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念处修行法要》:行、住、坐、卧、吃饭的修行▪P3

  ..续本文上一页比丘,穿的就是今天南传比丘他们所穿的袈裟,都是这一色系列的,不管是不是国际大师,都没有人在穿红色的。

  但是我们中国大乘佛教地区,在大场合都是穿红色的,我个人觉得入境随俗是可以,但是红祖衣很容易变成在无意之中,长养我慢的情况。当然我们尊重仪式、尊重现在这样的制度,但是我们真的要回到实质的弘法、利益众生,而不是在穿什么袈裟才代表什么身分、权威,如果依照这个制度来讲,你要正式讲经说法,是要穿 “僧伽梨”,也就是说要穿九衣,但我是觉得穿那一件之后,有很多的动作不方便,所以我想说可省就省,就穿我们的北传认为比较庄严的长衫来讲经说法,这样而已。所以这也不是说我们随便,而是觉得简单朴实就好,历史上的佛陀也没有穿红色的,他就是穿著简便、庄重、庄严,这样就好。

  因为我们北传现在是形成这样的一种仪式制度,当然我们也是尊重,我个人以后会不会穿著红祖衣?我是随顺因缘,如果说因缘需要穿著的时候,我也会穿,只是能够不穿的时候,原则上我是不穿,假如以后因缘情况需要,我也会随顺因缘、入境随俗。回到原始佛教来讲,是简单、朴素、庄重就好,真正重视的是实质的内涵、实质的内容,让大家能够真的闻法受益是最好,我们重视是实质的效果。但我们重视实质的效果,也不必要跟传统的仪轨制度在对抗,很多方面我们要展现柔软、展现入境随俗。

  我们讲经说法是不希望长养众生对于外相的执著,而是真正引导众生对法的珍惜,所以空海个人对外相、对穿著方面,是觉得可以简化就简化,简单朴素就好,也协助众生反璞归真。如果在家居士的话,当你要穿衣服、你要褡衣,在这整个过程,你都要保持清醒明觉。

   “及诸衣钵”,“衣钵”就是出家人要出去托钵,《金刚经》前段有讲到佛陀要吃饭的时候,他是 “著衣持钵”,出去托钵回来,我们现在呢?是在五观堂用餐,记得!在这整个过程,也都是要保持清醒明觉,吃饭的时候也是一种修行。

  有的人认为在吃饭的时候,我就是这样吃、吃啊!这没什么!吃饭哪里能修行?认为自己是业障深重,我才需要吃饭,吃这些是无奈的。或是说赶快吃完,吃、吃!等一下要到禅堂,或是去经行才算是,认为吃饭太麻烦了,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又浪费掉很多修行的大好时机。

  你真的能够掌握到修行的要领,包括吃饭都是非常好的用功修行机会,而且里面一样处处可以见法,吃饭怎么修行呢?当你准备要用餐的时候,一方面要看到我们有没有贪念?当我们拿衣钵要去盛饭、夹菜到碗盘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欲贪?还有,在这个过程、这些动作,有没有清楚觉察到?你有没有安住在当下?当你盛好饭菜回到座位,你在吃饭、在夹菜,以及吃饭把饭菜送到口中……,这些过程,你有没有清楚的觉察到?

  真正的修行是这整个过程,你都要保持清醒明觉,所以你在夹饭、夹菜、送到口中的整个过程,伸手夹菜一样都保持清楚觉察,把饭菜送到口中、在咀嚼的时候,一样都保持清醒明觉,饭菜在你的嘴巴变化、变化,从比较粗渐渐变成比较细,然后变成很细腻,在这变化的过程有没有清楚觉察?再来,当要把饭菜吞咽下去的时候,这个过程你有没有觉察到?一般人都是吃得很快、很快,动作也很快,吞咽也都是囫囵吞枣,这就是处在“无明行”的情况。

  不要以为佛陀他们吃饭是吃假的,只是做样式给大家看而已,以为他们吃饭好像有在吃,又好像没有在吃一样,是没有觉受的,错误了!佛陀又不是木头人,有的人就要练习练习到在吃饭菜的时候,不能够有任何觉受,以为有觉受就会有贪爱,如果你吃饭都没有觉受,第一、你像木头人,第二、你的胃肠消化系统会很不好,因为你没有觉受的时候,包括吃这个饭菜,你都会认为好像是苦的,你唾液的分泌会不够,因为你心情不是开朗的,你唾液分泌的不够,包括吃饭的时候,你没有喜悦的心、没有感恩的心,所以你吃下去的饭菜,消化也会不良,过没多久,胃就会出问题。

