤、神聖、高低之分,每一件事情都是神聖的,能夠重視喝開水的動作,當口渴想要喝開水,當伸手去拿水,也清楚覺察拿起的過程,包括要喝開水,在喝水的過程,也清楚覺察喝到口中,稍微品嘗一下,去感受茶水的甘露味。動作的過程,就可以活出生命的神聖,當你在喝開水,也可以喝出法界的莊嚴。如果懂得活在當下,清醒明覺做你當下的事情,每一件事情都會變成很神聖,因此不要小看每個當下的動作,每個當下的工作,都是在修行。如果你懂得要領,上班、開車也是在修行,走路也是在修行,我在掃地、洗衣服、洗澡…等工作,都是在修行啊!清醒明覺的活在每個當下,這樣點點滴滴的連貫起來,就會不斷一直醒過來、醒過來、醒過來。

  衆生最大的毛病,就在于很少把心安住在當下,我們的心常常跑到九霄雲外,想著遙遠的未來,想著遙遠的夢幻世界。當你的心、你的理想,都寄托在未來,你的現在、你的生命,就變成是「無明行」,就變成是虛幻過一生。還有另一種情況,就是常常活在過去的陰影,活在過去的包袱裏面,不斷在忏悔、忏悔,心靈背負著這麼多的沈重包袱,怎麼能夠灑脫自在、輕松自在?!不是說對我們的所作所爲不負責,真正能夠對我們現在的生命負責,才是真正的活過來,唯有現在能夠清醒明覺的活過來,你的生命意義才會成爲神聖。

  所以,要成爲覺悟者,最重要的第一個階段,就是活在當下。清楚的知道你在當下,所做的每一件事情,由「身念住」開始,由我們的動作,肢體語言開始覺察。在打太極拳,也清楚覺察我們的動作;要跳舞,也清楚覺察你的動作。記得!活在每一個當下,覺察你現在當下最明顯的動作,絕對不要小看這一個動作,這是邁向大徹大悟非常重要的切入點。如果這一點沒有扣住,後面的修行次第步驟就免談了,你沒辦法來到「明心」,因爲「心行」是更微細了。

  二、「受念住」的開發

  當身體的動作慢慢開發之後,再來是覺察我們的感受,第二個階段是「受念住」,就變成更微細了。包括更微細的感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當我們在責罵別人、瞋恨別人,當下就要清楚覺察自己的感受;能夠覺察我們的感受,會問問自己:這樣好不好受?當我們在責罵、在瞋恨、在生氣之時,事實上受害最大、細胞死最多的,是我們自己,如果能夠回來觀照我們的感受,就會覺得:「啊!我何必自找苦吃?!」所以,能夠覺察我們的感受,很多的觀念、態度都會逐漸在改變、改變…,而且也能夠進一步體會到衆生的感受,來到「將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要回來覺察到我們的感受,覺察到我們的心態,我們要的是什麼?我們希望別人尊重自己;同樣的,我們也應該尊重每一個人。所以,覺察我們的感受是非常重要,這是「受念住」的開發。我們能夠覺察自己的感受,包括說在嫉妒別人,當我們嫉妒心生起,心量會變狹窄,心胸沒有打開,自己會開心嗎?頂多只是臉笑、心不笑,皮笑、肉不笑,就會變成「奸笑」(哈哈!)因此,要回來覺察我們的感受,能夠如實覺察自己的感受,就能夠體諒對方的感受。當別人在責罵我們之時,我們的感受是如何?就可以知道當我們在罵別人之時,別人的感受又是如何?這些修行都是很實際、很實用。

