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習禅定(惟傳法師)

  修習禅定

  1.概 說

  再跟大家介紹禅定方面。我們上次九天的禅修已經有介紹過,現在再把重點跟大家提醒一下,讓大家在禅定方面能夠更具體的掌握。你有禅定的基礎,你就會有止觀的智慧。禅定方面千萬不要落入在世間法的定,這是一再提醒大家的。世間法的禅定是在各種禅相、禅姿、感應、加持、神通……上面繞,以及在打坐的姿勢、時間的長久、氣動這方面比較。世間法的禅定,你越修你的心會越僵硬;當你修定有成,你的我慢也會越大。所以世間法的禅定,不管你能夠入多深的定;不管你能入四禅八定,或是四禅九定,都一樣啊!你的苦、你的煩惱都還沒有斷除,你還是在苦海裏面,你的人生還是苦啊!

  佛陀所跟我們講的解脫法的禅定,那是出世間法的禅定。這個禅定是讓我們的心甯靜、清淨下來。原來我們的心那是動盪不安的。你動盪不安的話,你的心就會有許多的波折、皺折。這樣,你怎麼能夠照見實相呢?所以禅定主要就是讓我們的心甯靜下來、澄清下來、澄靜下來。當你的心靜下來,如同一面明鏡的時候,萬事萬物的本來面目,它就會如實的呈現在你的眼前;法界的實相、你身心的實相,它就會自然地呈現出來。那就是契入無爲啊!“法”,它是本來就存在的,不是你去造作、想像才出來啊!所以你現在要做的只是把心靜下來,讓法流穿流而過。

  這第一、二天的功夫,都是讓你的身心能夠安頓下來、甯靜下來。如果你能夠熟練初禅五支的話,那後面的二禅、叁禅、四禅,你就可以很順利地進入,五定到八定也是如此。今天先跟大家介紹初禅,只要初禅你會了,二、叁、四禅你就會進入。明後天會陸續跟大家介紹活生生的五定、八定這些。出世間法的禅定,不是坐在那裏枯坐的那個禅相的禅定。出叁界也不是在打坐之中入深定,才算入叁界、出叁界。不是這樣啊!我們這次禅修會跟大家介紹活生生的叁界。你要怎麼樣看到活生生的叁界,然後能出又能入呢?往後幾天會陸續跟大家介紹,但你的心是要越甯靜,越淨化,你才能夠體會得到。

  2.世間法的禅定——尋、伺、喜、樂、一心

  現在先跟大家介紹尋、伺、喜、樂、一心的初禅。尋,就是找尋一個目標、找尋一個所緣,讓我們這個動盪不安、心猿意馬到處飄盪的這個心猴,讓它能夠安靜下來。你要讓它安靜下來,就要有一個方法,它才能夠定下來。而佛陀跟我們介紹最方便、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出入息法。事實上,出入息法以及身念住方面的應用,都能夠很快的讓你的心安定下來。所以不管是在禅堂內的靜坐,或是禅堂外的經行,這些都是讓你能夠好好的尋、伺;讓你的心能夠找到一個很不錯的所緣,然後安靜、安定下來。當你的心能夠安止在這個出入息上,或是在那個動作上,而且又懂得放松的技巧,你的喜禅支、樂禅支就會很自然的産生。

  如果你用的方法不正確,有所求或是繃緊、僵硬的話,你的身體會僵硬,心也會僵硬。那個有所求就是僵硬;你急著要成就什麼,也都是你心的僵硬。心僵硬的話,你的喜禅支、樂禅支就不會出來。縱然有時候會有一些很舒服的覺受,那個覺受也是因爲你用練氣功、練功夫把它練出來的。那不是自然的!如果是自然的喜禅支、樂禅支,你只要一靜下來,一放松,明覺度夠的時候,你的身心、你的身體,當下它就一直在波動、脈動;即使很微細的脈動,你都可以覺察到。當你很放松又覺察到那很微細的脈動,那個喜禅支、樂禅支它就會自然生出來。你能夠一心一意的在呼吸或是動作上面;在那個所緣上面系住,尋、伺、喜樂、一心俱足的話,這樣,你就能夠算是進入初禅。