  所以,我们在吃饭的时候,轻松、明觉、愉快,正知明觉每一个过程,我们手部的动作,口、舌头的动作,你都保持清醒明觉,你不要以为这没什么,修行真正的功夫是点点滴滴累积下来,不是到禅堂打坐几个小时才算,真的是点点滴滴都要用功、都要累积,这样你才能够觉醒过来。

  不要把成佛想得很抽象,佛就是觉悟者、觉醒者,佛陀就是觉醒者,“佛陀”只是个声音的音译而已,真正的含意是觉醒者、觉悟者。你要觉悟宇宙的真理实相,活在觉醒的世界,第一步的功夫就是要醒过来。一般人是活在无明的世界,活在不知不觉的世界里面,我们今天要醒过来,就是把我们的身和心结合起来,清醒明觉的活在每一个当下,所以修行不是只有禅堂里面,而是日常的工作、历缘对境,包括吃饭,你都要能够保持清醒明觉,这样点点滴滴的累积,你才能够真正的醒过来。醒过来之后,你才能够进行深度的止观双运,也才能够开智慧而成为觉悟者,这都是有次第、有步骤。

  在吃饭的时候,我们需要有一个正确的心态。以前佛教徒吃饭的时候,都是先有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有这种供养之心是不错,但是一般人却很欠缺感恩的心,包括吃饭在内,如果欠缺感恩的心,你的生命不是很苦,不然就是在我慢的世界里打转,如果你吃一餐饭能够有感恩的心,你的生命品质会不一样的,为什么吃饭要有感恩的心?如果你能够先有感恩的心,然后再有供养的心,你的整个生命会不断的脱胎换骨。

  吃饭的修行过程--感恩的心:

  我们每天都要吃饭,在每餐之中,如果你懂得用功要领,真的可以把修行融入日常历缘对境的一切境界,尤其是吃饭,真是非常好修行的时机,包括吃饭的心态,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般人欠缺感恩的心,认为是凭著自己的劳力去努力奋斗去赚钱买来的食物,这是我能、我能够、我是、我能,为什么要感恩呢?这是我行,但是这里面是含有我慢。

  有的修行人会认为接受别人的供养是正常的,是理所当然的,但如果是这样的心态,也欠缺感恩的心,则不容易生起惭愧心。如果没有惭愧心,身心不会柔软,就没办法见法,也没办法展现三妙行,这些都是环环相扣。你的头低不下来、腰弯不下来,身心容易僵化,以错误的心态来修行,很容易在修行的过程,无意中一直在长养我慢,你这样错误的观念、知见,跟解脱道是背道而驰的,所以就会变得越修越行、越修越厉害,认为自己修行很有成、境界很高,接受别人的供养是理所当然,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当点点滴滴有所区别的心态不一样,慢慢累积下来就会有很多的不同,为什么吃饭要有感恩的心呢?因为我们吃这一餐饭,要具足多少世间的因缘,没有农人的耕作,没有社会上很多人士的付出,包括很多菩萨的护持,我们哪来这一餐饭可吃呢?我们的色身需要大自然提供给很多的营养食物,要有很多因缘的具足,我们才有这一餐饭可吃。

  就算我有钱,如果很多的因缘不具足,你一个人到沙漠地区,纵使身上带有再多的钱,你要吃什么?当一个人漂流在大海、漂流在荒岛,你有再多的钱,你能吃到什么?我们能够有这些食物可以吃,要慢慢去体会背后是具足多少的因缘,我们才有这一餐饭可以吃。

  所以,以前佛陀时代的这些出家众,他们实行拖钵乞食的生活,就是要消除掉那些我慢的心态,消除掉那些应该的心态。不是别人应该供养我们,乞食里面是含有乞讨的那种心,我们要一口饭、要一碗水,都要向世间乞食、向大自然乞食,如果以这种心态,你的我慢很快会消失,而且慢慢你会体会到有这些水可以喝、有这些饭菜可以吃,你内心就会真的充满著感恩。

  有了感恩的心,当你在弘法、所做的,你是以一种知恩、报恩的心来回馈世间,你的弘法也是以一种回馈的心在弘法,而不是我是、我能、我慢,认为自己多么行、佛学多么丰富、多么会讲经说法、辩才无碍……,这些都是我慢。真正的修行、真正的解脱之路,是来自于我们的慈悲心、感恩的心、柔软的心,弘法也是以一种回馈的心来回馈世间,以报恩的心来回报世间、回报众生。

