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子法會因由分,大概是這樣子:
第一品偈頌
缁衣換卻冕旒輕 托缽千家汗漫行
何事勞生終草草 蒲團洗盡旅途情
「缁衣換卻冕旒輕」,缁衣就是和尚們穿的衣服,印度的規矩,出家人穿染色的衣服,高尚平民穿白的衣服。所以現在我們寫信給出家人時,下面往往自稱白衣某某,表示自己是白衣居士。出家人的衣服染了顔色,就稱缁衣,就是說釋迦牟尼佛出家了,穿了一件和尚衣。皇帝帶的那個皇冠是冕旒,中國人戴的稱天冠,前面還挂些珠子之類。這一句的意思是說皇帝不當了,換句話說如果一個人能夠丟掉帝王富貴,能夠放得下一切,才夠資格學佛。像釋迦牟尼佛一樣,皇帝的那個皇冠,隨便把它甩掉。
「托缽千家汗漫行」,然後以釋迦牟尼佛的身分,還出來化緣呢!不管窮人家裏,什麼人家裏都去化緣。
「何事勞生終草草」,我們人生爲什麼勞勞碌碌,佛學名辭叫做勞生,一輩子在勞苦中。忙忙碌碌一輩子,最後莫名其妙的來,莫名其妙的就走了,所以是何事勞生終草草。
「蒲團洗盡旅途情」,旅途是人的一生,看來人生沒有別的好事,只有蒲團一個,兩腿一盤,萬念皆空最好。
這是法會因由當時作的第一首偈子,當然這個文字,我自己也看不上,不過有時侯想想,現在叫我再作,一夜之間還作不出來,人生就是那麼怪。
第二品偈頌
第二首是善現起請分。善現就是須菩提,須菩提起來問問題,佛答覆他,善護念。善護念是個要點,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就是這樣定住,就是這樣把煩惱降服下去。
萬象都緣一念波 護心那用修多羅
岩中宴坐已多事 況起多余問什麼
「萬象都緣一念波」,人生的煩惱和一切痛苦,就是一念,沒有第二念,千千萬萬不同的現象,就是一念動了。像大海水,平水無波忽起一個波浪,一點動,千萬點煩惱就跟著來了,所以說萬象都緣一念波。
「護心那用修多羅」,佛不是告訴他善護念嗎?真正的善護念何必用佛經呢?修多羅就是佛經,梵文名稱就是素怛覽。真正悟了道的人,不看佛經也一樣此心平靜,所以說護心那用修多羅。
第叁句,先要說明一個典故。須菩提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佛經上記載,有一天他跑到一個崖洞裏宴坐。什麼是宴坐呢?注意啊!大家要學打坐的注意啊!尤其是老同學們!不依身、不依心,不觀這個身心,不依亦不依,這個樣子才叫宴坐,也就是打坐。你看我們大家坐在那裏,又聽呼吸,又練腿,又練氣功,統統在身上搞。不然就搞念頭,像水上按葫蘆一樣,這邊這個撲隆咚才按下去,那邊那個又浮上來;這邊念頭冒上來一個,那邊又來一個。真正的入定是不依身,也不依心,但是「不依」是個空的境界,還是不對,所以不依亦不依,這才叫做宴坐。
須菩提有一天在岩中宴坐,什麼都沒有,忽然空中天女散花供養,天花掉了下來,大概須菩提正好張開心眼吧!不然怎麼知道天花掉下來呢!須菩提就問,哪一個在散花供養?空中有個聲音說:是我呀,我是天人,天神。因爲尊者在此說法,所以我空中散花供養。須菩提說:我沒有說法啊!這個天人說:善哉!善哉!尊者以不說而說,我們以不聽而聽,因此,我們要供養。這是說到須菩提的一段故事。
「岩中宴坐已多事」,你那個打坐入定已經很多事了,道就在這裏,菩提就在這裏,打坐不打坐,都在菩提中,你在那裏打坐裝模作樣已經夠多事了。
「況起多余問什麼」!這一下又來問金剛經,佛啊!如何住啊?如何降伏其心?這就是禅的道理,當下可以了解了,大家當下都可以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了。
第叁品偈頌
第叁分叫做大乘正宗分,就是剛才講的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入無余依涅槃而滅度之。
四相初生四象殊 羲皇以上一無無
劇憐多少修途客 壽我迷人猶諱愚
「四相初生四象殊」,我們大家都知道,佛家有四相,人相、我相、衆生相、壽者相,等于易經的四象,易經也講四象,老陰、老陽、少陰、少陽,四象。拿空間來講,東南西北也是四象。人生統統被現象所困,四相初生的這個四相,同易經的四象就有差別,一念一動,外境界就有差別了。
「羲皇以上一無無」,我們中國文化開始的時候,伏羲畫八卦,一畫開天地。當這個一還沒有畫動以前,天地沒有,宇宙還是空的,伏羲畫卦以後,天地開辟了。羲皇以上是講形而上道,萬法本來空的,既是空就不必去用功夫求了。我們現在很可憐,大家學佛拚命去求空,這豈不是背道而馳嗎?既然空,你求得到嗎?能求到的就不是空了。所以說羲皇以上一無無,什麼都沒有。
「劇憐多少修途客」,劇憐,是最可憐,多少在修行路上走的這些人,都在求壽者相,多活幾年,修個果位,都在四相裏頭滾,自己還以爲是在修道。
「壽我迷人猶諱愚」,自己在四相裏頭滾,自欺欺人,還以爲高明得很,別人都不行,看不通,只有自己看通了。其實,自己那麼笨,還忌諱自己的愚蠢,自認爲最聰明在修行學佛呢!