  當你能夠進入初禅,粗的禅支——尋、伺慢慢的放下,而那個放下也是自然的過程。本來你是有用力刻意的找尋、拉扯,那是因爲你的心很容易跑掉,常常東奔西跑。一開始,通常你都要不斷地把它拉回來,但拉回來沒有多久,它又跑掉了;跑掉之後,當你覺察到的時候,又要把它拉回來。所以一開始你的心沒辦法安住在當下,你通常都要不斷的尋、伺,把跑掉的心找回來,安住在所緣上面。當你慢慢的習慣了,有定力了,你不用再刻意地去尋、伺了,它已經是常常清醒明覺的活在當下。這時候,尋、伺的功夫就可以放下。放下尋、伺,你內心只是喜悅、安樂、詳和、一心。這就是進入二禅。當你能夠進入二禅,後面會越來越微細,你就自然能進入叁禅、四禅。在《阿含解脫道次第》這本書裏面有跟大家講過,對大家開發智慧、斷結、證果,最有益助的是覺、觀、喜、樂、一心的初禅。

  3.出世間法的禅定——覺、觀、喜、樂、一心

  現在就跟大家介紹覺、觀、喜、樂、一心,從出入息當下,就可以切入見法,止觀雙運。如果你不懂得出世間法的止觀雙運,你的出入息會只是世間法的禅定。它可以引導你入深定,是不錯!但是你不容易開發智慧出來。所以真正能夠開發智慧的是覺、觀、喜、樂、一心。而其中最重要的步驟就在覺、觀,有覺、有觀。在出入息方面,你怎麼樣做有覺、有觀呢?本來我們只是看著呼吸的進出、收縮、膨脹。其實這只是一個覺性的開發;事實上,你要有觀,這個觀是在一吸一呼的當下,你就要去體會無常的法印——一吸,你的身體補充新的風界元素進去了;一呼,你的身體又排除出一些舊的風界元素了。一吸一呼你身體裏面的風界元素,它是不斷地在流動、變化;一吸一呼它都在告訴你無常法印啊!

  有時候你可以憋著氣不呼吸,看你能夠憋多久。你憋不到一分鍾你就會很難受了啦!你要深刻具體的去體會:“這個呼吸不是我所能決定的啊!”你的呼吸是你身體的衆生在決定,而你的呼吸跟整個法界的關系又是密不可分啊!你的呼吸不是“我”在決定。所以包括一吸一呼,你都要去體會“無我”——你連自己的呼吸,你都沒辦法掌控、都沒辦法主宰啊!你這個“我慢”能夠主宰得了自己的呼吸嗎?“我慢”它是沒辦法主宰呼吸啊!一吸一呼——當你吸氣的時候,就好像你抓了很多東西進來,你能夠抓著不放嗎?你能夠讓氣息不要動嗎?你能夠讓無常的法流不要流動、不要變化嗎?當你吸飽氣之後,你憋著看看你能憋多久?沒多久,那些氣還是要沖出去的。所以在一吸一呼的當下,你要去體會“無我”——無我的法印。因爲“我”做不了主,“我”沒辦法主宰、掌控呼吸。

  再來,再去體會如果沒有大自然的空氣、沒有法界的空氣,我怎麼呼吸呢?我這個氣是從哪裏來的呢?如果不是大自然提供給我們這些新鮮的氧氣、空氣,我怎麼能夠呼吸呢?我怎麼能夠活著呢?所以在一吸一呼裏面,你都要深刻地去體會,你跟整個法界完全密不可分的關系啊!沒有法界的支撐、沒有法界的養育,我怎麼能夠活著?不要以爲說修行成佛、修行證果,他就能夠飛天鑽地,就可以不需要這個大地;就可以不要呼吸。沒有那回事啦!不管他是解脫者;不管他修行境界多高,還是一定是要仰賴這整個法界、整個大自然,他才能夠存在啊!