  所以,吃饭的时候,我们能先有感恩的心,而今天有这一餐饭菜可以吃,我也愿意跟法界众生分享,会有一种供养的心,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你先有感恩的心再来供养,供养里面的品质会非常好,如果你欠缺感恩的心,则只是一种供养的话,这里面会有两种情况,那种很微细的心态中,你还是会有这种:我行啊!我赚很多钱、我拿很多食物、我来供养……,这里面还是有我慢。认为我供养的东西比别人多,里面还是有微细的我慢。

  再来,当你在供养的时候,你又会认为这是有功德的,在潜伏的心态里面还是有求功德的心,如果跟你说:供养没有功德,你马上会把那些供养品收回去,没功德我为什么还要供养什么?!达摩一句话:没有功德!多少人就翻脸了!从此不供养、不布施。事实上达摩那一句话真的是很高标准的要求,你要布施,真的要有三轮体空的布施,《金刚经》里面清清楚楚的讲明:你有所求的布施,功德就不大了。当真的能够做到无所求、三轮体空的布施,那才是真正的法布施,而且才是真正的功德、很大的布施。所以,包括吃一餐饭,都是非常好修行的时机,不要错过了这个修行的好因缘。

   “善著僧伽梨及诸衣钵,行住坐卧、眠寤语默皆正知之。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眠寤语默的修行,讲话要怎么样修行?“口行”的修行是非常重要。

   “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这里讲到内身、外身,《杂阿含》里面一样有讲到内身、外身、内外身,但是很多人都没办法正确清楚的了解内身、外身。“内身”就是我们自己的身体,每一个人的五蕴身心就是我们的内身,不是身体的内部。“外身”不是身体的外部,你的身体内、外加起来,个人五蕴身心称为“内身”。“外身”就是我们的法身,这个含意很深,简单的讲就是,除了个人的五蕴身心之外,外面其他的这些,统统都是我们的法身。

  讲个比喻,其他的,你们可以以此类推,在座的各位都算是我的外身。慢慢的再扩大,你的体悟有多大,你的法身就有多大,所以说“法身无量无边 ”,如果你能够体会到所有的众生,跟我们是同一个身,这时候你所有的界线就会消失。而且你会以爱己之心爱护每一个众生,你会以尊重自己之心来尊重每一个人,你会将心比心去体谅每一位众生,如果你能够真的体会到内身、外身是一体,你的贪心会消失,你的嗔恨之心会完全的消失。嗔心的消除不是来自于用对治,不是来自于压抑、不是用忍的,嗔心的消失,来自于我们正确的闻法、正确的理解,事实它本来就是这样的存在,只是你不了解而已。当有一天你了解到这样一个事实存在的时候,你大彻大悟,深层的嗔心、我慢之心,就会真的完全的净化、完全的消失。

  当你能够体会到内身、外身合一,内、外身一体的时候,真的来到一体的世界,你会以平等之心、慈悲之心善待一切众生,就是佛教所讲的解脱涅槃世界,没有嗔心,内心十个结缚完全净化、消失的世界,没有任何的我慢、也没有任何的自卑,那是无上正等正觉的世界。不要小看经文里面所跟我们分享的,里面含意都很深,但我们一步一步地去做,有一天你就可以体悟到那不是幻想、想像的世界,是实相实际的存在。如果你觉得跟众生有对立、有隔阂,这个人很看不顺眼,你看不顺眼,是你个人的问题,你个人的心量狭窄,个人的智慧眼没有打开,是你在自讨苦吃,你容不下别人,是你在塑造你自己的苦海,真的一切众生跟我们都是同胞、同一体,佛陀就用内身、外身来比喻,慢慢要体会到内、外身都是一体。

  我们在讲经说法的一开始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对部分的人是比较生鲜,有的人甚至还不太能够适应,如果以空海个人而言,我是站在超越宗派、超越宗教的立场来弘法,真理实相本来就是超越宗派、宗教,你可以不用贴上宗派、宗教的标签,因为真理实相就是法尔如斯,是超越任何宗派、宗教的,为什么我们一开始要念三称本师释迦牟尼佛呢?这是对曾经在人类历史上留下足迹,而大慈大悲示现一条解脱之路的智慧者,我们心怀感恩之心。这是一种感恩,如果有的人认为不希望接受佛教这种仪式,信仰的是其他的宗教也可以,或是你喜欢称的是其他佛、菩萨的名号也可以,你心里一样可以默念所想要念的名号都可以,因为这释迦牟尼只是一个人类的智慧者的代表,我们三称本师释迦牟尼,也是对这些智慧者的慈悲、大智慧,以及普度众生的这种悲愿,我们怀著一种感恩的心,所以大家不用在意我们念的名号是什么,因为这是一个感恩跟纪念。

     

  

《《四念处修行法要》:行、住、坐、卧、吃饭的修行》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礼佛的深义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