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動中禅與受念處
1.概 說
在這幾天內,希望能夠讓大家實際地把四念處的修法都能理解、消化,有實際的經驗、經曆。也就是我們要把四念處的全部過程,都落入實修、實證。現在跟大家進一步地介紹,身念處的動中禅的修法,以及受念處方面。因爲這是很重要的基礎,這兩方面要具足,也就是身、受念處的基礎要具足,再來才能夠進一步的開發出心念處,才能夠來到明心。
出入息法——安那般那念,第五階段是覺知喜,第六是覺知樂,第七是覺知心行,第八是覺知安息心行。安息心行是來到捨念、無念的「一心」的境界,那是初禅穩定。第七「覺知心行」,這個「心行」,就是你當下的起心動念、當下的種種妄念,都能清楚覺察。所以,出入息法的第五到第八個步驟,是屬于受念處方面,但你必須有前面身念處的基礎,你才能夠清楚覺察。而前面身念處,到第四個階段那已經是來到安息身行了。「身行」,它是要安止下來啊!這就是安那般那念。
四念處方面的修行,在﹤修四念處﹥經文裏面,前面講的一大半都是有關于身念處方面的修行。受念處是在我們給大家講義的5a,也是在《阿含解脫道次第》書裏面的一九八頁,最後一行開始這一段,講的都是有關受念處方面。受念處就是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這些我們要清楚地觀察。但是你要清楚覺知受念處之前,身念處的動中禅,以及靜坐中的動中禅,都要能夠開發出來,你要能清醒明覺啊!
現在,再更進一步地跟大家介紹,身念處更微細的覺察。首先,介紹動態中的動中禅。
2.動態中的動中禅
動態中的動中禅就是經行。經行,一樣,要由慢而快。先慢動作、先分解動作,你清楚地覺察到之後,再來才慢慢地加快。所以,在經行的時候,如果你的心還不夠柔軟、還不夠明覺,那你就把動作放慢下來。右腳擡起來的時候,在擡起之前,先起一個念頭「提」,右腳才提起來;再起一個念頭「移」,右腳才向前移動;再起一個念頭「落」,腳才向下落;再來,起一個念頭「觸」,你去感受腳底跟大地的接觸——一種由輕而重的腳底接觸的感受。這時,你的身念處已經跟受念處結合了。再來,你身體的重心會漸漸往前移動,你去感受右腳承受身體壓力的一種感覺、覺受。當身體的重心移到右腳的時候,左腳跟著同時慢慢地移起,但是腳尖還不要擡起、還不要舉起。之後你再下意念,也就是左腳的「提」,左腳才提起來。左腳再「移」,還要再下意念「落」,腳才落地。然後再「觸」,再去接受、體悟那個感受、感觸。當觸地之後,重心會慢慢地往左腳移動。這時候,你要去體悟左腳承受壓力的覺受。如果你是赤腳經行的話,那你的感受會更明顯、更敏銳。所以在經行的時候,你就提、移、落、觸的把動作慢下來,分解進行——先有意念,然後再動作。這樣,你是身口意都一起在修行喔!你那個攝心力道會很強,你也能夠很清醒明覺地活在每一當下。
這樣的動中的經行,除了能夠開發你的身念處之外,也能讓你的覺性大大地提高。當你清醒明覺之後,慢的動作清楚看到了,你再慢慢把動作加快一點,可以把那分解的過程減少,只要提、落、觸;提、落、觸去感受。再來,你可以慢慢再快一點,左腳、右腳;左腳、右腳,同樣地去感受,每一個腳步你都清楚地覺察。這樣的話,你在曆緣對境中,你就可以保持明覺。不過,經行由慢而快,記得!你只要看你的腳步,你不要去跟別人比,也不要去看別人經行的姿勢,因爲姿勢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沒有開發出你的明覺,那才是最重要的。
3.靜態中的動中禅
靜態中打坐的動中禅,那也是一樣。當你坐在禅堂裏面,或是有時候你在戶外打坐也是一樣,你靜坐的時候(這可以觀察得更微細),你的兩個手掌就代表腳掌,過程是你把手分開放在兩條腿上,一樣,一次一手。至于手的提、移、落、觸,你要向前移,或是向左右移,都可以,範圍不用很大,就只在你的膝上、腿上移動這樣就好,有提起來、有移動、有落下、有觸,去感覺那一種感受。再來,再換另外一手,同樣地提、移、落、觸。如果你第一次是向外移動,然後下一輪回到右手再提、移、落、觸的時候,就換向內移動;如果你是向前移動,下一次你就向後移動。這樣,你在打坐的過程中,你一樣可以活在當下,清醒明覺。
如果你的心漸漸地微細、甯靜下來之後,你還要去觀察到更微細的動作,那就是…這時候兩手仍然放在腿上,手掌不動,你只是動手指而已。手指也是一樣,左、右手輪替著動——第一次你可以動右手的拇指,第二次動左手的拇指,再來換右手的小指;再來換左手的小指。兩手交替著動。至于要動哪一根手指,你可以不要按照次序來,因爲如果你按照次序的話,你會落入慣性的運動。落入慣性運動的時候,你的覺察力很快又會遲鈍掉了。所以,你可以不按牌理出牌。在左右手交替動的時候,那根手指,你可以去尋找:「我這次要動哪一根,下一次就動另外一根」。這樣,你可以清楚地覺察到,我們的手指在動作之前,都有意念在引導。而還沒有確定要動哪一根手指之前,你都有經過尋、伺的過程。你的意根都有在找尋,尋找要動的手指:「喔!我現在要動左手中指」,左手中指才會動。這方面是更微細的身念處的開發,以及受念處跟心念處——意根這方面的明覺。修行要越來越微細,覺察力、敏覺度要越來越高。這樣,你才能夠成爲覺醒者,但這不是那種神經敏感的覺察,不一樣的。
4.小 結
當你這些方面都能夠做到了,再來,你下一個步驟要進入到、看到更微細的動作之前的意識之流。不管你是手掌動,或是手指頭動;不管你要動哪一根手指,你都要清楚地去觀察到,在那身體、手指的動作之前,有一股意識之流在貫穿、在引導。以生理解剖方面來講,那是有神經在傳導。一定是神經傳導到達之後,四肢、手指才會動,包括你要眨眼、要揚眉、要微笑、要講話,那背後都有意根、意念在引導。而這就是身念處深入到心念處的開發——意根的覺察,這也是要讓你越來越微細地看到你的起心動念。還有,受念處要繼續開發覺察的就是,當你坐著…也就是在靜坐時,以動中禅更清楚地覺察,當你准備右手整個手掌要舉起的時候,你去感受你的意根傳達之後呢?你整個肌肉它的變化。整個手臂肌肉的變化,它就像起重機在吊起東西,那個覺受你要去感覺出來。手要移動,它需要用力,你的心也會跟著緊、跟著在用力。整個手指、整個手臂,它都隨著你的意念而收縮、用力。所以,你所有的動作,那都需要消耗體能、消耗能源。這方面你也要清楚地覺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