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念處禅修開示 九、修行次第與四念處修法

  九、修行次第與四念處修法

  修行是有次第、有步驟的。今天有學員來報告,他以前在一些法師的指導下,常常在那裏說要坐到能所雙泯。打坐就是要坐到能所雙泯啊!沒有能觀的我、沒有所觀的對象。不錯啊!問題是,你怎麼做到呢?如果你沒有方法、沒有次第,你就是在那裏再繞個十年、二十年,你還是一樣啊!像蚊子叮牛角那樣,是沒辦法切入的,並且很容易淪爲只是一種空談、一種口號、一種理想、一種目標,或是有時候會形成一種…你在打坐禅修的時候,覺得:「很好啊!我進入能所雙泯啦!沒有能所啊!」但是當你下座曆緣對境的時候呢?處處都是能所對立、心境對立。所以,能所雙泯不是在禅修、在打坐的時候才展現啦!那是要在曆緣對境中來檢驗啊!

  那你要怎麼樣才能做到呢?沒有聞思基礎,你是做不到的;沒有依次第逐步地深入,你會形成盲修瞎練的,你會像老鼠走迷宮,亂撞、亂撞。所以,你真的要來到…事實上,能所雙泯那講的是溶入一體的世界啊!上次在跟大家講解《永嘉大師證道歌》的那一次禅修,曾經引導大家去實修實證,有部份學員已經能夠來到體證能所雙泯的階段,只是穩定度、成熟度需要再加深。所以禅修,那是有次第、有步驟的,由路標你可以參考、了解你現在來到了什麼樣的階段。

  這幾天我們的禅修,也是一樣,把這個次第分得更清楚,讓大家一步一腳印地走——先把四念處的基礎,全面性地開發出來。你要有明覺的心,你才能夠進一步體證叁法印、四聖谛;你要體證到無常的法流,你才能溶入無常法流裏面。明覺的心是爲了:第一、溶入無常法流裏面,第二、當你體悟到無常法流、體證到無常法流之後,進一步要體證到無我。而這個無我,不是在禅相;不是想像;不是光是在禅定中啊!無我,那是實相的存在、那是需要去求證啊!如果你的無我只是在禅坐、禅相中,一下座馬上就是「我」、「我所」,身見分明的話,那你是還沒有真正體證到無我啦!你要真正體證無我,你一定要溶入整個法界裏面;一定要把那個小我交給法界、溶入法界裏面,去體證法界跟我們的密切關系,你才有辦法體證到無我啊!當你有這樣的體證之後,不管你是在打坐,或是下座;或是曆緣對境,那你處處都是溶入在無我的世界裏面啊!那裏面是沒有我是、我能、我慢的。

  大家不要小看我們這幾天的「澄靜」的功夫。這幾天就是要讓大家汙垢的心、動盪的心能夠漸漸地沈澱下來;漸漸地澄清、甯靜。雖然有部份學員來反應說:「他又起了煩躁不安的心;他又起了覺得枯燥坐不下去的心。」我都跟他講這很好,這是很正常的過程。因爲你平常的這一顆心,它就是一直在沖動不安;一直在透過各種麻醉劑在自我麻醉,或是透過各種興奮劑,不斷地讓自己興奮、亢進。所以你的身、心通常都是處在透支、疲憊的情況之下,一方面你也不知道如何讓這個心返璞歸真,安住在最單純的情況之下。今天透過「四念處」的方法來修行,就是讓你這個動盪不安的心;讓你這個繃緊、疲憊不安的心呢?能夠解除那些武裝;能夠全然地放松,澄清、沈澱,回複到最自然、回複到最清醒明覺的狀態。只要你還有疲憊;只要你還有在用力,你的心就沒辦法來到「明心」的階段。你的心有用力,你的心就繼續在繃緊、在動盪。所以這兩天的沈澱過程,大家不要小看這樣的過程,那是很有意義的。你的身會漸漸地穩定下來,心也會漸漸地去銷融、包容那個煩躁、動盪不安。它會漸漸地消化、會漸漸地安住在當下。這樣,你才能夠讓「四念處」的修行逐步地深入,來到心念處的開發。

  真正心念處開發出來之後,你才能夠算是來到了「明心」的階段。所以,爲什麼法門要越單純越好,因爲你的心——這個動盪不安的心——就好像一盆動盪不安的水。請問:「你要讓這一盆水,讓它甯靜下來,最好的方法是什麼方法?」「對!」不去動它——無爲。如果你透過各種方法,一直要努力讓這一盆水清淨下來,你用各種有爲法一直在那裏努力,你越努力,這盆水越怎麼樣?越是動盪、越是混濁啊!所以要讓你身心靜下來,最好的方法就是,越簡單、越單純、越樸實,越好。

  如果你覺得:「我這顆心,我不曉得要放在哪裏啊!我必須要透過一種方法,一直持續著,不能夠放啊!我一放,我就不知道我這顆心要安住在哪裏啊!」如果這樣的話,那你就像個小孩,奶嘴一直塞著不敢放。不放下過去種種有爲法的話,你沒辦法真正讓心澄靜下來的。所以,當你靜靜地坐在那裏的時候,只要很輕松、很放松地觀察你的呼吸。這就是用最簡單的方法,讓你的身心澄靜下來;然後,你只要保持如實客觀的覺察就好。你的方法越多,你的心就會越繃緊、越亂,那反而適得其反。

  再跟大家進一步提到的就是,在身念處以及受念處的這個修習的過程,你要慢慢地去體悟到無常法印。在一吸、一呼之中,全程你都要去感受那種生生滅滅,不斷變異的無常法流。對身體的各種覺受呢?你也是一樣,第一、保持清醒明覺,第二、不迎不拒。觀察、接受、了悟一切現象的生起,都是生、住、異、滅,它是不斷地在生滅變化。如果你的酸、脹、痛、麻是來自因爲坐姿的關系,導致你不舒服的話,你先透過客觀的觀察、了解,因爲這也是一個讓你能夠如實觀的境界;一個現起很好的因緣。你就先觀察它,好像有個可以讓你實習的對象啊!把握這樣一個實習的對象,觀察了之後,如果這樣不舒服的姿態會影響你的打坐的話,或是會讓你的身心繃緊,你就調整姿勢。在這調整姿勢的過程,一樣,都是全程覺知。另外,你要慢慢地再去覺察到,不管你身體多粗,或是多細的動作,你都要能夠去看到那動作之前的念頭。現在已經是要漸漸地深入到心念處的開發。所以你要越來越明覺、越來越穩定,身心越柔軟,你才能夠看到那動作之前的起心動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