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63 《金剛經》的研究(沈家桢)▪P26

  ..續本文上一頁各位聽了覺得如何?

  現在我們對「功德」已有了一個約略的概念,我想和各位再研究一下《金剛經》中對「福德」和「功德」是怎樣區別?使我們可以更有一個清楚的認識。

  我在研究《金剛經》的時候,曾有過一個有趣的問題:鸠摩羅什大師有時用「福德」,有時用「功德」,他是不是隨便使用這兩個術語呢?今天我就不會有這樣幼稚的問題了,因爲幾年來我覺得鸠摩羅什大師對于字眼的選擇,是十分認真和嚴格的。

  所以我們如果能研究出,他在什麼情況下用「福德」,又在什麼情況下用「功德」,則對這兩個術語的了解,一定更能清楚。

  我于是做了一番統計的工作,發覺他在全文中一共用了十八個「福德」,用了八個「功德」。分析下來,概括的說,凡是提到衆生的布施,都用「福德」(有十五處),凡是說到對《金剛經》,信心清淨,受持讀誦,則用「功德」(有六處)。

  各位也許會問,還有叁處「福德」,及二處「功德」是指什麼呢?這二處「功德」,一是佛說他自己曾供養了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佛,供養諸佛,是有極大功德。一是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佛也說有功德,但不及另一菩薩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所得的功德大。這裏請各位注意,佛說的是菩薩的布施,並不是我們凡夫的布施。佛在《金剛經》一開始即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又說:「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所以四相未除的善男子、善女人如梁武帝所布施的,大都是得人天福德的果,而菩薩的恒沙世界七寶布施,則在無量福德之外,更有功德。爲什麼呢?佛說:「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不貪著,故說不受,廣行布施而若無其事,所以有無量功德。希望各位細心體會。

  還有那叁處「福德」呢?那是聞《金剛經》經義而生淨信,受持讀誦及至四句偈等,都有福德。換句話說,布施固然有福德,誦經也有福德。根據上面分析,可以得到一個簡單的結論:佛在《金剛經》中告訴我們:

  一、福德是由布施(包括持戒、忍辱、精進)的因所産生的果。

  二、功德是對般若經典信心清淨,受持讀誦的因而産生的果。也可以說,功德是智慧(包括禅定)的結晶,而功德中也包含了福德。

  叁、我們應該怎樣修福?

  我希望各位不曾被我講了一大堆的福德、功德、求福、修福而弄得頭昏腦脹。讓我來說一個掌故,各位也許可以輕松一下。

  據傳說在中國蘇州有一條自鄉間通到城市的要道,每天有很多鄉下人進出。這條街只有六尺寬,名叫六尺巷。這條巷在兩家大園宅之中間,至于這條巷的由來,則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傳說。

  不知道是在那一個年代,其中一家園宅的主人是在京中做丞相。有一天他收到家鄉管家的一封緊急報告,說隔壁鄰居無理,硬說兩家之間的園地劃界不清,照鄰居的意思,我們得退進叁尺,園地極大,若退進叁尺,要損失很多土地,請示主人應該如何處理?這位丞相,看了管家的報告後,在他的報告後面,批了幾個字:「讓他叁尺亦無妨。」管家收到主人的覆示後,就將主人「讓他叁尺亦無妨」的意思去告訴鄰居,鄰居聽了,哈哈大笑,對管家說:「你看!你家主人多麼大方,我可也不能小氣,我也讓他叁尺亦無妨。」于是辟出了一條六尺寬的通道,便利了很多鄉人,不必再繞道進城。這條通道就叫「六尺巷」。

  現在言歸正傳,我們應該怎樣修福呢?各位自己及各位所熟悉的大德親友,修福修得很多,我多少有些班門弄斧,不過盡我所想到的,提供各位叁個半方法,以供作各位的參考,歡迎大家來信批評討論。

  (一)不要批評人。這說說容易,但做起來並不容易。一個值得介紹的心得,是盡量發掘對方的長處,欣賞他的長處,學習他的長處,贊美他的長處。當我們注意對方的長處時,自會減少批評。又千萬避免在許多人面前批評一個人,或搬弄是非。這是修福,是修功德。

  (二)實踐普賢十大行願。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每一行願都在修福,其中對一般學佛來講,忏悔業障及恒順衆生最易引您走上修功德的正路。

  (叁)受持讀誦《金剛經》。勸您每天至少念一遍。這是出于我親身的經驗,體會到《金剛經》實在有不可思議的功德。也是頂容易做得到的修福,而其功德無量。

  至于什麼是半個方法呢?

  如果您和人爭吵生氣,或被人欺辱時,倘能生起「讓他叁分亦無妨」的心,往往可以堵造業之途,開修福之門。這是半個修福的法門,供各位一笑。祝各位福慧雙修,謝謝各位。

  一九九叁年講于紐約大覺寺

  (叁十二)緣

  今天我們在莊嚴寺聚會,依佛法來講,是因爲我們彼此宿世因緣成熟,或者說衆緣具足,所以能聚在一處,並非偶然。這個「緣」字在佛法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諸法緣生,性空緣起,都是佛陀親證的重要教義。

