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觀意識之流
剛才從大家打坐的姿態跟臉相,尤其你的臉相都會如實的告訴我,你內心現在的狀況。你的內心如果還有苦,你的臉孔就有苦相;你的內心如果還沒有找到安詳、還沒有自在,你的臉孔也會顯露出來;你如果很用力,你的臉孔也會顯現出用力的表情。當然這也是需要大家實際去曆練、實際的去做,慢慢的調整,你才能夠走在中道上;但你要知道自己的不足在哪裏。要知道喔!你還沒有大安心、大自在的話,你的臉孔沒辦法呈現出真正的詳和,所以你有不足的地方,你就要不斷的虛心地學習。實修實證這條路是需要大家自己走出來,你真的要去做,如實面對自己的不足;如實面對自己的苦;如實面對自己的不安。實際去修之後,你才能夠更深層的發現自己的不足。有問題可以來小參,我會再告訴你逐步深入的方法,讓你能夠很具體的改變、改進。
現在跟大家講如何體驗到意識之流。身念住方面,大家都紮紮實實的在做了;心念住方面,昨天也跟大家提過。但要怎麼樣切入心念住,也就是說名色分界智,要做出來、要體驗出來,不容易啊!你不要只是在名相上,你要真正的把名色分界做出來,真正的體悟到、看到心念;看到念頭。這個功夫如果你沒有做出來的話,你沒辦法看到你貪、瞋、癡的展現啦!你都只是在火車後面跟著追、跟著跑。貪、瞋、癡、我慢深層的結,那是非常微細的啦!你內心在二元對立的世界裏,我是很清楚的。但是你常常被無明遮障,不容易覺察到,也常常不以爲然啊!如果你的觀察細膩度還不夠的話,我要直接跟你講,你也不相信,也不以爲然。所以你要如實回來反觀自己、照見自己,你真的心的細膩度夠、柔軟度夠,我才能夠具體的跟你講,你現在卡在哪裏,怎麼樣去突破,這些都騙不了人的。你不要以爲說:“我聞思很夠了,我是老參、我是老修行,這些我可以不用了,我現在可以直接跳到空。”你跳到空,但是如果你還有貪、瞋、癡;還有嫉妒心;還有我慢,那你在空裏面浸泡再久,還是不能解脫自在。遇到境界,你還是會起貪、起瞋啊!所以這些心念住的功夫,大家要好好地把它紮紮實實地做好。
現在大家可以睜開眼睛,如果你能夠掌握到,那沒關系,你可以不用看。如果你還沒有確確實實的體驗到那個意識之流、起心動念的話,那我們現在來做一些動作讓大家比較容易體會。我現在先做經行方面的動作,我的手代表你的腳,在經行的時候,我們平常都是“提、移、落、觸”。一開始,我們是先有指令,意念在先,身體才跟在後面動作。這是一個過程。你這樣的慢動作,能夠清楚地覺察到是有意念在前引導,身體才跟著在後面動作。當你比較快的經行,或是平常曆緣對境比較快的時候,你才能夠清楚地覺察到你當下的腳步——左右、左右。所以慢動作方面,不要忽略了,要紮紮實實的做。
你能夠清楚地覺察你當下的動作,那是一種身念住。但是現在我們不是光只清清楚楚的知道當下的動作就好了,如果光只是清楚覺察到當下的動作——舉手投足這些,那還是在身念住、受念住方面。現在我們要更深入的去看到你那個心念住——你的起心動念;看到“喔!原來我們都是這樣:“有意念在前引導,然後動作才跟著做。””現在,你在經行的時候,你不要刻意的去起念頭,你只是動作。在你要擡起腳來,要向前移,要跨下,你只是動作。
表面上你沒有在下達指令,你不用像前面那樣明顯的下達指令,但很重要的是,你要去看到你動作的背後都有意念在引導。你那個潛意識裏面,它都有在引導。這個必須要你的心很微細、很甯靜,你才能夠看得到。包括你現在走到這裏,要停或是要轉方向;或是要回轉,你都要去感受在你還沒有動作之前,你的意根、眼根、耳根已經是搜尋到資訊傳達進來,你的意根已經在判斷:“我現在要轉了。”當你的意根裏面有這樣一個“轉”的念頭的時候,你的身體才會跟著回轉。我們平常都是很自然的就轉,我們沒有看到在轉之前那個意念,它是有在引導的。
包括你要開門。爲什麼你會要開門?你的眼根一定有觸到門,你意識到:“我走來到這裏,我需要伸手來開門。”這個過程,我們常常都忽略掉了,都只是很自然的走到門前,然後很自然的就開門。我們的動作常常都是一直沖動的在做,看不到那個意根在運轉。所以現在你在經行的時候,包括你的腳要擡起來,要向前;有時候你也可以自己稍爲調整一下,腳向右、向左、向上、向下移動,只要腳動作就好。在這些動作的背後,你要清楚地覺察到竟然意根都有在下達指令,你的腳才會動。要上、要下、要左、要右、要放下、要往前移,都是這樣喔!所以你不要光只是看這個身體的動作而已,你還要去看到那個動作背後的意根、意念。這已經是滿細膩的功夫、滿細膩的覺察,你要能夠看得到。如果看不到這一層,那你的修行都還只是在表層喔!所以,你對于你身體的所有動作都一樣,你要快、要慢,或是要轉身、要停下來、要轉向、要上下樓梯;或是要開燈、要關什麼……,你都要去看到那個意念。