  叁、「心念住」的開發

  「受念住」開發出來之後,因爲有身受的覺察,已經慢慢能夠活在當下,而且覺察力越來越微細了,這時才有可能進入到第叁階段「心念住」的開發,就更微細了。在《阿含經》提到,「心念住」要覺察的內容,包括有沒有貪心?有沒有瞋心?有沒有愚癡?有沒有汙垢、染汙、扭曲?我們的心是凝聚的、還是很散亂的?我們的心是很專心、還是很散亂?我們的心是自卑、還是貢高我慢?我們的心量是狹窄、還是心量很廣大?當下都要去覺察。我們現在有沒有魄力要修行?有沒有決心要修行?一樣要覺察。我們有沒有定力?你有定力,就可以扭轉境界;如果沒有定力,就是會被境界牽著鼻子走。我們有沒有解脫的決心、魄力?都是屬于「心念住」要覺察的。

  以上所講的重點,這些難道一定要躲在深山中,才能夠覺察嗎?難道一定要現出家相,才能夠覺察嗎?所以,修行是遍一切處,每天的曆緣對境,不管你在道場裏面,不管你在家庭裏面,或是在工作場合,一定多多少少都會呈現的,只是我們有沒有覺察到而已。或許你會認爲:這些與修行解脫有關系嗎?當然是有絕對的關系,否則空海不必在這裏饒舌,不必浪費大家的時間,關系就在于我們的心。一般來講,我們是處在無明的情況之下,對自己的心行、潛意識不了解,當有貪心、瞋心,嫉妒心、心量狹窄,我們覺察不到,總以爲我們是好人、是聖人,都以「正人君子」自居。當人我是非的沖突,都把自己界定爲:「我是好人,我是受害者,我是無辜的、我是受冤枉的,我是代表正義之師,我要獅子吼…」宗教與宗教之間的沖突就是這樣。

  所以,佛教一直強調我們要回來淨化心靈,如實看到我們內心裏面,有沒有貪、瞋、癡、我慢?我們有沒有心量狹窄?我們內心裏面的界線有多少?要清楚看到我們內心的二元對立,我們有沒有自卑?有沒有我慢?…只要有這些情況,都表示我們還沒有真正了悟真理實相,都表示我們或多或少還處在顛倒夢想的世界。如果真正了悟真理實相,這些情況都會沒有了,而來到我們的清淨本心,亦即恢複本來面目,回到我們沒有汙染、沒有汙垢,很純淨的心靈品質。包括有沒有受汙穢、有沒有染汙、有沒有扭曲?都要覺察到,然而這是潛意識裏面很微細的部份,想要覺察到這些,通常要經過一段期間的聞、思,再加上有個專修的道場,經過幾天的用功,開發我們的覺性,在很單純的情況之下,讓我們一心一意的深入用功,開發我們的潛能,開發我們的潛意識。因此,「心念處」的開發,通常要有一段期間的專修。

  但是,你們不要認爲說這樣自己就沒希望了,現在的基礎就要先打好,如果你現在就很膚淺、很粗糙的過生活,就算有因緣排除一些困難,讓你參加禅修,你也靜不下來,坐在禅堂裏,也是坐如針氈、坐不下,一顆心一樣心猿意馬到處跑。所以,不要小看我們每天的修行,每天都抽出一點時間,讓自己能夠聞、思。如果有因緣、覺得不錯,每天至少抽出一個小時到二個小時,聽聞解脫道的一系列課程;每天再抽出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來打坐。這樣一個月、叁個月下來,就會有明顯的進步,絕對功不唐捐,你點點滴滴的用功、水到渠成,就會來到第四個階段「法念住」。

  四、「法念住」的開發

  「法念住」就是見法,也就是開悟,「明心」是第叁個階段,第四個階段的「法念住」,就是開悟、見法。只要前面的基礎有了,就自然水到渠成,處處就能夠見法、開悟,都會一直的醒過來、醒過來,遠離顛倒夢想。這些都是真實、可修、可證、可達、不玄、不虛,需要大家腳踏實地,一步一腳印去做、去練習,只要你肯願意這樣做,沒多久就會證明空海所言不虛。

  

  

《修行次第簡介》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