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比丘,穿的就是今天南傳比丘他們所穿的袈裟,都是這一色系列的,不管是不是國際大師,都沒有人在穿紅色的。
但是我們中國大乘佛教地區,在大場合都是穿紅色的,我個人覺得入境隨俗是可以,但是紅祖衣很容易變成在無意之中,長養我慢的情況。當然我們尊重儀式、尊重現在這樣的製度,但是我們真的要回到實質的弘法、利益衆生,而不是在穿什麼袈裟才代表什麼身分、權威,如果依照這個製度來講,你要正式講經說法,是要穿 “僧伽梨”,也就是說要穿九衣,但我是覺得穿那一件之後,有很多的動作不方便,所以我想說可省就省,就穿我們的北傳認爲比較莊嚴的長衫來講經說法,這樣而已。所以這也不是說我們隨便,而是覺得簡單樸實就好,曆史上的佛陀也沒有穿紅色的,他就是穿著簡便、莊重、莊嚴,這樣就好。
因爲我們北傳現在是形成這樣的一種儀式製度,當然我們也是尊重,我個人以後會不會穿著紅祖衣?我是隨順因緣,如果說因緣需要穿著的時候,我也會穿,只是能夠不穿的時候,原則上我是不穿,假如以後因緣情況需要,我也會隨順因緣、入境隨俗。回到原始佛教來講,是簡單、樸素、莊重就好,真正重視的是實質的內涵、實質的內容,讓大家能夠真的聞法受益是最好,我們重視是實質的效果。但我們重視實質的效果,也不必要跟傳統的儀軌製度在對抗,很多方面我們要展現柔軟、展現入境隨俗。
我們講經說法是不希望長養衆生對于外相的執著,而是真正引導衆生對法的珍惜,所以空海個人對外相、對穿著方面,是覺得可以簡化就簡化,簡單樸素就好,也協助衆生反璞歸真。如果在家居士的話,當你要穿衣服、你要褡衣,在這整個過程,你都要保持清醒明覺。
“及諸衣缽”,“衣缽”就是出家人要出去托缽,《金剛經》前段有講到佛陀要吃飯的時候,他是 “著衣持缽”,出去托缽回來,我們現在呢?是在五觀堂用餐,記得!在這整個過程,也都是要保持清醒明覺,吃飯的時候也是一種修行。
有的人認爲在吃飯的時候,我就是這樣吃、吃啊!這沒什麼!吃飯哪裏能修行?認爲自己是業障深重,我才需要吃飯,吃這些是無奈的。或是說趕快吃完,吃、吃!等一下要到禅堂,或是去經行才算是,認爲吃飯太麻煩了,如果是這樣的話,你又浪費掉很多修行的大好時機。
你真的能夠掌握到修行的要領,包括吃飯都是非常好的用功修行機會,而且裏面一樣處處可以見法,吃飯怎麼修行呢?當你准備要用餐的時候,一方面要看到我們有沒有貪念?當我們拿衣缽要去盛飯、夾菜到碗盤的時候,我們有沒有欲貪?還有,在這個過程、這些動作,有沒有清楚覺察到?你有沒有安住在當下?當你盛好飯菜回到座位,你在吃飯、在夾菜,以及吃飯把飯菜送到口中……,這些過程,你有沒有清楚的覺察到?
真正的修行是這整個過程,你都要保持清醒明覺,所以你在夾飯、夾菜、送到口中的整個過程,伸手夾菜一樣都保持清楚覺察,把飯菜送到口中、在咀嚼的時候,一樣都保持清醒明覺,飯菜在你的嘴巴變化、變化,從比較粗漸漸變成比較細,然後變成很細膩,在這變化的過程有沒有清楚覺察?再來,當要把飯菜吞咽下去的時候,這個過程你有沒有覺察到?一般人都是吃得很快、很快,動作也很快,吞咽也都是囫囵吞棗,這就是處在“無明行”的情況。
不要以爲佛陀他們吃飯是吃假的,只是做樣式給大家看而已,以爲他們吃飯好像有在吃,又好像沒有在吃一樣,是沒有覺受的,錯誤了!佛陀又不是木頭人,有的人就要練習練習到在吃飯菜的時候,不能夠有任何覺受,以爲有覺受就會有貪愛,如果你吃飯都沒有覺受,第一、你像木頭人,第二、你的胃腸消化系統會很不好,因爲你沒有覺受的時候,包括吃這個飯菜,你都會認爲好像是苦的,你唾液的分泌會不夠,因爲你心情不是開朗的,你唾液分泌的不夠,包括吃飯的時候,你沒有喜悅的心、沒有感恩的心,所以你吃下去的飯菜,消化也會不良,過沒多久,胃就會出問題。
所以,我們在吃飯的時候,輕松、明覺、愉快,正知明覺每一個過程,我們手部的動作,口、舌頭的動作,你都保持清醒明覺,你不要以爲這沒什麼,修行真正的功夫是點點滴滴累積下來,不是到禅堂打坐幾個小時才算,真的是點點滴滴都要用功、都要累積,這樣你才能夠覺醒過來。