再來,你在靜坐的時候,一樣可以做很細膩的這種觀察。因爲這是很微細的,我們的心念又是非常快的,你要敏覺度夠,你才能夠看到那個心念、那個起心動念;那個念頭你才能看得到。而這也必須你的心是在滿甯靜、很靜的情況之下,你才能夠覺察得到。當你在靜坐的時候,你可以把雙手放在你的腿上,從比較粗的開始。所謂的“粗”就是說,現在如果你的覺察度、敏銳度還不夠的話,你可以先看動作。你將整個手掌放在腿上,右手先提起來向左、向右、放下;再換左手提起來向右、向左、放下,兩手輪流著交換做。這樣的一個過程可以讓你的心能夠很快的靜下來,但這是屬于身念住方面。如果你這方面已經可以覺察到了,那你可以進入更微細的覺察。
所謂更微細的覺察,就是說你的手提起來的時候,你現在的覺察力不只是在這個手的上面而已,你內心裏面你的心眼、你的覺性要去感覺到,你這個手要提起來,你那個意識之流都有傳達過來,然後它才會提起來。要移動,一樣,你那個意識之流它都有流過來,而這時候你的心湖裏就會有波動。就像你的手要提起來需要用力,這個用力,不只是我們的肌肉用力喔!你的敏覺度夠高的話,你可以覺察到你的內心它是緊的,是有在用力的。因爲你內心緊,你在用力,這樣你手的肌肉會收縮,所以它才會提起來。同樣的,當有一股暖流流過來,然後你的手要向右、向左、要放下,你的心湖都會有波動;也就是有指令過來了。而你現在就是要去看到,動作背後的那個意念。右手做了之後,再換左手,不用快,因爲快的話你是覺察不到的,你要慢慢的來!
剛才是覺察整個手,再來你的觀察要更細膩,你的雙手仍然放在腿上,你只要手指動就好,左右手的手指輪流著動喔!像你如果現在要動右手的食指,那你的右手食指就稍微翹起來動一下。這時候,你要去感受到你這個手指要動之前,你的意識之流一定有流過來,而且它流到這個食指上面,你的食指才會動。再來換左手,左手的食指要動的話,你會看到那個意識之流,它又流到左手的食指上面,左手的食指它才會動。再換右手小指。你也可以換任何一個手指輪流交替著動,左右兩手以及不同的手指你輪流交替著動。你會看到:“我現在要換動右手小指”,小指要動之前,你會有一個尋覓,那個意識之流會流到“我現在要動小指”,傳達到的時候,小指它才會動。再來換左手也一樣,你的左手要動那一個指頭,都是有意識之流先流到,它才會動。
爲什麼要左右兩手交替著動呢?因爲這樣的距離比較遠,你比較容易觀察到那個意識之流,它在左右兩邊流動。這是真實的存在,不是想像、不是幻想,我們修行就是要如實觀。你真正能夠看到這個意識之流,比你看到什麼禅相、什麼佛像、什麼幻相……那些,都更重要。因爲這樣,你才能夠看得到你的起心動念。所以你不要只是將覺察停留在動作上面,那是身念住,你還要深入到心方面,清楚地看到意識之流。這樣,你將來在曆緣對境的時候,你的起心動念,你才能夠看得到。遇到境界,你要起瞋,你馬上可以覺察到你正在醞釀瞋心,你的心湖裏面它已經是在波動了!已經是在起漣漪了!已經是在用力、在繃緊了!這些你要能夠觀察得到,你在曆緣對境的時候,你才能夠使得上力,才不會總是成爲境界的奴隸。等到事情發生之後才在那裏後悔,而且常常在那裏挫折——怎麼又成爲境界的奴隸,跟著境界跑呢?
你現在的心要漸漸地更細膩、更敏銳、更甯靜。這都是很重要的切入點喔!大家把心念住方面繼續做好,因爲你的明覺度開發的越清楚、越細膩的話,你見法就會越深,你的智慧才會開發出來。你的心如果很粗的話,我同樣一句話要打動你的心,是打動不了的;你心弦很僵硬,我是要用大槌捶你,你才會振動。但如果你的心弦夠細膩的話,我同樣一句話,它是會震撼你的心啊!所以不是我保留什麼,我是沒有什麼保留的,同樣的一句話,你的心夠明淨、夠柔軟、夠細膩,敏覺度夠高的話,你的震撼力就會越強。如果你的心很遲鈍、很粗糙,我講同樣的一句話,你也只是聽歸聽:“這個我聽過啊!這個我知道啊!這個我看過,我會啊!”你會!你還沒有解脫,就表示你還沒有真正的聽懂。所以只要你現在還沒有徹底的解脫,還有苦、還有不安,那就表示你心的柔軟度還不夠;敏覺度還不夠,觀察力也還不夠。這都需要繼續再淨化,讓你的心真的呈現出空、明、覺。這樣,你就會處處很震撼;處處都可以見法,你整個人會不斷的脫胎換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