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念佛法門(一)
空海(惟傳法師)
*前言
學佛要學習到佛法的真精髓,不是只學到皮毛而已。大家以透過「念佛」的方法,逐步深入經典、深入經藏,體悟「無上甚深微妙法」,一樣可以打開智慧眼、可以「見法」。因此,《阿彌陀經》有提到我們要生淨土,必須具足哪些因緣呢?不得少善根、福德、因緣。
然而,「善根」要怎麼培養出來呢?必須透過不斷聞、思,多多聽聞佛法,假如我們不會的、不懂的,就要虛心學習、虛心請教,智能就會不斷開發出來,「善根」就會日漸增長。就像一棵菩提苗,必須多用愛心、耐心去澆灌,智慧種子才會不斷成長、開花、結果。「善根」是需要透過大家的努力,不斷深入聞思。
至于「福德」呢?平常就發願跟衆生廣結善緣,只要能力所及、做得到,我們都大慈大悲憫衆生,慈悲善待一切衆生,包括一樣要好好善待我們的家人。我們一般很容易對別人慈悲,卻很不容易對自己的家人慈悲,但是學佛之後,我們要改變過來,不只是對別人慈悲,對自己的家人更要慈悲。如果我們只能夠對別人慈悲,對自己的家人卻不慈悲,就像是到外面做善事、幫助別人,當回到家裏,先生念妳、罵妳,講妳本末顛倒、沒有照顧好好家庭,一天到晚往外跑…,于是妳就馬上生氣,認爲他不體貼妳、不支持妳,他沒有慈悲心,妳是去行菩薩道,他怎麼可以指責妳?!…然後回家跟他吵架,認爲家人太不慈悲、太不好了…,這樣就是欠缺慈悲心對待家人。
我們想要修行是很好,但是不要爲了自己修行而讓更多人受苦。所以,我們學佛要善待自己,一樣也要善待家人,以及善待一切衆生,學習佛陀的大慈大悲,更重要是開發出佛陀大慈大悲、大雄大力的智慧。今天大家念佛的目的是爲了什麼?你說要往生極樂世界,再來的目的又是什麼?最終的目的都是爲了成佛,不管你從任何法門深入,從「念佛法門」進去也好,大家最終的目的都是想要成佛啊!
成佛,不是很虛、不是很玄。「成佛」是成爲一位覺悟者,佛陀就是一位覺悟者。覺悟什麼?覺悟宇宙的真理實相,體證「叁法印」、「四聖谛」。當你真正徹證「叁法印」、「四聖谛」,就能夠成爲一位大徹大悟的人,就能夠遠離顛倒夢想。然而,講起來很簡單,說簡單、很簡單,說困難、也很困難,如果你的心沒有澄靜下來,去好好聽聞佛法;沒有好好正思維,就很難真正了悟真理實相。
如果願意跟著隨佛陀的腳步,一步一腳印去聞、思、修、證,這一生這一世要見法、開智慧,要大徹大悟成爲一位覺醒者,並不困難!因爲佛陀本身就是這樣走過來,也是告訴我們:只要願意一步一腳印去做,大家一樣都有機會,衆生跟佛陀也都是完全平等,只要願意去做、願意去播種、願意去耕耘,一樣可以得到很豐盛的收獲。
在《阿彌陀經》一樣有講到,就算你往生極樂世界、淨土世界,還是一樣要聽聞「四念住」、「四神足」、「四正勤」、「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這些合起來就是「卅七道品」。《阿彌陀經》一樣跟我們清楚交代,成佛的必經之路一定要修「卅七道品」,好好體悟、實踐「卅七道品」。然而,在我們現在這個世間、地球,只要有心找法、要聽聞,一樣可以聽聞到「卅七道品」的解析。
當你具備正知正見,再依著佛陀所講的次第步驟,一步一腳印去修、去證,透過「卅七道品」的聞思消化與實修實證,就可以親證「無上甚深微妙法」而大徹大悟。所以,「卅七道品」是必修的一門功課,要修完、要及格,才能夠「成佛」,成爲大覺悟者。如果我們今天有因緣提前修習這科學分,越早把這一門學分修好、修及格、修畢業,不是更好嗎?不一定要等到未來才去修這門學分啊!
