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念處禅修開示 十四、出入息與法念處的結合

  十四、出入息與法念處的結合

  1.概 說

  再來,跟大家再講出入息法裏面第十叁到第十六個階段,就是出入息法跟法念處的結合。安那般那念,這是讓我們把心系縛(這個「系縛」不是束縛) 在出入息上,把我們的注意力放在出入息上。這個方法你到哪裏都可以用,而且它會讓你的心越來越細、越來越柔軟。當你的身安止,心也安息下來(第四個階段是身安息下來,身安定了。到第八個階段是心也安息下來;也就是到第八個階段你的身、心已經穩定下來。第九到十二就是你的心愈來愈明覺、敏銳),心會很柔軟的,安住在當下。第十叁到第十六個階段就是,你經過前面的明心的過程,再來就是見性。見性,就是見到宇宙的真理實相,看到萬事萬物的本來面目,而不是去找一個自我;去找一個自我的自性。不是去找那些啦!見性,也就是見法。你能夠體證到法,這樣,才叫做你的法眼開——開法眼、開智慧。不過,你要見法,你還需要有前面止觀雙運的基礎啊!所以第十叁個階段那是來到觀無常。

  2.觀無常

  從現在開始,大家就要去體證無常,要徹證無常法印。徹證無常法印,不管是從出入息角度切入也好,或是會再跟大家介紹的由觀音菩薩修行法門的切入也好;或是從其他任何角度切入,都一樣要去體證無常法印。如果你的身心不夠穩定的話,這個無常對你而言,會只是頭腦裏面的知見、會只是一種理解,你還是隔靴搔癢;你還是沒有真正品嚐到。當你的心能夠穩定在當下,清醒明覺地活在當下,沒有任何自我的意識,沒有想像、沒有造作,就是一顆明覺的心,如實地去觀察、如實地去體悟,讓法界的真理實相如實地呈現。這樣,你才能夠看到它的本來面目。你的心不去染汙、不去扭曲、不去造作、不去想像。這樣,你才能夠讓萬事萬物的本來面目如實地呈現。這就是來到「如來」的境界。所以觀無常方面,大家要去體悟,包括一吸、一呼,都是不斷地生生滅滅,一直在生、滅、變、異呀!它是不斷地在變化、在流動。

  3.觀離欲

  第十四個階段是觀離欲。觀離欲,爲什麼你會離欲呢?因爲你看到,只要你有欲望、有抓取的話,就會有苦。因爲法界的真理實相,那是一直在流動變化啊!你會看到,如果你想去抓,你就是想去阻礙河流的流動;你就是要去阻礙海浪的波動;你就是要去阻止海潮的潮流。你會看到,你在那裏自討苦吃啊!你會看到,你原來是在海中鑿河啊!所以,當你的身心夠穩定,智慧眼打開,看到這個真理實相之後,你不會再背道而馳;不會再顛倒夢想;不會再去海中鑿河。這時候,你很自然地會離欲;很自然地會遠離顛倒夢想。所以,觀離欲,那不是用壓抑的,那是來自于你正確的體悟、體證。體證到這個真理實相就是這樣啊!太陽每天出來,不是我是、我能,我催它出來,它才出來呀!太陽要日落西山,也不是我怎麼啼哭、哀嚎,它就不日落西山;也不是我怎麼樣神通廣大、法力無邊,它就不西沈;也不是我用多少條件就能夠交換的。法界的運轉,它是不會聽命于你那自我——小我的我慢、我是、我能的。當你能夠看到,你這個自我要跟法界對抗,那真的是自討苦吃;那真的是無明、顛倒啊!這時候,你才會醒過來,才會真的要出離那個自我所構築的夢幻世界;你才會真的臣服法界,而遠離顛倒夢想。所以離欲,那是來自于你的智慧;來自于你的如實觀,絕對不是壓抑。