  真正的解脫者,那是回歸法界、回歸大自然啊!充滿著感恩,那裏面是沒有我是、我能、我慢啦!所以在一吸一呼裏,你都要有覺、有觀。當你體會越深,你的法喜就會不斷的湧現啊!喜禅支就會出來,而這樣的法喜它會不斷的持續;樂禅支也會自然的出來,自然而且又會持續。不管你在打坐中,或在漫步經行中,那個喜樂,它都會一直的湧現。所以大家從一吸一呼裏,要去體悟無常、體悟無我;一吸一呼,它一樣可以協助你見法。這就是覺、觀、喜樂、一心的初禅。

  4.體悟無爲無修

  再來,就是當你在動作的時候,要清楚地覺察你現在的動作,做什麼事情,你都很全然的去做。記得!每一個過程都是目的,你要把目的跟過程結合在一起,當下就是全然的承擔。你不要想說我幾天之後,我才能夠證悟到什麼,我必須要得到什麼、看到什麼,那才算。其實不然,你能夠安住在當下的話,你處處都是見法、處處都可見法。所以要全然的活在每個當下,做什麼事情都全然的去做——打坐,就很全然的一心一意的去打坐;經行,就一心一意的去經行。這個一心一意裏面,都有未到地定以及初禅的定力喔!包括你要吃飯也是一樣,清醒明覺一心一意的吃飯;要洗澡、要上廁所,一樣都是全然的活在當下清醒明覺。包括說如果你當下很昏沈想睡覺的話,好吧!你就一心一意的睡覺,全然的接受,不要拉扯;身心疲憊需要休息,你就讓它休息。如果昏沈、疲憊而想休息,你又在那裏拉扯的話,那你的生命都挫耗掉了。

  禅宗有一句話“饑來則飯,倦則眠”,對治饑餓最好的方法就是吃飯。對治饑餓的方法,我嘗試過很多,唸佛、持咒……都沒有效。我再怎麼樣禮佛、求佛,我的饑餓還是存在;我再請十方佛菩薩加持,我的饑餓還是存在;我再怎麼畫餅充饑,饑餓還是存在;我再怎麼想像吃很多豐富的大餐,饑餓還是存在啊!所以修行最真實、最純樸的就是面對現實來解決問題。我不用掩飾,不必去造作說我很厲害——肚子餓了在那裏唉唉叫——我想像一下就不會餓了嗎?返璞歸真啊!該吃飯的時候就吃飯,疲倦要睡覺的時候,你就讓它休息,因爲我也嘗試過啊!當我身心疲倦,我用各種方法去對治都沒有效,或者都只是一些暫時的舒解。對治昏沈、對治疲倦最好的方法,就是一心一意的睡覺。不容易呀!你不要,讓你睡覺的時候,你又在那裏拉扯,睡得不安,不好意思睡。如果你能夠全然的去做,你的生命品質會不一樣啊!你會過得很真實,活得很真實。

  所以禅宗所講的“饑來則飯,倦則眠”。那不是懈怠,那是整個修行十八般武藝全部都玩過了,最後發現還是要回歸自然,返璞歸真啦!當你精神好的時候,你才能夠真的很全然放松地止觀雙運,不造作、不用力;你才能夠見到自然而真實的法。這時候呢?大自然的法流它也會如實的穿流而過,穿流你那柔軟的身心。所以修行你會從原來很作意、很造作的這種情況,因爲慢慢的體會而走在中道上、走在實相上,慢慢的會返璞歸真,到後來那是來到無修、無證、無所得,無修之修啊!這些都是要大家認真的去做;做了之後,再調整。

  你要到達無修,一定要經過有修;你沒有透過這些有修有爲,你沒辦法體悟無修無爲。現在大家繼續用功,把初禅這些要能夠熟練,你能夠做多少就算多少,不要去跟別人比較。再來,就是把名色分界慢慢地開發出來——清醒明覺。這兩天是讓大家開發覺性,再來第叁天,會跟大家分享“永嘉大師證道歌”,讓大家把整個聞、思、修、證融貫一體。

  

《修習禅定(惟傳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