如果在學校裏面,這門學分沒有修及格,以後還是要補修、還是要補聽,還是要補上這門課程。但是,如果大家越早把這門課程修好、修及格,就能夠越早畢業,不是越好、越快樂、越輕松嗎?所以,我們要了解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腳踏實地的播種,一定能夠得到善的果實。你要成佛,現在就點點滴滴播種成佛的種子,現在大家好好「念佛」,把心靜下來之後,進一步來到「正思惟」。
「念佛」是讓我們這一匹心猿意馬、動蕩不安的心,能夠安靜下來、甯靜下來,可以去除我們很多的煩惱。但是,當我們的身心澄靜下來之後呢?進一步要來到「正思惟」,以甯靜的心來聽聞佛法,建立正知正見。當你有了正知正見,透過「正思惟」好好體悟,這樣就能夠開悟。這是勉勵大家,我們真的要把「念佛」的意義發揮出來。
*「念佛」的原始意義--
在二千五百年前,釋迦牟尼佛所講的「念佛法門」,有其念佛的深義,在原始佛法《阿含經》裏面,記載一段佛陀對于「念法法門」的開示,是臺灣佛光版出版的《阿含經》「雜阿含」923經,大正藏版是931經。
「何等六念?謂聖弟子念如來事-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聖弟子如是念時,不起貪欲纏,不起瞋恚、愚癡心,其心正直。得如來義,得如來正法,于如來正法、于如來所得隨喜心;隨喜心生已,歡悅;歡悅已,身猗息;身猗息已,覺受樂;覺受樂已,其心定;心定已,彼聖弟子于凶崄衆生之中,無諸罣礙,入法流水,乃至涅槃」。
佛陀開示「六念法門」,第一是「念如來事」,「念如來事」就是念佛,「如來」就是佛,早期佛陀引導弟子念佛的法門是怎麼樣進行呢?亦即怎麼進行「念佛」呢?你們要好好體會佛陀十個法號、十個名號的深義,體會「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聖弟子如是念時」。當你如此「憶念」佛陀的時候,就不起貪欲纏,不起瞋恚、愚癡心,你的心就會正直,得如來義,得如來正法,于如來正法、于如來所得隨喜心;隨喜心生已,就會歡悅。歡悅之後,就會身猗息;身猗息已,覺受樂;覺受樂已,其心定;心定已,彼聖弟子于凶崄衆生之中,無諸罣礙,入法流水,乃至涅槃。
這是佛陀在《阿含經》開示有關于如何進行念佛,是最初、最原始的一個「念佛法門」,佛陀強調:各位修行人啊!在修行的過程中,假如你們心裏還有痛苦、還有煩惱、還有不安,就可以采用這種「念佛法門」。所謂「八萬四千法門」,佛陀開示過很多種修行方法,其中「念佛」也是一個方法、法門。如果你們覺得有需要,或是心志比較薄弱,或是痛苦、煩惱、不安,這時候可以采用「念佛法門」。
如何進行念佛?
*佛陀的第一個名號-「如來」
怎麼「憶念」呢?如何進行「念佛」?第一,你要念「如來」。「如來」就是「佛」。事實上,「念佛」的深義,就是要我們體會佛陀能夠做到什麼樣的功德?能夠展現出怎麼樣的心靈質量?「念佛」是要憶念這樣的一位聖者,憶念這樣的一位聖人,然後我們向他看齊、學習。講更白話一點,原始佛法的「念佛」觀念,就是鼓勵大家「見賢思齊」。
如何「見賢思齊」呢?大家要好好去體會佛陀展現出來的幾種特征,有哪些特征呢?第一就是「如來」。什麼叫做「如來」呢?「如來」就是如同萬事萬物的本來面目,來看清真理實相,來看清萬事萬物。講這一句話好像很簡單,事實上卻是很深奧,衆生的心總是彎彎曲曲,衆生的心總是凹凹凸凸,總是沾染著很多的汙垢,于是拿著一面凹凹凸凸的「心鏡」在看世間。
就像是戴著一付藍色的眼鏡在看,于是覺得這個世間都是藍色的,當別人跟你講說這個世間不是藍色的,而是彩色的,你卻不相信、不以爲然,因爲你是一直戴著深藍色的眼鏡在看世間,認爲這個世間就是藍色的。也有的人是戴著黃色的眼鏡在看世間,所以就認爲這個世間都是黃色的。當你是戴綠色的眼鏡呢?就會認爲這個世間全部是綠色的。
如果你的「心鏡」是凹凹凸凸、充滿著汙垢,就覺得這個世間是充滿著汙垢;你的心凹凹凸凸不平,看這個地就不會平坦。所以,一般衆生在看事情,是沒有如同萬事萬物的本來面目看待它,而是戴著扭曲的「心鏡」,這一面心是如同眼鏡的「鏡」,像是鏡子的「鏡」,是帶著凹凸的心境在看這個世間,是帶著染汙扭曲的心在看這個世間,于是看出來的「相」是扭曲的、不是實相,就叫做不是「如來」,而是凡夫。
「如來」是什麼呢?就是能夠如同萬事萬物的本來面目來看清它、來了解它。「如來」是如其本來,如同萬事萬物的本來面目來看清它,不染汙、不扭曲,沒有冤枉、毋枉毋縱,這是第一層意義。
我們說要念佛、念佛,就是要把心澄靜下來,去體會佛陀展現出「如來」的德性,以一個沒有染汙、沒有扭曲的心來看這個世間。當我有貪、瞋、癡,這一面心鏡就是汙垢的,很多事情的判斷就是錯誤的、扭曲的。當我們能夠體會、發現這樣是不對的,這時候就會生起慚愧心,就會想要去學習佛陀那種沒有汙垢、沒有染汙、沒有扭曲,以一面很平靜、很幹淨的心,很客觀、很如實的心,去看清這個世間。這樣就能夠學到真正「念佛」的深義,亦即「意念」佛陀、「意念」那些聖者的深義,就是「見賢思齊」。
*佛陀的第二個名號-「應供」
第二,「念佛」的第二層意義是要體會「應供」,在經典裏面是講「應」,事實上是「應供」,它的原音就是阿羅漢,阿羅漢是音譯,就是「應供」的意思。佛陀本身也自稱阿羅漢,是後世的人才在分辨佛陀跟阿羅漢的差別。如果大家真的要爲解脫而來,就不要在那裏見诤,而是要好好體會:爲什麼佛陀能夠理所當然接受世間的供養?而我卻還沒有資格呢?
因爲佛陀成爲一位無私無我、大慈大悲的聖者,沒有任何私心,他的起心動念、念念爲衆生,而且佛陀本身成就阿羅漢、成就佛陀,是來到沒有貪心、沒有瞋心、沒有愚癡、沒有…
《原始念佛法門(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