  今天我准備和各位講兩件我親身遇到的事實,想在這些事實中,讓各位體會到緣的重要性及微妙處,供各位參考。

  在未講這兩件事實前,應該先對這個題目「緣」字稍有交代。根據《辭海》,這個緣字,音「沿」,「因也」。所以在中國文字中,也可以說緣即是因。可是在梵文中,「因」是 Hetu,「緣」是 Pratyaya。Hetu 是指結某種果必須要有的主因。譬如結瓜結豆,必須要有瓜或豆的種子,所以種子是主因。而 Pratyaya 是指所有幫助這主因結成果的助因,助因就是佛經中的「緣」,沒有緣,這主因就不可能結果。譬如種子必須有日光、水分、泥土等方能結瓜或結豆,所以日光、水分、泥土等就是助因。中國的佛經多從梵文翻譯過來,所以在佛經中也將因和緣分開,主因稱因,助因稱緣。沒有緣,或者緣不具足、不夠,這個主因也就會遲遲結不出果。這一個真理,十分重要。我們如果能徹底掌握住這個真理,對日常生活中所遭遇的一切事情,都會漸漸地看得更清楚,想得更明白,可以幫助您減少因爲這類事情而引起的夢想顛倒,甚至于身心受苦。

  一九七四年,我有緣認識了西藏密宗白教的領袖第十六世DB法王。那是他第一次到美國來弘法,住在我長島的菩提精舍中,因此有相當多的機會親近他,他的弘法熱忱與慈悲和藹,給我極深的印象。

  一九七五年,他第二次來美,要我幫他在紐約建一所白教的北美道場。那時美國佛教會已發動造莊嚴寺。敏智、仁俊、聖嚴等各位法師,帶領著不少同修,真所謂筚路藍縷,正在一片荒山森林中覓徑辟路。我記得仁俊法師那時曾口占一詩:

  一片天青一片禅  山深水活意超然

  他年最是宜人處  嶺上梅花谷口蓮

  今天正好仁法師亦在座,不知仁法師還記得這首詩否?目前還是嶺上無梅谷缺蓮,不知仁法師願發心來完成您的詩意否?

  美國佛教會那時已在我四百六十英畝的土地上,選了一百二十五英畝(相當于五十二甲余)的土地,包括一個五英畝大小的湖。所以,當DB法王囑咐我幫他興建北美道場時,我就將剩下的叁百叁十五英畝地全部讓他選用。可是說來奇怪,他們踏遍整塊山地,竟找不到一處像莊嚴寺那麼背山面水,叁邊懷抱的適當地形、各位!請注意,這是緣不具足的第一個象征。

  一九七六年中,DB法王好不容易選定了一塊在卅五英畝濕地邊緣上的高地,准備將來將此大濕地開辟成湖。同時,我又爲他在那地的近旁,買下一所房屋,作爲他們的臨時場所。這所房子後來仁法師也曾辟爲精舍,駐錫其中。

  一九七六年十二月,一切法律文件都已准備好,決定正式簽字。DB法王及他的幾位仁波切及隨員等都已住在那屋裏,客廳怖置得相當華麗,屋外也褂滿了西藏旗幟,充分表顯出密宗道場的風格及莊嚴氣氛。當我到那所房屋去谒見DB法王時,他們還吹起號角,以示隆重。

  可是,緣不具足的象征接二連叁。正當我走進廳內,向DB法王頂禮時,挂在牆上的一張他的照片,忽然掉了下來,隨從爲之失色。後來我們准備簽字時,姜貢仁波切將大窦法王常用的墨水鋼筆交給他,請他簽字,DB法王簽了下去,可是筆中竟然沒有墨水。這一來又是一陣忙亂,趕快換來另一支筆,方才簽字蓋章。

  一九七七年五月,DB法王在那選定的場所,舉行淨場典禮四天。第四天來賓約叁百人,包括了當地的鎮長等,我記得陳健民居士還專程從叁藩市趕來參加。儀式在一個大帳蓬中舉行,正當儀式進行中,忽然烏雲密布,大雨傾盆,一時風聲、雨聲、號角聲、鈴聲、鼓聲混成一片。現在回憶起來,後來幾年中莊嚴寺的幾個重大法會,總是天色睛朗,相較之下,實在感到有些不可思議。

  以DB法王的修持及經驗,我絕對相信,他對這塊地緣不具足的事實,一定更比我們敏感。所以在淨場之後,他們就積極地尋找其他的地區。

  幾個月後,DB法王對我講,他們在紐約的 Woodstock 看中了一家有四五十間房間的旅社,因主人年高,正在廉價出讓。旅社在山丘上,氣勢不錯,也有足夠的土地可供作擴充。法王問我願不願意助他買下那邊的地及旅社,他願放棄此間的叁百多畝土地。因爲有現成的房舍,他們可以立即成立道場,接引信徒。我完全同意他的看法,並遵照他的意思去做。

  各位如果到過 Woodstock,看到現在他們新蓋好的華麗莊嚴的西藏式寺院,不能不欽佩DB法王的明智決斷。而我,這二十年來,深深地體會到要在一片荒山中建造一座寺院是何等的艱難辛苦。現在回想起來,如果沒有這類緣不具足的象征,他們不另去找地方,不找到 Woodstock 有四五十間房間的場所,仍在這塊地上開山辟路,從頭做起,KTD(DB法王的道場)絕不可能有如今日的成就。

  各位,現在我想請問大家一個問題,在這件事實中,各位可曾發現些什麼道理?

  有的說:「DB法王道場的緣不在此地,是在 Woodstock。」有的說「因爲他發覺這塊地不適合,所以…

《63 《金剛經》的研究(沈家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