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念佛法门(一)
空海(惟传法师)
*前言
学佛要学习到佛法的真精髓,不是只学到皮毛而已。大家以透过「念佛」的方法,逐步深入经典、深入经藏,体悟「无上甚深微妙法」,一样可以打开智慧眼、可以「见法」。因此,《阿弥陀经》有提到我们要生净土,必须具足哪些因缘呢?不得少善根、福德、因缘。
然而,「善根」要怎么培养出来呢?必须透过不断闻、思,多多听闻佛法,假如我们不会的、不懂的,就要虚心学习、虚心请教,智能就会不断开发出来,「善根」就会日渐增长。就像一棵菩提苗,必须多用爱心、耐心去浇灌,智慧种子才会不断成长、开花、结果。「善根」是需要透过大家的努力,不断深入闻思。
至于「福德」呢?平常就发愿跟众生广结善缘,只要能力所及、做得到,我们都大慈大悲悯众生,慈悲善待一切众生,包括一样要好好善待我们的家人。我们一般很容易对别人慈悲,却很不容易对自己的家人慈悲,但是学佛之后,我们要改变过来,不只是对别人慈悲,对自己的家人更要慈悲。如果我们只能够对别人慈悲,对自己的家人却不慈悲,就像是到外面做善事、帮助别人,当回到家里,先生念妳、骂妳,讲妳本末颠倒、没有照顾好好家庭,一天到晚往外跑…,于是妳就马上生气,认为他不体贴妳、不支持妳,他没有慈悲心,妳是去行菩萨道,他怎么可以指责妳?!…然后回家跟他吵架,认为家人太不慈悲、太不好了…,这样就是欠缺慈悲心对待家人。
我们想要修行是很好,但是不要为了自己修行而让更多人受苦。所以,我们学佛要善待自己,一样也要善待家人,以及善待一切众生,学习佛陀的大慈大悲,更重要是开发出佛陀大慈大悲、大雄大力的智慧。今天大家念佛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你说要往生极乐世界,再来的目的又是什么?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成佛,不管你从任何法门深入,从「念佛法门」进去也好,大家最终的目的都是想要成佛啊!
成佛,不是很虚、不是很玄。「成佛」是成为一位觉悟者,佛陀就是一位觉悟者。觉悟什么?觉悟宇宙的真理实相,体证「三法印」、「四圣谛」。当你真正彻证「三法印」、「四圣谛」,就能够成为一位大彻大悟的人,就能够远离颠倒梦想。然而,讲起来很简单,说简单、很简单,说困难、也很困难,如果你的心没有澄静下来,去好好听闻佛法;没有好好正思维,就很难真正了悟真理实相。
如果愿意跟着随佛陀的脚步,一步一脚印去闻、思、修、证,这一生这一世要见法、开智慧,要大彻大悟成为一位觉醒者,并不困难!因为佛陀本身就是这样走过来,也是告诉我们:只要愿意一步一脚印去做,大家一样都有机会,众生跟佛陀也都是完全平等,只要愿意去做、愿意去播种、愿意去耕耘,一样可以得到很丰盛的收获。
在《阿弥陀经》一样有讲到,就算你往生极乐世界、净土世界,还是一样要听闻「四念住」、「四神足」、「四正勤」、「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这些合起来就是「卅七道品」。《阿弥陀经》一样跟我们清楚交代,成佛的必经之路一定要修「卅七道品」,好好体悟、实践「卅七道品」。然而,在我们现在这个世间、地球,只要有心找法、要听闻,一样可以听闻到「卅七道品」的解析。
当你具备正知正见,再依着佛陀所讲的次第步骤,一步一脚印去修、去证,透过「卅七道品」的闻思消化与实修实证,就可以亲证「无上甚深微妙法」而大彻大悟。所以,「卅七道品」是必修的一门功课,要修完、要及格,才能够「成佛」,成为大觉悟者。如果我们今天有因缘提前修习这科学分,越早把这一门学分修好、修及格、修毕业,不是更好吗?不一定要等到未来才去修这门学分啊!