第四品 妙行無住分
【複次。須菩提。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于意雲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複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第一等和次等
昭明太子的標題叫做妙行無住分。妙行無住的行不是走路,是講修行,妙行修佛法的意思。
【複次。須菩提。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這就是我們上一次講的布施,也是內在的用功。大致上布施分內布施、外布施。我們中國禅宗後來流行一句話——放下,這個話就是布施,一切丟開。人生最難的就是丟開,真丟開了就是真放下,放下就是內布施。作到了內布施就可以成就,就可以成道。這裏佛告訴須菩提內布施的法門,複次,白話文就是其次的,次一等的告訴你。第一等的,佛怎麼說我們還記得吧?須菩提問如何住?如何降服其心?佛就告訴他,就是這樣住,就是這樣降服其心。等于沒有說,這是第一義。
第一義很難懂,大家都看過西遊記唐僧取經,唐僧到了西天,見到了佛,佛就把大徒弟迦葉尊者找來,說他們從東方震旦中國來的,很辛苦啦,功德圓滿,你把書庫打開,把最上等的佛經給他們帶回去。當唐僧帶領叁個徒弟到圖書館門口取經的時候,守門的說:拿紅包來。孫悟空氣得拿起棍子就想打。唐僧說:你不要動粗了,這是最後一步,不然我們那麼辛苦,不是白費了嗎?我們沒有錢卻有一件袈裟,拿到當鋪裏當了,給他紅包。孫悟空又氣又罵的,迦葉尊者很難爲情,所以廟子裏塑的迦葉尊者,都是歪著脖子縮著頭。其實西遊記只是小說,最後拿到了經典到了山門口,孫悟空跟師父吵,說那個老和尚靠不住,還要我們紅包,要把經打開看看,結果發現佛經上一個字都沒有,只是白紙。孫悟空立刻大吵大鬧,被佛聽見了,就叫迦葉尊者來問,迦葉尊者說:你老人家吩咐,給他們最上品的經嘛!我就拿最上等的給他們。佛說:唉呀!那些衆生不懂啦!沒有文字的經他們看不懂,你還是拿有字的給他換一下,拿那個差一點的。所以複次是差一點的,有字的經。真正的經典啊,一個字都不須要,本來空嘛!應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這個是第一義,就是一張白紙。既然第一等的不懂,現在複次只好講差一點的。
無所住
佛告訴須菩提:我告訴你,一個真正修行的人怎麼修?「菩薩于法應無所住」,就是這一句話。
此心應該隨時隨地無所住,如果你此心隨時在空的境界上,那已經錯了,因爲你住在空上;如說此心住在光明上,或住在氣脈上,都錯了,因爲那不是無所住。
「應無所住,行于布施」,什麼叫修行?念念皆空,隨時丟,物來則應,過去不留;就算做了一件好事,做完了就沒有了,心中不存。連好事都不存在心中,壞事當然不會去做了,處處行于布施,隨時隨地無所住。
譬如今天,有人批評你,罵你兩句,你氣得叁天都睡不著覺,那你早住在那個氣上。今天有一個人瞪你一眼,害你夜裏失眠,你早住在人家那個眼睛上了。任何境界都無所住,我們看這一邊,那一邊就如夢一樣過去了,沒有了;回頭看另一邊,這一邊做夢一樣就過去了。但是我們作不到無所住,我們永遠放不下,小狗沒有喂啦!老爺沒有回來啦……這一切都不要去管它,無所住行于布施,布施就是統統放下。下面告訴我們所謂不住色的布施。
不住色
什麼是色?色法在佛學裏,分爲有表色、無表色、極微色、極迥色。
「有表色」指世界上的光色,青、黃、藍、白、黑,以及長、短、高、矮等,是可以表示出來的。就連我們地、水、火、風,物質世界的東西,包括我們肉體,都可以表示出來。
「無表色」是屬于精神方面的,是抽象的,沒有辦法表示。譬如說,我們大家都曉得原子能,那個能是什麼東西?老實講,除了正式學物理、科學的以外,一般人並不清楚。能的本身是空的,因爲空,它的能力無比的大,甚至最後在科學儀器上都看不出來,只知道是這麼一個東西,但卻是無法表達的,稱爲無表色。
「極微色」,等于現在講原子、核子,微小到幾乎看不見的程度,經由科學儀器還可以看得出來,故稱爲極微色。
「極迥色」,遠大的很,延伸到銀河系統那一邊的,包括了整個宇宙中間的這一些東西,稱之爲極迥色。
這些就是色法,簡單的說,色就是地、水、火、風四大,也就是我們這個身體。所謂「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是叫我們不要住在色相上布施,不要有對象的觀念。譬如說要做一點功德,出一點錢,或者救濟一個人,然後說救濟了某…
《61 金剛經說什麼(南懷瑾)》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