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出息念 第十一節、達到禅那

  第十一節、達到禅那

  如果禅修者的心態達到平衡,把五根平衡了,再提升正念,持續地將心專注在禅相上。隨著定力越來越提升,禅修者將能夠超越近行定的階段,達到安止定(appanà-samàpatti)。在剛開始練習進入安止定的階段,禅修者不應當經常檢查自己,而應當練習把心投入禅相當中維持一段很長的時間。

  如果禅修者能夠持續地專注似相,心與似相完全融爲一體,如此維持一個小時、兩個小時、叁個小時乃至更長的時間,他就很可能證得初禅。

  爲什麼專注似相能夠證得色界的禅那呢?似相是由色法構成的概念,因色法而生。我們的呼吸、似相都是由色法所形成的概念。因此,禅修者通過專注色法所形成的概念,可以達到色界禅那。

  再舉其他的例子,比如地遍,爲什麼修地遍能夠證得禅那呢?因爲地的遍相是基于色法而生的概念。水遍呢?水遍也是基于色法而生的概念。火遍、風遍、青遍、黃遍、紅遍、白遍、光明遍也是這樣。修習叁十二身分的時候,身體也是色法的概念;修習不淨的時候,不淨的屍體也是色法的概念。通過專注基于色法而産生的相爲所緣,可以達到色界的禅那。所以,色界的禅那是基于取色法的概念爲所緣而證得的。它的所緣既不是究竟色法,也不是名法。這一點大家要清楚。

  當禅修者可以持續地把心投進似相當中,維持一段相當長的時間,那麼他很可能證得禅那。爲什麼說很可能呢?因爲還沒有經過檢查的緣故。在禅修的每一個階段,只要他的禅修方法是正確的,他的經驗就必須經得起經論的檢驗。我們禅修應當根據兩項原則,不能夠偏離兩項原則:

  第一、禅修必須依循佛陀的教導,必須依據叁藏。如果不依照佛陀的教導,不依照經論,那很可能只是某些大師的個人經驗,甚至有可能是外道,自己走了歪路都不知道,很危險。對此要謹慎!

  第二、禅修要依照傳統、依照傳承。要有傳承、有系統,遵從系統而學。假如離開了傳承,離開了明師的指導,只是自己翻翻幾本經書,靠自己的理解去修行的話,很容易變成盲修瞎練,這也是很危險的。幾乎所有的“走火入魔”,都是因爲盲修瞎練造成的!

  因此,在禅修的時候,既要依照佛陀的教法,依照經論,又要有傳承,有善知識指導,這樣的修行才是穩當的,禅修的路子才是正確的。這兩者缺一不可。既不能夠只是看幾本經典,然後自己憑空創造一種禅法出來,也不能夠只是依靠傳承,認爲我這個是某某大師的教導,然而卻跟佛陀的教導貨不對板。所以,這兩點是我們禅修的根本點,大家應當謹記!

  如何檢驗自己的禅那到底是不是真的呢?當禅修者有能力持續地專注禅相達到兩個小時、叁個小時乃至更久,業處導師將會指導他查有分。這裏的“有分”是借用的名詞,它並不是在阿毗達摩意義上的“有分”,嚴格上來說是心所依處。

  根據阿毗達摩,一切的意界和意識界都是依靠心所依處,亦即是心髒裏的血而産生的。

  如果禅修者能夠持續地專注禅相兩個小時、叁個小時……之後,他應當練習查有分,有分在心髒這個地方。在他出定之後,借著很強的禅定之光去看心髒裏面這個地方。剛剛開始學習查有分的時候,不應當查太久,大概一到兩秒鍾就行。當他可以查到有分之後,再學習在有分這個地方逐一地辨識五禅支。

  若禅修者能夠進入初禅,其初禅將具足五禅支。禅支,巴利語jhànaïga。jhàna即禅那;aïga意爲成分,要素。這五禅支是五種心所,它們個別分開來叫禅支,整體總合起來則叫初禅。

  這五禅支分別是:

