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61 金剛經說什麼(南懷瑾)▪P10

  ..續本文上一頁中說到四相,相這個字,就是現象,文字上是現象,依照人的思想心理來說就是觀念。我們人有一種觀念,就是有人相,總是有你、我的觀念。我相就是我,人相就是衆生相,就是現在學術名稱所謂社會人類,在佛學的範圍都屬于人相,衆生相。我相又分兩種,一種是人生命的個體,我是我,你是你,他是他,每個人是不同的個體。一種是屬于精神上的,一個學問好的,或者是地位高的,年齡大的,常看他人都是小孩子,幼稚。我現在也常常犯這個毛病,會說你們年輕人懂什麼?這是我相,因爲覺得「我」嘛!倚老賣老。

  不錯,倚老賣老是我相,但是許多年輕人倚小賣小,那也是我相。更有許多小姐們倚女賣女的,也是我相。許多男孩子也是倚男賣男的:我是小孩,老師請原諒!我說,不要倚小賣小,倚男賣男了。這些都是主觀成見,就是精神觀念上有個我。所以文章是自己的好,這是我相。本來文章寫完了就完了,別人改一下文章,那要命啊!心裏受不了……這都是因爲心裏上的我相,也叫做法我見,這個法就是精神的我見。

  至于衆生相,是社會一些人類的範圍,前排的人同後排的人,只要一坐下來,人相我相就起來了。感覺前排的人很討厭,頭太高了,坐在我矮子的前面,使我看不見。人相我相一來,衆生相就來了,唉!這個環境布置得不大好,管事的人不大對,接著壽者相來了,唉呀!空氣不好,有傳染病,要短命。

  這個四相是依根的,先由眼根而來,人的煩惱都因這四相而起。鸠摩羅什把它歸納起來叫做四相,玄奘法師的翻譯,還加叁個,成爲七相。鸠摩羅什把後面叁個統統歸入壽者相。壽者相很嚴重,我們人都喜歡活得長,你幾歲呀?五十八。嘿,我六十了,你比我小兩歲。你幾歲啊?八十二,你比我大幾歲……這都是壽者相!要「我」活得長,要「我」健康長壽。每個人來學打坐,乃至在座來學禅的,十個有九個半,甚至十個有五雙,都是以壽者相的觀念來學打坐的。那麼,這與佛法的金剛經就大有出入了!要注意,要去了這四相,完全離開了這四相,才可說是學佛的真正境界。本經的原文,佛說這四相,用現在的話來講,這四相是人類衆生共通的、牢不可破的、頑固的主觀觀念。要把這個觀念破除掉,學佛就差不多了。

  現在佛告訴須菩提,一個學佛的人,先要把心胸願力放在前頭,能夠爲衆生發願,不爲自己,而是爲大家去努力。因爲要度衆生,但又沒有度衆生的本事,所以要去努力。佛又說,你完成學佛的這個願望,度完了衆生,自己並沒有覺得度了什麼衆生。

  叁輪體空布施

  這一段,佛學有一個名稱,叫做「叁輪體空」。輪者不是車子的輪子。輪是形容詞,指叁個部分,就是施者,受者,施事,這就是講布施的重要。金剛經現在開始講般若了,般若的第一個眷屬,就是布施。剛才這一段已經開始要講布施,先說明叁輪體空的道理。

  布施有叁種,第一種財施是外物的,像金錢財物等布施,這叫外布施。第二種法施是精神的,如知識的傳授,智慧的啓發,教育家精神生命的奉獻等,都是精神的布施,這種屬于內布施。第叁種是無畏布施,如救苦救難等。不管是那一種布施,施者應該抱持無施的心態,用一種希望他人能夠得到益處的心情來貢獻,那就是宗教家的精神了。必須要做到施者無此念,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受者也空,施事也空。看到人家可憐應該同情,但是同情就是同情,布施了就沒有事了,忘記了誰接受我的布施。做完了以後,「事如春夢了無痕」,無施者,無受者,也無施事,這才是佛法布施的道理。

  所以佛在這個世界上,以師道當人天的師表,教化一切衆生,救度一切衆生,度完了,他老人家說:再見,不來了。只是吩咐四個弟子暫時不要死,要「留形住世」,活著等彌勒菩薩下來。佛的這個精神就是叁輪體空的布施。

  快樂痛苦皆無住

  這裏著重的是剛才提到的法布施,因爲須菩提問到怎麼使心、忘想煩惱降伏下去!怎麼樣使自己的心甯靜,能夠永遠安詳停留的保持住。佛先答覆他:就是這樣。因爲須菩提不懂,所以佛接著在下章就說了一段理由,說大乘菩薩道的修行方法,也包括精神的生命,應無所住行于布施,任何事情一做便休,無所住。應該無所住行于布施,這個叫修行。你心理的行爲隨時做到無所住,一切都布施,都丟開了,這是我們普通的話,都丟掉了。禅宗經常用一句話,放下,就是丟掉了。做了好事馬上須要丟掉,這是菩薩道;相反的,有痛苦的事情,也是要丟掉。有些人說,好事我可以丟掉,就是痛苦丟不掉啊!