如果在学校里面,这门学分没有修及格,以后还是要补修、还是要补听,还是要补上这门课程。但是,如果大家越早把这门课程修好、修及格,就能够越早毕业,不是越好、越快乐、越轻松吗?所以,我们要了解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脚踏实地的播种,一定能够得到善的果实。你要成佛,现在就点点滴滴播种成佛的种子,现在大家好好「念佛」,把心静下来之后,进一步来到「正思惟」。
「念佛」是让我们这一匹心猿意马、动荡不安的心,能够安静下来、宁静下来,可以去除我们很多的烦恼。但是,当我们的身心澄静下来之后呢?进一步要来到「正思惟」,以宁静的心来听闻佛法,建立正知正见。当你有了正知正见,透过「正思惟」好好体悟,这样就能够开悟。这是勉励大家,我们真的要把「念佛」的意义发挥出来。
*「念佛」的原始意义--
在二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佛所讲的「念佛法门」,有其念佛的深义,在原始佛法《阿含经》里面,记载一段佛陀对于「念法法门」的开示,是台湾佛光版出版的《阿含经》「杂阿含」923经,大正藏版是931经。
「何等六念?谓圣弟子念如来事-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圣弟子如是念时,不起贪欲缠,不起瞋恚、愚痴心,其心正直。得如来义,得如来正法,于如来正法、于如来所得随喜心;随喜心生已,欢悦;欢悦已,身猗息;身猗息已,觉受乐;觉受乐已,其心定;心定已,彼圣弟子于凶崄众生之中,无诸罣碍,入法流水,乃至涅槃」。
佛陀开示「六念法门」,第一是「念如来事」,「念如来事」就是念佛,「如来」就是佛,早期佛陀引导弟子念佛的法门是怎么样进行呢?亦即怎么进行「念佛」呢?你们要好好体会佛陀十个法号、十个名号的深义,体会「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圣弟子如是念时」。当你如此「忆念」佛陀的时候,就不起贪欲缠,不起瞋恚、愚痴心,你的心就会正直,得如来义,得如来正法,于如来正法、于如来所得随喜心;随喜心生已,就会欢悦。欢悦之后,就会身猗息;身猗息已,觉受乐;觉受乐已,其心定;心定已,彼圣弟子于凶崄众生之中,无诸罣碍,入法流水,乃至涅槃。
这是佛陀在《阿含经》开示有关于如何进行念佛,是最初、最原始的一个「念佛法门」,佛陀强调:各位修行人啊!在修行的过程中,假如你们心里还有痛苦、还有烦恼、还有不安,就可以采用这种「念佛法门」。所谓「八万四千法门」,佛陀开示过很多种修行方法,其中「念佛」也是一个方法、法门。如果你们觉得有需要,或是心志比较薄弱,或是痛苦、烦恼、不安,这时候可以采用「念佛法门」。
如何进行念佛?
*佛陀的第一个名号-「如来」
怎么「忆念」呢?如何进行「念佛」?第一,你要念「如来」。「如来」就是「佛」。事实上,「念佛」的深义,就是要我们体会佛陀能够做到什么样的功德?能够展现出怎么样的心灵质量?「念佛」是要忆念这样的一位圣者,忆念这样的一位圣人,然后我们向他看齐、学习。讲更白话一点,原始佛法的「念佛」观念,就是鼓励大家「见贤思齐」。
如何「见贤思齐」呢?大家要好好去体会佛陀展现出来的几种特征,有哪些特征呢?第一就是「如来」。什么叫做「如来」呢?「如来」就是如同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来看清真理实相,来看清万事万物。讲这一句话好像很简单,事实上却是很深奥,众生的心总是弯弯曲曲,众生的心总是凹凹凸凸,总是沾染着很多的污垢,于是拿着一面凹凹凸凸的「心镜」在看世间。
就像是戴着一付蓝色的眼镜在看,于是觉得这个世间都是蓝色的,当别人跟你讲说这个世间不是蓝色的,而是彩色的,你却不相信、不以为然,因为你是一直戴着深蓝色的眼镜在看世间,认为这个世间就是蓝色的。也有的人是戴着黄色的眼镜在看世间,所以就认为这个世间都是黄色的。当你是戴绿色的眼镜呢?就会认为这个世间全部是绿色的。
如果你的「心镜」是凹凹凸凸、充满着污垢,就觉得这个世间是充满着污垢;你的心凹凹凸凸不平,看这个地就不会平坦。所以,一般众生在看事情,是没有如同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看待它,而是戴着扭曲的「心镜」,这一面心是如同眼镜的「镜」,像是镜子的「镜」,是带着凹凸的心境在看这个世间,是带着染污扭曲的心在看这个世间,于是看出来的「相」是扭曲的、不是实相,就叫做不是「如来」,而是凡夫。
「如来」是什么呢?就是能够如同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来看清它、来了解它。「如来」是如其本来,如同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来看清它,不染污、不扭曲,没有冤枉、毋枉毋纵,这是第一层意义。
我们说要念佛、念佛,就是要把心澄静下来,去体会佛陀展现出「如来」的德性,以一个没有染污、没有扭曲的心来看这个世间。当我有贪、瞋、痴,这一面心镜就是污垢的,很多事情的判断就是错误的、扭曲的。当我们能够体会、发现这样是不对的,这时候就会生起惭愧心,就会想要去学习佛陀那种没有污垢、没有染污、没有扭曲,以一面很平静、很干净的心,很客观、很如实的心,去看清这个世间。这样就能够学到真正「念佛」的深义,亦即「意念」佛陀、「意念」那些圣者的深义,就是「见贤思齐」。
*佛陀的第二个名号-「应供」
第二,「念佛」的第二层意义是要体会「应供」,在经典里面是讲「应」,事实上是「应供」,它的原音就是阿罗汉,阿罗汉是音译,就是「应供」的意思。佛陀本身也自称阿罗汉,是后世的人才在分辨佛陀跟阿罗汉的差别。如果大家真的要为解脱而来,就不要在那里见诤,而是要好好体会:为什么佛陀能够理所当然接受世间的供养?而我却还没有资格呢?
因为佛陀成为一位无私无我、大慈大悲的圣者,没有任何私心,他的起心动念、念念为众生,而且佛陀本身成就阿罗汉、成就佛陀,是来到没有贪心、没有瞋心、没有愚痴、没有…
《原始念佛法门(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