  1.尋(vitakka)——將心投入並安置于似相。

  2.伺(vicàra)——心持續地省察似相。

  3.喜(pãti)——喜歡似相。

  4.樂(sukha)——體驗似相的那一份樂受。

  5.一境性(ekaggatà)——心持續地專注似相。

  查禅支並不是依靠感覺去揣摩自己是不是有這五種心理作用,而必須用禅那之光在心所依處這個地方辨識。爲什麼呢?因爲心所依處是作爲禅那心的依靠處,所以要在有分這裏辨識禅支。

  在初次練習辨識的時候,只應當一次辨識一個禅支,等能夠逐一辨識五個禅支之後,再練習一起辨識所有的五禅支。

  可以辨識到五禅支後,還必須練習初禅的五自在。什麼是五自在呢?它們分別是:

  1.轉向自在:能在出定後轉向于禅支。

  2.入定自在:隨意何時入定就能入定。

  3.住定自在:能隨自己的意願入定多久。

  4.出定自在:隨意何時出定就能出定。

  5.省察自在:能在出定後省察禅支。

  有能力達到初禅的禅修者應當練習初禅的五自在。應當練習自己能自在地入定,想要在什麼時候入定就可以入定,想要住定多久就可以住定多久,想要在什麼時候出定就可以出定。他可以用決意的方法:“讓我入定兩個小時”、“讓我入定叁個小時”……

  練習五自在的禅修者決意:“讓我入定兩個小時。”他這樣決意之後,就將心專注于呼吸。當他專注呼吸的時候,禅相很快就會出現。他決意把心投進禅相,除了似相之外不去注意任何其他的所緣,于是他的心就能隨其所願地持續專注在似相上兩個小時。當他突然生起一個念頭:“我應該出定了。”當他在查完禅支,睜開眼睛的時候,就是兩個小時,這才是自在。如果相差二十分鍾、十分鍾、五分鍾,那不叫自在。

  如果禅修者還沒有練習初禅的五自在,就想急急地證得第二禅的話,就會像佛陀教導馬哈摩嘎喇那尊者所講的《母山牛經》一樣:一只愚蠢的母山牛爲了吃山頂上的草,在爬陡峭的山坡時,前腳跟還沒有站穩,後腳跟就提起來,結果,它不僅不能夠爬到山頂上去吃草,還可能會從山坡上滾下來。

  同樣的,當禅修者的初禅還不穩固,還沒有練習初禅五自在的話,就想急急地上第二禅,他不僅不能夠上第二禅,而且連初禅也可能會掉。所以,證得了初禅的禅修者必須修習五自在。

  一位禅修者證得了初禅,並且練習了初禅的五自在之後,必須進一步修習第二禅。想要修習第二禅,他應當先進入初禅。他可以先進入初禅一個小時,從初禅出定之後,再去查五禅支。查到五禅支之後,他應當思維:“初禅因爲接近敵對的五蓋,所以是低劣的;同時,在這五禅支當中,尋和伺是很粗的,它們使初禅不如無尋、無伺的第二禅那麼寂靜。”

  如此省思了初禅的過患和生起對第二禅的希求之後,他決意舍去尋、伺兩種禅支,決意進入只有喜、樂、一境性的第二禅。從第二禅出定之後再查禅支。第二禅只有叁個禅支,也就是:喜、樂、一境性。因爲尋、伺已經舍掉了。如果他可以進入第二禅,他應練習第二禅的五自在。練習了第二禅的五自在之後,他可以再練習上第叁禅。

  想要上第叁禅的時候,他也應當依次地進入初禅、第二禅,從第二禅出定並查到喜、樂、一境性叁個禅支之後,他思維:“第二禅因爲接近敵對的初禅,所以是低劣的;同時,第二禅有喜的攪動,所以喜禅支也是粗的,它使第二禅不如無喜的第叁禅那麼寂靜。”然後,他決意舍去喜禅支,進入只有樂與一境性兩種禅支的第叁禅。