  實際上,好事跟痛苦是一體的兩面而已,一個是手背,一個是手心。假使說,好事他能夠真丟掉開的話,痛苦來一樣可以丟開,所以痛苦也是一個很好的測驗。如果一個人碰到煩惱,痛苦,逆境的時侯丟不開,說他碰到好事能丟得開,那是不可能的。

  儒家經常告誡人,不要得意忘形,這是很難做到的。一個人發了財,有了地位,有了年齡,或者有了學問,自然氣勢就很高,得意就忘形了;所以人做到得意不忘形很難。但是以我的經驗還發現另一面,有許多人是失意忘形;這種人可以在功名富貴的時侯,修養蠻好,一到了沒得功名富貴玩的時侯,就都完了,都變了;自己覺得自己都矮了,都小了,變成失意忘形。

  所以得意忘形與失意忘形,同樣都是沒有修養,都是不夠的;換句話說,是心有所住。有所住,就被一個東西困住了,你就不能學佛了。真正學佛法,並不是叫你崇拜偶像,並不是叫你迷信,應無所住而行布施,是解脫,是大解脫,一切事情,物來則應,過去不留。等于現在引磬一敲,下樓就是下樓,金剛經還是歸金剛經,你還是你,如此應無所住。

  轉化十二類生

  有一位同學提出來說,很多年前,也曾經聽我講過這一段,除了我前面講過的,好像還有進一步的道理。其實,所謂進一步的道理就是:這個境界就是有願力,一個大乘菩薩發願及菩薩行,應該是救盡天下蒼生,而自覺沒有做什麼救蒼生的事情。一個人救人、利人是應該的,假使心中還有利人、救世、度人之念,已經不是菩薩道了。這是指外面行願方面的。內心修持更須這樣。我們自己學佛是求戒定慧的究竟,可是大家在修持方面,或者在靜坐方面,都是在著相。

  譬如許多人爲了身體的健康,學各種的方法,打坐、守竅、修氣脈轉動,實際上,已經都落入壽者相了;接著我相、人相、衆生相也都跟著而來,學佛的成就當然不會大了。又如修淨土念佛的朋友們,假使念一句佛號,觀念裏頭或下意識中,附帶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的情況,那也不能得到究竟的成就。舉凡這些,都是要修行人自己細心檢查心念才會發現。

  關于卵生、濕生、化生、胎生等,我們上一次也分析過,人的生命裏頭,本身內在就具備有這十二類生。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幾十年,或者一百年,大部分時間並不是爲自己活著的。我們仔細分析一個人,活著爲了面子、爲了漂亮,人生時常是作給人家看,或者作給兒女看的。

  當年有一個同學告訴我,父母盯得很緊,他生氣了,因爲他是個獨子,他告訴父母:你少盯一點好不好,否則我不給你念書了。這個話也對啊!現在的青年考聯考,好像都是爲了父母,爲社會,爲家庭。人是很可憐的,活了一輩子,一天吃叁碗飯,只有十分之叁是爲自己生命所需而吃,其余大部分是供養自己身體中的卵生、濕生、化生吃的。腸子裏有蛔蟲,身體中有各種細菌,所以宇宙中所有的一切衆生,及各種的現像,在我們人體的內部都統統有了。所以說,人體是個小宇宙,左眼是太陽,是陽;右眼是月亮,是陰;我們身上的大小腸,就是身體中的江河、海洋,西遊記叫它是無底洞,吃下去漏出來,永遠填不滿的無底洞。又如身體上有骨骼的地方就是山崖、岩石;人體內部又有各種的生命,每一個細胞就是一個生命,包括精蟲卵髒等等,這些都與禅定有關。

  真正的修持,得定者初禅念住,雜念妄想沒有了。二禅氣住,所謂打通氣脈,外表呼吸停掉了。叁禅脈住,脈搏不跳動了,連心髒跳動都非常緩慢。四禅才是舍念清淨,整個的身心丟開了,沒有感受。但是要想達到氣住脈停的定境,必須先把自己身體上卵生、濕生、胎生、化生等十二種類,整個變化了才行,就是儒家所講的變化氣質。假使我們這個色身沒有轉化而想修持得定是決不可能的。

  所以這位同學別著我講這一面,認爲我還留了一手,實際上這一面是講實際功夫,幾乎沒有人相信。普通金剛經這一段講過去就算了,現在既然有人指出來,已經留不住了,這一手也要露一露,大概就是這樣,這是補充第叁分。

  說叁十二品偈頌

  另外有人提出來,說我曾寫過金剛經叁十二品的偈頌,本來我不想講,因爲這是四十年前的事了。那時我在峨嵋山上閉關,不要說人看不到一個,鬼影子也看不到一個。尤其到了秋後大雪封山,連猴子都爬不上了,人要下山很容易,就是西方人的滑雪,弄兩根大棍,屁股上包一些樹皮,隨便這麼一溜就下來,一潟千裏。要想上去啊!只好等明年春天了。有一天晚上沒事,藏經中抽出金剛經來看,也不曉得著了什麼道,一下子高興起來,又感動萬分,不由自主的,一夜之間把金剛經的叁十二品,作了叁十二個偈子,說明這個道理。後來下山以後有人傳出來了,不過到了臺灣連原稿也掉了,因爲我平常的習慣,自己作的東西隨手就忘了。這一點雖是壞處,但也是好處,就是可以修道,過了就丟,所以說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一切都把它空掉了。另外我也不太記這些東西,也是懶得介紹這些東西。譬如在大學上課,很多同學問我:老師你有什麼著作?我也搞不清楚我有什麼著作!也沒有觀念去推銷。現在同學們提起來這個偈子,就順便說一下。不過我那個叁十二首偈子,比你們聯考作得快,叁十二品的意義,一夜之間把它用禅與佛的道理說完了。第一首偈…

《61 金剛經說什麼(南懷瑾)》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