  4.觀 滅

  第十五個階段是觀滅。觀滅有兩層意義:第一層就是,你把這個無常法流很深入、很具體地體證到的時候,你就來到了體證即知即滅、即生即滅。現象界的一切,包括你我的身、心;包括山河大地、地水火風;包括一切的人、事、物,都是一直地在流動變化,都是即生即滅。你以前是理解,現在是來到跟這個流動、變化的實相呢?同步一起脈動。你以前是在火車的後面追趕,現在你是跳上了火車,搭上了火車,跟這無常法流同步脈動。這時候,那個「滅」,包括你的言語也會即止。也就是說………我們講了之後,突然中斷,這也是讓大家體悟生生滅滅之中,它有涅槃寂靜。無聲也是在說法,那個沖動相續,它也隨時能停下來。這樣的話,你的定力就會展現出來。所以「滅」,那是你溶入這法流裏面,你來到了言語道斷的世界,你的言語止息了;你的那些想像、造作也止息了。因爲如果你還在言語造作、思想、想像的話,那你跟這個無常的法流、實相,那是脫節的。所以這個「觀滅」就是,你來到體證即生即滅、即知即滅。而當你能夠溶入無常法流裏面,你的身心會來到涅槃寂靜。所以這個「滅」,那是包括苦的消失、苦的止息,也就是苦集滅道的滅。當你真的溶入法界裏面,你的心是涅槃寂靜;你的心是解脫自在的。但這個涅槃寂靜,卻不是死板板的,不是死的。涅槃寂靜裏面,那是充滿著法喜、充滿著感恩,裏面是有明覺的。

  要跟大家再說明一點的就是,有的人認爲說:「我打坐到後來我都沒有念頭啦!我來到涅槃寂靜了!我來到無念了!」記得!「無念」並不等于就是涅槃寂靜,你這個無念的境界裏面,你要知道!如果是頑空、斷滅空、無記空,那樣的無念,那是死的定。這個很深,有很微細的區別,也是很重要的岔路。無念未必就是涅槃寂靜,如果你是在頑空、斷滅空、無記空裏面,那不管你的無念多久,你的生命不會活起來,你不會開發智慧出來的。如果你是來到了身安止、心也安止,這時候捨念清靜,但你的心是柔軟的、明覺的。這個心、這個空裏面,它是有生命的;它是有覺悟力的,不是頑空。這個很深,你要實際去體悟、要實際去體證,你才會知道兩者有什麼不同。這樣,這一條岔路你就可以避免掉,才不會落入無記空裏面;才不會落入無色界定裏面。

  5.觀捨遣我出息,觀捨遣我入息

  第十六個階段,是來到了觀捨遣我出息,觀捨遣我入息。這個「捨遣」,如果合起來一個字的話,就是「捨」——放掉、放下。如果把它當兩個字來看的話,「捨」就是放下;「遣」就是差遣,能承擔、能提的意思。所以「捨遣」所來到的境界就是,你能放得下,也能提得起;你能出叁界,也能入叁界;你能歸零,也能來到「一」;能入世,也能出世;能出世,也能入世;你能來到真的不動,你也能夠明行足。而這個「捨遣」,正是來到了禅宗所講﹤十牛圖﹥裏面的第九跟第十圖的境界。禅宗﹤十牛圖﹥,也是有很深的啓示的。來到第九境界已經不容易了,第十個境界,那是非常高的;那是能夠叁界出入自在,到後來無出無入。但這絕對不是空談;不是口號;不是理想、想像,而是真的你可以做到。「捨遣」也包括你那一種放下的心,也要能夠放下。「放下」,這是一個過程,你也要能夠放下「放下」。這樣,你的修行才不會成爲逃避;才不會成爲避世。真的!你要修行、要邁向解脫,那是要有大丈夫氣魄;那是要有大承擔。所以佛陀才能夠成爲大雄啊!如果你是一種畏懼、逃避的心,你沒辦法邁向究竟解脫的。所以捨遣,那是要有氣魄,要敢承擔。在我們跟大家開示前所唸的:「佛道無上誓願成,衆生無邊誓願度」。這兩者你要都具足,你才能夠成爲兩足尊。

  6.小 結

  前面是跟大家介紹法念處方面。其實「四念處」的修行,都是由內身到外身;再來內外身。身、受、心、法都是這樣的。這幾天,大家的功夫就是不斷地把這個內身、內受、內心、內法開發出來,讓它穩定;讓它擴展出明覺出來。再來,從明天開始,我們就要漸漸地溶入外身、外受、外心、外法;到後天,希望能夠讓大家體悟無內無外,溶入一體的世界。當然,你也不要氣餒說:「啊!我好像跟不上。」隨時歸零,都有無限的可能。你真的能夠歸零,活在當下,那都是不待時節因緣啦!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