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您想去除煩惱嗎?▪P3

  ..續本文上一頁須刻意,只須嘗試去知道、去關心一直都在這裏的呼吸就行了。

  這是通過專注呼吸來使內心平靜的方法,叫做入出息念。只要你能經常學習關注你的呼吸,你將會發現:你的情緒更容易控製了,你的內心更容易平靜了。

  接著再爲大家簡單地講一講散播慈愛的方法。什麼叫做散播慈愛呢?就是學會祝福他人,祝願他人開心、快樂。

  在散播慈愛的時候,閉上眼睛,先祝福自己,希望自己開心,希望自己快樂,要用心感受自己真正地開心、真正地快樂。如果感受自己的快樂有點困難,那可以回想自己過去曾經做過的一件令你很開心的事情,例如幫助他人、樂善好施等,然後感受當時的快樂,並把這種快樂維持下去。

  這樣做大概幾分鍾之後,再選一位你很恭敬、很尊重的人作爲散播慈愛的對象,例如你的老師、對你有恩的人等,但必須是同性,異性是不適合的。將你的祝福發出去,用心去祝願這位善人快樂、幸福,用心去感受對方真的很快樂、很幸福!可以將慈愛散播出去後,就這樣盡可能持續地維持下去。

  能夠對恭敬的人散播慈愛後,可以繼續祝福其他恭敬的人,然後祝福你的家人,祝福你的朋友,祝福公司的同事,祝福所有的人,包括認識的人、不認識的人,乃至一切有生命的衆生。這就是慈愛!

  在散播慈愛的時候,你的心必定是快樂的、喜悅的、平靜的、柔軟的、寬廣的。她可以很有效地消除煩躁、不安、憂愁、怨恨、不滿等情緒。要經常地學習散播慈愛,經常地學會祝福他人。當你擁有了慈愛,當慈愛成爲你內心的素質之後,你將會發現:不但你的心情改變了,你的性格改變了,連你身邊的人、周圍的世界也都改變了!

  無論是覺知呼吸,還是散播慈愛都不難做到,大家都應該嘗試去做。不僅在特定的時間段可以練習,在平時有空時也可以練習。例如回到公司後,如果離上班的時間還早,可以坐在自己的座位上,閉上眼睛,先放松一下身心,接著覺知自己的呼吸……還有其他很多種業處,雖然專注的目標有所不同,但方法都大同小異,在這裏就不一一列舉了。

  叁、想要去除潛伏性煩惱,根除內心的煩惱,就應該修慧、培育智慧。唯有通過智慧,才能把煩惱連根拔除。

  這裏所說的智慧,並不是指腦瓜轉得快,理解能力強,記憶力好;也不是指在商場、官場、戰場能打敗對手,青雲直上。這些能力只能叫才華或聰明,不是佛教所說的智慧。佛教所指的智慧,是能夠了知人生真相、洞察世間本質的智慧。

  我們需要用智慧來了解這副的身心,了解到我們的身心無外乎是由眼、耳、鼻、舌、身和意所構成。眼、耳、鼻、舌、身稱爲五根,即五種感官,它們構成了這個肉體之身(色身)。意呢,有六種,即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和意識。這六識分別認知六種對象:顔色、聲音、氣味、味道、觸覺和各種現象(法所緣)。眼識能見到顔色,耳朵能聽到聲音,鼻子能聞到氣味,舌頭能嘗到味道,身體能碰觸到觸覺,意識能思維各種現象。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不外乎是自己的身心和這六種對象的互動。

  當我們看到美麗的東西、聽到好聽的聲音、吃到好吃的食物等等時,很容易生起貪心,想要追求這些東西。當心接觸到不喜歡的對象時,心會排斥、抗拒,很容易生起嗔心。由于不了解外境的本質,這叫做癡。貪嗔癡都是不善心,亦即是煩惱。

  我們應當用這樣的方法來了解身心是如何構成的?它們是如何運作的?在什麼情況下生起的是善心,什麼情況下生起的是不善心?應當如何培育善心,如何避免不善心?

  了解身心之後,還必須進一步追查造成身心之因、生命之因。有果必有因。生命作爲一種結果,必定有其因的。爲什麼會有生命呢?因爲有煩惱,有貪愛、有追求,想要這東西、想要那東西,于是會采取行動。這些行爲表現在道德上稱爲善業或不善業。當這些善業或不善業遇到因緣成熟的時候,就必然會帶來相應的果報。我們的這副身心、每天所遭遇的境遇,就是自己行爲的結果。亦即是說,命運的好壞是靠我們自己創造的,我們是自己行爲的承擔者。同時,我們也必須對自己的行爲負責。

  了知身心與身心之因後,還必須觀照它們都是無常、苦、無我的。包括身心在內的世間所有現象都不是永恒的,一切都在刹那刹那地生滅變易著,這稱爲“無常”。萬物都在遭受生滅的逼迫,所以是“苦”。因爲無常、苦,其中根本不可能有一個所謂的“自我”、“靈魂”、“實體”、“本體”存在,這稱爲“無我”。

  如此用無常、苦、無我的智慧來觀照一切的世間,包括自己的身心,他人的身心,無論過去、現在、未來,一切都是無常、苦、無我的。通過觀智如此透徹地觀照,當他的智慧成熟時,就可以斷除煩惱、解脫一切苦。

  因此,通過持戒,能去除第一種最粗層次的違犯性煩惱。通過修定,能進一步去除第二種困擾性煩惱。通過修慧,能徹底去除第叁種潛伏性煩惱。所有的煩惱,皆可以通過培育戒、定、慧來解決、斷除。

  修學佛教的目標是爲了斷除煩惱,斷除煩惱的方法不外乎戒定慧叁學。戒定慧是佛教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修行方法,離開了這些,就談不上所謂修行了。

  大家想要去除煩惱,也必須培育戒、定、慧。要培育這叁件事不會很困難,就要看大家做不做,能不能持之以恒。當然,在座都是在家人,有家庭、有工作、有社會責任,在這方面的要求自然不可能像出家人那麼高。對于出家人,品德的要求須做到持戒清淨,足以爲大衆之師;平靜的要求須證得禅那;智慧的要求須修到觀智;這些都是專業要求。在家人雖然不能做到很專業,但至少也要達到業余水准吧!

  

  由此可見:佛教是佛陀的教導,是強調智慧、覺悟和實踐的教導。不要認爲佛教是宗教,要人燒香、跪拜、初一十五吃齋念經等。佛陀教導我們要清楚身心的真相,清楚自己的煩惱,目的就是爲了斷除煩惱。佛陀爲斷除煩惱指出了一條清晰的道路,這條道路分爲叁個階段:第一要提升自己的戒行、道德品質,第二要致力于內心的平靜,第叁是培育智慧,並通過智慧來斷除煩惱,根除苦之因。沒有了因,就不會有果。沒有了煩惱,就不會有生死輪回,不會再有苦。這就是佛陀的教導!

  

  

  

《您想去除煩惱嗎?》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菩薩道的問答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