不要把成佛想得很抽象,佛就是覺悟者、覺醒者,佛陀就是覺醒者,“佛陀”只是個聲音的音譯而已,真正的含意是覺醒者、覺悟者。你要覺悟宇宙的真理實相,活在覺醒的世界,第一步的功夫就是要醒過來。一般人是活在無明的世界,活在不知不覺的世界裏面,我們今天要醒過來,就是把我們的身和心結合起來,清醒明覺的活在每一個當下,所以修行不是只有禅堂裏面,而是日常的工作、曆緣對境,包括吃飯,你都要能夠保持清醒明覺,這樣點點滴滴的累積,你才能夠真正的醒過來。醒過來之後,你才能夠進行深度的止觀雙運,也才能夠開智慧而成爲覺悟者,這都是有次第、有步驟。
在吃飯的時候,我們需要有一個正確的心態。以前佛教徒吃飯的時候,都是先有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一切衆生,有這種供養之心是不錯,但是一般人卻很欠缺感恩的心,包括吃飯在內,如果欠缺感恩的心,你的生命不是很苦,不然就是在我慢的世界裏打轉,如果你吃一餐飯能夠有感恩的心,你的生命品質會不一樣的,爲什麼吃飯要有感恩的心?如果你能夠先有感恩的心,然後再有供養的心,你的整個生命會不斷的脫胎換骨。
吃飯的修行過程--感恩的心:
我們每天都要吃飯,在每餐之中,如果你懂得用功要領,真的可以把修行融入日常曆緣對境的一切境界,尤其是吃飯,真是非常好修行的時機,包括吃飯的心態,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般人欠缺感恩的心,認爲是憑著自己的勞力去努力奮鬥去賺錢買來的食物,這是我能、我能夠、我是、我能,爲什麼要感恩呢?這是我行,但是這裏面是含有我慢。
有的修行人會認爲接受別人的供養是正常的,是理所當然的,但如果是這樣的心態,也欠缺感恩的心,則不容易生起慚愧心。如果沒有慚愧心,身心不會柔軟,就沒辦法見法,也沒辦法展現叁妙行,這些都是環環相扣。你的頭低不下來、腰彎不下來,身心容易僵化,以錯誤的心態來修行,很容易在修行的過程,無意中一直在長養我慢,你這樣錯誤的觀念、知見,跟解脫道是背道而馳的,所以就會變得越修越行、越修越厲害,認爲自己修行很有成、境界很高,接受別人的供養是理所當然,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裏”。
當點點滴滴有所區別的心態不一樣,慢慢累積下來就會有很多的不同,爲什麼吃飯要有感恩的心呢?因爲我們吃這一餐飯,要具足多少世間的因緣,沒有農人的耕作,沒有社會上很多人士的付出,包括很多菩薩的護持,我們哪來這一餐飯可吃呢?我們的色身需要大自然提供給很多的營養食物,要有很多因緣的具足,我們才有這一餐飯可吃。
就算我有錢,如果很多的因緣不具足,你一個人到沙漠地區,縱使身上帶有再多的錢,你要吃什麼?當一個人漂流在大海、漂流在荒島,你有再多的錢,你能吃到什麼?我們能夠有這些食物可以吃,要慢慢去體會背後是具足多少的因緣,我們才有這一餐飯可以吃。
所以,以前佛陀時代的這些出家衆,他們實行拖缽乞食的生活,就是要消除掉那些我慢的心態,消除掉那些應該的心態。不是別人應該供養我們,乞食裏面是含有乞討的那種心,我們要一口飯、要一碗水,都要向世間乞食、向大自然乞食,如果以這種心態,你的我慢很快會消失,而且慢慢你會體會到有這些水可以喝、有這些飯菜可以吃,你內心就會真的充滿著感恩。
有了感恩的心,當你在弘法、所做的,你是以一種知恩、報恩的心來回饋世間,你的弘法也是以一種回饋的心在弘法,而不是我是、我能、我慢,認爲自己多麼行、佛學多麼豐富、多麼會講經說法、辯才無礙……,這些都是我慢。真正的修行、真正的解脫之路,是來自于我們的慈悲心、感恩的心、柔軟的心,弘法也是以一種回饋的心來回饋世間,以報恩的心來回報世間、回報衆生。
所以,吃飯的時候,我們能先有感恩的心,而今天有這一餐飯菜可以吃,我也願意跟法界衆生分享,會有一種供養的心,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一切衆生。你先有感恩的心再來供養,供養裏面的品質會非常好,如果你欠缺感恩的心,則只是一種供養的話,這裏面會有兩種情況,那種很微細的心態中,你還是會有這種:我行啊!我賺很多錢、我拿很多食物、我來供養……,這裏面還是有我慢。認爲我供養的東西比別人多,裏面還是有微細的我慢。