  如果可以進入第叁禅,出定之後再查禅支。第叁禅只有樂和一境性兩個禅支。他應練習第叁禅的五自在。練習了第叁禅的五自在之後,他可以再練習進入第四禅。

  想要上第四禅之前,他也應依次地進入初禅、第二禅、第叁禅,從第叁禅出定並查了禅支後,他接著省思:“第叁禅因爲接近敵對的第二禅,所以是低劣的;同時,樂禅支也是粗劣的,它使第叁禅不如無樂的第四禅那麼寂靜。”于是他平靜了樂禅支,進入只有舍與一境性的第四禅。能夠進入第四禅之後,再練習第四禅的五自在。

  這四種禅那是層層殊勝的。有第二禅體驗的禅修者會發現初禅是粗劣的;雖然初禅也有喜、樂,但是由于有尋、伺的攪動,使初禅感覺很粗。第二禅比初禅更加殊勝,喜與樂遍布全身。

  有了第叁禅體驗的禅修者會發現第二禅也是粗劣的,由于第二禅有喜禅支的攪動,第二禅也是很粗的。

  有了第四禅體驗的禅修者會發現第叁禅也是很粗劣的,第四禅更加平靜、超然。當他達到第四禅的時候,呼吸已經停止,他的心處于非常甯靜、寂靜、殊勝的狀態。

  禅修者修習入出息念業處,通過專注自己的呼吸,以呼吸爲所緣,有次第地、有系統地培育起定力之後,依次證得了四種色界禅那。之後,他可以轉修其他業處,修習地遍、火遍、水遍、風遍、青遍、黃遍、紅遍、白遍、光明遍、限定虛空遍;他也可以進一步修習慈心、修習悲心、修習喜心、修習舍心;他還可以修習叁十二身分、白骨想、不淨業處;可以修習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四界差別等等。

  當然,最難過的關是第一種業處。如果一個人有了禅那,例如已經證得了入出息念的第四禅,他能以第四禅爲根本業處轉修佛隨念,也許只用一座,一個小時、兩個小時就可以成就佛隨念。如果想轉修白遍,他也許只用一座的時間就可以取到白遍的遍相並進入白遍初禅。爲什麼能夠這麼快呢?因爲得到禅那支助的心是非常強有力。正如佛陀在《相應部》裏面的很多經典都這麼強調說:

  ßSamàdhiü, bhikkhave, bhàvetha, samàhito bhikkhave bhikkhu yathàbhåtaü pajànàti.û

  “諸比庫,應當修習定。諸比庫,有定力的比庫能如實地了知。”

  再舉一個例子:如果禅修者在沒有定力的情況下觀照叁十二身分,思維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腎……他會感到很費勁,可能花了一個月、兩個月、叁個月都不一定能夠如實地觀照身體的叁十二個部分。然而,有定力的禅修者可先進入第四禅,從第四禅出定之後,利用強有力的光來照見身體的這些部分,他可以只用一個小時,甚至不用半小時就可以把叁十二身分清楚地、如實地觀照出來。

  同樣地,有定力的禅修者能夠在業處導師的指導下,如實地觀照自身的色法、觀照外在的色法,觀照自相續流的名法、觀照外在的名法,這些色法跟名法都可以如實地呈現出來。正因如此,佛陀在很多經典裏面強調:

  “諸比庫,應當修習定。諸比庫,有定力的比庫能如實地了知。”

  在八支聖道當中,佛陀把正定作爲最後一支聖道。在禅修的叁增上學――戒、定、慧當中,定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擁有定力的人、有定的心,跟沒有定力的人、沒有定的心是天壤之別。如果我們用恭恭敬敬的態度、踏踏實實的心態來禅修,依照戒、定、慧的次第,先持戒清淨,再培育定力,然後修觀,培育智慧,相信每一個人都能夠在今生今世切實地體驗到佛陀教法的利益。

  同時,禅修離不開善知識,修習如此嚴密、系統的止觀禅法更是如此。當禅修者生起了希求解脫之心,他就應當尋求明師。從把取業處開始,一直到證悟涅槃的整個過程,禅修者都應以恭敬、忠誠、老實的態度依止明師、依教奉行,在業處導師的指導之下次第地禅修。

  這就是依照《大念處經》以及《清淨道論》等經典,依照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傳承所講述的修行入出息念一直到證入第四禅的禅修次第。

《入出息念 第十一節、達到禅那》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