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叁、法念處修習法要
1.結 縛
現在繼續再跟大家來介紹法念處。「四念處」裏面的法念處,以及出入息安那般那的法念處,它是相同、相通的。在「四念處」的法念處第一個具體的內容是,我們的六根跟六塵接觸之後,是否有打結。根、塵接觸之後,如果有起貪、瞋、迎拒之心,就是有打結。也就是你的心被境界牽著走,你的心成爲境界的奴隸,你的心沒辦法安止下來、沒辦法解脫自在。成爲境界的奴隸就像牛被穿鼻孔之後,使喚東你就得向東;使喚西你就得向西。處在無明苦海的衆生,常常成爲境界的奴隸而不知不覺,一直在怨天尤人,也不知道原因出在哪裏。其實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們的六根跟六塵接觸之後打了結,被境界纏縛而不知。這方面,你必須要有相當敏銳的明覺度、覺察力,你才能清楚地覺察到。當你能清楚地看到你的六根被六塵、被境界牽著鼻子走,這時候,你才有可能打開這些結。所以,如果沒有心念處作基礎的話,法念處你是看不到的,你沒辦法看到那些打結的根源、源頭。
2.五 蓋
法念處第二個具體的內容是,你當下是否有五蓋——有沒有貪、瞋、昏沈、掉舉、懷疑?平常我們都是在貪、瞋、掉舉、懷疑的世界裏面運轉,你的心夠明覺,你才能夠照見到原來自己就在五蓋的世界裏面。這些蓋住了我們的智慧,讓我們沒辦法如實知、如實見;沒辦法了悟真理實相。禅修就是讓我們透過身、心明覺,讓我們很穩定地活在當下。當你心的敏覺度、明覺度提高,這時候你就可以照見當下是否有五蓋。當你還有五蓋的遮障,那表示你還在無明的世界;還在我慢的世界裏。你能夠照見到,這個無明結才有可能破除掉。
3.七覺支
法念處的第叁個具體內容是,你要有七覺支。當下是不是有這些七覺支呢?如果有的話,你是在哪一覺支裏呢?有沒有正知正念呢?有沒有精進?有沒有擇法?有沒有輕安、喜覺支、定覺支這些?七覺支,那是在修行以及平常聞思過程中,都要隨時來檢驗的——有沒有出離的心?有沒有精進的心?有沒有解脫的心?有沒有道心?還是現在生起的是在五蓋、我慢裏面呢?七覺支,那是邁向解脫很重要的善法,這方面要越多越好。
4.正知明覺
修四念處,這是培養正知明覺。但是要知道喔!目的是要透過正知明覺去深觀到你內心深層所打的種種結縛,尤其是要應用到在曆緣對境、在日常生活中。在種種實際考驗之中,你要現觀貪、瞋、癡、我慢、我是、我能種種的結縛。而且你要深觀到,那蠢蠢欲動的潛伏心態;要深觀到,習氣、習性的反應;要深觀到,那個怕無常、怕空、怕無我、怕死亡,而仍然抓得很緊的自我。但要深觀到那個很狡猾的自我,非常不容易啊!你沒有很敏銳的明覺心,是不容易看到的。你被自我所欺騙,在那裏怕無常、怕無我,你不但不以爲然,你還會找很多的理由來爲自己注解。但是你還有沒有在怕無常;還有沒有在怕無我,明眼人一看是很清楚的。因爲只要你還有自我;只要你還有我慢,你的苦就繼續,你的不安就繼續。只要你有自我、有我慢,你就繼續在苦海裏面。只要你還在苦海裏面,你的身口意的展現、你的眼神的展現,那是沒辦法欺騙人的。只要你還沒有來到涅槃彼岸,你的心一定是不知「一」歸何處,你不知道究竟涅槃界的家在哪裏。當你還沒有真正回到涅槃界的家;還沒有真正溶入法界,你的心因爲不知「一」歸何處,所以它是不安的,它會繼續繃緊;它會繼續尋尋覓覓。這都是掩飾不了,也欺騙不了的。
5.小 結
修行真的是要回來如實面對自己,不是懂很多、很有學問、很有成就這些所能夠掩飾的。內心安、不安,要回來問問自己,不要自欺欺人。只要還有苦、還有煩惱、還有不安,就要繼續找尋,不斷地聞思修證,虛心地學習。這樣,你才能夠把那十個結一一地照見、一一地去除。而「四念處」的身、受、心、法,這樣紮紮實實的修行功夫,就是要讓你開發出穩定的身、明覺的心,然後能夠照見那十個結。當你十個結照見到之後,你才能一一地去除。你去除了多少,你的身心就自然展現出多少的柔軟,那就是證果的指標。所以證果越高,那代表你的身心越柔軟,越懂得感恩,越知足,越安祥,你的生命也會漸漸地充滿著喜悅,來到邁向究竟解脫,逐漸地解脫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