再來,當你在供養的時候,你又會認爲這是有功德的,在潛伏的心態裏面還是有求功德的心,如果跟你說:供養沒有功德,你馬上會把那些供養品收回去,沒功德我爲什麼還要供養什麼?!達摩一句話:沒有功德!多少人就翻臉了!從此不供養、不布施。事實上達摩那一句話真的是很高標准的要求,你要布施,真的要有叁輪體空的布施,《金剛經》裏面清清楚楚的講明:你有所求的布施,功德就不大了。當真的能夠做到無所求、叁輪體空的布施,那才是真正的法布施,而且才是真正的功德、很大的布施。所以,包括吃一餐飯,都是非常好修行的時機,不要錯過了這個修行的好因緣。
“善著僧伽梨及諸衣缽,行住坐臥、眠寤語默皆正知之。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眠寤語默的修行,講話要怎麼樣修行?“口行”的修行是非常重要。
“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這裏講到內身、外身,《雜阿含》裏面一樣有講到內身、外身、內外身,但是很多人都沒辦法正確清楚的了解內身、外身。“內身”就是我們自己的身體,每一個人的五蘊身心就是我們的內身,不是身體的內部。“外身”不是身體的外部,你的身體內、外加起來,個人五蘊身心稱爲“內身”。“外身”就是我們的法身,這個含意很深,簡單的講就是,除了個人的五蘊身心之外,外面其他的這些,統統都是我們的法身。
講個比喻,其他的,你們可以以此類推,在座的各位都算是我的外身。慢慢的再擴大,你的體悟有多大,你的法身就有多大,所以說“法身無量無邊 ”,如果你能夠體會到所有的衆生,跟我們是同一個身,這時候你所有的界線就會消失。而且你會以愛己之心愛護每一個衆生,你會以尊重自己之心來尊重每一個人,你會將心比心去體諒每一位衆生,如果你能夠真的體會到內身、外身是一體,你的貪心會消失,你的嗔恨之心會完全的消失。嗔心的消除不是來自于用對治,不是來自于壓抑、不是用忍的,嗔心的消失,來自于我們正確的聞法、正確的理解,事實它本來就是這樣的存在,只是你不了解而已。當有一天你了解到這樣一個事實存在的時候,你大徹大悟,深層的嗔心、我慢之心,就會真的完全的淨化、完全的消失。
當你能夠體會到內身、外身合一,內、外身一體的時候,真的來到一體的世界,你會以平等之心、慈悲之心善待一切衆生,就是佛教所講的解脫涅槃世界,沒有嗔心,內心十個結縛完全淨化、消失的世界,沒有任何的我慢、也沒有任何的自卑,那是無上正等正覺的世界。不要小看經文裏面所跟我們分享的,裏面含意都很深,但我們一步一步地去做,有一天你就可以體悟到那不是幻想、想像的世界,是實相實際的存在。如果你覺得跟衆生有對立、有隔閡,這個人很看不順眼,你看不順眼,是你個人的問題,你個人的心量狹窄,個人的智慧眼沒有打開,是你在自討苦吃,你容不下別人,是你在塑造你自己的苦海,真的一切衆生跟我們都是同胞、同一體,佛陀就用內身、外身來比喻,慢慢要體會到內、外身都是一體。
我們在講經說法的一開始叁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對部分的人是比較生鮮,有的人甚至還不太能夠適應,如果以空海個人而言,我是站在超越宗派、超越宗教的立場來弘法,真理實相本來就是超越宗派、宗教,你可以不用貼上宗派、宗教的標簽,因爲真理實相就是法爾如斯,是超越任何宗派、宗教的,爲什麼我們一開始要念叁稱本師釋迦牟尼佛呢?這是對曾經在人類曆史上留下足迹,而大慈大悲示現一條解脫之路的智慧者,我們心懷感恩之心。這是一種感恩,如果有的人認爲不希望接受佛教這種儀式,信仰的是其他的宗教也可以,或是你喜歡稱的是其他佛、菩薩的名號也可以,你心裏一樣可以默念所想要念的名號都可以,因爲這釋迦牟尼只是一個人類的智慧者的代表,我們叁稱本師釋迦牟尼,也是對這些智慧者的慈悲、大智慧,以及普度衆生的這種悲願,我們懷著一種感恩的心,所以大家不用在意我們念的名號是什麼,因爲這是一個感恩跟紀念。
《《四念處修行法要》:行、住、坐、臥、吃飯的修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